希望不算太跑題。
美國少數族裔爭取權益的抗議或運動大大小小,其中一枝獨秀的當屬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
多年前在芝加哥市區巨大的Borders書店裏買到一本《馬丁路德金自傳》。 其實金博士並沒有給自己專門寫過傳記,這本書是斯坦福曆史教授Clayborne Carson從金博士的演講和文章中摘編出來的。買到的這本上還有Carson的簽名和一句 “Keep the dream alive!” 我很喜歡這本書,有些章節讀過好幾遍。讀過之後的印象是:金博士遠不隻是個富有煽動力的演講家。他是個深邃的思想家。他對非裔一些文化和習慣的反省尤其給我印象深刻。
從這本書開始,我對金博士和他的民權運動有了不少了解。這場運動之所以大獲成功且影響深遠 – 現在的亞裔、西裔和非裔都在享受著這場運動的成果 – 是因為得到了各族裔中眾多成員的支持。與金博士一起上街遊行的不隻是非裔,還有別的各種族裔的有識之士。金博士的一位重要支持者是猶太思想領袖Abraham Joshua Heschel. Heschel跟金博士一起參加了著名的Selma遊行,也留下了一句名言"When I marched in Selma, my feet were praying."
關於為什麽金博士的運動能得到各個族裔人士的支持,我的理解是:他訴求的不是一方得到必有一方失去的有限資源,他鬥爭的對象也不是人。他不把自己看成是非裔利益的代言人。他訴求的是一種理念 (principle)。理念和觀念(opinion)不一樣:觀念是個人的,而理念是適用於所有人的。在一個足夠高的理念下,所有人都能生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他抗議的對象是一些人的一些觀念,他致力的事也就是改變這些觀念,但他尊重所有的人。
多年前在國內學到 “I Have a Dream” 的時候我對金博士關於白人和黑人是兄弟的說法感到詫異:這是勢不兩立的兩個階級,怎麽可以如此混淆是非呢。這觀念在來美國多年後慢慢改變了。人的觀念是可以改變的。金博士的努力至少在我這裏沒有白費。
最近看了一部新電影《42》,講的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史上第一個非裔運動員Jackie Robinson. Robinson在1947年被招入白人一統天下的棒球大聯盟。那是比馬丁路德金的民權運動還要早十幾年的事。在場上和場下都受盡羞辱時,Robinson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隻是以打出好球來回答。Robinson沒有金博士的理論水平,但他做的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現在他的球衣號42已經被所有職棒俱樂部榮休。這樣的榮譽在棒球界的明星當中尚無人能及。
從2004年起,每年四月十五號(Robinson首次在大聯盟登場的日子)被職棒聯盟定為Jackie Robinson Day,這天全美所有職棒賽場上的所有球員都穿上42號球衣來紀念他。其實可以說這紀念的不隻是Robinson一個人,更是一種精神 – 各民族能在一個更高的理念之下平等共處的精神。
比比俄羅斯、中東、前南斯拉夫、非洲、印度和中國就知道,美國可以說是世界上解決民族矛盾最成功的國家之一。美國也是對移民最有吸引力的國家之一。這些靠的就是美國社會對理念的尊重。因為理念之下人人平等,美國的少數族裔和移民們才有今天的地位。世界上沒有那麽多地方把理念抬到這樣高的位置的。
理念就是少數族裔在爭取權益時該訴求的東西。理念也是第一代移民該教給孩子(或者是該從孩子那裏學到)的東西。
這本書裏King也提到 Malcolm X 有太多的bitterness,但正在對非暴力運動的概念感興趣,可惜不幸遇難。
Another black movement leader, Malcolm X, was often critical of King, but I think the path King followed was more acceptable for the majority. The idea of ``non-violence'' seems deeply embedded in the souls of many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