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
第一次讀到《論語》是在上大學時,當時覺得通篇都是說教,實在沒有能吸引我的地方。十幾年後,有一天偶然在網上再讀到《論語》,突然覺得每句話都變得栩栩如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比一下“學海無涯苦作舟”。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恭”為恭敬,“安”為從容。所謂“風度”和“氣質”,用恭敬和從容兩個詞也就可以全部概括了吧。愛默生在《自強》(Self Reliance)寫道:“偉大的人是在人群當中既能保持完全的恭敬,又能保持完全的心靈獨立的人。”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這句話讓我想到了張中行先生《負暄瑣話》中所提到的那些人物。我第一次聽到《負暄瑣話》的大名還是在大學裏。在一個學生辦的牆報上,一位學生作者寫到《瑣話》是他有生以來讀過的最美的文字。從此張中行與《瑣話》的名字就印在了我腦海裏。後來有幸讀到竟已是十幾年以後。《瑣話》中的詞藻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麽絢爛,但是張先生素描筆下的那一位位“驥”卻棱角分明。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方”即誹謗,“賜”即子貢。孔子在聽到子貢說別人壞話時說,“子貢,你就做得夠好了嗎?我就沒有這閑工夫。” 愛默生評價歌德時說,“他不可能去恨任何人。他的時間太寶貴了。” 如果覺得胸中不平之氣太盛,想想自己還有沒有什麽更有趣的事可做。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對比一下戰神拿破侖在兵敗被囚之後對自己做的總結:“我一生中快樂的日子加起來一共超不過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