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024 (62)
人人為了長命百歲而遍尋良方,但原來要活到100歲,辦法很簡單!最近有研究指出世界上5個以長壽及健康生活見稱的國家地區的人民,原來都有一項共同嗜好,就是園藝(Gardening)。
園藝生活跟長壽息息相關
日本衝繩、哥斯達尼加尼科亞、加州羅馬琳達、希臘伊卡利亞島、意大利撒丁島早前被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確定為以長壽、健康生活見稱的藍色區域(Blue Zone)。近日曾居住於該5個地區的國家地理研究員Dan Buettner發現,能活過90歲甚至上百歲的人,除了同樣擁有良好社交網絡、日常運動習慣及奉行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外,還有一項共同嗜好:園藝。
Dan表示:“眾所周知戶外活動和日常運動習慣與長壽息息相關,而園藝正好提供低強度且例行性的體能活動。”
園藝讓人心情愉悅
荷蘭近期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請參與者先完成一個讓人倍感壓力的任務,然後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組人在室內閱讀,另外一組人在戶外進行30分鍾的園藝活動。讀書的一組人表示他們的情緒“變得更差了”,而進行園藝活動的一組人不但後來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水平更低,而且感覺“完全恢複了”好心情。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對60多歲的男性和女性展開調查,發現那些經常做園藝工作的人比那些完全不做的患癡呆症的風險要低36%。
而且對有認知問題(例如患有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的初步研究表明,園藝環境和園藝療法有助於身心健康。比如陽光和清新的空氣就能讓焦慮的老人心情平靜,而不同植物和蔬菜的顏色和質地可以改善視覺和觸覺能力。
讓大自然養育你
被一片茂盛的綠色環繞的人更長壽,患癌症和呼吸係統疾病的機率也更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園藝不僅僅有益健康,還能讓人更加長壽。夏威夷大學的威爾考克斯博士(Dr Bradley Willcox)的研究對象是日本衝繩的百歲老人。衝繩的百歲老人比例居全球首位,許多居民年長後仍能把自己小巧的花園打理得井井有條。
威爾考克斯表示,還有其他更短暫、但更必要的長壽因素,園藝勞動有助於長壽。“衝繩有這麽一句話,每一個健康長壽的人都需要‘ikigai’,即生活的意義。園藝就是一件讓你每天心懷期待起牀的事。”
威爾考克斯還表示,在此基礎上,衝繩人還很重視“yuimaru”,即高境界的社會聯係。他說:“到本地的市場聚會,帶上自己豐收的果實,分享自己花園的新作,這些都是盛大的社交活動。當然會讓人感覺很接地氣,而且和社會保持著聯係。”
感覺到與其他人保持聯係的確重要,保持與大自然的聯係也一樣重要。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被一片茂盛的綠色環繞的人更長壽,患癌症和呼吸係統疾病的機率也更低。
蘇格蘭的醫生在為病人開具處方時,可以寫下“在大自然中散步”來治療多種小病,降低血壓和焦慮程度,提升人的幸福感。園藝也是讓生活中充滿更多自然元素的簡單方法——即使是市區的一小塊土地。
為了長壽進行農業勞動
如果園藝工作有益健康,那麽農業勞動是否更好呢?許多生活方式都和長壽有關——比如住在郊區、進行大量鍛練。這些也同樣適用於農民。
一項澳洲研究顯示,農民患慢性病的機率比其他人低三分之一,而且需要前往全科醫生處看病的機率也要低40%。美國的研究人員將農民的死亡率和普通大眾的死亡率對比,發現農民死於癌症、心髒病或糖尿病的機率低於其他人。而且瑞典和法國的研究也顯示,農民比其他人更健康。
東京早稻田大學的加瑪博士(Dr Masahiko Gemma)研究了中部省份埼玉縣的自雇農民,這些農民壽命比其他人更長,而且一直到年紀很大都在勞作。加瑪博士的許多受訪者都是兼職或者退休農民,他說許多人的工作職責“就類似打理一個花園”。
美國的研究人員將農民的死亡率與普通大眾相比,發現農民死於癌症、心髒病、糖尿病的機率更低。
綠色生活減低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於荷蘭最近亦進行相關實驗,將參加者分成兩組,安排分別於室內閱讀或室外作園藝約30分鍾。實驗結果顯示,在室內閱讀的群組報稱情緒有“進一步惡化”;作園藝的不僅皮質醇有下降趨勢,參加者的情緒還恢複良好狀態。澳洲研究人員同樣發現,年屆60歲或以上無論男女,定期作園藝能減低36%患有認知障礙症;蘇格蘭醫學人員亦指出這類“綠色生活”習慣,能有效降低血壓、焦慮並提高開心情緒,從而獲得長壽。
加瑪在解釋為何他在研究中並沒有采訪為大型企業工作的農民時表示:“小型家庭農場在日本農業中很常見。”他發現,據統計,自雇農民在進行輕微的農業勞作後,心理和生理的情況都得到了巨大好轉。他說:“我們猜測,農業勞作有助於人們保持健康的體魄和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