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024 (62)
根據最近UC大數據發布的一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上海家長的焦慮指數高居全國第一,北京家長則位於其後。同時螞蟻金服發布的《兒童網絡消費賬單》指出,在31個省份的網上購物排名中,上海父母最舍得為孩子花錢,北京再次落後。同為教育資源優越的一線城市,上海家長的焦慮程度遠遠超過北京家長。
正因為如此,上海的“雞血家長”也尤其多,他們熱衷於給孩子“打雞血”,鼓勵並督促孩子不停學習奮進,這種教育方式被稱為“雞娃”。此外,用自己的方式在家雞娃,叫做“自雞”;為升名校而花費巨資報補習班,這種方式叫做“葷雞”;看重“素質教育”,不在乎孩子成績也不追求進入體製內名校,則被稱為“素雞”。
不管采取哪種方式,在“雞娃”這件事上,上海家長的確讓很多北京家長自愧不如。“兩個城市的風格不一樣,上海比北京更雞血,特別拚娃。上海的千帆論壇我都不敢上。比北京可怕多了!”一位家長在論壇裏這樣說。在不少上海家長群裏,很多新來的家長都發出這樣的感慨:
在北京等地,雞孩子的任務往往被媽媽包攬,甚至被吐槽為“喪偶式育兒”:
然而在上海,爸爸們給孩子打雞血的能力毫不遜色,有的爸爸甚至主動讓媽媽退居二線,並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思路和做法:
來自上海的陽陽爸爸擔任家庭“雞娃總指揮”:
我們每周一次書法、一次舞蹈、一次奧數、一次新概念、一次外教網課,都排滿了。同時也很重視寫字,參加了兩年硬筆課程,已經過了三級,今年寒假考五級,然後再開始毛筆字課程。寒暑假適當休息一下。這些活動都由我安排,也負責陪讀。平時媽媽負責照顧孩子生活也很辛苦,我每天跳繩鍛煉身體,否則肯定吃不消。
對於孩子的各科學習規劃,陽陽爸爸也有清晰規劃:
我們現在抓語文和英語,注重聽中英文材料,提高中英文朗誦能力。目前開始增加中英文閱讀量,平時看短篇,寒暑假準備看長篇。雖然中英文協作能力還一般般,但水到渠成,慢慢來。英語準備考小托福,語文打算參加一些作文比賽,數學一直薄弱,準備寒假刷刷題,爭取在四五年級的時候拿個小獎。
那麽上海家長究竟為何如此雞血?
1、來自民辦牛校的誘惑與無奈
上海高中有“四大名校”: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複旦附中和交大附中。其中上海中學的“一本”升學率恐怖地接近100%。雖然這四所學校都是公辦高中,但其主力生源卻幾乎都被民辦初中預定了。有知乎網友整理了2016年以上四所高中的錄取數據,在總預錄人數排名前十的初中學校裏,隻有一所是公辦學校,其餘9所全是民辦初中。
要進入這些的民辦初中牛校,孩子必須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加速賽跑。然而,在上海排名靠前的小學裏,又幾乎都是私立小學。據說上海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孩子若能考入頂尖民辦小學,就是“牛蛙”,沒考上就是“青蛙”。於是,很多立誌要把孩子送進名校的上海家長就早早開始了打雞血之路。
於是從幼兒園開始,孩子便被安排參加英語、邏輯思維、珠心算、鋼琴、網球等各種補習班。一位上海爸爸表示:“不這樣苦學,孩子擠不進心儀的民辦小學!原本我也不是雞血家長,但連著兩次民辦小學麵試都失利,我意識到必須提前為小升初做準備。比如,麵試中老師會在閑談中了解家庭實力,我就告訴女兒,以後麵試時老師問你喜歡去哪玩,你要說喜歡去美國奧蘭多的迪士尼,別說是家門口的小花園。”
一位上海媽媽說:“看看周圍孩子報班都比我家多,我家目前就報一個英文,不過等中班再報個思維吧,目前語數外都是自己在家教,要拚民辦的,都必須提早學起來,誰讓好的教育資源少得搶呢!”
可見,正因為上海的民辦學校高度集中了優質教育資源,上海家長不得不更雞血,才能幫孩子在“牛蛙戰爭”中勝出。
2、無處可逃的“上海式教育攀比”
和北京一樣,上海也擁有大量外來人口,並因此誕生了很多“新北京人”和“新上海人”。深感在一線城市立足的不易,他們往往對子女教育質量都更重視,但很多上海家長比北京家長更雞血。在不少“老上海人”眼裏,上海以外的所有人都是“鄉下人”。這種流淌在城市傳統中的挑剔感,讓很多“新上海人”對自己和孩子都絲毫不願懈怠。
在兒童教育作家三川玲眼裏,信奉努力可以改善自我改變命運的家長,能提供全世界最好老師和資源的城市,願意花在孩子身上的奢侈時間和金錢……所有這一切的合力,形成了上海的家庭教育生態。在上海生存太不容易了,他們(上海家長)要把所有的教育資源都用上。
大到整座城市,小到街坊鄰居,上海式教育攀比無處不在。在年過四十之後,什麽奢侈品和事業有成都比不上培養出一個“牛蛙”更能彰顯自己的成功,對很多上海家長而言,在教育這件事上,絕不能被輕易比下去。
哪怕暫時被比下去了,也不能輕易認輸。一位上海外公這樣寫道:“令孩子媽崩潰的是,鄰居家的孩子幾乎是和我們一起開始‘牛蛙戰爭’的,他們家孩子順利進入了上海私立小學四大名校之一,我女兒當即提出找關係讓孩子晚一年上學,等明年再考一次。中國式攀比往往不來自階級,而來自街坊鄰居。我們家一直都要比他們家優越,這次反倒讓他們壓了一頭,受到了嘲諷與看不起,這個氣讓我們難以下咽。”
3、信息不透明 + 政策變動大,變相增加家長焦慮
與北京相比,上海的教育信息不對稱似乎更嚴重。特別是在小學端,由於全市不舉行統考,沒有公開的升學數據,學校自身也往往不願意主動公開相關信息,所以對於各牛校的生源、學生畢業去向、競爭力等關鍵信息,很多上海家長都一頭霧水。
其次,作為全國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上海的教育政策變動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很多隱性政策更是常常變來變去。對此有家長吐槽:“經常在論壇裏看到家長自己收集好幾所小學牛校的升學率和學生奧數成績,然後一一對比和分析,但有什麽用呢?都趕不上變化快。”
本就激烈的升學競爭,再加上各類政策信息的不對稱,上海家長的焦慮感自然在全國遙遙領先。何以解憂?隻能是給孩子不停打雞血。畢竟隻有提高核心競爭力,將來才能不懼政策的變化。
總之,雞血不是萬能的,沒有雞血是萬萬不能的。這對上海和全國的雞血家長來說是共識。同時,雞孩子也讓很多家長備感疲憊和困惑。
即便在雞血家長中,對打雞血的方法和作用也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家長表示“如果教育方法得當,培訓班可以讓孩子有興趣並且願意去上,何樂而不為呢?而且很多培訓班都是在玩中學,孩子不亦樂乎,社會在進步,家長也要進步”。有家長則提醒“一旦雞血損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熱情,就要停。爸媽不可能一輩子跟在孩子後麵,不提倡硬逼”。
還有觀點認為,家長的不安來自自身的不安全感及資源有限,那些資源豐富的家長往往更豁達,隻是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就好。有的家長願意雞血,有的願意讓孩子享受美好童年,這都沒有問題,世事無絕對。但成功屬於努力的孩子,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總之,雞血還是不雞血,如果雞血又該如何雞血,都需要家長三思,盡力做出最恰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