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024 (62)
台灣是一個很中國,很現代的一個地方。如果說形象比喻,它像一個很漂亮的女人,但平時卻素麵朝天的樣子,你不經意之中會忽略她,但你仔細停留下來你會非常喜歡她。相當於說一個青春靚麗,但是平時不怎麽打扮,她穿的是很普通的衣服,因為你到台灣第一眼,她就是一個很普通的,房子、街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麽特別,但是你停下來仔細的看,她稍微一倒持,你眼前一亮。
台灣很中國,但他還很現代。所謂很中國就是你會感覺文化是完整的,不像大陸的這幾十年的變化,文化很斷裂。我們這一百年,大陸這邊的文化不斷在撕扯,價值觀很破碎很斷裂。
官不聊生 人民安心
台灣是法製和民主的一個環境,所以它的媒體是什麽,隻說壞的不說好的。媒體把壞事件作為好新聞,狗咬人都是好新聞,所以他隻說壞的。你想,如果我們這的媒體光說好的,那個媒體光說壞的,你可不是看來看去就覺得台灣很鬧心麽。但是他跟美國是有點像,美國比如說一個校園槍擊案,一下子能報好幾篇,什麽都說,但我們這可能一看,不利於維穩,它就不說了,那你看見的都是和諧社會。所以由於媒體這樣的特點,就造成了一個大眾的誤判,你會覺得台灣怎麽那麽亂,選舉誰攻擊這個,誰罵那個的。但你仔細一想,他因為媒體不斷的說,帶來了幾個特別跟我們這的不一樣的,一個是說這種獨立的媒體背後實際上是一個言論權利的表達問題,言論自由的權利是受到充分尊重的,所以他才吵的這麽厲害。
第二,媒體對官員的監督很厲害,所以官不聊生。我跟他們講一個故事,誰家裏要是當一個部長是個愁死人的事。我們這說要提拔你當部長,全村都送禮,同學都在慶祝,晚上還要喝酒祝賀。但他那不一樣,一旦你被選舉當部長,首先就比較愁,全家人都得討論,多數家裏人不願意當部長,為什麽?媒體天天盯著你,你隻要幹一點壞事,就報道你,你要不幹壞事,比如你的小孩,今天上學,開車去的,開什麽車,立即就報。然後就看你這個車和你的收入匹不匹配。因為他的財產是透明的,你的財產夠不夠買這個車。這樣的話,對官員的監督非常厲害,就保證他廉政,保證官員係統的廉潔。
還有一個,你會發現它跟美國有點像,所有社會不好的東西,都是他媒體自己揭露的。美國人在伊拉克虐囚,不是伊拉克舉報的,也不是中國人舉報的,是美國人媒體自己舉報的。網上所謂的泄密,都是自己說的。你反過來想,他敢自己說,誰都可以說,結果社會的健康,所有的弊端、弊病都不斷的被自己挑破了說,所以這個社會是很健康的,所以他是官不聊生。官員受製於媒體,另外受製於法律,這樣的一個結果是保護了其他的人。相對來說,我們這是不是比他好呢?那很難講,因為這件事情不能比。但,如果我們的媒體也這麽開放,我相信大家對身邊的看法都開始改變,一個是媒體性質,一個是客觀效果。
正因為這樣,台灣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台灣人的判斷能力都特別強。你想天天都是媒體說的什麽事都有五六種說法,那你怎麽辦,隻好自己判斷了。如果我們都是一個聲音去宣傳,其實大家沒有判斷力了,你都是跟著媒體走了。所以台灣一方麵是吵吵,但是另一方麵,中產階級、選民和老百姓都特別獨立,都特別會判斷,而且沒什麽影響。不像我們這主要是統一說法,大家都沒這麽多的想法,最後造成一個沒什麽改變的社會。
禮義廉恥 身體力行
保護傳統文化方麵,其實台灣沒有刻意的去做太多的事情,它就是自然的一種延續。比如說,我們在49-76年這一段,實際上有意識把這些文化,涉到另外一個軌道,特別是文革,就是要把它徹底改革。台灣沒有,它就是經曆這樣一個過程,從幾千年下來,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它就是這麽下來的,所以禮、義、廉、恥都是台灣從小的教育。當然台灣在現代化以後,最近有一本書叫《我們台灣這些年》,裏邊也講到了,大概也是在GDP從3000美金到8000美金這段時間是社會矛盾蒸發的這段時間,台灣人也開始一種價值混亂,究竟這個傳統要不要。另外對於一些物質性,在台灣也有一個物質的過程,在這個時候它就提出了價值重建,實際上是國家價值重建,實際上就是重新確立新的國家的一個價值觀念,這套國家的價值觀念就繼承了中國的傳統,同時也去了意識形態化。
台灣還有一個事,在講到文化上,在早期台灣一方麵是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麵是泛意識形態化。台灣的意識形態當時是三民主義,到哪都三民主義,煙盒上都寫三民主義,相當於我們今天寫科學發展,哪都得寫,馬路上麵全是。蔣介石去世後,台灣有一段意識形態化非常的厲害,蔣經國後期逐步的叫意識形態空殼化,也就是說,隻有上層少數人在講,大家老百姓已經不講了。那麽到後來呢,蔣經國以後這些年,實際上,政黨隻有政策沒有意識形態。什麽叫意識形態?說起來比較複雜,但總的來說政黨和理論體係,一種理論體係是服務於一些政黨的意識形態,這些東西都已經沒有了。現在都是政策,民進黨、國民黨都是政策上的差別,沒有意識形態上的大的差別,國家觀念沒有什麽差別,像美國共和黨、民主黨一樣,他們都是在自由民主前提下的一些差別,所以這些東西逐步就變成了一個有很多的,各種各樣的,多樣化的文化,但他基本上保留了中國傳統的核心的道統,以及生活形式、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等。
我舉個例子,比如“孝”字。在我們這,基本上“孝”都是到父母病的時候才覺得是要“孝”,父母沒有病的時候每天行禮都不行。我昨天剛到我父母那,也沒有說鞠個躬之類的,行禮是沒有的,來就是挺孝順了,然後吃個飯聊聊天。我們有一次在台灣,有一個人,說我路過家裏,我要去看一看老母親,要不要一起上去一下?我們說都辦事,走半道上怎麽想起這個?他說因為路過,我應該去看一看,我說那行吧,結果到了家裏先給母親鞠個躬,然後問寒問暖,到底有什麽事,沒有了,然後他介紹我們這些朋友,最後再去拜別。我就覺得這個恭敬程度,這給我們很大的震撼,這真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孝,並不是說在嘴上的禮數。所謂禮義廉恥,第一個禮,就是一些儀式,彼此表示尊敬,表示一些尊卑、高低這樣一些程序性的事。比如說我作為一個董事長,在大陸的感受和在台灣感受不一樣,在台灣感受董事長是一個很大的事,他那個尊重,因為他們禮義廉恥的訓練,他就非常尊敬,包括開門、鞠躬,完全的一套程序。比日本人當然沒有那麽嚴格,但是認真程度讓你感覺到很感動。從整個中國文化上來說,在台灣是自然延續下來的,另外,政府的教育給予一個強化,然後國民本身的身體力行,這樣的話你會覺得非常舒服,什麽都是有規有矩的。
大陸人喜歡說大事 台灣人樂於聊小事
關於說到80後,我覺得台灣不怎麽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哪呢?有一件事你們可以看一下,龍應台寫的一篇叫做《你所不知道的台灣》,大陸人是大宏觀思維,一說就是80後一代人,每個人都操心這麽偉大的事,台灣人淨想小事,淨說小事,為什麽呢?
我有一次去台灣,和王石,很多人,上公共汽車都老問統一的事,台灣人說我們不研究這事,我們都不關心這事,怎麽你們全講都是大事,革命統一,國家民族,我們這說的全是吃喝玩樂,然後上班掙錢。他說為什麽呢,因為這是民主社會,很簡單,領導人任期是一定的,再壞八年,時間一到就下台了,我就熬八年唄,另外一個我平時又能罵他,我還能不選他,這是根本,他再壞也就這樣了。另外還有法律在管他,能壞到哪兒啊,所以,大家不研究這事。那剩下的時間幹什麽,研究自己,比如台灣玩香,小事小鬧,焚香成為雅趣,雅式生活;台灣玩飯,台灣飲食做的很好;弄茶;研究土布怎麽能做成有意思的衣服,天天說的全是小趣事,這是龍應台講的邏輯,我仔細觀察了,我很讚成的確是這樣。在歐美你會發現沒有人談大事,大事沒什麽可談的。尤其是資產階級革命進入到現在資本主義,歐美沒有政變的。為啥,沒動力,你政變啥啊,你該罵你也罵了,你也可以選舉啊,他要幹壞事法律也起訴他,再壞幾年他也下台了,沒有人幹這個事。相反你看非洲專職很厲害,老有政變,為啥?你不政變他老也不下台,而且還不讓你罵,法律又管不了,所以大家一急就想另一種辦法,。所以差別就在於,我們這的人呢,老研究大事,所以才研究80後,操這心。實際上真的不應該操這心,哪一代人都被看不起過,但是看不起他的人都死了,最後我們長起來了,一樣他躺在地上也得尊敬你。沒辦法,現在社會哪一代都是這樣,我讀書的時候上邊的人也老看不起我,那現在他都不在了,他還說啥,我該說他了,我怎麽說他他也沒著。同樣中國大陸現在又是很多人宏觀思維,老去說這些大事,這有什麽可說的。
年輕不迷茫叫年輕人嗎,年輕不困惑叫年輕人嗎?你20歲不困惑,80歲困惑那是國家的悲劇。如果15歲20歲不困惑不迷茫,社會沒有新的選擇,就不可能有新的出路。它因為困惑、迷茫,他有新的選擇,有新的出路,社會就進步了,對不對?所以20歲困惑,30歲還有點迷茫都可以理解,但50歲、80歲還迷茫,然後還稀裏糊塗的,基本上這個社會是比較成問題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擔心年輕人迷茫,我們現在最應該擔心的是,60、70歲的人還迷茫,比如對於社會、改革、國家、前途,他還很迷茫。但是他又有很高的地位,又管很多事,這才是我們的不幸。所以我們年輕人迷茫和困惑是社會進步的起因,如果50、60歲的人,位高權重的人還迷茫是社會的不幸,我們應該更關注50、60歲的人千萬別迷茫。
In short: 我們現在最應該擔心的是,60、70歲的人還迷茫,比如對於社會、改革、國家、前途,他還很迷茫。但是他又有很高的地位,又管很多事,這才是我們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