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最近,美國作家朱迪思·萊文的新著《不買東西》(Not Buying It)在英國出版,有趣的是,這本書受到職業女性的強烈關注。今年50歲的萊文還是位社會觀察家,她在2004年的整整一年中除了必需的支出,如貸款、水電氣、食品、網絡、洗滌用品、衛生紙等等,幾乎沒有別的消費。《不買東西》記錄了她的這段體驗。
起因是這樣的:2003年聖誕節,萊文購物刷Visa卡到了最高透支額度,於是轉而用另一張卡,瘋狂購物。那時的紐約人,被市長朱利安尼鼓舞著。“9·11”後,朱利安尼號召大家消費,“要表現出無畏精神,那麽就上餐館去吧,到商店去吧”,把消費和愛國行為畫上了等號。一天晚上,萊文購物回家,東西掉進了街角一個泥水坑,她在冰冷的水中摸索的時候想,這就是自由?這就是民主政治?回到家,她繼續思考消費之於經濟、環境、社會、個人的真正意義,決定2004年全年不買東西,看看生活會有什麽變化。
一年不購物,並不是萊文故作清高、超越了消費至上主義,或者認為消費是七宗罪之一。她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種美國人,隻會提著巨大購物袋往嘴裏塞甜甜圈。她不吃垃圾食品,沒有大號的體型,冰箱裏的食物不多,不開霸道耗油的SUV汽車,但也不是《超大號的我》的導演邁克爾·摩爾那種憤青。她說自己不是個物質欲望強烈的人,比如她並不會買很多衣服,但會買很貴的衣服。停止買東西後,她想,很多時候,我們不過是出於情感、精神、審美等需求,把手伸向了錢包。“現代社會的溝通方式,除消費之外別無其他。世上沒有哪一種文明不和商品交換、商業粘合在一起。”
萊文觀察朋友的購物反應,發現如果有人不購物,他仿佛進入了真空狀態,立刻要用東西填滿它。購物和戲劇、舞蹈一樣,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式,可以治療空虛、厭世,因為它消磨了閑散的時間。沒有它,生活變得很蒼白。“消費是一種‘希望訓練’,希望有更多快樂,更多美麗,更多樂趣,更高的地位。”但是,這些都是暫時的,購物並不能帶給你真正的幸福和滿足。萊文很清楚這一點,但也無法抵製住塞壬歌聲的誘惑。堅持了半年後,冷靜、理性的她也忍不住哭了。那是在一家二手商品店,為買不買10美元的東西,她思想鬥爭了半天。
2004年聖誕節那天,萊文清查了一年的賬目,並和2003年的支出做了比較。她發現,如貸款、水電氣、健康保險等等基本花費用掉了總收入的3/4。她的年收入在4萬~4.5萬美元。其餘的1/4收入可以任意支出。相比2003年,2004年的這筆開銷書籍省了1300美元,衣服省了1500美元,沒有看過戲,沒有外出吃過飯,一年共節省8000美元。
每一個聽說她一年沒有購物的人都會問她,你一定節省了很多錢。萊文回答,省錢不是目的,她隻是去除了對購物的恐懼。不過,一年節省8000美元的事實,讓萊文大為吃驚:她花掉的絕大多數錢隻是維持必要的生活,“人人都是消費者。如果說這一年讓我明白了什麽,那就是,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2004年11月,她和同居13年的男友保羅清算他們的淨資產,一個農場和紐約的一套公寓,如果賣掉它們套現,他們立刻就是百萬富翁。但沒有了房子,隻能住在車裏。無家可歸的百萬富翁,多麽可笑。他們陷入了迷茫,資產的意義何在?如果把錢都放在了固定資產上,可自由支配的錢又少了,一年省下的8000美元又有什麽意義呢?
年輕女人需要花多少錢?
這本書之所以引起英國女性的共鳴,是因為她們無奈地發現,辛苦上學、上班,不過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和萊文的狀況一樣。
有年輕女白領一筆一筆記下每天花掉的錢,從交通費、中午的三明治到下班路上拐進酒館要的一杯酒,賬無巨細一一記下。月末最後一天算賬,直抽冷氣:既沒有在奢華的哈維·尼柯爾斯商店買名牌、到美容院做護理,也沒有去米其林三星的餐館吃大餐、享受奢侈的海外假期,一個月的薪水怎麽花得精光,信用卡上還欠了若幹銀兩?再看支出的明細,最大的一筆開銷不過是手機話費,為什麽還超支了呢?
據調查,21~25歲的英國女性80%花得比掙得多,46%的人信用卡透支,平均負債3830英鎊;幾乎一半的女性在發薪前當上月光美人,隻有21%的被調查女性說自己有儲蓄的習慣,14%的人意識到為了還貸款應該節省開支。由於社會普遍認為消費是不良行為,因此,媒體對能花錢的年輕女人沒好話,譴責她們生活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買東西、花錢;批評她們的價值觀:我能掙就能花,旁人管得著嗎?實際上,很多人並不是腳穿馬諾洛高跟鞋、拿瑪伯利手袋的物質女郎。
調查發現,越是受過良好教育、越聰明的女人財政赤字越大。一位女專欄作家說,之所以選擇上大學,就是因為教育能夠保證未來的生活質量。沒想到,畢業典禮結束後,眼前的路不是金光大道,反倒引向學生貸款、日常生活費用、各種債務的泥潭。英國大學畢業生平均每人有學生貸款1.3萬英鎊,他們平均年收入為18197英鎊,扣掉22%的所得稅每月收入1166英鎊。生活在能提供工作機會的中心城市,一個月至少需要300英鎊的房租,還是與他人合租的。刨去必需的開銷,有的人一個月隻剩下100英鎊,還要用於上下班交通。就算不買任何奢侈品,也注定要破產,再談未來的經濟規劃豈不是笑話?據英國官方大學畢業生就業支持服務機構的數據,2004年畢業的大學生,隻有60%在離校6個月內找到了需要大學學曆的工作,意味著40%的人隻能幹收入僅夠維持生活的工作,如餐館服務生,酒館招待。
女人而不是男人背上“敗家”的名譽,首先她們的收入比男同事低。據均等機會委員會的調查,職業女性平均收入比男人少12%,年齡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相對於收入而言,女性的生活更為昂貴。除了女人要為化妝品花掉一大筆錢,服裝,也是必須的。所有的職場專家都說,職業裝是投資,你應該為你想要的工作穿衣,而不是為已有的工作穿。聰明又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孩對高尚生活尤其充滿熱望。她們喜歡城市生活,不願讓20歲的青春出現空白和遺憾。高尚生活並非他人指責的那樣,是穿著克洛伊時裝上班,在高級酒吧幹完水晶香檳一扭頭就上巴黎度周末。而是舒適、獨立、有適當社交活動,偶爾會有驚喜的生活。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充滿幻想和希望”,理財專家卡羅琳·安斯蒂說。她是一家名為“基礎”的理財公司的合夥人,這家公司的合夥人全部為女性。“年輕女人比她們父母在同一年齡時對生活的要求高。她們對父母提供的生活方式已經習以為常,當她們開始掙錢後,自然而然地希望這種生活水準能夠持續下去。”女性收入低,結婚遲(意味著在沒有遇見金龜婿之前,隻能靠自己的收入打點生活中的一切),生活成本提高,房價上漲的種種現實,讓她們隻能借錢。信用卡的高利息和銀行高額貸款意味著儲蓄很難,她們更擔心借不來錢而不是透支。
像萊文一樣不消費,年底往銀行戶頭裏存入區區一兩千英鎊,生活的意義僅在於此嗎?她們隻能抱怨自己生在了“缺乏文化”盛行的時代。“缺乏文化”是萊文的好友,文化評論家埃倫·威利斯提出來的。她說,我們所處的時代,掙錢和花費就是一切。我們沒錢看病,沒錢養老,沒有閑暇,負擔不起生活空間;為必需的住房掙紮,卻很容易用無息貸款換一輛新淩誌車。這樣的社會,隻會鼓勵你買想要的,誰讓你買不起所需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