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奇悟

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愛因斯坦的上帝

(2007-07-18 13:35:37) 下一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生在一個德國猶太人家庭,從小接受到猶太法典教育。他的居住地沒有猶太學校,所以上小學時,隻能就讀基督教學校。愛因斯坦酷愛音樂。悠揚莊嚴的宗教音樂總能讓他陶醉,使他沉浸在對上帝的尊崇敬畏之中。很快這種宗教生活令愛因斯坦感到壓抑和疑惑。在基督教堂裏,神父激憤地指斥猶太人殺害了基督,似乎所有的猶太人都成了罪犯。令少年的愛因斯坦惴惴不安。

  猶太、基督、伊斯蘭三教派都信奉著同一個上帝,卻各念各的經文,三角敵對,這是為什麽?即使猶太教內部,也有正統派、改革派、保守派之分,對於猶太法典有不同的解釋,相互爭吵不休,這又是為什麽?

  愛因斯坦的父親霍爾曼。愛因斯坦不是那種刻板的猶太教徒,他自己就不大遵循猶太教的飲食誡命。不十分在意食不食豬肉以及奶和肉是否同時上餐桌一類教規。對於兒子的宗教疑惑,老愛因斯坦解決不了,也沒有粗暴喝止。

  因為壓抑,所以追求解放;因為疑惑,所以思考。愛因斯坦在探索自然奧秘過程中認識了自己的上帝。他在“我的人生觀裏”說:

  “我們認識到有某種為我們所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那種隻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為我們感受到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和這種情感構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這個意義上,而且也隻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是—個具有深摯的宗教感情的人。我無法想象一個會對自己的創造物加以賞罰的上帝,也無法想象它會有象在我們自己身上所體驗到的那樣一種意誌。我不能也不願去想象— 個人在肉體死亡以後還會繼續活著;讓那些脆弱的靈魂,由於恐懼或者出於可笑的唯我論,去拿這種思想當寶貝吧!”

  他又說:“有一種超越一切的力量,支持著全宇宙的科學法則和自然界的運行變化。如果我們將這種力量稱為上帝,那我就要向這位上帝低頭。”

  愛因斯坦常被問“你相信神嗎?”,有時他會這樣回答“我相信斯賓諾沙(Spinoza)的神,而這位神顯示在一切生物的和諧裏”。

  那就讓我們再來看看斯賓諾莎的神是什麽樣的。

  斯賓諾莎(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理性主義者。他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從西班牙逃往荷蘭的猶太家庭。幼年進入當地的猶太神學校,學習希伯來文、猶太法典以及中世紀的猶太哲學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語的訓練,而正是憑借著拉丁語,斯賓諾莎得以接觸笛卡爾等人的哲學著作,也由此漸漸脫離所謂正統的學說範圍。在24歲時,斯賓諾莎被開除了猶太教籍。他最後搬出猶太人居住區,加入基督教社區,以磨鏡片為生,同時進行哲學思考。斯賓諾莎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

  哲學上,斯賓諾莎認為宇宙間隻有一種實體,即作為整體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斯賓諾莎的上帝不僅僅包括了物質世界,還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認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組成部分。斯賓諾莎還認為上帝是每件事的“內在因”,上帝通過自然法則來主宰世界,所以物質世界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

  斯賓諾莎的這個結論是基於一組定義和公理,按照歐幾裏德幾何學的論述,通過邏輯推理得來的。研讀過斯賓諾莎“倫理學”的人士說:你可以不相信他的結論,但你不得不被他嚴密的推論過程所折服。

  斯賓諾莎的神學觀點又稱為“理性神學”,它的上帝和世俗教堂的上帝完全不是一回事,和愛因斯坦的上帝幾乎一個樣子。

  愛因斯坦的上帝是恢宏精致的。

  浩瀚的銀河係不及他的一個小指印,細微的原子核內,卻容得下他輝煌的殿堂!

  愛因斯坦的上帝是包羅萬象的。

  有形的:山川河流、星辰日月;無形的:電場、引力、時間、空間;常規可測的:溫度、長度、頻率、重量;常規不可測的:快樂、友誼、思維、黑洞--都為他所擁有。凡存在的,都是他的,他就是存在。

  愛因斯坦的上帝是嚴謹公正的。

  自然萬物都一絲不苟地遵循他的意誌運行,大千世界,方寸不亂。他用鐵律控製宇宙,從不放寬一分,也從不加嚴一分。

  愛因斯坦的上帝是超脫凡俗的。

  不因為有人讚頌他而施以小惠,也不因為有人不信他,而另施懲戒。洪水旱災是有洪水旱災的道理,地震海嘯是有地震海嘯的規律。祈禱和詛咒不易其運行之道。

  愛因斯坦的上帝是深邃睿智的。

  他不需要屈尊去接近人類,相反,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必須謙卑地認真地了解他,學習他的鐵律,探索他的秘密。上帝沒有執意將秘密藏得隱蔽不可得—— 一旦發現就會感到那是多麽簡潔樸素;上帝也沒有把秘密藏得像複活節的彩蛋一樣淺顯——以致做遊戲的小孩子也拾得滿兜而歸。

  了解宇宙鐵律的人類,如同魚在水中遊,優雅而自如;不了解宇宙鐵律的人類就如同扣在玻璃杯中的蒼蠅,四處碰壁。遊魚的姿態優雅是體驗到了上帝的優雅;蒼蠅的茫然碰壁是嚐到了上帝鐵律的殘酷。如果一定說上帝對人類有什麽獎懲的話,這就是唯一的獎懲。這獎懲不是上帝頒發的,是人類自取的。遵循宇宙鐵律,有取之不盡的獎賞;違背宇宙鐵律,有受之無窮的懲罰。其獎賞幸運到允許人類到星際旅遊,其懲罰嚴厲到讓人類在本球就地滅亡。

  愛因斯坦的上帝是揮灑自如的。

  他不用天使一類的天國密探監視人類的行蹤,而人類也從來沒能逃脫他的掌握。看起來是放任自流的不為之治,卻有疏而不漏的無形的法網。

  ……

  愛因斯坦成名之後,各方人士都想從他的榮譽光環上取下一顆明珠照耀自己。在諾貝爾發獎儀式上,瑞士和德國爭當得獎國的代表;一些教士用他的研究成果試圖榮耀宗教。在1939年12月,一位芝加哥的拉比準備演講“相對論的宗教暗示”,愛因斯坦給他的回信說:

  我不相信相對論的基本觀念能夠被用來聲稱與宗教有關係,科學知識一般說來與宗教不同。我看到這一點是由於這個事實,即客觀世界的深層相互關係能夠用簡單的邏輯概念來理解。實話說,就相對論而言,更是完全如此。

  通過體驗這種深層相互關係的邏輯理解而產生的宗教感覺,不同於那種人們平常所說的宗教感覺。它更象是麵對物質宇宙所展現的規劃而感到的敬畏。它不會導致我們更進一步去塑造出一個用我們自己的形象造出的神一樣的存在--一個對我們提出要求並對我們每個個體都有興趣的角色。在這種感覺之中,既無意願,也無目標,更無必須,而隻是單純地存在著。

  1936年1月19日給一位六年級主日學校學生有關“科學家是否禱告”的回信:

  科學研究是基於這麽個觀念,即每一樣事情的發生都為自然規律所決定,人類的活動也是如此。由於這個原因,一個搞研究的科學家幾乎不會傾向於相信事件的發生能被一個禱告者所影響,也即被一種向超自然的存在所提出的願望所影響。

  1954年3月22日,一位機工給愛因斯坦寫信,提到他讀到一篇有關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愛因斯坦在24日回信肯定了機工的懷疑,他說:

  你所讀到的關於我篤信宗教的說法當然是一個謊言,一個被有係統地重複著的謊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來不否認而是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如果在我的內心有什麽能被稱之為宗教的話,那就是對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的沒有止境的敬仰。

  愛因斯坦的神學觀點給宗教界人士帶來混亂,他們很高興愛因斯坦宣稱上帝的存在,又為愛因斯坦聲稱他的上帝不同於聖經裏的上帝而惱火。有的人寧可含糊其詞把愛因斯坦看成一個虔誠教徒;也有人直接指斥他為邪教徒。“猶太人為什麽優秀”一書的日本作家千島佑郎,幹脆把愛因斯坦列為與馬克思一樣的猶太無神論者。

  愛因斯坦對於“自己的上帝”崇拜之情是真誠的,他不需要牧師,不需要神父,不需要拉比,不需要阿訇。他直接用嫻熟的小提琴演奏表達對“自己上帝”的愛,用音樂優美和諧的旋律,頌揚“宇宙的和諧和美妙秩序”。他明白,不是上帝要傾聽他的音樂,而是他自己要抒發情感向上帝傾訴。

  愛因斯坦生前立下遺囑,他辭世後不作任何宗教的儀式,因為任何世俗的宗教觀念都不是他認同的。

  愛因斯坦去了,愛因斯坦的上帝永遠存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