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二)《心靈之道》
(2007-04-17 20:26:55)
下一個
視頻片頭語一:
俗話說: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麽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們遭遇不得意之時,我們應該采取一種什麽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呢?兩千多年前的論語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能有什麽啟示呢?請收看於丹教授《論語》心得之《心靈之道》。
視頻片頭語二: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將永遠生活在陰影之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無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難。但於丹教授認為,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真的能夠開解現代人的心結嗎?請收看於丹《論語》心得之二:《心靈之道》。
於丹:
今天我們說一個話題,人生百年,孰能無憾呢?
人的一生中遺憾的事情誰都在所難免,《論語》中有沒有遺憾的事呢?也有很多人。想想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麽多學生,家家都有自己煩心的事情。那麽他們之間是怎麽來討論關於人生遺憾的呢?
有一個學生司馬牛,他的遺憾是什麽呀?
FLASH:
“唉!我家隻有我一個兒子。”
“我們家有哥仨。”
“我們家有五兄弟。”
“我們家有八個兄弟,號稱八大金剛呢。”
“為什麽人家都能夠有那麽多兄弟,為什麽我就一個都沒有呢?哪怕有一個也好啊。為什麽啊?為什麽啊?太鬱悶了。”
於丹:
他的一個同學子夏就開始勸他。子夏是自稱,稱自已的名字商,他說我聽說呀,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衛靈公篇)
盡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是他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就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麵對人生的遺憾,當你麵對一件想不通的事情的時候,你怎麽樣避免最大的傷害呢?就是不要糾纏在裏麵,一遍一遍地問為什麽呀,為什麽呀,偏偏這倒楣事怎麽就落在我頭上呢?
其實化解遺憾第一個前提是先認可這個遺憾的存在,就是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這件事接受下來。說,好了,這就是一種安排,我已經知道有這個遺憾了。那麽第二個態度是什麽呢?是盡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補足這個遺憾。這就是子夏告訴他同學兩句話,叫“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篇),敬,是指人內心的一種端莊,一種正直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使大家都可以尊敬你,那麽你再去做事情,盡可能讓自己少一點失誤。另外一點就是真正跟別人共事的時候,要恭而有禮,內心保持著一種恭敬,彬彬有禮,真正能夠對人有一份尊重,如果你能做到這樣,少一點過失,多一分尊重,那你能夠達到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所以一個真正的君子,你還真正會內心憂患沒有兄弟嗎?
畫外音:
於丹教授告訴我們,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但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沒有兄弟,已經不是什麽缺憾了,因為這是一個獨生子女的時代,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遺憾總是存在的,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生活帶來的遺憾,將會導致什麽樣的後果呢?
於丹:
而這樣的一種遺憾,其實如果我們放大的話,那可能它會被 放得很大很大。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他說“如果你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麽你也將失去星星了”。也就是說,你總看著自己人生的遺憾,你總在念叨著這個遺憾,這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呀,甚至這個遺憾有可能會變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這個陰影在你的內心極而言之,它對你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報刊的轉載,說英國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網球名星,叫吉姆.吉爾伯特。這個女孩子在小的時候經曆了一次意外,就是她跟著她的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一般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髒病的,可能她媽媽沒有檢查出來有這種隱憂,所以孩子蹦蹦跳跳地去了,以為跟媽媽一會兒回家了,結果她就麵臨了她生命中令人驚詑的一幕,她看見她的媽媽就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這孩子的心中被放大到多大?也許她沒有去經曆心理醫生的調整,也許她這一輩子沒有想過怎麽去根治這個傷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遠回避,所以她牙疼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直至她成為了著名的名星,她已經擁有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她疼痛的牙齒折磨得實在受不了了,家人都安慰她,說牙醫請到家來,咱們不去診所,在家還有你的私人律師,有你的私人醫生,有所有親人陪著你,咱們就把牙治了不行嗎?結果就在她海濱豪華的寓所,牙醫在旁邊整理手術器械的時候,一回頭,看到這個人死了。還沒有開始,這個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所以當時記載這件事情的報紙,倫敦的報紙用了這樣一句評價,說她是被自己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這個念頭有多重呢?這就是一個人心裏麵暗示的力量,這就是她生命中一個至極的遺憾,這個遺憾以令人驚詫的方式放大,能夠結束一個人的生命。
其實我們不見得會麵臨這種極端的例子,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麵臨生命的缺憾。那麽這個缺憾有的時候會變成我們自己的一種暗示。
大家聽說過這個說法吧,說人在憤怒的時候和憂鬱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會看到你測出來的這個呼出的空氣,它都是灰色的,它的二氧化炭會特別多,這個人會有一種抑鬱,能夠改變你的內分泌,這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生命的質量,但是你可以怎麽樣去補足它呢?就是你如何用一種方式正視你內心的遺憾並且改變它。這種改變有可能也是驚人的。
畫外音:
於丹教授認為,如果說生活中的缺憾是不能避免的,那麽用什麽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美好的願望,也許一個不經意的點化會改變你的心態,同時也就完全改變了你的生活。
於丹:
我還看到過一個寓言,他說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個非常窮困的女孩子,她家裏沒有父親,她跟自己的媽媽相依為命,做手工品,然後這樣長到了18歲,18年來她過著太貧寒的生活,所以她從來沒有自己漂亮的衣服和首飾,因此她也很自卑很自卑,這就是她生命裏的缺憾。
後來在她18歲那年的聖誕節,媽媽破天荒給了她20美元,跟她說,這是你的勞動所得,你用這個給自己買個聖誕禮品吧。她簡直是大喜過望,但是她還沒有勇氣從這個小鎮上堂而皇之地走過,她捏著這個錢繞開人群,貼著牆角,走在路邊上,一路上她看著所有人,都認為這些人的生活比她美好。她心中不無遺憾地想說,我是這個小鎮上最抬不起頭來的一個寒磣的女孩子。路上她看到了自己特別心儀的小夥子,她就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有個盛大的舞會,不知道誰是他舞會上的新娘,誰能夠有這個榮耀呢?
她就這樣一路嘀嘀咕咕躲著人群,來到了那個商店。一進門她就覺得自己的視線被刺痛了,她看到那個櫃台上擺著一批特別漂亮的緞子做的頭花、發飾,那麽她呆呆地在那的時候售貨員就叫她:小姑娘,你過來,你的亞麻色的頭發那麽漂亮,我挑一個淡綠色的頭花給你戴上。她一眼看到價簽,寫著16美元,她先說我一定買不起,我不試了,這個時候那個售貨員已經把頭花給她戴上了。拿起鏡子跟她說你看一眼,就在她看一眼的時候,她突然就驚呆了,她覺得這一朵頭花改變了她整個人的容顏,突然之間,她變得像一個天使一樣容光煥發,她從來沒看到過自己這個樣子。她就特別驚訝地想說,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那我買了吧。所以她就飄飄欲仙地掏出錢來說我買了。人家找給她四美元的時候,她仍然像飄著一樣轉身就往外飛跑,然後咣一下,撞在一個剛剛推門進來的老紳士身上,然後她隱隱約約聽到那個老人叫她,她就飄飄忽忽地跑了。
一路上她就在想,我怎麽會有了如此的改變,她不知不覺地就跑在了小鎮最中間的大路上,她看見所有人迎向她,都是驚訝的目光,她聽到人們在議論說,這個鎮子上還有這麽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誰家的女孩子,我們怎麽從來不認識她?就在這個時候,她又一次踫到了她暗暗喜歡的那個男孩,那個男孩也很驚訝,叫住她,說,我有沒有榮幸請你做我今天晚上聖誕舞會的舞伴?這個女孩子簡直心花怒放,她想了想,說我索性就奢侈一回,我手裏這四塊錢我回去再給自己買點東西。所以她又這樣一路飄 飄 然地回到了小店。
她一進門,就看到那個老紳士微笑著站在那。這個老人跟她說,孩子,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你剛才撞到我的時候這個頭花就掉下來了,我一直在等著你回來取回它。
這個故事到這就停止了。
這像是個寓言,這個婦孩子生命中的遺憾真的是被一個頭花改變的嗎?其實是被她自己的自信心驅除的。也許我們沒有這樣一個靈異的時刻,我們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有幸遇到寓言一樣的機緣,但是這些東西會啟迪我們的心智。
這些個故事裏麵其實也有很多跟孔子在《論語》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其實孔子說一個人內心的在乎與不在乎,他的悟性能夠讓他明白這個世界很多很多的事理,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君子,他內心的坦然與淡定是可以讓他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的。
字幕:
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缺憾。
於丹:
這前提是什麽?就是要求一個人在心中不要把現實中很多的陰影看得過重,不要自己認同在陰影之下,就像泰戈爾還說過一句話,他說,“烏雲自己遮住了太陽,但是它卻怨天氣不明朗。”有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心遮住了陽光,我們太在乎得與失,而在乎得失的人,在孔子的價值判斷體係中被指責為鄙夫,就是一個不上台麵的比較低級的人。鄙夫是什麽呢?幾乎意義等同於小人。
孔子曾經說:“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論語.陽貨篇)像這樣一個小人,你能跟他共事,去謀國家大事侍奉國君嗎?不能。
人沒有得到無所謂,但得到以後你再拿走,這個受不了。就是說已經過不了簡樸的日子。所以為了讓自己的得之更久,為了讓自己不失之,就會無所不至。
其實讓我們回到本初,誰的生命沒有遺憾?如果你能夠用一種內心的富足和飽滿,能夠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就是這樣的境界。當所有這些憂煩、迷惑或畏懼壓在眼前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變得更加智慧聰穎,變得更加勇敢無畏,那麽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沒有了嗎?
所以,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質的得與失讓自己擁有一份淺薄的驕傲,這就是論語裏所倡導的一種人生觀。
畫外音:
說到勇敢,有人會說,大仁大智恐怕不容易做到,但做一個勇敢的人總不難吧?那麽於丹教授在這裏所說的勇敢到底指的是什麽?是不是僅僅用匹夫之勇就可以使自己有能力化解生命中的遺憾?論語中對於勇敢的定義又是怎麽說的呢?
於丹:
我們知道,孔子有一個大弟子,就是特別率性勇敢的子路,他對於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因為他老師曾經還調侃過,說過一句話,說這個世界要是有一天道不行我的道理真推行不了的話,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天,我就帶著子路。子路特別高興,他說老師到那個時候就想帶我一個人。結果老師後麵還有一句解釋,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麽都沒有,我也就把他帶在我身邊吧。所以子路呢,是很勇敢,但是呢他勇敢又缺點內涵。他偏偏有這麽一天,找老師問勇敢的事去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說老師你說,君子 應該不應該崇尚勇敢?老師就給了他一個明確的界定。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篇)
老師告訴他說,君子崇尚勇敢這沒錯,但是君子的勇敢是有約製的,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隻有一個字,就是“義”。一個君子隻要有了這個義字當先的勇敢,他才是一種仁義之勇,如果沒有這個字的話,他會以勇去犯亂,因為勇敢可能會攪動起來大亂,而這種情形如果發生在一個小人身上,就更麻煩了,如果他心中沒有義字的話,那他就會直接成了小偷、劫匪。就為盜了。我們想想今天,真正小偷劫匪你不能說他不勇敢,他穿門打戶,甚至可能越貨殺人,你說他不勇敢嗎?也就是說,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麽道義是什麽呢?君子之勇真正崇尚的是什麽呢?就是這種內心的製約,所以《論語》中還有這樣著名的一句話。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裏仁篇)
內心有所約製,而在社會上還經常有過失的人我見得不多,也就是說,一個人內心要經常對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問,問問我今天有什麽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圍的人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肖則內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這樣。這就是約製,也就是說,我們剛才說人生有遺憾,人的行為也有遺憾,但是你做錯了以後,如果你自己這樣去糾正的話,這就是一種真正的儒者所倡導的勇敢。這種勇敢就是君子之勇。
關於君子之勇,後來蘇軾在《留侯論》中曾經有這樣的論述: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哉也。”
這是什麽意思呢?他解釋了真正的豪傑誌士心靈之勇是何等境界,這種過人之節能夠忍受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人,這是一種胸懷,所以什麽人是勇敢的?像韓信那樣,可以受胯下之辱的人,最後他可以為劉邦決勝千裏之外,他不會像一般的人,所謂匹夫見辱,拔劍而起,一瞬間就繃不住了,這樣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也就是說,你自己真知道你是誰的話,這種勇敢有時候表現為氣度,有的時候表現為一種理性約製下內心的自信和鎮定。
這就是一種力量。
所以蘇軾在論述的這種勇敢中,他說,真正的大勇是那種突然麵臨一件事,所謂泰山崩於前而不瞬,卒然臨之你不要驚恐,你能夠每臨大事有靜氣,去先麵對這個格局。而無故加之不怒,這可不容易。我們想想,生活裏麵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是一個道 德君子,我們努力不去冒犯別人,但你時不常就被別人冒犯了,你經常無緣無故地就遭受了一個事情的傷害,你能做到不怒嗎?
其實當我們遭致這種意外的甚至無聊的傷害時候,你可能有兩種態度。
一個人可能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暴打,然後他可能星期二就開始給各個朋友打電話,他要複述這件事,他跟十個人以上複述這件事,每複述一次他可能又挨了一回打,到星期三的時候,他已經鬱悶地說,我不上班了,這事太鬱悶了。所以要找派出所,去給我通緝這個人,然後再找朋友,為什麽會這樣,然後到星期四,就情緒更抑鬱,開始跟家人吵架了,你說我為什麽挨這頓打?這一個星期有可能就這樣過去了。其實這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你每天還在繼續挨打。當然你也可以一件事情發生了,你可以把這個傷害縮到最小,那就是讓它盡快過得去,找一個更為積極的事情,去抵消負麵的意義。這樣做的話會騰出你更有用的生命,更有價值的時間,和一種更美好的心情,讓你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說,一個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夠真正做到心靈的勇敢。是因為你的內心有美好的東西,所以你看到外在的世界,才能氣定神閑。
畫外音:
於丹教授用這樣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借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借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於丹教授認為,一個人外在的表現與他內心的世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心中有什麽,他看到的就是什麽。
於丹:
大家知道宋代的筆記小文中記載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就是著名的蘇東坡他有個好朋友叫佛印,他經常跟佛印在一起兩個人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受他欺負
FLASH:
蘇東坡:你睜眼好好看看我,你覺得我坐在這兒像什麽呀?
佛 印:我看你坐在那兒就像尊佛。
蘇東坡:哈哈。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麽嗎?你坐在那兒就像一堆牛糞。哈哈。。。。。。
於丹:
占了便宜以後就很高興。回了家以後,就跟他那個曠世才女的妹妹蘇小妹說,“佛印今天又吃虧了。我們倆打坐,在那參禪,我就問他,說你看看我像個什麽呀?佛印呢就老老實實地說,我看你就像尊佛。”他說,“我就大笑著說,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麽?我看你坐在那就像攤牛糞。”他說完了以後他妹妹就冷笑。蘇小妹說,“哥哥,就你這個悟性,你還參禪啦?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麽?是見心見性,就是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要是說看你像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你回頭想想,你心裏有什麽吧。”
其實這個故事可以適用於我們每個人。大家想想,一樣的生活,對吧?大千世界,相差無幾,為什麽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整天指責抱怨,指責抱怨的人生活就真的那麽差嗎?其實就像同樣的一瓶酒放在那,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唉呀,這麽好的酒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說,這麽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心態不同。就在於你看見了什麽。而這種看見,是一種由德,由仁,而生發出來的曠達的勇氣 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這種心靈的勇敢可能比曆史上任何一個時間更加重要。這樣的一種心態,在《論語》中被表述為:
畫外音: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篇)
於丹:
其實這是孔子習慣的一種句式。就是把君子跟小人他的表現兩者這麽來參照。
所謂“君子泰而不驕”,就是一個人心有大誌,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但是他沒有一種驕矜之氣。那小人是什麽?就是一個人張揚,一個人表現出來處處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閑。關於這種驕傲,我們要分清一個人一生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小人之驕驕傲 和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 之驕驕傲的是內心風骨。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那麽這樣一種篤定的生命力量,其實在東方文化中一直是被倡導的。我曾經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戶時期的故事。大家知道日本參禪過程中提倡的是茶禪一體,人喝茶,茶道本身就是參悟的過程。那麽他寫道,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著他一個顯赫的主人,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裏辦事,舍不得離開他這麽多天,說你跟我去吧,每天好給我泡茶。那個時候是一個浪人、武士很紛亂的時候,所以這個茶師就很害怕,他說你看我又沒有武藝,咱們路上遇到點事可怎麽辦?他主人說沒關係,你打扮成武士的樣子,你挎一把劍不就完了嗎?你跟著我走吧。那茶師呢就哆哆嗦嗦地換上了武士的衣服跟著主人走了。
等到了京城主人去辦事了,茶師自己在外麵溜達,一出門,就真碰上了一個浪人。浪人上去就挑釁,說你也是武士啊?那咱倆比比劍吧。這茶師隻好老老實實地說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說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著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也是啊。就跟他講,你看我主人給我的事還沒辦完,你容我幾小時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裏麵最著名的大武館,去了一看,所有學劍的人在門前都排著大隊。他來不及等,分開人群就衝進去,直接到大武師的麵前跟他說,求你教給我一種作為武士最體麵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說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為什麽?
他說我是個茶匠,我就隻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麽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鬥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武館的主人說,你是這麽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為我泡一遍茶。
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說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後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裏麵,洗茶、濾茶、然後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
這主人就這麽一直看著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後他喝了一口茶,他說: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
茶師說:哦?你要教給我什麽嗎?
他說:我不教你,你隻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麵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
這茶師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見那個浪人已經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說: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
茶師就老在想著那句話,說我心泡茶的心麵對他。所以他就不著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後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後解開身上寬鬆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著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裏麵的衣服袖口紮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紮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對麵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
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後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後棒喝一聲,停在了那裏。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麽用了。
他停在那以後,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畫外音:
於丹教授通過這個小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麵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麵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隻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所以毫無武功的茶師憑借內心的定力能夠戰勝囂張的日本浪人。
於丹:
其實在這裏是什麽樣的武功致勝呢?這就是那種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是一種氣勢。所以武功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武功無非是一種技巧,而武功這樣的東西,包括我們的知識係統,所有這些東西的得到,都是可以由你自己一種真誠去感悟,你都可以把它化入生命,就看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你的心很敞亮,你有一種仁厚,你有一種坦率,你有一種心靈的勇敢,那麽外在你遇到的人都是機緣,每個人都願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但是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包括稱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見到不可教之材一定追著趕著告訴你道理。所以孔子在《論語》中有這麽一句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
就是這個人可以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相反,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那也不好,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琴,追著不可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這也就是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之人,當自己是一種對對世界,有敞亮的心懷,那麽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它都是要教育你的,所有的東西都會是彌補你這種遺憾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其實《論語》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的係統,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截取任何一個橫斷麵,我們不可以僵死的去理解,所有古典、聖賢思想的精華無非要化入我們每一個生命,當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你那種歡欣的態度本身就是我們今人對於古典最高的致敬。
結束語:
《論語》之所以流傳兩千多年而不衰,就在於它對於人類的心最本性的理解,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更進了,也可以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需麵對的問題,那麽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世的分寸?明天請繼續收看於丹論語心得處世之道。
本來觀眾們就愛好各異,水平也參次不齊,沒有統一的標準,於丹的這些心得大方向是好的,也算雅俗共賞,雖然有些地方解得不全對,但是請大家多給一些寬容吧,多提一些建設性建議.
比如一位網友提到"為政者於民無信不立"是指政府應取信於民,而非"民眾信仰國家",我很同意.
大家都該當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不要全盤接受,也不要全盤否定.
是啊~~真是絕學無優~~
哈哈~~~
祝願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