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新思維 - 第三章 宗教與哲學
(2007-03-15 20:20:16)
下一個
第三章 宗教與哲學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運用前一章所提到的理性發展的規律,來說明宗教的起源與它存在的原因,以及辨別不同的哲學派別。宗教可以說是人類早期文明最輝煌的成就,它是人類用來解釋周邊事物的一個普遍的方式(或說語言)。說它是一個普遍的方式,因為它存在於所有的文化當中。所有的宗教,都應用了超自然的說法。所謂超自然的說法是指超出對物質世界自然運行方式的說法。所謂自然的運行方式,是指人可以理解並預測的遵循簡單規律的運行方式。相反,超自然的方式是一種神秘的擬人化的方式。當然”自然的運行方式”本身隻是人類近期才有的一個概念。因為隻有當人們找到了解釋周圍事物的簡單規律之後,我們才意識到原來事情可以有一個簡單而自然的解釋。在這之前一切都是神秘的。而擬人化的神秘方式,就讓人聯想到它的背後有一種神的存在。這是一種超乎我們可以理解預測範圍之外的東西。在人類的早期,大家認為我們人是不可能用自身的智慧去理解所有的事物的,所以有這種超出我們理解範圍之外的東西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所有這些東西,是神秘的、高級的,懸浮於我們之上的。 這種高級的東西,導至我們創造了神的概念。這裏我們用了創造兩字,也就是說是人創造了神,而不是人找到了神,當然更不是神創造了人。正如前一章所說,我們人創造了一套解釋周圍事物的說法,而神正是我們找到的一種說法。
在人類理性發展中,有兩個因素使人類當初對神的創造變得必要。第一,當一種語言、理論體係成為社會中的主流思想之後,我們總認為我們找到了最終的理論,或者說真理。既然如此,這套理論就有解釋周圍一切事物的義務和責任。這對西方的神學是這樣,對東方的儒家道家思想也是這樣,當然對當今的科學更是這樣。但幾千、上萬年前,人類認識自然的知識十分有限,要用當初的知識去解釋周圍的所有現象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這樣的情形下,擬人化的神的概念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一方麵,推已及人,擬人化的方法是很容易讓大家理解的方法。另一方麵,它似乎可以用來解釋一切事情和現象。雖然它的預測性十分有限,但也難以證明它就是錯的,誰知道事情的後麵有沒有神在做怪呢?另外一個因素是:我們大腦中的思維過程遵循邏輯的形式,也就是說我們總是在尋找每一件事情的原因和後果。現代科學指出,在宏觀上來看,並非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有一個宏觀的原因。從宏觀上來看,很多事情隻是概率事件,並沒有一個宏觀上可以找到的原因。但我們的祖先不明白這一點。如果在沒有原因的情況之下,一定要給出一個原因 ,那麽,最好的解釋方法就是神。神的解釋可以給你任何想要的原因。對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可以說這是神的旨意。從上麵兩個因素來看,神是人類的一大發明。由於這個發明,我們對周圍一切的現象都可以得到解釋,對所有發生的事情都可以給出一個原因。這也使我們對自身的邏輯思維、理性能力,有了很大的信心。設想如果當初不把神作為解釋事情的方法,那麽我們就會對周邊的事物感到十分的混亂。那樣我們也就不會采取邏輯思維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人類理性的發展就會延遲。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神的提出,對我們人類思維理性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是我們人類理性發展中的一個裏程碑。不僅如此,對神的崇拜也許幫助過我們人類的生存。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在當初,如果有的部落或人種,他們完全不相信神,那麽他們就會對自身的思維失去信心,從而使他們的社會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也就不能象現代人這樣以智慧思維作為競爭的手段而生存下來。由於這種敬神現象在人類進化中所起過的作用,可以說,對神秘事物的崇拜,己成為我們人的本性之一。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現代的人也有這種對神秘事物崇拜的傾向。這也正是宗教可以在現代社會繼續存在的原因。
宗教的發展,可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在早期,人們隻是用神來解釋很多現象。這些神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他們都是擬人化的,因為畢竟我們知道自己最多,對於這些想象中的神,我們隻能用自己的形像來描述他們。在世界的各種文化當中,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對於各種不同神的崇拜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在中國,神的形象最早出現在五千年前處於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中。在象征權力的玉琮上,神的圖案騎伏在怪獸饕餮(tao tie)的圖案之上。到了周朝,對神的祭拜已很有規模,發展出各種祭神的大典和樂曲,孔子所說的禮就源於此。在民間,從土地公公到天上的玉皇大帝,神對我們中國人無所不管。在古希臘,有著名的《荷馬史詩》,有希臘的巨人神化故事。在古羅馬,盛行多神論(paganism)。在這種宗教中,各種各樣不同的神掌管著人類不同的事務。比如生小孩有生小孩的神,打仗有打仗的神。這和中國民間對各種神仙與菩薩的崇拜有非常類似的地方。在古埃及,各種大小的神十分繁雜,他們分管不同的地區,有嚴格的等級製度。並且古埃及的神多與動物有關,或者是人與動物的結合,如人麵獅身等等。在印度教裏麵,可以說隻有一個神,但也可以說有三億三千萬個神。印度教裏的神十分雜亂,並且故事可以互相矛盾,讓外人找不到方向。總的來說,在人類文明的初期,大家對神的概念十分模糊,不規範。那時對神的理解是擬人化的,認為大小不同的神生活在一個與我們平行的神靈的世界中。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甚至婚嫁親娶。但神靈世界中的故事往往決定著我們人類世界中的命運。這種模糊概念下的神靈與宗教可能延持了幾千年的時間。
到了兩三千年前,人類文明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就是單一上帝宗教的產生。在這一時期,世界各地的宗教都紛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統一宗教首先發生在以色列,巴勒斯坦。這塊地方是亞洲、歐洲和非洲交接之地,是各種文化匯集綜合之處。在大致三四千年前,一支以色列人自稱為上帝的子孫,而他們所指的上帝,是唯一的上帝。猶太教明確指出,隻能信這個上帝,而不能信其他的神。這是針對當時有各種不同的神而提出的一個新觀念。相對多神論來講,這種統一神的概念是一種進步。它使宗教的理論單一化,也更自洽。這使得係統化的宗教理論變得可能。試想如果有很多神,那麽它們互相之間說什麽話,他們的關係如何,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而不同的神之間可能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說法,使人無所適從,這使宗教失去了它的指導意義。相對而言,如果隻有一個神,或者說上帝,那麽很多事情的解釋,就可以更能自圓其說。起碼創造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就不會那麽困難。從人在理性上的發展來看,我們又進了一步,因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更自洽的,並且更簡單的解釋周圍事物的理論。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兩千年前,耶穌提出了新教(Christianity)。他稱自已是上帝派到地球上的兒子,是猶太人的救世主。這引起猶太長老們的不滿,最後將他送上了十字架。在那一個時期,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人,他們都號稱有神靈在身,有魔力,是神的使者。這種人往往有高超的魔術技巧,可以讓人相信他們的超然之處。當初的社會環境與今天大不一樣。當初宗教與神靈在生活中十分盛行,尤如今天的電視、體育、和新聞。所以這種號稱有神靈的人也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重視,尤如今天的電影明星一般,這也導至了新教層出不窮。不過耶穌的基督教之所以一枝獨秀得到發展,有一些具體的原因。比如說,他麵向社會的底層,如婦女,殘疾人,甚至當初眾多要飯的人。這些人在舊的猶太教中,被認為是不潔淨的。他們不能上殿堂,不能受洗禮,靈魂得不到拯救。而耶穌的基督教對他們大開教門,使它擁有一個強大的群眾基礎。當初的很多其它新興宗教,麵向社會高層,入教需要交納高昂的會費。基督教並沒有如此,認為所有的人隻要相信就可以加入。所有這些原因,以及相傳中耶穌的複活,使得基督教擁有很大的活力,成為在平民中倍受歡迎的新教之一。到了公元三百年,羅馬的Constantine大帝將基督教列為羅馬的國教,從此基督教的勢力得到真正擴大,成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之一。
同樣在二幹五百年前,在印度,釋迦牟尼不滿於印度教對於人不同等級的劃分,從而創造了佛教。在佛教的教條中,雖然沒有一個至高無尚的神,但它同樣有一種超自然的輪回的學說。它對於周圍發生的事情,不是以上帝來說明,而是以前世的因緣來說明。有什麽事情發生在你身上,如果不能用現世的原因來解釋,那麽隻好用前世的原因來解釋。這同樣是一個對周圍事情的解釋方法。當然,它不用上帝,而用前世,沒有天堂,卻是有輪回。同樣是在兩千年前,在中國,有孔子的儒教產生。儒教說起來,是唯一的一個沒有依賴於超自然說法的學說體係。不過到了董仲書的時候,上天的力量也被引入到儒教當中,成為皇權的基礎。而同時在中國產生了另一個學說係統,這就是道教。道教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它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周朝以來陰陽易經的學說,將周圍的事物說成是陰陽結合的結果。這種學說對所有的周圍事物都可以有一個解釋。它所用的不是直接的擬人化的超自然的原因。但因為它理論的模糊性,所以同樣可以對所有的事情做出一種模糊的解釋。伊斯蘭教產生於一千五百年前。它源於猶太教和基督教。但穆哈穆德自認為是上帝派來的最後信使,他由此而創造出伊斯蘭教,並在短短的幾十年間風靡波斯和中東。
我們看到,所有這些近代的主要宗教都產生於兩千年前左右。它們與人類當初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程度相符合,是人類當初對於世界,對於周圍事物的最好的解釋方法。另一方麵,兩三千年前也是封建農業社會走向成熟的時候。這些宗教的產生也給當初的社會提供了道德理論基礎。所以可以說這些宗教是人類當初理性發展的頂峰,也是當初社會發展的產物。它們在當初的位置就如我們今天的科學,代表了人類文明的精華。這些宗教不僅給人類帶來一種對周邊事物的解釋方法,也給人們帶來了精神上的安慰,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它們回答了人們精神上最根本的問題: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人活著是為了什麽?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回答,人是會迷惑的,並且理性就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過時到今日,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幾大宗教都已經過時了。我們現代人對於事物的認識程度大大超過了兩千年前。如果說人類文明在兩三千年前處於一個輝煌與轉型的時期,那麽到了現代,我們又處在另一個輝煌與轉型的時期。如果說兩三千年前人類文明的代表是新興的宗教,那麽現代文明的代表就是科學。近一百年人類科學知識的積累遠遠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知識的總和。不幸的是現代的科學與古老的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以科學代替宗教的人類理性發展的過程將是一個革命性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漸近的改進的過程。科學不是宗教的延生和擴大,宗教也不可能是科學的近似。它們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法。現代的科學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超自然的東西存在,也沒有神或者上帝存在的空間。要解釋周邊事物的現象,我們已經不再需要這些超自然的說法。我們可以從純粹的物質理論,根據物質的運行方式去了解所有身邊發生的事物。我們的解釋不僅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我們不僅有解釋的說法,也有預測的能力。當然我們的知識是從可觀察到的周邊事物延伸開去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知識總是有限的。正如哥德爾定理指出的那樣,我們總可以問我們現在知識範圍之外(所以還不能回答)的事情。比如說,對現代科學來講,我們不知道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時空的構架,也不知道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有什麽,甚至不知道大爆炸之前有沒有時間的概念,我們應不應該問“大爆炸之前”?這些都是當前科學的極限,觀察的極限。對於它們現代科學能提供的最多是一些猜想和假設,而沒有肯定的答案。但並不能因為如此就認為上帝還有存在的必要,這些問題需要上帝來給出答案。如果我們說是上帝創造了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條件,這無疑是畫蛇添足,因為我們很快又會問:是誰創造了上帝的初始條件呢?搬出上帝實在沒有帶來任何有用的解釋,而隻是把問題推到了上帝身上。至於上帝本身如何,我們最好什麽也不問,而用一種神祕與敬畏來堵住我們的理性思維。這正如在猶太教中,因為上帝太神聖,大家都不能直呼其名。既然“上帝”兩字都不能說,那麽最好也別問“他”為什麽要這樣或那樣了。但畏懼不問的態度顯然不是一個良好的理性發展的態度。既然我們不能回答任何關於上帝本身的問題,它沒給我們帶來任何預測性,我們最好用奧克漢的剪刀將上帝的概念從我們的理性思維中剪去。上帝並不是邏輯的必然,相反它是邏輯的累贅。對於我們現有知識的極限,我們最好老實承認。我們不能回答所有能問的問題,這是現實,是哥德爾定理所注定的,是知識係統(語言係統)開放性的特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種老實的態度總比不知裝知要好。搬出一個上帝就認為知道了一切,這無疑是自欺欺人。相反,隻有采取了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我們知識的極限才會不斷地擴大,今天解答不了的問題也許明天就可以解答。總的來說,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我們現代的科學都比宗教更強有力,更自圓其說,更能有效地描述這個世界。相反,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很多宗教的說法顯得十分笨拙。如果問上帝為什麽要做、具體又怎樣做“他”做的事情,宗教並不能回答。如果問上帝存在於什麽地方?宗教隻能一步一步地退縮,存在於我們現在還沒有觀察到的什麽角落裏麵,存在於人類現有的知識極限之外。但這個上帝的存在已經沒有必要了。宗教的核心:神的概念,在現代科學這裏必須被拋棄。但除去了神的概念,宗教就不再成其為宗教了。我們最多隻能有選擇地繼承一些寄生於宗教教義之中、而對現代社會仍然適用的為人處事的教導。因為這些教導不一定與神的概念有必然的聯係,相反它們卻可以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也可以被看成是我們所要建立的新的理論在我們身邊的近似。所以可以說我們是要抽掉宗教的精髓:神的觀念,然後再保留一些可以保留的東西。
當我們從這一角度來看待宗教的曆史地位的時候,我們就會意識到,宗教的產生並不神秘,它也許是一個很必然的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麽在各種不同的文化當中,都有宗教的產生。但是同樣的是,隨著我們現代科學知識的發展,隨著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科學與宗教的矛盾,宗教被科學完全取代也隻能是遲早的事情。傳統的宗教,這個已經過時的語言係統,最終一定會被科學所取代。不過宗教被取代之後,宗教的一些功能,比如對人們精神上的安慰,對人類一些根本問題的回答,都應該在新的係統中找到新的答案。不幸的是,當今的科學對於自然物質世界的研究不遺餘力,但對人精神上的要求與疑問卻羞於啟齒。這與當今宗教與科學的格局有關。在這種格局下,人們認為宗教與科學分管不同的領域,可以共存,相安無事。這本書的宗旨卻是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以科學取代宗教。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方法和態度來回答人類精神上的問題,並且找到一套新的方法來取代宗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這正是本書的重點。
對於宗教與科學之爭,以及宗教與科學的相容性,已經有很多人作過討論,在這裏我們就不必再贅述。我們可以推薦讀者看羅素的經典著作《我為什麽不是一個基督教徒》。在這裏,我們隻想說,宗教與科學,是互不相符的。所以必須有一個理性上的革命,這就是用科學的方法來取代宗教的方法。這兩種理論不可能同時存在。自康德以來,很多哲學家以及神學家,致力於將宗教與科學融合起來。他們得到的結論是,要把這兩個領域完全地分開,宗教隻限於心靈當中的事情,而科學隻限於物質世界的事情。並且從唯心主義出發,認為心靈與外部的世界可以截然地分開,認為宗教是每一個人的感情私事,從而劃分出一個信仰的空間。信與不信,屬於宗教,與科學無關。我們在此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信仰本身也是人類理性的一部分。正如我們前一章中所說,理性思維應該是無邊域的,這正是理性自洽性的表現。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把人類的理性劃分成不同的部分和區域。那樣的理論體係(語言係統)隻會是矛盾重重。人類的理性,隻能是一個整體,而不能有相互矛盾的說法。但宗教的超自然性,與科學的純自然性,水火不能相容。科學可以描述一切,包括人的思維,甚至人的信仰。但宗教卻不能用來描述物質的運動,預測未來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用科學來取代宗教,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也將是人類理性發展的另一個裏程碑。
有很多人說《舊約》當中有很多事情可以被證實,有曆史的依據。所以呢,它上麵說的事情,包括上帝、亞當和夏娃,都是有證據的,是應該相信的。這種說法不乏幼稚之處。其實《舊約》是一本猶太人的曆史書,它記載了很多與莫西有關的故事。在上千年的過程當中,猶太人的曆史從口頭上代代相傳。到了大約二千五百年前,這些曆史被相繼整理出來。當然究盡那些人是《舊約》的作者至今仍無定論。它很可能是諸多曆史文件的編輯結果。因為它是一部史書,當中的很多記載,當然是有曆史根據的。但這並不證明它其中所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特別是它所用的上帝的解釋。猶太民族認為他們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對於各種曆史事件的原因,都喜歡以上帝的喜怒作為解釋。這是《舊約》的特點。這使它不僅是一部曆史書,更是一部宗教的經典。其實就在我們中國,以前很多的曆史記載,包括《史記》,都把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歸結為神的旨意,上蒼的喜怒。這並沒有詆毀它們所記載曆史的真實性,但同時也沒有證明神靈本身的存在。同樣的,《舊約》當中確實有很多是曆史事實,它們與考古的文物相符合。但這並非證明《舊約》當中所說的上帝確實存在。
至於《新約》我們知道的就更多一些。它講的是耶穌的故事,由耶穌的門徒所寫的記念性文章收集而成。耶穌出身於一個猶太人的家庭。他生在馬棚裏,聲稱母親懷他的時候還是處女,所以是神靈投胎。他在年青的時候做過木匠,到了三十歲開始傳教,直到被羅馬士兵釘到十字架上。在耶穌的時代,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傳教先知(prophet),都聲稱與上帝有直接的聯係。耶穌在當初,是他們中很有名氣的一位。他自稱是上帝派來解救人類的馬沙亞,這引起很多猶太人的不滿,他們並不認為他就是馬沙亞。根據《舊約》的說法,馬沙亞的到來將是人類得到新生,世界得到解救的日子,所以耶穌的這一宣稱非同小可。《舊約》中說,當馬沙亞到來的時候,會是騎著毛驢,從東門進入耶路撒冷。耶穌專門找了毛驢,在蝓越節(Passover)前從東門騎進城去。他來到城裏的第一天,將耶路撒冷的大神殿裏外調查了一番。在當初,人們到神殿裏麵去敬神,有一個習俗,就是要放鴿子,以示好運。所以神殿外麵就有很多賣鴿子的人。並且神殿裏用一種特殊的錢幣,所以周圍也有很多換錢的人。這就像中國侍廟前麵有賣香火、紙錢的人一樣。耶穌把這些情景看在眼裏。第二天,他大步走到這些人麵前,訓斥他們不該在上帝麵前褻瀆神靈,作這種金錢的買賣,並把他們的桌子推翻,將鴿子放掉。這就是有名的耶穌大鬧神殿的故事。這些舉動是對當地牧師神權的挑戰,當然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大鬧神殿尤如今天有人砸了銀行一樣的嚴重,此事非同小可。他們要求當時的耶路撒冷的羅馬總督,將耶穌抓起來。這就有了耶穌當天晚上與門徒們最後的晚餐。他們在一個阿拉伯的餐館裏席地而坐。耶穌舉著紅葡萄酒對他的十二個門徒說,喝下吧,這是我的血。他已經被通緝,知道來日不多。現在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晚餐之後,是耶穌專門叫猶大去通報羅馬政府,叫他們來抓他。這時耶穌決心已定,要以身旬教,所以並沒有想逃走。也許是非常緊張的緣故,在思索等待的過程中,他的前額滲出了血,成為後來有名的故事。幾天之後,因為耶穌默認自已是以色列王,有聚眾造反的嫌疑,而被羅馬總督判罪,最後與一個小偷一道被釘到十字架上。在他被釘死的第三天,他的屍體在安放他的窖洞裏不翼而飛了。人們找不到他的屍體,他複活的說法就越傳越廣。有人說在沙漠裏見過他,有人說他和他的門徒在一起。耶穌複活是基督教的基礎,也是耶穌故事中最具神秘性的事件。但這隻是一個傳說,並沒有任向真實可靠的證據。所以總的來說,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對於其中所有的超自然說法都沒有真正可靠的證據。考古學可以證明的隻是其中的曆史事件,而不是超自然的說法。
接下來讓我們談一談哲學以及它的派別。讓我們從陰陽學說說起。陰陽學說起源於周朝的《易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易經》將所有事物分為陰陽兩極,並以八和十二為基數,對所有事物作進一步的劃分。《易經》的這種陰陽的說法,與神話、上帝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與擬人化的神靈故事一樣,它可以解釋很多的日常現象。這裏所說的解釋,隻是說它可以說得通,也可以給出一個道理來。 就像神話、上帝的說法對人類的思維產生過正麵的影響一樣,陰陽的說法也曾經鼓勵過我們的思考。它使我們認為思考是行得通的,對周圍發生的事情都可以講出一個道理來。從當初人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深度來看,陰陽的學說是對周圍事物的一個很好的解釋,可以說是人類理性上的一大飛躍。它是一條與擬人化神靈截然不同的道路,是一種遵循自然本身的解釋方式。但從今天的科學的角度和認識深度來看,陰陽學說是一種很模糊、很膚淺的解釋方法。雖然它理論簡單,也可以說十分自洽,但它的預測性卻十分有限,並且對所有事物的解釋都是偏偏一律,缺乏針對性。所以,相對現代科學來講,陰陽學說是一個十分沒有效率,並且很不精確的一個語言體係。說到陰陽學說,就不能不提一下道家思想。道家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出”氣”的概念。道家認為萬事萬物以氣集為生,以氣散了為了結。這不僅可以應用在一個事物上,也可以應用在一個事件上。也就是說,它不僅是一個造物論,也是一個造事論。中國文化深受陰陽學說,以及道家思想的影響。如果說西方有思辯的傳統,那麽中國就有陰陽的傳統。中醫中充滿了氣血陰陽的說法,而今天盛行的氣功,其中的氣就是道家所說的氣在人體上的表現。在兩千多年前,這種氣的說法歸納了人們當初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一個很有用的概念,也是人類思維上的一大進步。在這裏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一種概念是對還是錯,是真理還是虛假。我們隻能說它是有用還是沒用,是一套有效的語言體係還是一套笨拙的理論。”氣”在今天的思維體係上來看,可以說是一種物質結構的形態,或者是一種運動的過程。在某些意義上講,他與現代的量子力學中提到的許多觀點倒有十分相似之處。難怪在七十年代西方有一批人非常地崇拜中國的道家學說,在社會上引起一股不小的風潮。所以從某種義意上講,陰陽與氣的說法可以被看成是現代科學的一種十分粗淺也十分無效的近似,它與現代科學並不是完全矛盾的。
在現代物理學中,愛因斯坦提出E=MC2的著名公式。這個公式將物質與能量等同起來,指出物質原來就是能量。這在哲學的造物論(ontology)上有重要的意義。造物論要搞清楚物質存在的本質,或者說物質存在的背後有沒有更深層的東西。所以說道家的”氣”的說法就是一種造物論,柏拉圖的形式(form)是另一種造物論。現代物理指出,物質其實就是一種能量,而能量有可能隻是一種空間的激發狀態。在宇宙大爆炸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物質。那個時候,所有的存在隻是空間以及空間當中儲存的能量。在宇宙大爆炸開始後的瞬間之內,這個宇宙中充滿了所謂的”量子湯”。它是一種空間高能量的激發以及量子漲落。然後宇宙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基本粒子與它們的反粒子。這些粒子與反粒子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它們代表著一種空間的高能量激發狀態。由於超對稱成性(supersymmetry)的原因,在這種高能量狀態之下,重粒子(如誇克)與輕粒子(如電子,中微子)可以互相交換,變來變去。但當宇宙很快地冷卻下來之後,重粒子與輕粒子就不能再互相交換。這時重粒子與反重粒子開始互相抵消,將能量釋放出來,輕粒子與反輕粒子也開始互相抵消。但由於隨機漲落的原因,這個時候的正、反重粒子數已經不再完全相等(有的重粒子已經變成了輕粒子),相對應的正、反輕粒子數也不完全相等。所以後來這些沒有被抵消完的重粒子與輕粒子就組成了我們現在宇宙中的物質。三個誇克組成一個中子或質子,它們再與電子組成為我們日常所見的原子,如氫原子,氦原子等。在現在相對低溫的宇宙狀態下,重粒子與輕粒子已經不能再互相轉換與抵消,所以重粒子數與輕粒子數是各自守恒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物質守恒定律。即使在當代最大的高能加速器當中,我們也還沒有達到使重粒子與輕粒子互相交換的高溫與能量。但這正是下一代高能加速器的目標。在宇宙中,剛開始形成的是氫原子與氦原子。時至今日,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見物質仍然是氫。但空間中氫氣雲(nabula)在萬有引力下的塌陷形成了星係(galaxy),以及單獨的恒星(star)。這些恒星有不同的演變過程,其中不乏爆炸的形式。就在這些星球的爆炸過程當中,重的原子如:碳 、氧等就被產生了出來。在進一步的星際產生、循環、爆炸過程中,更重的原子,比如鐵、銅等等也被產生出來。在這裏現代的物理學已經對物質的產生與存在給出了一個完整的圖象。從理論上我們可以計算出宇宙中氫與氦的比例是多少,並且它與觀測到的數據相符合。現在宇宙學的另一個目標是要搞清星際產生重原素的過程,從而作出理論預測。
當然並非所有的事情都已經清楚。就整個宇宙中的能量來講,我們這裏所講的可見的物質(我們所熟悉的原子,中子,質子,電子,中微子,誇克等等,它們都是由重粒子與輕粒子組成)隻占整個宇宙中能量的百分之四左右,而有百分之二十三是所謂的暗物質(dark matter),更有百分之七十三是更為神秘的暗能量(dark energy)。暗物質源於我們對宇宙中星係(galaxy)運動的觀察。星係的旋轉速度受萬有引力的支配,與其中的物質多少有關。這就象我們行星的旋轉速度與太陽的質量有關一樣。但往往由觀察到的旋轉速度而推測出的星係質量要比直接觀察到的星係可見質量大很多。由此我們推測很大一部份星係中的物質我們看不到,所以稱之為暗物質。到底這些暗物質由什麽組成,是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重粒子與輕粒子,我們現在還一無所知。有一種想法是,這些暗物質由一些奇異重粒子組成。它們沒有電荷,所以不能形成原子與凝聚態物質。它們與我們平常可見物質的相互作用隻有萬有引力(所以它們被保留在星係裏麵),以及當它們碰撞到原子核時的強相互作用。我們可以想象,每時每刻都有成千上萬的這種奇異重粒子穿過我們的身子,隻是因為它們很難與我們身上原子中的原子核相碰撞,我們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對它們來講,我們的身體是完全透明的。不過因為它們也有可能與原子核相碰撞,正有人計劃以此來測量暗物質的存在。另一方麵,暗能量是指儲存於空間當中的,無處不在的一種能量。它由我們對宇宙爆炸膨脹的速度推算而來。我們知道宇宙膨脹的速度與宇宙中總的能量有關。但就我們現在觀察到的速度來看,我們需要一種存在於空間當中的能量。這種能量有一種反引力作用,愛因斯坦當初曾用一個宇宙常數來描述它的影響。最新的觀察表明,宇宙正在加速的膨脹,並且永遠不會反回來變成收縮。所以我們宇宙最終的命運會是越來越冷,最後走向一遍死寂。但要與這一觀察到的事實相符合,我們的理論中必須加入暗能量這一項。但到底它是什麽意思,什麽是它存在的形式,我們卻是一無所知,隻有一些猜測。比如有一種猜測是,有兩個互相平行的宇宙空間,它們各自的物質(包括傳播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互不交換,但引力波卻可以漏到對麵的宇宙中去,這樣它對宇宙膨脹的作用就象有一種暗能量一樣。
現代物理中將物質與能量等同,這個概念與道家所說的氣十分接近。道家說事物由氣聚而生,由氣散而終結。如果將氣與能量等同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道家學說與現代物理的很多相似之處。並且道家認為:最重要的是物質互相之間的關係和結構,並且由它們而生成的各種形態,比如是聚還是散。在這一點上它與物理中所說的能量激發狀態十分類似。 不過,如果你由此就認為道家有特別的遠見,在兩千多年前就可以預知到現在的物理學等等,這未免有點過份。在我們看來,這也許隻是一個偶合而已。現代的物理學,大大超出了道家可以作出的預測和描述。雖然兩套理論在有的概念上有相似之處,但在具體細節與能力上卻有天壤之別。我們沒有必要盲目地崇拜這些古老的學說,也沒有必要把它們神秘化。
在東方的學說當中,特別是在佛教的說法裏麵,”緣”的概念根深地固。緣份往往是一種很含糊的說法,它將現在無法說清楚的事情,歸結為緣份,認為它們是前世作了孽或行了善的結果。所以它與佛教中輪回的說法緊密結合在一起。在當代科學看來,很多事情的發生其實是沒有宏觀原因的,它們完全是隨機的結果(見第十二章)。在宏觀上看,我們不需要,也沒有可能強加一個原因在這些事情上麵。不幸的是,我們的祖先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他們看來凡事都必須要有原因,否則世界就不成規矩,失了方園,理性的大廈也不牢固了。所以,緣份的說法完全是要強加一個原因在一些本來沒有原因的事情上。雖然它在當初也幫助過我們理性的發展,對我們自己的思維產生過自信,但在今天看來,這些累贅的原因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我們應該用奧克漢(Ockham)的剪刀將它剪掉。當然世界是複雜的,有些在我們今天看來沒有宏觀原因的事情,也許我們明天會找到它們的原因。但這些原因決非前世的因緣,而存在於現世之中,並且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加以解釋。比如說,一男一女,以前從沒見過麵,但一見鍾情,有如見到故人一般,感到對方正是夢中尋找之人。很多人將它歸結為前世的姻緣。其實這種說法大不必要。人的長相、舉止、性格可以被劃分成很多細小單元。這些單元對應著不同的基因。我們的基因控製著我們的每一個特征,比如眼神,姿勢,聲音,器官長相等等。由於我們生長的環境不同,我們每一個人所喜歡的異性的這些特征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們總是在追求和尋找一種特定的基因組合。如果這些基因恰巧綜合在一個人身上,那麽你對對方就會有一見鍾情的感覺。雖然你以前沒有見過對方這個人,但對方身上所體現的這些基因,你卻早就見過,並且十分的熟悉。我們用不著以前世姻緣來解釋一見鍾情的現象,我們有一種更合理的自然的解釋方法。所以總的來說,”緣”的說法是沒有必要的。
總結這些東方的哲學體係,我們看到它們一個共同點,這就是它們都比較含蓄模糊。換句話說,你很難說它們是錯的,因為它們本身很不具體,你總可以用這些體係來解釋一些現象。但另一方麵,它們的解釋又很模糊,沒有太多具體的預測,精確的結論。這種哲學體係的好處在於它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你很難說它是錯的。但另一方麵,他其實是很沒有效的,因為它沒有太大的預測能力,等於什麽也沒說。從理性的發展來看,這樣一些哲學體係,很難被推翻,用新的體係去取代他們。我們老會覺得,現在的這些說法已經夠好了,已經可以解釋身邊所有的事情了,雖然事實上它們並沒有解釋什麽,預測什麽。這種表麵上感覺的良好,避免了危機感的產生,從而使新的理論沒有發展的機會。所以從長遠來看,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也許是為什麽科學沒有在東方產生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即使在當代的東方社會裏麵,這些古老的哲學思想還在大行其道,非常有市場。大家都還在說緣,都還在說命,都還在說陰和陽。氣功在中國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有全民運動之勢。
接下來讓我們討論一下西方哲學,在這裏我們將著重討論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對於習慣於唯物主義的人看來,唯心主義簡直不可思議。其實唯心主義並不那麽奇怪,它也並非想證明這個物質世界不存在。它隻是用另外一種觀點來看世界。它是試圖將哲學建立在一個完全理性邏輯的基礎之上。在十八、十九世紀,當哲學最為風行的時候,唯心主義在哲學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唯心主義首先起源於懷疑主義,而自蘇格拉地起懷疑主義一直是哲學發展中主要的手段之一。唯心主義者首先對我們人的感知,比如看到的東西,摸到的東西,表示懷疑。為什麽呢?在唯心主義看來,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通過人的感觀來得到的,而人的感觀是很容易被欺騙的。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看到一張紙是黃的,那麽我們是否能說”黃”這個東西是這張紙的一個屬性?如果我們這樣認為,那很可能就會犯錯誤。當一束紅光打在這張紙上的時候,我們看到它的顏色就不再是黃的了,而是紅的。所以說我們的感官受到了欺騙。換句話說,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知道這張紙到底是黃的還是紅的。因為我們能夠知道的隻是進入我們眼睛裏麵的這個光,以及它帶來的感受,但永遠不會是紙本身。我們隻能從一些間接的感受當中,來推測這張紙的顏色,而不可能直接地知道它的顏色。有一個笑話,哲學考式,教授將一張椅子放到桌子上,然後出一道題目:證明這張椅子不存在。一學生一分鍾之內將考卷交給教授,他的答案隻有四個字:什麽椅子,根本沒看見?懷疑主義讓我們認為,我們所有從感官得來的對外部世界的知識,都是不可靠的。與上麵的笑話相類似,唯心主義有一個有名的說法,如果你看到眼前有一棵樹,你應該問自己為什麽我應該認為眼前真有一棵樹,很有可能這棵樹是不存在的,即使你看得到它,摸得到它,也不能說明這棵樹就存在,你隻能說你有這棵樹存在的感受,但是你永遠不能證明它的存在。這種懷疑主義並不一定象這裏所舉的顏色與樹子這麽簡單。舉一個現代科學的例子。我們的感官直覺告訴我們空間是三維的,但從很小的尺度上來看,空間也許是九維的,三維空間隻是九維空間在大尺度上的一個近似。所以也可以說我們的感官欺騙了我們(其實感官並沒有欺騙我們在大尺度上的事實,隻是當我們的思辯將這一結論推廣到它的適用範圍之外的時候,問題才出了錯。所以並非感官欺騙了我們,而是我們的邏輯出了錯誤)。懷疑我們的感官觀察,這就是唯心主義的出發點。如果我們不能相信周邊的事物,不能相信自已的感官,那麽還有什麽東西是我們可以相信的嗎?我們唯一可以相信的也許是我們的大腦,我們自己理性的思維。這正是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起碼我們的自身存在還可以相信,這可由我們的思維來證明。所以從唯心主義看來,什麽是最真實的東西呢?不是外麵的世界,因為外麵的世界我們無法知道。最真實的東西存在於我們心中。這也正是唯心主義名字的來源。與唯心主義相對應的是將世界劃分為主體與客體。我自己的內部思維是主體,其它的一切外部世界(包括你)都是客體。
我們在前一章中說過,真理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事實真理(如椅子有沒有在桌子上),第二類是規律真理(如物質運動要遵循的規則和與之相關的觀念)。我們認為第一類真理可以通過對外部世界的觀察來得到,而第二類真理其實並不絕對的存在於外部世界當中。我們得到的規律隻是我們自已發展出來的語言體係的一部份,它是我們自身的創造。唯心主義的觀點卻恰恰相反。它認為第一類真理不能得到,而第二類真理可以絕對的存在,並且可以通過我們內心的純粹思考來得到。所以簡單地說,當我們的認識出現錯誤的時候,唯物主義認為很可能是我們的邏輯推導不可靠,出了錯,而唯心主義卻認為很可能是我們的感官觀察不可靠,出了錯。從認識論上講,唯心主義知識的來源不在於對外界世界的觀察,因為依賴感官的觀察是危險的、會受欺騙的。它知識的來源在於我們心中的思考,在於對第二類真理的獲取。唯心主義的目標,就是要在純粹思維推理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真理體係。唯心主義將重點放在第二類真理之上。他們往往以數學作為例子,認為數學的定理可以通過純粹內心的推導而獲得,不必要參考外麵的世界。當然他們忘記了數學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直線,數字等,以及與之有關的公理都來自於外部世界。由於對這些第二類純粹真理的重視,並且正如我們在第二章中所說,這些真理又不可能存在於外麵的物質世界裏,這使唯心主義者認為這裏必定有一個不依賴於人而存在的精神的空間。這些純粹的真理都存在於這個精神的空間當中,而我們大腦中的思考是通向這一精神空間的最佳途徑。這一觀念支持了唯心主義以思考獲得知識的認識論。同樣地,它也使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metaphysics),與靈魂,與上帝有緊密的聯係,因為它們都處在同一個精神空間當中。這也使唯心主義披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
不幸的是,我們建立理論的目的是要對外麵世界作出解釋與預測。而唯心主義的起點切斷了我們內部思維與外部世界的聯係,可想而知其發展的道路將是十分的艱難。失去了外部世界,我們也失去了人與人互相交流的可能。從當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我們甚至失去自身思考的物質基礎,因為我們自已也是這外部世界的一部份。唯心主義解決這一問題,拯救外部世界的方法是將外部世界搬到我們內部世界大腦思維中來。在唯心主義看來”存在”應該依賴於我們的思維。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桌子的時候,這個桌子是存在的。但這並非證明這個桌子存在於外部的世界當中,因為感官的欺騙性,這是不可證明的。相反,當我看見桌子的時候,桌子存在於我的大腦之中,存在於我的思維之中,所以它存在,但不是在外麵,而是在我們內心裏麵。所以一件東西的存在,取決於我們對它的觀察,取決於它在我的大腦中的影像。這種影像是存在的基礎。但當我不再看到這個桌子的時候,這個桌子是否仍然存在呢? 並且當我看到一個朋友的時候,我的朋友存在,因為他存在於我的大腦之中。那麽當我不再看到他的時候,難道我的朋友就不再存在了嗎? 這裏產生出很多悖論。怎麽才能使這樣一個係統協調、自洽起來呢? 這是一件非常因難的事情。伯克利(Berkeley)對此有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法。他說,雖然我們沒有再看到這個桌子,但是上帝總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以他總是看到這個桌子。也就是說這張桌子永遠存在於上帝的大腦之中。當然我們心中的桌子怎樣才能與上帝的桌子聯係起來,我們不同人各自心中的桌子又怎樣聯係起來,互相交流,這仍然是不容易說得通的一件事情。可想而知,這樣的一套哲學體係(或說語言係統)是非常的低效率的。要用它說明任何一件事情,都得繞很多的圈子。比如說,我與另外一個人在互相交談,從唯心主義的觀點來看,這是怎麽一回事情呢? 我知道我朋友的存在,但隻存在於我的大腦中。那麽我怎麽知道我是和他在作平等的交談,而不隻是與我心中的想象在交談。當我們談到同一張桌子的時候,我說的桌子存在於我的大腦當中,而他說的桌子也隻能存在於他的大腦之中。我們怎麽知道我們是在談論同樣的一張桌子。如此的悖論比比皆是,數不勝數。當失去了外部世界作為參照的時候,要說明任何一件事情都變得十分的困難。這是唯心主義致命的弱點。需要說明的是,唯心主義並非說,外部世界不存在,它隻是說,我們不能直接用外部世界作為參照物,因為我們不能用感官去直接觀察它。
在唯心主義的學說當中,黑格爾的理論係統占有很高的地位。在黑格爾看來,如果我們不能用直接的感知,而隻能以內部的思考去得到外部世界的知識,那麽唯一的方法,是發展出一套絕對自洽,絕對完美的絕對真理係統。因為它是那麽絕對的完美和自洽,這樣的係統隻會有一套。它的一個版本存在於外部世界當中,而另一個版本存在於我們大腦當中,並且可以被我們的思考推導出來。這套完美的體係又被黑格爾稱為絕對精神。在黑格爾看來知識不是從觀察中得到,而是從內心的思考中得到。這種說法被後來很多人嘲笑。羅素說,難道黑格爾閉著眼睛就可以推導出中國的皇帝今天是死還是活。當然我們可以說黑格爾關心的是第二類真理與知識,而不是第一類事實性真理,所以他不管中國皇帝是死還是活的問題。但即使如此,從哥德爾定理我們知道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不可能的。首先這種自洽性的理論體係,可以有很多個,並非隻有唯一的一個。所以即使閉著眼睛可以推導出一套完全自洽的理論出來,它也不一定與外部世界相符合。其次所有這些理論體係都將是開放的,它們需要不斷向其中增加公理。那麽我們需要加入怎樣的公理呢?這些公理隻能從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觀察當中得到。可以說現代的科學,尤其是物理學,就是通過觀察不斷地增加這些公理的方法。所以說以黑格爾為代表的這一套純唯心主義方法是行不通的。唯心主義是激端化的懷疑主義與精神空間概念相結合的產物。精神空間與現實世界的物質空間互相對立,而懷疑主義使唯心主義者更相信精神空間,放棄對物質世界的直接認識。
唯物主義相對於唯心主義的出發點,是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在唯物主義看來,首先應該假定外部世界的存在。不僅如此,我們人本身也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一切思維上的推論,我們的知識,都應該以外部世界作為參照體係。我們想問題的方法,所作的假設,都應該建立在外部世界之上。而知識,應該直接從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和作用中得到。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人自身的運動,甚至思考的過程,都看成是整個世界運動的一部份。並沒有一個與物質世界不同的精神空間。我們人的思維活動不應該與外部世界分裂開來,也用不著過份區分主體與客體。至於我們有可能受到的感官的欺騙,第一,這隻能說明人的感覺是一種近似,我們總是可以將這種近似進一步精確化。第二,我們應該將感知的過程與其它事物的運行過程同等看待,進行分析。確實,我們的感官感受隻是這個過程的最後一步,所以我們的感受並不總是等同於被觀察物體的特性。我們可以通過感受,加止對整個觀察過程的分析,反過來推導出被觀察物體的特性。以前麵所講的紙的顏色為例,在白光下看起來是黃色,說明紙對黃光散射最強。在紅光下看起來是紅色,這是因為這時隻有紅色光源,並且紙對紅色也有部份散射,否則紙看起來將是黑色。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對這張紙的光特性有所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時也找到了對紙光特性的最好的描述。我們應該用它對不同光的散射大小來描述它,而不能隻是說它是黃的還是紅的。所以很多時候,並非感官欺騙了我們,而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描述不正確。我們認識上的錯誤往往並不在於感官感受,而是在於我們的推理過程。我們通過感官對外部世界的觀察是可以依靠的,它是我們獲得知識的最基本的渠道。我們內部的思考、推理都是建立在這條渠道所提供的原材料之上。現代科學中的不同測量儀器可以看成是我們感官的外部延伸。
我們人是怎樣通過感官的觀察,從而了解掌握外麵這個世界的呢?對於這一觀察的過程,以及知識掌握的方法,很多哲學家都有過論述,其中最有名的是康德的認識論。康德說,我們人並非因為外麵的映象投射到我們大腦中,我們就直接知道了外麵的世界。其實我們人的感知過程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我們人了解外麵的世界,是首先通過這些感知映象的投射,產生一些假設出來。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了這個桌子之後,在我們的思維當中就產生出一個假設,這就是假定這個桌子的存在。這個假設的過程是一個知識產生的過程,它使我們在大腦中有了一個與外部世界相對應的概念。然後,我們可以通過其它的手段,更多的觀測來證實這個假設的真偽。比如說,看到了桌子之後,我們可以再用手去摸摸它,也可以敲敲它,聽聽它的聲音等等。這些過程可以讓我們對桌子的存在越來越確定,從而減少感知的欺騙性,也使我們最終掌握了外部的世界。在我們獲得了知識之後,我們大腦中的知識就是外麵世界的一個翻板,一個映象。在某種程度上講,這種主動的產生假設、再作進一步求證的方法也正是現代科學的方法。胡適有一句治學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十八世紀,英國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成為非常有名的哲學派別,它對現代科學的發展有過重要的影響。經驗主義將唯物主義的觀點推到了極至。他們認為:知識的獲得,隻應該以經驗為主,完全基於以前做過的事情。如果我們現在又去做以前做過的同樣事情,憑以前的經驗知識,我們就知道這件事情有什麽樣的結果。所以經驗主義是一種認識論。不過,這個認識論否定了人內心思考的重要性。他們認為人思考的唯一作用就是將各種實驗、經驗總結起來,加以歸納和分類。這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或者說創造性。這也否定了人在知識獲取中可以取得的理論上的飛躍。這是經驗主義的一大缺陷。不過經驗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它成為一套科學的、係統化的獲得知識的方法。經驗主義的代表人之一培根總結了一整套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至今還鼓舞著我們向科學進軍。
比較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是一套更容易、更直接、更方便的看問題的方法與語言體係。也許我們不能說唯心主義就是錯的,唯物主義就是對的。但我們能說,從語言係統的好壞來看,唯物主義比唯心主義好得多,並更有發展前途。並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兩套完全予盾的理論,它們不能共存。所以我們必須用唯物主義來完全取代唯心主義。當代的科學,當然是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在當代的科學看來,不僅存在一個外部世界,而且我們人本身,也是這個外部世界的一部分。不僅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描述這個外部世界的運行,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描述我們人本身的運行,包括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知。同時我們也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描述這個外部世界與我們內部思維的相互作用。在認識論上,應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我們用不著劃分主體與客體。哲學上經常將整個世界劃分為主體(我)與客體(外部世界)。但因為主體不能在不受幹撓的情況下描述它自己,這樣主體對自已的認識過程就難以理解,從而滋生出很多問題。唯物主義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首先看一個第三者,看他是怎樣認識世界的,包括他的感官如何傳遞信號,大腦如何思考等等。而我們自已是一個局外人,旁觀者。當我們完全從物質運行的角度了解了這個第三者的認識過程之後,我們隻需要再加上一句話:我自己的認識過程與這個第三者的過程是一樣的,這樣我們就了解了自已的認識過程,而避免了自已觀察自己的困境。
總結來說,我們可以用人類理性發展的模式,來看待、理解、並分析宗教與哲學當中的很多問題。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宗教的起源,以及它存在的原因和社會功能,也可以讓我們意識到它最終會被當今新的人類知識--科學--所取代。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很難說哪一種宗教,哪一種哲學派別是絕對的錯誤。他們都是人類在各個曆史時期提出來的對周邊事物的解釋方法。在當初它們都是最好的解釋方法和語言體係,它們是人類文明的裏程碑。宗教的出現,各種哲學派別的出現,是人類理性發展中正常的現象。不僅如此,他們在曆史中都幫助過我們人類理性思維的發展。沒有它們,我們人類理性不會有今天,也不會有今天的科學。但在另一個方麵,新的語言體係必然會取代陳舊過時的體係。現代的科學可以被用來同時取代宗教和傳統的哲學。對於宗教來說,大多數超自然的解釋,基於神靈之上的說法,已經沒有必要了。我們可以用科學自然的方法來解釋周圍所有的現象。對於哲學來講,當初發展哲學的目的是想找到左右物質背後的超自然的規律,或說是形而上的規律。現在的科學發展告訴我們,這種神秘的形而上的規律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隻有我們能看得到的這樣一個現實世界,以及用來描述它們本身運行(而不是形而上運行)的一些規則。一些原本非常爭議的哲學問題現在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給予園滿的答複。可以說,當今的科學已經取代了哲學在對物質解釋上的傳統位置。而新的哲學必須反過來建立在現代科學之上。它們會更著重於對人的本性的闡述,而不是對世界宇宙本質的解釋。對世界宇宙解釋的任務已經完全交給了科學。而現代的科學也正朝著解釋人性的方向發展。本書的宗旨之一正是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人生中的迷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