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確實有"人口太多把國家吃窮、富裕了又玩命窮吃"的經曆。毛主席領導下的中國,人多又窮,百姓饑餓營養不良,糧油定量不足,用英文說就是人們那些年always having a huge appetite,見食物眼冒綠光的狀態,可以用這樣五個形容詞來描述: gluttonous(有就拚命吃,吃過臨界點吃成屎囊飯袋),insatiable (饑餓使人永遠有食欲,常年不夠吃),rapacious(因為食物短缺,自私、貪婪都會在吃相上體現),ravenous(過度饑餓造成"什麽都吃、逮什麽吃什麽"),and voracious(粥少僧多要搶飯吃,難免狼吞虎咽)。
在那受短缺經濟控製的社會,人們對食物的態度反映出社會的病態: avaricious (想要別人的又吝嗇自己的),covetous(老想著鄰居那一畝三份地),greedy(貪婪),想方設法要"巧取"(acquisitive)"豪奪"(grasping)。
當然,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把人從"吃窮"的境地又一下推進了"窮吃"的天堂。中國的飲食曆史自古至今不缺食客美食家,從孟嚐君養雞鳴狗盜的三千食客,到紅樓夢大觀園美食寶典,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始終擁有不計其數的飲食男女。
美食就是以吹毛求疵的方式從飲食中得到快感(taking fastidious pleasure in eating and drinking)。但美食和山吃海喝不同,後者是以無比奢侈的金錢投入把財富在飯桌上燒掉。這種奢侈當今中國為最: 昂貴的年夜飯,人們趨之若鶩,商家門庭爆滿,預訂晚了沒座。最貴的一席標價近30萬元(廣州),什麽貴重食品能到如此高價? 難道是蟠桃仙會在人間重現?
形容美食用詞無非是: 魚翅熊掌人參燕窩。但您知道有種東西叫鬆露嗎? 法文是truffe,英文是truffle,是種菌類,價格? 鮮少明碼標價,在意大利等地每年有拍賣會,最近的一次,一顆白鬆露2.2磅(一公斤左右),成交價二十萬美金。買主哪兒來的? 中國澳門。據說這兩年最貴最大個兒的鬆露最後都落入中國人手裏。中國外匯存底兩萬億美金,老實說,對這外匯存底常人沒有多少概念也與己無關,但這二十萬美金買一斤食品,才讓人真正體會到什麽是財富、什麽叫燒錢。
古希臘有這麽一位哲學家,名叫Epicurus, 他的觀點是: 所有道德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享樂,所有道德的唯一產物也應該是享樂。他老人家說的多好啊! 但他又補充道: 這一終極目標或唯一產物,是要通過"簡單、樸素、尊重榮譽和講究公平"這麽一種生活方式才能達到的: Pleasure is the only good and the end of all morality, through a life of simplicity, prudence, honor, and justice -- 完啦,等於什麽也沒說。
老哲學家的觀點中,雖然享樂(pleasure)和樸素(predence),聽上去像是Oxymoron的一對(contradictory and in congruous words),但因為他的學問中有"享受"一詞,他的追隨者們就被後人稱為epicures -- 美食家。美食家追求從口味中得到的美味(delight)、快樂(pleasure)、以及感官享受(voluptuousness)。
把美食和哲學擺一塊容易讓人犯暈。用大實話說,美食家就是品嚐食物的專家,英文是food expert,法文是connoisseur。其實expert和connoisseur的原意隻是"知道(的人)",就是比平常人知道的多些。
東西方菜肴之最,東邪是中國,西毒是法國。所以說到美食,免不了要用幾個法文糊弄人: gourmet: 是food connoisseur;gourmand是對好酒好菜總能由衷欣賞的人,gastronome或gastronomist是指對菜肴的製作以及曆史有深入研究的人。法國佬也不嫌累(和我一樣),羅嗦半天不就是要說"講究吃喝的人"嘛(這些法文都已成為英文詞)。
當然,什麽時候人群中都會有烹飪業餘愛好者(amateur) 、對飯菜高要求的人(high liver) 、以及吃喝生猛的人(glutton)。
說來道去,美食美器不過就是讓人感覺到富麗堂皇(luxurious) 、感官滿足(senual and sensuous) 、美輪美奐(aesthetic)。飲食享受,男女歡情,概不能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