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許多國家的母親節。英文裏,有關母親的詞兒有: mother,maternal,mater,matron,matriarch等(把首字母m換成p,就可以得到有關父親的一組詞)。世人立母親節不是因為稱呼母親的詞語多,而是因為母親的偉大、母親的奉獻、和母親的智慧。你瞧,英文"智慧"一詞intelligence的同義詞就是mother wit (它怎麽就不是father wit?)。
中國人敬仰母親,是自古就有的傳統。孟母三遷、嶽母刺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兒行千裏母擔憂"等等,件件都敘說著母親的偉大。西方自古希臘起,也有崇敬母親的習俗,每年的春分時節(Vernal Equinox)要祭奠母神Kybele(即古羅馬神Cybele),希臘神話中她是所有神的偉大母親。之後的古羅馬也襲承了古希臘的這一傳統,把三月十五這天(Ides of March),用來紀念母親。
中外尊母習俗雖同,但正式成立節日來紀念母親,是由西方首發。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個母親節的來曆。
古羅馬時期,對母親的敬仰比古希臘更多,Alma Mater是古羅馬人給農神Ceres和母神Cybele以及所有女神的讚譽,這詞的意思就是"養育我們的母親",農神、母神和眾女神養育了古羅馬的人們,所以人們紀念她們。有意思的是,這詞在現代英裏的解釋是"母校" -- 學校培育了學生,學生稱學校為Alma Mater。
除了紀念母神Cybele,羅馬人還有個紀念Juno的節日,叫Matronalia。Juno是眾神之王Jupiter的老婆,也就是眾神的女王,她掌管著光亮、生育、女人和婚姻。這雖不是正式的母親節,但在Juno節這天,羅馬的母親們都會收到禮物(這Jupiter就是希臘神話裏的宙斯Zeus,Juno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海拉Hera,六月的名稱June就是來自Juno)。
古希臘和古羅馬雖有紀念母神的習俗,但還不算個正規節日為各國所遵循。後來,當基督盛行歐洲時,教會曾確立專門的禮拜日來讚美母親,這樣的禮拜日叫Mothering Sunday,還用懺悔齋戒期間(Lent)的第四個禮拜日來讚美聖母瑪麗(the Virgin Mary)。在這樣的禮拜日,孩子們要做花環給自己的母親戴上。
到此時為止的祭奉母親內容,都跟神話和宗教相連。
要論脫離神話不參雜教義的母親節來源,還得從美國說起來。美國的母親節基本脫離教義,起先的目的主要是為和平。經曆過內戰造成的骨肉分離,北南雙方的許多母親都承受著喪失親人的人間悲劇,為此,母親們為了和平反對戰爭而組織起來,但她們的活動初時多半散落在各個地方舉行。
1868年,有位叫Ann Jarvis的女士,率先發起了名為"母親友誼日"的活動(Mother's Friendship Day),宗旨是要把讓內戰分離破碎的家庭重新團聚。Ann Jarvis的奮鬥目標是把這個活動辦成一年一度的母親榮譽節,但隨著這項活動越來越火紅,Ann Jarvis自己卻不期於1905年撒手人寰。
同時期,在紐約市有名叫Julia Ward Howe的另一位女士,發起了以反戰為目的的母親節運動,並起草了母親節宣言(Mother's Day Proclamation--見附)。Howe用自己的錢讚助這項母親節運動有十年之久,直到她本人逝世。
這時的母親節雖還遠不是全國性的節日,但美國北方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慶祝這個節日了。1877年五月十三日,在密執根州的一個叫Albion的地方舉行了母親節集會。當時的社會熱點是戒酒運動,但反戒酒勢力卻還十分囂張。集會上有位叫Juliet Calhoun Blakeley的母親,不畏強暴,勇敢地站出來,呼籲其他母親和她一起,來反對酗酒,保護他們的孩子不受侵害。
Blakeley母親的勇氣和善舉,感動了她那兩位在外做生意的兒子。倆兄弟發誓今後每年的這一天都要回到母親身邊,共度母親節,並號召他們生意上的同僚們也要這麽做。在他們的感召下,當地的Methodist Episcopal教堂宣布,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這是"五月第二個星期日"這個日子的最初來曆。
但這還不是正式的母親節。上麵那位受人尊敬的Ann Jarvis有個女兒,名叫Anna Marie Jarvis,她要女承母業,完成母親遺願,把母親節辦成一個全國性的節日。Anna Marie Jarvis發起運動、努力工作、四處爭取,誠意最終感動了費城的一位商人,名叫John Wanamaker。在他的幫助下,Anna的心願得以逐步實現。首先是在地處西弗吉尼亞小鎮Grafton的一個Anna母親服務過的Methodist Episcopal教堂,於1907五月十二日開始了母親節的節慶,
隨後西弗吉尼亞州政府正式宣布成立母親節,其他各州也相繼跟進。你想啊,這是為了母親,雖然之前三十年的美國政壇,敢為天下先的少,但跟進時又爭先恐後。最後,美國國會也坐不住了,於1914五月八日,正式立法成立母親節,日子就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第二天,總統Woodrow Wilson簽署了這個法律。從此,美國有了正式的母親節,宗旨還是讚美母親和紀念他們為美國利益而捐軀的兒子們。
我們知道情人節要送玫瑰,但母親節應該送什麽花? 在1908年新立法後的第一個母親節,Anna Marie Jarvis一次買了五百枝叫carnation的鮮花送給母親們,從此,carnation就成了母親節的專門用花。看出來這carnation的中文名叫什麽了嗎? 康乃馨,是個音譯。花的語言"康乃馨",意思就是"媽媽,我愛你"!
Anna Marie Jarvis之所以選康乃馨,是因為那是她媽媽Ann Jarvis身前鍾愛的花。從那以後,每當母親節,人們都要佩戴康乃馨。佩戴紅色康乃馨,表達對健在母親的愛,佩戴白色康乃馨,緬懷對已故母親的思念。
自Anna Marie Jarvis發起、美國成立母親節後,這母親節成為國際運動,那個在西弗吉尼亞Grafton鎮最先舉行母親節的教堂,成了國際母親節的紀念聖壇。現在世界上有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都在慶祝母親節(日子有所不同,但多數是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中國自也不甘人後,母親節也在是五月第二個禮拜日過,這一天的中國人也都買康乃馨。《人民日報》有言: 盡管源自美國,但中國人民毫不猶豫地把母親節接受為自己的節日,因為它完全符合"子女孝順、敬愛父母"的中國傳統。特別是1997年,中國在母親節號召人們對落後地區的貧困母親獻出愛心。
雖然人民日報發了話,但中國的母親節還沒有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有人說,那是外國節,中國用不著在無數多次崇洋媚外之後再來一次。但更多人認同中國應該立法確定母親節。但有人說應該選個合適的日子來紀念孟母,有人還成立了"中國推廣母親節社團",都由孔學專家和道德學者組成。還有人建議不要外國的康乃馨,而應該用忘憂草給母親做道菜(也就是黃花菜、南方人叫金針菜),因為中國古時有個習俗,古時遊子離家遠行時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為照顧萱草而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後人因此尊稱母親為“萱堂”,萱草也因此得名忘憂。
事到中國,總是有點繁文縟節眾口喧雜。立法與否、是外國的還是中國的、是康乃馨還是黃花菜(他就不怕給母親的黃花菜會涼?),這母親節在中國它已經是一個de facto的節日。借這一天,表達對母親的愛,人們自願自發、商家歡天喜地。至於它來自哪國,是否和外國同天同慶,難道答案不同,就能影響中國人對中國母親的愛?
"孟母三遷"感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現代孟母的事跡可能更多更感人。嶽母刺字? 現在"精忠報國"也不那麽提倡了。但嶽母和嶽母要分清,如母親節你少孝敬了泰山嶽母,那麽賜(刺)你的字,聽了恐怕會讓你心驚肉跳腎虛肝顫: 還女兒來!
祝天下所有的母親(包括嶽母們),母親節快樂!
附: Julia Ward Howe母親節宣言
(伊戰阿戰硝煙依舊,願征戰雙方的兵士早日和母親團圓)
Arise, then, women of this day!
Arise, all women who have hearts,
Whether our baptism be of water or of tears!
Say firmly:
"We will not have great questions decided by irrelevant agencies,
Our husbands will not come to us, reeking with carnage, for caresses and applause.
Our sons shall not be taken from us to unlearn
All that we have been able to teach them of charity, mercy and patience.
We, the women of one country, will be too tender of those of another country
To allow our sons to be trained to injure theirs."
From the bosom of the devastated Earth a voice goes up with our own.
It says: "Disarm! Disarm! The sword of murder is not the balance of justice."
Blood does not wipe out dishonor, nor violence indicate possession.
As men have often forsaken the plough and the anvil at the summons of war,
Let women now leave all that may be left of home for a great and earnest day of counsel.
Let them meet first, as women, to bewail and commemorate the dead.
Let them solemnly take counsel with each other as to the means
Whereby the great human family can live in peace,
Each bearing after his own time the sacred impress, not of Caesar,
But of God.
In the name of womanhood and humanity, I earnestly ask
That a general congress of women without limit of nationality
May be appointed and held at someplace deemed most convenient
And at the earliest period consistent with its objects,
To promote the alliance of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amicabl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questions,
The great and general interests of peace.
同感哥兒們失去母親的痛,但也真誠欣賞哥兒們現在是自己孩子的可善可親的好父母 -- 我是不是吹捧的有點太露骨肉麻,有點不夠梁山爺兒們? 我還是就這兒打住吧.
謝哥兒們來捧場!
以前母親在世的時候母親節還沒那麽受人重視,所以母親節時也不記得給母親打電話或寄禮物。十六年前母親去世,以後每一年的母親節都讓我不由想到自己的母親,讓我心生感慨。一邊為自己以前的忽略內疚,一邊羨慕那些母親還健在的人。人真是一種矛盾的混合體,常常會忽略身邊的人,忽略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然而一旦失去了卻又懊喪不已,後悔莫及。
我想,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沒有人能比母親更偉大,那是因為母親的自我犧牲精神與付出。但是母親節在我眼裏,更多的時候隻是一種形式,大家趕時髦地送上一束鮮花,一張深情款款的卡片,些許禮物。但是又有多少人內心真正感激母親的付出?真正願意抽出時間,花點精力去關心母親,體諒母親的心情?又有多少人從內心深處願意負擔起“反哺”的責任?所以母親節又讓我多了感慨,感慨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孝順孩子,感慨天下的母親得到的永遠是她們付出的一個零頭,感慨永遠慚愧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