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抗議:滿清豈可稱中華?

(2007-05-09 02:27:09) 下一個

1871年,中日兩國談判《中日修好條規》,過程中出現很有意思的插曲:日本代表團不同意清政府在條約中自稱中國Shel JeAnns版權所有)

日本方麵認為:中國係對己邦邊疆荒服而言,要求隻寫大清國。中國代表則力爭:我中華之稱中國,自上古迄今,由來已久,即與各國立約,亦僅隻約首,書寫大清國字樣,其條款內容皆稱中國,從無寫改國號之例,雙方陷入僵局。Shel JeAnns版權所有)

後經李鴻章親自出麵,與日本欽差全權大臣伊達宗城約定:漢文約內則書中國日本,和文約內則書大日本、大清Shel JeAnns版權所有)

但日本代表團在謄正時,在其所持漢文本內,依舊用大清而非中國,導致中國代表團提出嚴正抗議。日本則辯稱,其漢文本中的大清是和文譯文,不必與貴國正本漢文並視而論。李鴻章息事寧人,未再堅持。(以上引自《日本外交文書》第四卷,226-245頁。轉引自《中日甲午戰爭全史》第一卷)Shel JeAnns版權所有)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圖:我所收藏的《日清戰爭畫報》

 

其實,被現代國人視若仇寇的日本,一直以中華文明的傳人自居,而將滿清時的中國看作淪陷於靼虜的修正主義者。Shel JeAnns版權所有)

日本文化中,有十分濃厚的尊王攘夷觀念。當年,蒙元對日用兵失敗,數萬元軍於弘安之役中被俘,日本將其中的南宋降軍甄別出來,視為唐人,赦之不殺,而將其它所有靼虜(包括朝鮮人和北方漢人),屠戮殆盡。徐繼佘在其那篇後被錈刻在美國華盛頓紀念塔碑上的啟蒙巨著《瀛寰誌略》中說:倭人自是遂有輕中國之心。其實,日本人不僅是看不起蒙古人這個,也看不起攘夷無能的宋人。作為日本的武士道的重要精神來源,宋末的抗元誌士們,如文天祥等,成為大和民族的敬拜偶像,並在明治維新中發揮重要作用。>>>>參見我的博客文章一人為剛萬夫柔:中國英雄PK日本英雄》Shel JeAnns版權所有)

對於尊王攘夷的明朝,日本人則多次遣使入貢。到了滿清入主中原,日本人便認為中國淪陷於夷狄之手,而以中國自居了。朝貢自然是不會再有的,相反他們還收留中國抗清誌士,支持鄭成功抗清——國姓爺有一半日本血統,他的日本母親就是被侵華清軍奸殺的——直至近代支持孫中山的反滿共和革命。在我所收藏的甲午戰爭期間的日本文獻中,日本人將自己稱為神州幾乎是一種常態,從他們的文字中,感覺到他們是在為恢複中華而戰。Shel JeAnns版權所有)

 

這樣的華夷之辯,在朝鮮也很明顯。甲申年(1644年)滿清入關滅明後,朝鮮一直頂住滿清的軍事壓力,拒絕承認清政權,甚至多次組織反清複明的軍事行動。忠於中華的朝鮮兩班朝臣士大夫,將久居滿清做人質、回國待位的昭顯世子毒斃於昌德宮中。其反清複明計劃和北伐準備是在隱蔽狀態下進行,清廷知之甚少,但終因中國本土放棄抵抗而告終。Shel JeAnns版權所有)

在被迫臣服滿清後,朝鮮李朝仍視滿清為犬羊夷狄,稱清帝為胡皇、清使為虜使,蔑視和朝貢形成了奇怪的共存狀態。Shel JeAnns版權所有)

滿清入關後,仁祖為祭奠明朝,在宮中行焚香望闕之禮。明朝滅亡六十周年,李朝肅宗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又命漢城府在後苑春塘台設大報壇,郊天報德,祭祀明萬曆皇帝。乾隆十四年 (1749),又以明朝太祖、萬曆 (神宗)、崇禎(毅宗)並享大報壇,並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此後每年進行,直到李朝末年。Shel JeAnns版權所有)

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朝鮮《仁祖莊穆大王實錄》,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曆代朝鮮國王《實錄》,隻書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至於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Shel JeAnns版權所有)

 

滿清入主後,並未對滿漢矛盾的消除做有效的努力,反而對中國本部十八省實行一種殖民式的統治,錢穆先生稱之為部族政治。主要的有: Shel JeAnns版權所有)

一是實行種族隔離製度,禁止滿漢通婚,甚至在國中設立許多禁區,禁止漢人入內,比如廣袤的東北、台灣,以及北京內城、八旗兵駐守的旗營”——我所長期生活過的杭州,旗營就安在西湖邊,至今還有旗下營的地名,北京內城幹脆被西方人稱為韃靼城TARTAR CITYShel JeAnns版權所有)

二是以八旗恐怖強推剃發易冠,《東華錄》卷五順治元年條記載:不隨本朝製度剃發易衣冠者,殺無赦。 Shel JeAnns版權所有)

三是以修訂《四庫全書》為名,對中國典籍文物進行有目的、有組織的清洗,據統計,共焚書24次,538種,共計13862部書。至於為了將古籍中的“夷狄”字樣抹去,不知毀壞了多少圖書。 Shel JeAnns版權所有)

四就是對漢族人才的牢籠和鉗製,官缺分滿漢,滿主要擔任較為高級的職務,滿漢同級的滿高於漢。難酬蹈海亦英雄的鄒容在《革命軍》>>>>該書全文見我的另一博客《近代史海外文摘》)一書對此有深刻分析:滿洲人在中國,不過十八行省中最小一部分,而其官於朝者,則以最小部分敵十八行省而有餘。錢穆先生認為:鄒容這一番話,真描出了清代部族政權之實相。中國考試製度之用意,本在開放政權,選拔真才,來分配於政府各部門。現在清代的部族政權,既絕無意於把政權開放,則考試隻成為羈縻牢籠之一術。

五是對滿族人實行無原則的國家福利製度,以及滿漢不同法律,滿人的生活完全由政府財政供應,此點不僅加劇了民族矛盾,也徹底腐蝕了八旗軍民。Shel JeAnns版權所有)

乾隆年間,身著中華服飾的朝鮮使者出訪中國,被已改蠻夷之裝的中國人圍觀,據使者記載:每與渠輩(指中國人)語,問其衣服之製,則漢人輒赧然有慚色漢人無奈,隻有自慰,說滿清衣冠 “頭發盡剃,無梳櫛之勞,上下均服,無名分之,製度簡易,執事服役無所相礙,也不錯!Shel JeAnns版權所有)

 

甲午戰爭中,日本就充分利用了滿漢矛盾。在我收藏的《日清戰爭實記》中,就收有日本陸軍大臣山縣有朋大將親率的第一軍,在東北所發布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之告示,公開宣揚反滿暴動: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托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複三代帝王之治。>>>> 詳見我的文章《日軍跨過鴨綠江 :為“驅除靼虜、恢複中華” Shel JeAnns版權所有)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我所收藏的日清戰爭實記

這篇精彩的檄文,出自著名的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1864-1923)之手。作為中國通,宗方小太郎為日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勝利貢獻頗多,受到日本天皇的召見。宗方對日本利用滿漢矛盾謀劃極深,在他於甲午年所撰寫的《中國大勢之傾向》中,分析道:(滿清)前之叛亂者殆無義名而叛,今之叛亂者無不以恢複明祀為名義。其故何在?曰:恢複明朝一語最易煽動民心,又為民心之所向故也……方今中國之形勢頗似元朝末運。彼因起於滿州異族,奪取明之天下,正如元之於宋,出自異族而統治中國則一也。故目今背叛朝廷者多為人民飽嚐弊政之餘而開始種族競爭者也。徵之該國曆史,自古以來凡由異族起而奪取天下者,常於人種之競爭中被奪回。他認為,此時若有非凡之士,其於草澤之間,收拾以上各黨派(指造反的哥老會、白蓮教等)成一體,以大義名分明示天下,誠心誠意代天行道,普救蒼生,乘機而起,覺羅氏之天下不知所歸也,期望日本成為這個能凝聚中國人心的非凡之士Shel JeAnns版權所有)

同年,他在《對華邇言》中再次分析道:今愛新覺羅氏之天下百弊叢生,已瀕於陽九之末運,岌岌之勢有如敗屋之將傾倒,殆已呈不可收拾之勢。在認為歐洲必然會對中國進行瓜分之後,他說:歐洲各國對中國之深謀遠慮既已如此,一朝中原鼎沸之日,豈能止於徒手旁觀乎?,要日本製天下之機先,一朝有事之際,方可淩駕歐人,使之不能呈其欲望於中國中原也。是不特中國之幸,亦日本之所以自守,保持亞洲體麵之要務也並十分具體地要求日本政府重視在華占領區的民政,還引用了孟子的名言:當今之時有能行仁政者,民悅之如解倒懸,希望占領當局施行大道待民如子,並且指出新占領地之統治者,責任至重,其人選非最慎重不可也(引文摘自《宗方小太郎日記》)Shel JeAnns版權所有)

 

中國最終輸卻甲午戰爭,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滿漢矛盾令中國缺乏一種鮮明的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與全國齊心合力的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Shel JeAnns版權所有)

戊戌變法失敗,很大程度也是因為滿清部族統治的自私。滿漢矛盾的存在,不僅導致革命與改良的爭論,牽製了大量精力,甚至也造成以滿-漢為坐標的民族主義以黃-白為坐標的種族主義之間的矛盾。一個容易被後人所忽視的事實是,所謂保皇的維新派,其實也並不拒絕種族革命的想法,當然,他們所提倡的種族革命,更多的是反白,而非反滿。梁啟超自己就說,當年他和譚嗣同、唐才常等人主持湖南時務學堂期間,即竊印《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書,加以案語,秘密分布。(《清代學術概論》,《飲冰室合集&S226;專集之三十四》)。當然,他們並不是在散播“革命的火花”。這些晚明抗清人士的著作,一直以來都是反清複明的民族革命的精神源泉,但在維新派的手中,這些“反動書籍”被當作了“反白”的“黃種種族革命”的精神源泉,維新派把滿洲全族比做保守的德川幕府,期望光緒帝能為明治天皇,而自比勤王之師。Shel JeAnns版權所有)

黃種種族革命在當時的東亞,是一種潮流。大黃種主義或曰大亞洲主義,在中、日、朝三國都有很多的信徒。據美國孟菲斯大學曆史係教授孫隆基在《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一文中闡述,戊戌年間的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就認為日本為報答濡漢化之恩,有義務招架住西方,以便讓中國有充分的時間自強,這就是著名的保支論。百日維新末期,伊藤博文訪問北京,不少人提議聘請他當中國的首相,這也是大亞洲主義的體現。戊戌喋血後,沒有日本政府協助,康梁等人是逃不脫西太後的手掌的。日本要人更是呼籲日本當局要盡快與同種結成聯盟,為黃白人種大對決做準備。

以孫文為代表的“反滿革命”與以康梁等為首的“黃種革命”,糾纏交織在一起,令革命派和維新派相互間掣肘牽製不少,分裂了中國的精英力量。Shel JeAnns版權所有)

竊以為,康梁等維新派,在民族革命與種族革命的抉擇中,將“反白”先於“反滿”,至少在操作上難以召喚民眾,這或許也是戊戌變法及維新運動、保皇運動“缺乏群眾基礎”而失敗的原因?孫文在這方麵的政治技巧就比他們圓熟,將“驅除靼虜”的口號喊得震天響,把一切問題都歸結到滿清統治上去,直接、簡潔、明了、方便,果真能起到吹枯拉朽的作用,至於以後再搞“五族共和”,那以後再說吧。Shel JeAnns版權所有)

戊戌失敗後,梁啟超痛定思痛,在1899年寫就了《愛國論》,對中國人的觀念有一深刻反省:我支那人,非無愛國之性質也。其不知愛國者,由不自知其為國也。中國自古一統,環列皆小蠻夷,無有文物,無有政體,不成其為國,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國視之。故吾國數千年來,常處於獨立之勢,吾民之稱禹域也,謂之為天下,而不謂之為國。既無國矣,何愛之可雲?”或許,他終於醒悟過來了,在這樣的“無國可愛”的情況下,“反白”根本就不如“反滿”更有動員力!這或許也是日後他終於叛離維新派,甚至參加到民國政府中的一大精神轉折?Shel JeAnns版權所有)

 

甲午戰爭後,日本日益成為反滿革命者的庇護所,同盟會、光複會等組織都是在日本組建,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日本官方或半官方的支持。那時日本社會已經開始流行用支那稱呼中國。中國的很多革命者,來到日本後,一是剪辮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二是直接借用日本式稱呼自稱支那人而非清國人支那這個在後來引起中日間很強烈感情衝突的詞匯,在甲午後、二戰日本戰敗前,幾乎是日文中指代中國的唯一名詞。Shel JeAnns版權所有)

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指甲申年明亡於清),喊出了光複漢族,還我河山的誓言;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了名叫《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後成為同盟會黨報《民報》。即使非革命派的梁啟超,也用支那少年為筆名,康有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 Shel JeAnns版權所有)

但辛亥革命之後,滿漢矛盾一消失,中日之間的矛盾便更趨尖銳了起來。日本依舊延用支那,引起中國知識分子的不滿。五四運動中這也成為當時憤青們最熱門的一個愛國話題,紛紛上書政府,要求抗議日本政府使用支那支那共和國 Shel JeAnns版權所有)

中國政府為此專程向日本提出,認為支那一詞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係,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中文須大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本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Shel JeAnns版權所有)

而日本人認為中華一詞暗藏著對日本的輕蔑。當時有讀者投書《東京朝日新聞》,對中國政府要求日本使用中華民國提出不滿,認為:之語,是自古以來支那對夷狄傲慢的自稱……今日對外擬用中華之名,其實含有鄙視列國為夷狄之意,可謂無禮之極。故此,在討論使用不使用支那稱呼之前,實宜先行以適當文字,取代中華二字的稱呼。 況且,支那政府並不能判明支那一語的起源。此語自遠古時代使用以來,並無包含侮辱之意。就法理而言,支那政府理論上可決議正其國名為中華民國,而不作支那。惟堅決拒絕一切習慣使用之稱謂,態度未免太過激烈。尤其中華民國本身寫做英文名稱作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其中的China,敢問難道不是支那嗎?Shel JeAnns版權所有)

本來的確隻是音譯的中性詞支那,從此成為中日民族矛盾的標誌物,甚至在前幾年,新浪網用支那”Sina作域名,也引起廣泛了抗議和爭辯。Shel JeAnns版權所有)

 

1903年,來自支那的青年周樹人(魯迅),在日本剪掉了辮子,與滿清決裂,並拍了一張斷發照,題詩曰:Shel JeAnns版權所有)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百年來,軒轅倒是已經成了中華公認的始祖,但正如網上有人質問的,為什麽中國人的聚居區都被稱為唐人街,而不是宋人街明人街?就是因為唐朝才是泱泱大國!如不自強,將來沒準還有人抗議我們使用中國的字樣!

 

Shel JeAnns 作於200752@北石齋 南洲雪梨)

 

[版權聲明]:此文章轉載自《曆史戰爭私家收藏》博客(http://sheljeanns.blog.hexun.com ),已獲作者Shel JeAnns授權。《曆史戰爭私家收藏》博客所有原創文章,未經原作者Shel JeAnns書麵許可不得轉載或再轉載。轉載或再轉載請親至《曆史戰爭私家收藏》留言征詢或聯絡sheljeanns@sohu.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