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李鴻章究竟被誰逼死 法國漫畫道盡孤臣辛酸(圖)

(2007-04-08 06:30:15) 下一個

盡管已經在拍賣前就知道這本雜誌的內容,但當我打開來自巴黎的包裹,展閱這本高價拍得的Le Petit Journal時,我還是被它的封麵畫深深地震撼了:一隊日本軍和一隊俄國軍,夾護著年屆八旬的大清國全權代表李鴻章,前往談判現場,荒草、白須、槍刺,背景上的巨大樹蓋,硝煙般地伸展著爪牙!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900 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年邁的李鴻章再次挑起了尷尬重任:議和。
這本出版於 1900 年 10 月 14 日的法國畫報 Le Petit Journal (第 517 期),封麵故事描繪的就是議和期間李鴻章被護送前往談判地點的情景。創辦於 1891 年的 Le Petit Journal ,是當時最著名的報道國際事件的法文刊物,僅從印刷方麵看,其主題故事均以彩色印製,使用了當時最好的印刷工藝。這份畫報直到二戰時法國淪陷才停刊 。
該畫報曾經在四年前( 1896 年),在李鴻章訪問歐美七國的時候將他作為封麵人物。彈指才過四年,當年在歐美七國受到朝野熱烈歡迎的李總理,垂垂老矣,卻還要在異國槍兵的夾護下,在屍骸遍野的自己國都,去為那城下之盟去與狼共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此時,距李鴻章離開人世尚有一年。一年後( 1901 年 11 月 7 日),這位老者在訣別人世時,留下了一首淒涼的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 , 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 , 八千裏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 , 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 , 請君莫作等閑看。
“秋風寶劍孤臣淚”,百年之下,我亦讀之垂淚!
畫報上夾護著李鴻章的日、俄兩國,被普遍認為是導致李鴻章死亡的主要“凶手”。
先看日本。在李鴻章的遺折中自訴到:“竊臣體氣素健,向能耐勞,服官四十餘年,未嚐因病請假。前在馬關受傷,流血過久,遂成眩暈。”李鴻章是沙場征戰出來的文人,文武全才,體格相當健壯,且相貌堂堂,此點在當時被國際外交界廣為稱讚,後世的周恩來頗有些類似之處。那部引發極大爭議的電視劇《走向共和》中,也有李鴻章晚年還納了一個二八嬌娃為妾的故事,也屬於藝術真實。
甲午戰後,日本指名要李鴻章前往馬關談判,結果在艱難的談判過程中,李鴻章居然被一日本“極右翼分子”險些殺害,據梁任公在《李鴻章傳》中記載:“當遇刺之初,日皇遣禦醫軍醫來視疾,眾醫皆謂取出槍子,創乃可療,但雖靜養多日,不勞心力雲。鴻章慨然曰:國步艱難,和局之成,刻不容緩,予焉能延宕以誤國乎?寧死無刺割。之明日,或見血滿袍服,言曰:此血所以報國也。鴻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於國,亦所不辭。其慷慨忠憤之氣,君子敬之。”
李鴻章遇刺,完全打亂了日方的談判步驟,引起國際的高度關注,“日皇及舉國臣民同深震悼,遂允將中國前提出之停戰節略畫押。口舌所不能爭者,籍一槍子之傷而得之。”但毫無疑問,對於一位年過七旬的老翁來說,這一槍當然是大大損害了他的健康,縮短了他的壽命。
再來看看那一直被李鴻章引為“拒日”夥伴的沙俄。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為避風頭,出使歐美,第一站就是參加沙皇的即位大典,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其氛圍絲毫也不亞於日後的“同誌加兄弟”。此行簽訂《中俄密約》,真正是前門拒狼、後門放虎。李鴻章晚年因聯俄拒日外交所導致的重大失誤,被認為是導致他本人死亡和列強瓜分中國的重要因素。學界和民間均有俄使逼死李鴻章的說法。梁啟超在其被引為權威的《李鴻章傳》中說:“……(俄使)助天為虐,恫喝催促,於邑難堪,及聞徐壽朋之死,拊心嘔血、遂以大漸,以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廿七日薨於京師之賢良寺。聞薨之前一點鍾,俄使尚來促畫押雲。”鴻章此時悔之已晚!
法國畫師選擇日、俄軍隊夾護李鴻章作為主題,莫非真是冥冥中的天意?
其實,弱國無外交,無論日本還是俄羅斯還是別的什麽國家,都不是“害死”李鴻章的元凶。導致李中堂死亡的原因隻有一個:國事艱難,己不如人,即令諸葛在世,也無可奈何呀!
馬關談判前,李鴻章和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曾敘舊,伊藤在尖銳地指出了中國十年(彼時二人在天津就國家命運有一番深談)來“至今一無變更”後,說道:“ 天道無親,惟德是親……蓋天之待下民也,無所偏倚,要在各國自為耳 。” “自為”之語真是警世鍾,振聾發聵,成為後世不少豪傑臥薪嚐膽的激勵。
李鴻章曾有一幅精彩的對聯:“ 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 ”,但國運乖蹇,“胸中一段春”還是鬱積成疾呀,臨終前,這位出色的外交家和軍事家“未嚐口及家事,惟切齒曰:可恨毓賢誤國至此。既而又長籲曰:兩宮不肯回鑾。遂瞑焉長逝”,留下“ 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計,處處可虞 ”的遺恨,及“ 多難興邦,殷憂啟聖,舉行新政,力圖自強 ”的期盼。
梁啟超挽之曰“ 回首山河非、隻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 ”,是耶是耶,百載之下,文物依舊,吾儕惟有撫案太息。鴻章或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 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

(2007年2月27日@北石齋-南洲雪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