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抗日名將暗助日軍:弱國英雄也無奈(圖)

(2007-04-08 06:20:02) 下一個

抗日英雄暗助日軍?是的,我在接觸資料時也是有點意外。
這位抗日英雄叫馬玉崑,甲午戰爭時的毅軍後軍統領提督,駐守旅順。毅軍是淮軍的一支,因創始人宋慶(山東蓬萊人)鎮壓太平軍和撚軍有功,被封為總兵(正二品),賜號毅勇巴圖魯而得名“毅軍”。毅軍是清末國防力量中的王牌部隊,征戰範圍南至長江沿岸、北至蒙古高原、東至朝鮮、西至新疆,並且“人才”輩出,如張勳、曹錕、張作霖等均出自該軍。
馬玉崑( 1837 ~ 1908 年)原藉蒙城縣西馬家集,後舉家遷往渦陽。 1862 年以武童在家鄉辦團練, 1865 年投毅軍參與鎮壓撚軍起義,因戰功升為都司,又升至總兵,賞戴花翎,賜振勇巴圖魯名號。
從紅色曆史觀或民族主義的角度看,馬玉崑的履曆的確相當不錯,當得起英雄二字。在甲午抗日前,他就曾擔任左宗棠的前鋒副主將,率大軍參加新疆平叛,抗擊過英國與沙俄;平息叛亂後,駐守新疆 16 年,禦外敵,平內亂,墾田地,修水利,為保衛發展新疆,作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甲午戰爭中,馬玉崑率所部二千人馬跨過鴨綠江,趕赴平壤,駐守大同江東岸。中秋之日,馬親臨前敵,親自參加肉搏,率部擋住了數萬裝備精良的日軍的進攻,斃敵 140 名,傷 290 名,包括一名少將。而當時,馬部所領到的德國新槍械居然有很多假冒偽劣產品,能用的槍支都集中給前哨陣地,其餘將士包括馬本人在內隻能靠戰刀肉搏。如是堅守數日,後統帥葉誌超怯戰放棄平壤,馬率部撤回營口、田台莊等地繼續狙擊日軍。次年,其部於海城太平山與日軍發生激戰,陷入重圍。他率主力死戰突圍後,又騎馬重入包圍圈尋找餘下官兵,戰馬被擊中就換馬再戰,連易三騎,終於帶著餘部全部衝出包圍圈。
馬部軍紀嚴明,雞犬無驚,秋毫無犯,朝鮮人為他建廟祭祀,把他與唐朝的薛仁貴、明朝的戚繼光並稱為“中國三傑”,成為一時名將。
需要帶一句的是,對日作戰後,馬玉崑部下有過一個日後大名鼎鼎的小兵,當時他攜械出逃投匪,這就是後來的東北王張作霖。
1899 年(光緒二十五年),馬玉崑升浙江提督(從一品),隨後改任直隸提督,這相當於後世的北京軍區司令員,位高權重。 1900 年(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馬玉崑率領改編為北洋軍武衛左軍的毅軍,先後在天津、北倉等地與侵略軍交戰,屢敗屢戰,最後扈從皇帝、太後倉皇西逃。次年馬玉崑隨皇駕還京,因護駕有功,加太子少保。 1902 年(光緒二十八年)宋慶去世後,馬玉崑全麵統領毅軍。
就是這樣一位威震海內外的棟梁將才、抗日英雄,在日俄戰爭中卻為日本提供了相當援助。

1904 年(光緒三十年),日本和沙俄在中國東北爆發大戰(史稱日俄戰爭,日本稱為“日露戰爭”),無能也無奈的清政府宣布中立,劃定交戰區供雙方征戰。為防止事態向關內發展,清廷調北洋武衛左軍駐守熱河,馬玉崑率部自喜峰口至阜新布成防線,他親駐平泉。
其實,日俄戰爭之前,中國朝野“聯日拒俄”的呼聲很高。戰爭期間,日軍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以“長白俠士”、“遼海義民”之類名義撰寫檄文,在東北秘密張貼散發,號召民眾助日抗俄。日軍參謀本部更是派遣曾做過北洋軍教官的大佐青木宣純,以使館副武官的身份緊急來華,與袁世凱麵商日中聯合組織情報機構和招募東北“馬賊”等事宜。
據史料記載,袁當時從北洋軍中挑選數十名畢業於測繪學堂等軍事學校的精幹士官,與日軍組成了聯合偵探隊。這其中就有後來大名鼎鼎的秀才丘八吳佩孚 --- 需要說明的是,為日軍做諜報並查點被俄軍槍決的吳佩孚晚年堅持抗日立場,拒絕日本人的誘降。
而防守中立區的直隸提督馬玉崑為日軍的敵後遊擊隊“特別任務班”提供了大量軍火和經費,特別任務班成員甚至能在危急時遁入清軍兵營獲得庇護。馬還曾經秘密協助日軍招募馬賊,組建所謂的“正義軍”,直到後來關東軍和偽滿洲國政府對此進行公開表彰和紀念才揭密。
我所收藏的法國著名畫報 Le Petit Journal ,就有一張馬玉崑行軍的彩色畫像, A3 篇幅大小。創辦於 1891 年的 Le Petit Journal ,是當時最著名的報道國際事件的法文刊物,僅從印刷方麵看,其主題故事均以彩色印製,使用了當時最好的印刷工藝。這份畫報直到二戰時法國淪陷才停刊。我收藏了約有十本有關中國主題的 Le Petit Journal ,會在《曆史戰爭私家收藏》博客中慢慢向大家介紹。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這張馬玉崑行軍圖上,可以看出清軍當時都已經配備了現代化的槍械,卻依然還穿著老式軍服。其時,北洋軍早已改用新式操法,穿著西式軍服,但毅軍並非袁世凱小站嫡係,而是淮軍的底子。在圖中,軍士打的旗號上寫著“李”字(因旗幟翻卷,我也不能確認),這不知是哪家旗號?應該不會是淮軍老祖宗李鴻章的,因敬愛的李總理當時已經去世多年了。在圖片下方及內頁中的法文說明,明確說這是“馬元帥的軍隊在滿洲邊界上”。因內頁沒掃描給大家,我把法文放這裏,供有興趣的網友們核對 (Les troupes du marcchal Ma, actuellement reunies sur la frontiere Nord du Petchili, ne sont pas sans causer quelques apprehensions a tous ceux qui redoutent de voir la Chine entrer dans le conflit russo-japonais.)
馬玉崑當時已 68 歲高齡(難怪要坐在轎子中),顯然,法國畫師沒將他這一年齡表現出來。 68 歲高齡要奔波疆場,和當年李鴻章年過七旬猶要掙紮著去收拾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的爛攤子一樣,真正可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國家的悲劇。
這位暗中援助日軍的抗日英雄馬玉崑,在日俄戰爭後三年,( 1908 年,光緒三十四年)病逝,其部由薑桂題接統。毅軍三任統帥宋慶、馬玉崑、薑桂題,均曾被加太子少保,因此該軍也被後人稱為“三宮保”之軍。
故事講過,現在我們要回到這個最嚴肅的主題:甲午硝煙消散還不到十年,馬關條約字跡未幹,台灣軍民還在血泊中抗爭,為什麽表麵中立的抗日英雄要暗中援助日本呢?為什麽孫中山、秋瑾都會為日軍的勝利歡呼呢?為什麽當時中國朝野那麽強烈地對主張“聯日拒俄”呢?為什麽那麽多的中國青年會選擇日本去學習自強之道呢?為什麽隨後的一係列變革或革命的背後都有日本人的影子呢?這實在是一個宏大複雜的話題,容我今後再談,也容大家慢慢思考,畢竟我們思考了百多年了,似乎還未得出滿意的答案。
2007 年 2 月 24 日 @ 北石齋 --Sydney, Australia )

 版權聲明]本博客(包括但不限於中國之和訊及北美之文學城)所有原創文章,未經書麵許可不得轉載。已獲轉載許可者,需在轉載中附帶禁止再轉載之聲明。版權事宜歡迎在此博客中留言征詢或聯絡sheljeanns@sohu.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