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軍跨過鴨綠江 :為“驅除靼虜、恢複中華” ?

(2007-04-08 06:04:14) 下一個

    日本人一向是把甲午戰爭(日清戰爭)的動機描繪得十分高尚,在我所收藏的《日清戰爭實記》中,能看到大量的這方麵的官方文告,而更多的戰地文學作品更表明這一“正義”戰爭得到了日本朝野各界的狂熱支持,不是什麽“一小撮”的軍國主義者如何如何,更不是“日本的廣大人民是愛好和平的”。
    1894年戰事從朝鮮和黃海打響後,日軍幾乎是勢如破竹,未數月,戰火便延燒過鴨綠江。帝國陸軍大臣山縣有朋大將親率第一軍突破中國軍隊江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來了。一則日軍的安民告示《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文采飛揚,主題幾乎就是為了把中國人民從黑暗的滿清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戰鬥檄文,我發現,這也是《日清戰爭實記》中少數一些在中文網絡上有過傳播的文獻。
    好,我們先看看這篇日本軍隊起草的解放宣言,請注意我用黑體標注的部分:


    “先哲有言曰:‘有德受命,有功受賞。’又曰:‘唯命不於常,善者則得之,不善者則先哲有言曰失之。’滿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

 
  熟察滿清氏之近狀,入主暗弱,乘簾弄權,官吏鬻職,軍國瀆貨,治道衰頹,綱紀不振,其接外國也,不本公道而循私論,不憑信義而事詭騙,為內外遠邇所疾惡。曩者,朝鮮數無禮於我,我往懲之,清氏拒以朝鮮為我之屬邦,不容他邦幹預。我國特以重鄰好而敬大國,是以不敢強爭焉,而質清氏,以其應代朝鮮納我之要求,則又左右其辭曰,朝鮮自一國,內治外交,吾不敢關[聞]。彼之推辭如此也。而彼又陰唆嗾朝鮮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東學黨之事,滿清氏實陰煽之而陽名鎮撫,破天津之約,派兵朝鮮,以遂其陰謀也。善鄰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癡我也,是牛馬我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國之所以〈舍〉樽俎而執旗鼓,與貴國相周旋也。
  抑貴國自古稱禮儀國,聖主明王世之繼出,一尊信義,重禮讓。〈今〉蔑視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義莫甚〈矣〉。是以上天厭其德,下民倦其治,將卒離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師,敗於牙山,殲於〈豐〉島,潰於平壤,溺於海洋。每戰敗衄,取笑萬國。是蓋滿清氏之命運已盡,而天下與棄之因也。我日本應天從人,大兵長驅。以問罪於北京朝廷,將〈迫〉清主麵縛乞降,盡納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後休矣。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所願愛新覺羅氏,不及聳從士卒也。若謂不然,就貴國兵士來降者證之。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托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複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而〉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複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而]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不幸的是,日本此後更是駕輕就熟地運用這種“驅除靼虜”(日後的號稱驅除白種人、解放亞洲的“大東亞聖戰”與此一脈相傳)的政策工具,深深地滲透進此後中國的各種政治和軍事大變動中,包括對興中會、華興會等的庇護,令辛亥革命這一民族革命從一開始就變得先天不足,而那導致袁世凱被萬民唾罵的“二十一條”,很多條件其實並非秘密,之前也和南方的革命黨人有過交易(近來有很多學者考據認為孫中山的確從甲午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多次承諾出讓滿洲權益),當然,這是北洋史和民國史的話題(近年來兩岸的顧忌都少了,有不少資料解凍公開,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必有長歌當哭之感),不在我的收藏範圍,就不多議論了。

2007年2月3日@悉尼

[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版權聲明]本博客(包括但不限於中國之和訊及北美之文學城)所有原創文章,未經書麵許可不得轉載。已獲轉載許可者,需在轉載中附帶禁止再轉載之聲明。版權事宜歡迎在此博客中留言征詢或聯絡sheljeanns@sohu.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