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網友跨國聯手 抓獲日本參謀總長

(2007-01-10 02:57:48) 下一個
[珍郵考據]網上終於“抓獲”日本參謀總長(附英文生平)
主角為有棲川宮熾仁親王(Arisugawa Taruhito)  軍國主義的締造者之一

   
 
左為熾仁,右為威仁
    費盡心機,終於找出了郵票的主角。這離我們購得這張日本古郵票已經好幾個月了
    一位美國的收藏家看到我們在網上發布的請求考據的帖子,給我們發來了一張照片,說郵票上主角應該是His Imperial Highness Prince Arisugawa Takehito ,他發來的網頁上有掃描的日文注明是有棲川宮威仁親王。
    我們認真閱讀了他發來的資料,簡曆上似乎很相稱。這位有棲川宮威仁親王親自參加過甲午戰爭,一直活躍在海軍。曾經在倫敦獲得國王親自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the Knight Grand Cross of the Most Honorable Order of the Bath)。因其在日俄戰爭中的戰功,1905年6月28日被升為海軍大元帥,並獲明治天皇親授勳章(the Order of the Golden Kite (3rd Class) 。
    但我們認真對比了照片,發現還是不像,而且按照年齡推斷,郵票上的主角不大可能是這位有棲川宮威仁。有棲川宮威仁出生於1862年,甲午戰爭時還隻有32歲,顯然比郵票上的主角要年輕。而且戰爭中他隻是指揮一艘軍艦(Cruiser Matsushima,後來是Hashidate),不可能被1896年的郵票選為主角。
    於是,我們順著有棲川宮威仁這條線繼續找下去,將有棲川宮的繁體漢字打入日本雅虎,結果,發現了另一位有棲川宮,不過不是威仁,而是熾仁。
    這位有棲川宮熾仁親王(Arisugawa Taruhito.ありすがわのみやたるひとしんのう),生於1835年3月17日(日本天保 6年),卒於1895年1月15日(日本明治28年),年齡合適。隨後,我們終於發現了有棲川宮熾仁簡介和照片(http://www.cnet-ta.ne.jp/p/pddlib/photo/arisugawa/index.htm),在這些說明中,明確指出了1896年8月1日為紀念日清戰爭勝利,天皇發行了郵票,將這位將軍列為主角。而這一係列郵票,十分珍貴,是日本最早發行的郵票之一,也是明治維新中開設郵政後的第3套紀念郵票(http://www.k5.dion.ne.jp/~a-web/aStamp/stamps-2.htm)。
    有棲川宮熾仁親王是明治時代的重臣,幫助天皇從幕府手中奪回政權。他更是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推動者之一,日本對中國的整體侵略計劃就是他參與製訂的,這一計劃被執行到1945年日本戰敗。
    我們在網上發布“通緝令”說通緝甲午戰爭日本將軍,雖不確切(有棲川宮熾仁親王未親自帶兵參戰),但也沒錯。日本在甲午戰前為建立戰時最高統帥部而製定條例,由參謀總長有棲川宮熾仁親王製定。1893年5月19日天皇正式批準該條例,條例規定:大本營是天皇親自主持的戰時最高統帥機構,有關戰時統帥事項,不受任何國家機關限製。天皇戰時的軍令大權,由總參謀長輔佐行使,“在大本營中參與帷幄機要,並製定帝國陸海軍之作戰計劃,乃參謀總長之任務”。大本營的幕僚完全由陸海軍軍官組成,沒有文官參加.這一條例把軍權完全淩駕於任何國家機關之上,奠定了日後日本軍國化的基調。
    這一軍國體係在次年的朝鮮動亂中終於大派用場。
    1894年6月1日,朝鮮東學黨內亂,李氏王朝的祖籍全州城失守; 6月3日,朝鮮政府照會清朝,請求出兵。6月4日,李鴻章派濟遠、揚威兩艦急駛仁川,保護清朝租界和西方各國在韓僑民,並調直隸提督葉誌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入朝,駐紮牙山。6月6日,根據天津條約,清朝電令駐日公使王鳳藻知照日本政府中國出兵事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以《江華條約》中第一條款“朝鮮作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和日本國保有平等的權利”的字眼為據,不承認朝鮮是中國藩屬,向王鳳藻提出“抗議”。
    日本方麵,6月2日內閣舉行會議,商討解散第六屆國會之事,會議一開始,陸奧宗光拿出駐朝公使館發來的急電,告知清朝準備出兵的消息。陸奧稱清朝的出兵“將使已經不平衡的日清兩國在朝鮮的權利關係更為不平衡”,於是內閣會議立即決定出兵朝鮮。伊藤博文隨後進宮上奏天皇,明治天皇立即批準了這一決定。
    6月5日,明治天皇在陸軍參謀本部成立大本營,有棲川宮熾仁親王被任命為幕僚長(參謀總長)。6月7日,日本發布陸海軍動員令,實行新聞管製。6月8日,陸軍少將大島義昌率領由廣島第五師團抽調的混成旅團7600人開入仁川,並令駐韓代理公使杉村浚通知朝鮮政府,謂根據《濟物浦條約》,日本已向朝鮮派遣“使館護衛軍”。6月9日,在日本休假的大鳥圭介公使乘坐八重山號通報艦,帶領陸戰隊430人在仁川登陸,返回使館。6月12日,從廣島宇品港出發的混成旅團步兵一大隊在仁川登陸。6月19日,日本主力部隊7000人抵達仁川。此時在朝鮮的清軍約為3000人,不請自來的日軍占有壓倒性優勢。
    但此時,朝鮮內亂已經平息。朝鮮督辦交涉通商事務大臣趙秉稷通知日本,要求其撤兵。袁世凱勸告大鳥公使,謂韓亂已平,中日均無派兵必要,恐意外發生衝突不如同時撤軍。但是日本控製朝鮮之意已決,一方麵向朝鮮增兵,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由進駐漢城並控製城內外要地,另一方麵卻唯恐清朝單方麵撤軍,因為如果這樣,日本將立即在國際輿論麵前陷於被動,並且當時日本的策略是一環緊扣一環的,同清朝開戰不可避免,清朝一旦撤兵,日本也沒有了開戰的借口。所以日本想法用談判的手段來拖延清朝撤兵。因緣際會之下,清朝迷迷糊糊地便上了當了。
    清政府見日本侵略者已公然揭開戰幕,被迫於8月1日對日宣戰,日本也於同日宣戰,中日甲午戰爭正式開始。
    1895年有棲川宮熾仁親王去世,日本為他舉行了國葬。
    在如今日本,有棲川宮熾仁還是受到很大的禮敬。東京的中國大使館附近就是是有棲川宮紀念公園。該地在江戶時代(1600—1867)是舊盛岡藩主南部美濃守的外邸,明治29年(1896)成為有棲川宮的禦用地,大正2年(1913)成為高鬆宮的禦用地。
    那位美國郵友找到的威仁,應為熾仁的同父異木母的兄弟(half-brother)。威仁1913年死後,沒有子嗣,家族土地被轉給了別的皇族高鬆宮。
    昭和9年(1934)有棲川宮熾仁的忌日,政府批了36325平方米的公園用地,與舊宅一起建設公園,同年11月17日以有棲川宮命名的紀念公園落成。昭和48年(1973)4月1日,又將都立中央圖書館和港區的區立運動場並入,公園麵積達到67560平方米,成為擁擠的東京一出很吸引人的地方。

    那位有棲川宮威仁親王,還有件著名的事情,就是改革日本文字,有點像現在的台獨分子搞“去中國化”。1883年,有棲川宮威仁親王集合主張隻用假名的勢力,,成立了 “假名會”,有棲川宮威仁親王親任會長。“假名會”有五千名會員,出版《假名向導》雜誌,還編撰了隻用假名的字典。及至甲午一戰,打敗了大清朝,日本人的自我意識一下子上來了,假名一躍成了至寶。說來日本假名之“名”者,字也。假名即假字,本與“真字”的漢字相對稱,是古代日本人從漢字中發展出來的表音文字。
 
考據感受:
《對待曆史:我們比日本人強不到哪裏去》
http://blog.sina.com.cn/u/1263812775
 
《網上通緝令:追查甲午戰爭日本將軍》
http://blog.sina.com.cn/u/4b5440a7010005ok
 
“宮”是皇族的稱呼 
 
    日本天皇及其直係家屬(皇族)統稱皇室,據《皇室典範》規定,現在的皇室成員除天皇、皇後外,還包括皇子、皇弟、以及他們的妃子和子女。皇室成員都有名無姓。
    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一般平民不準有姓,隻有貴族統治者以被封賜的家號、稱號、官職、爵位等為姓。因為天皇曆來被尊為“神”,所以天皇以及皇族也都沒有姓。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實施戶籍法。為了登記戶口,編造戶籍,才準許平民有姓。但是作為“神”的天皇以及皇族另有《皇室典範》,不在戶籍法的管轄範圍,所以至今依然無姓。
    皇室成員的名字有一個特點,即男性帶“仁”字,女性帶“子”字。例如,明治天皇名睦仁,大正天皇名嘉仁,昭和天皇名裕仁,皇太子名明仁(即今平成天皇),皇長孫名德仁(即今德仁皇太子);皇女名成子、和子、厚子、貴子,皇孫女名清子。古代天皇的名字很長,有的多達十餘字。據傳約自公元九世紀仁明天皇(第54代天皇,名正良)以後,名字均為二字,自清和天皇(第56代天皇,名惟仁)以後又大部分帶有“仁”字。至第122代明治天皇,《皇子女降誕諸式》明文規定,皇子均帶“仁”字,皇女均帶“子”字。
    天皇的直係子孫除名字外,還有稱號,皇子稱親王,皇女稱內親王,皇孫稱王,皇孫女稱女王。他們誕生後在正式命名之前先有宮號,如昭和天皇稱迪宮裕仁,皇太子稱繼宮明仁,皇次子稱義宮正仁,皇長孫稱浩宮德仁,皇孫女稱紀宮清子。天皇的男性子孫成年或成婚後,除被立為皇太子者外,其他均被封賜為宮家(與幼時的宮號不是一回事),如皇次子義宮正仁現稱常陸宮正仁。現有的宮家還有昭和天皇的三個皇弟:秩父宮雍仁、高鬆宮宣仁、三笠宮崇仁。女性子孫出嫁後即脫離皇籍,隨夫家稱號或隨夫姓。
    明治維新時,日本皇族有五個宮家:伏見宮、桂宮、有棲川宮、閑院宮、山階宮。明治時期又新設了十個宮家:久邇宮、賀陽宮、朝香宮、東久邇宮、小鬆宮、北白川宮、竹田宮、華頂宮、東伏見宮、梨本宮。以上15宮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新的《皇室典範》均已廢除,他們的成員降為平民。現存的宮家隻有大正時期設的秩父宮、高鬆宮、三笠宮三家和戰後新設的常陸宮。宮家降為平民後,便去掉“宮”字,以宮名為姓,例如戰後第一任首相東久邇宮稔彥之子盛厚(昭和天皇之婿),姓名為東久邇盛厚,其妻(皇女)則稱東久邇成子。
  
 
Arisugawa Takehito有棲川宮威仁生平(英文)
 
    His Imperial Highness Prince Arisugawa Takehito' (有棲川宮威仁親王 Arisugawa-no-miya Takehito-Shinnō?)  (13 January 1862 – 4 July 1913 was member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 family and a career navy officer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Prince Takehiko was born in Kyoto as a scion of the Arisugawa-no-miya house (jp:有棲川宮家), one of the shinnōke branches of the Imperial Family which are eligible to succeed to the Chrysanthemum Throne in the event that the main line should die out. The line was founded by Prince Yoshihito, younger son of Emperor Go-Yōzei, and was originally named Takamatsu-no-miya.
    In 1874, the prince attended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al Academy and five years later, embarked upon the HMS Iron Duke, the flagship of Britain's Royal Navy, for further training. In 1881, he was a cadet at the 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 in England.
    On 11 December 1880, Prince Takehito married Maeda Yasuko (15 March 1864 – 30 June 1923), the fourth daughter of Maeda Yoshiyasu, the last daimyo of Kaga Province (modern Kanazawa), by whom he had three children.
    Prince and Princess Arisugawa made an extensive tour of Europe and America in 1889.
    His first naval command was that of the cruiser Takao in 1890. He was assigned to the escort of Russian Crown Prince Nikolai (later Tsar Nicholas II) of Russia during his tour of Japan in 1891. While under Prince Takehito's care, Nikolai was wounded in an assassination attempt (the Otsu Scandal), which led to a considerable worsening of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Russia.
    In 1896, the prince represented Emperor Meiji at the Diamond Jubilee celebrations for Queen Victoria. Takehito succeeded to the Arisugawa-no-miya title upon the death of half-brother, Prince Arisugawa Taruhito, on 15 January 1895.
    During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1894-95), he commanded the cruiser Matsushima, and subsequently the Hashidate, The Prince attained the rank of rear admiral on 11 November 1896.
    The prince and his wife returned to Europe in 1905 to represent the Emperor at the wedding of the German Crown Prince Wilhelm (1882-1951) to Duchess Cecile of Mecklenburg-Schwerin. He visited Great Britain on his way back to Japan. King Edward VII granted Prince Arisugawa the Knight Grand Cross of the Most Honorable Order of the Bath.
    Promoted to full admiral on 28 June 1905, Emperor Meiji awarded the prince the Order of the Golden Kite (3rd Class) for his service during the Russo-Japanese War. He advanced to the honorary rank of fleet admiral on 2 July 1913, and died two days later. He was awarded the Collar of the Supreme Order of the Chrysanthemum.
    Since the prince died without a male heir (his son having died of appendicitis while attending the naval academy), the house of Arisugawa-no-miya became extinct. However, the Emperor Taishō revived the house (which reverted to its original name of Takamatsu-no-miya) in favor of his third son, Prince Takamatsu Nobuhito (1905 - 1987), in 192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