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忍辱負重相忍為黨-早期的周恩來

(2004-10-29 23:08:08) 下一個

 

在最早期的周毛關係中,影響兩個人關係的根源在與理念不一樣。周是“留洋派” 和“國際派”,所持有的理念是蘇聯的革命路線。毛不是,毛是徹底的“農民起義軍派” 。在毛沒有得到徹底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能之前,周是不認同毛的。在同毛的權力的轉讓過程中,周恩來的忍辱負重相忍為黨的做法正是應了自己的說法“為革命的利益我們可以當姨太太,甚至當妓女…..隻要是革命需要的,什麽樣的屈辱、蹂躪都可以忍受,而不是逞一時之勇,一時之快。”而且這種態度,不是說周僅對毛而言,而是對所有可能的周認為是在組織上合法的領導人也都是這樣。早在1930年十二月三十二歲的周恩來就可以甘受二十九歲的共產國際代表米夫"打他的屁股"之辱。應該說此後的王明路線是失敗的周恩來的此次忍辱負重是一次錯誤的選擇。周毛的關係應該說早期自蘇區反肅反到寧都會議最後到遵義會議為止,在周恩來認識到毛的軍事能力後,周毛關係才有了徹底的改變。在遵義會議以前,毛在受排擠時,周是毛澤東的同情者,在寧都會議上周就不同意撤掉毛的軍職。長征途中湘江之役後,周恩來力排終議采納了毛的主張,放棄北上鄂西與賀龍部會師的計劃,中央紅軍才免遭滅頂之災。通過此次事件,周終於認識到毛的軍事上的戰略才華。權力不是最終的,周同意並主持了遵義會議。毛在重獲軍權之後雖然名義上隻是周恩來的副手,但是是軍事行動的直接負責人。即使隨後的軍事上行動的失敗,也是周從中說服調解,讓毛繼續留在軍事最高指揮部裏。而毛是個領袖型的人-獨斷專行,不甘久居於人下。借機張國燾一事,毛張周做出調整,張國燾取代了周恩來在軍中的地位,成為紅軍的總政委和中央軍委的總負責者而周則調中央常委工作。接著,毛和張聞天以“調整常委分工”的名義,聯手合演了一出對周氏的“缺席撤換”。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九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正式作出決定,由毛取代周分工負責軍事工作。對於毛的種種做法,周大度的表現出了自己的原則,既然意枉擔虛名,何不順水推舟,雖有難堪和排擠之味,相忍為黨的主動讓賢則更為心安理得。出於同樣的心態在毛改革新的常委分工時候,周繼續留任軍事委員會的副主席,正式作了毛的副手。如果說是因為毛的戰略和軍事指揮能力讓周退出軍事決策者的身份,那麽在其他方麵的分歧則更體現出周的這種忍讓精神。

 

毛在抗戰中從中共的自身利益出發,主張遊而不擊,集中發展和壯大中共力量。王明的回國則傳達了共產國際關於統一戰線的精神。應該說王明的主張在中共黨內領導層中獲得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廣泛多數人的讚同。但在毛的精心策劃下,一九四一年一月的“皖南事變” 爆發,“一切服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的說法徹底破產。但是毛澤東要徹底清除黨內異己,從而發動了延安整風。毛和劉少奇、任弼時三人組成中共中央書記處,把周排除在外,更甚者周是被嚴厲批判的對象。周沒有聯合王明、博古、張聞天等人和毛對著幹。可以說,如果周硬頂的話,一大批在黨內軍中和周有較深淵源的人如朱德、彭德懷、陳毅賀龍等人不會不支持周,也可以說就是因為周的此次忍讓而造就了最後的毛的一統天下,從而為以後種種的惡果種下了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周表態支持毛後,毛並沒有放過周,這在三十年後又來了一次重演。

 

毛為什麽對周不放過呢?因為縱觀曆史,“王明路線”的實質是由周具體實施推動的。周為什麽這樣徹底服輸呢?別忘了周的理念,從周決定要做布爾什維克後,隻有毛才能幫助周實現自己內心中的理想,這是周能夠在建國前忍辱負重相忍為黨的出發點和底線。但是一個人的思維被奴化後,以至到後來的周的忍讓則是另外一種的思想境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