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9)
2007 (61)
2008 (69)
2009 (98)
2010 (87)
2012 (121)
2013 (49)
2014 (89)
2015 (75)
2016 (54)
2018 (169)
2019 (134)
2020 (257)
2021 (186)
2022 (363)
2023 (456)
首先聲明,我不是腫瘤科醫生,這些都是我自己因為breast tissue dense,每次都要一驚一乍,所以看的一些相關資料,和大家分享。
亞裔美國人是美國唯一一個族群,癌症是男性和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心髒病是所有其他群體的主要死因 。
亞洲女性容易患早發性乳腺癌,並且容易患富含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 (HER2) 的腫瘤 。所以早期篩查非常重要, 然而,亞裔女性參加乳房 X 光檢查的比例相對較低(亞裔美國女性為 64.1%,美國女性為 72.4%)。 而且篩查結果異常後的隨訪率也較差,因此經常導致診斷延誤。因此,亞洲女性的乳腺癌預防更具有挑戰性。
亞洲女性的乳房X線密度總體較高. 乳房X光檢查中較高的乳腺密度已被證明是患乳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
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致密組織的存在會掩蓋潛在的癌症,降低乳房X光檢查檢測小病變的靈敏度。第二是因為癌症在是在乳腺實質中發展的,因此實質越密集發生癌症的幾率越高。與一般人群相比,乳房組織致密的女性患乳腺癌的相對風險為 2.1(就是翻倍)。
與其他群體相比,亞洲女性的致密乳腺組織比例最高。27.5% 的絕經前亞洲女性擁有極其致密的乳腺組織。而黑人、西班牙裔和白人女性的這一比例為 9.8%–14.4%。
乳腺密度增加和癌症風險增加具有明確的劑量反應, 在亞洲女性中,這種劑量反應在絕經前女性中最強。可惜的是,亞洲絕經前女性篩查率較低,導致乳腺癌的患病率可能被低估 。
年齡的增加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體重指數(BMI)的增加也會增加。亞洲女性的平均體重指數 (BMI) 較低,但是但她們的體脂百分比卻高於其他人群。體重指數與乳腺癌風險之間的關聯最強的是亞洲女性,當根據亞洲人群特定數據將 BMI 閾值調整為較低時,較低的閾值導致 21.3% 的絕經前亞洲女性和 22.5% 的絕經後亞洲女性從正常 BMI 轉變為超重,這代表了用BMI作為區分人群代謝指標的局限性。
所以亞洲女性的問題是,BMI falsely low,發病年齡早。但是在美國篩查都是將近絕經期才開始的。我的一個同事,菲律賓女醫生,比我年輕,已經發現轉移了。真的很可惜。
所以雖然麻煩,但是還是要去做。
謝謝落花醫生分享這篇,學習了。
有機會能賜教大腸鏡檢查嗎?我太懶了至今還沒做過,一直被家庭醫生牽頭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