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病例,很有啟發,分享一下。
一個既往健康的年輕男病人,十一月份在跑步時候突然下肢無力無法行走,被送到急診科,查了發現血鉀低,說是運動出汗電解質紊亂就給了鉀、然後打發回家了。
過了一個星期,又發生下肢癱瘓,去急診做了一大堆檢查包括頭顱和脊椎CT,除了血鉀低,沒有其他異常,就開了口服鉀,每天吃,然後refer神經科。
但是陣發癱瘓繼續發生,這次他去看了自己的家庭醫生,醫生考慮到甲亢和陣發性癱瘓的聯係,於是開了驗血檢查做甲狀腺功能。
碰巧是聖誕前夕,報告一直到過節以後才發出來,等到那個醫生看到已經是兩個星期以後了。
他於是開了甲亢的藥物,和beta blocker(控製甲亢引起的心律加速),病人去拿藥的時候,不知道為啥藥房隻給了beta blocker,沒有給甲亢藥物。所以病人一直到今天看我,都沒有吃到甲亢藥物。期間又發生了幾次陣發癱瘓,導致完全無法工作。
在診所檢查,非常典型的甲亢,手抖,甲狀腺腫大,身上都是汗,消瘦,焦慮,心跳加速。他說他一直都這樣,一年多了。他覺得是因為自己跑步所以代謝比較高。
這個case,其實診斷很明確,Graves‘ disease。過多的甲狀腺素引起骨骼肌細胞膜上的鈉-鉀ATP泵過度興奮,鉀離子源源不斷被送入細胞,導致血鉀降低,細胞膜電位變化引起肌肉鬆弛癱瘓,治療也很簡單,就是糾正甲亢。
但是這個病人三個月從兩次急診,到神經科,到家庭科,到藥房,都發生了一些疏漏、因為醫療經驗不足沒有及時診斷,因為沒有及時跟蹤報告,因為沒有發放正確藥物,造成這個病人痛苦不堪地一次次發生癱瘓症。
說實話,這個在管理嚴格的醫療係統中還是不多見的,但是也許是因為正逢節假日,好多疏漏都碰到一起了。
這個病例讓我想起我們醫療係統中經常強調的奶酪理論,如果有層層關卡,就能防止延誤或者錯誤治療,但是有時候,那些洞很不幸地align起來,紕漏就發生了。
當然、回頭看指責別人總是很容易,自己警醒一下。和各位同僚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