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牛伯甲骨文——中國大故事(提綱)

(2025-09-09 10:15:47) 下一個

2025年9月10日

於我,寫書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隻要有一位讀者,就不再是我的自言自語,尊重他人,努力對他(們)的閱讀負責。修改“中國大故事”一章,越寫越想讀書,課間休息後準備注冊下學期的閱讀課,然後再繼續寫作文交作業。貼出講好中國大故事的提綱,讀者有足夠的時間批評指正(批判教育)。

――――――――――――――――――――――――――――――――――

以全球曆史的高度看不同文明對認知是決定性的,全球流通的世界曆史經典之作大多是西方人寫的,從自己的位置看其它文明的難免被配角。國人寫的世界曆史書大多氣勢有餘質感不足,對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存在的原因及價值和中華文明本身的深刻相比遠未引起可相匹配的靈魂共震。以中、英文字發展的曆史脈絡為工具,掀起人類曆史的門簾探尋幽深的過往,對解釋文明如何站在今天各自的坐標位置是一個絕佳的視角,是從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中獲取與其他文明知己知彼、和平共處、從容麵對的鑰匙。

漢、英語言因為文化不同,很難做到賓果(bingo)翻譯,正如在此用bingo是多義中的一個的意思,驚喜發現答案後的尖叫:That’s it!(就是它!)。本書名《牛伯甲骨文》中的“牛伯”在中文語境下有三個意思:“牛”表示很棒,股市的牛市是所有人都可以吃到紅利的好光景;我的甲骨文老師牛德成先生姓“牛”。以上兩點都可以和英語絲滑對譯。但第三個意思“伯”“白”通假,白有白話的意思,也就是以牛先生的甲骨文解讀為藍本,以白話對漢、英古文字溯源,對比不同文明的思想根源,這一點很難和英語簡單對譯。語言是思想的邊界,文字體現不同文化邊界和內涵,所有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藝術、體育的複雜都在各自的文化邊界之內,文字是解讀不同文明的核裏內核。

漢字給了世界1/4人口一個記錄、交流、傳承和安放靈魂的工具,讓更多的人融入華夏文明。以文字與漢字圈內外的不同文化交流,對其他文明的拚音文字報以尊重、理解之心。能夠對世界講好中國大故事底層邏輯在於人類不同種族的基因間沒有生殖隔離,愛好和平追求進步擁抱文明之心相通,漢字堪負此重任,是一位是從遠古給今天帶來福音的天使。不因自己的優勢而妄自菲薄輕狂傲慢,不因他人的優勢而自形慚穢屈膝跪舔,平等待人、雍容優雅,進退分寸的深處是更高的認知維度。地球人必須麵對的現實是,人類創造了文明並推動文明進步,但同時也創造了邪惡,這種邪惡在動物身上本是不存在的。為了贏得意識形態之爭不擇手段讓對手消失,比如希特勒的滅族。文明的進步包括人道戰勝被創造出來的邪惡,以及動物的叢林野蠻。 

如果說探索真理是西方文明進步的內源驅動力,那麽中華文明的精神力量是什麽呢?二十世紀初西方有本書《東方主義》,書中寫道:“你有沒有想到過中國的例子?中國有數以百萬計的好頭腦,卻被空洞花哨的玩意弄得創意殆盡,他們沒有方向,也沒有驅策的力量”。作者以自身的文化角度看中國文明,問題是:如果沒有內在文明驅動力,沒有與其他文明在資源和智慧上的交鋒,沒有強大的對手陪練,“數以百萬計的好頭腦”是怎麽演化出來的?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研究心理積極的力量,好腦子需要借助積極的心理需求通過深入的思考才能獲得,華夏文明進步的內源驅動力像一粒種子,以靜水深流內斂包容的民族性格,用經久不衰堅韌的文字緩緩地演繹著中國大故事,這個動力是什麽呢?至少包含有三千年不墜青雲地對漢字的堅守,更不說六、七千年前漢字從無到有的騰空出世,以此守望先民垂青的眾生和其命運。 

各個文明為自己定義的人生意義都是“自我命題,自我敘述,自我感動”(艾麗絲筆記),西方人突破經驗性知識的限製,對自由、正義、存在等高度抽象概念的持續考察們不斷突破逼近本真……“形成理性的確定性、必然性、普遍性的知識,目的是在變化的世界裏找到不變的規律,在無意義中找到人存在的意義”(張喬木《思想史萬有引力》),宗教、哲學、科學伴隨著海洋文明曆程一路走來。華夏文明傳統對天地人寄予深情,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醫的《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就是這種哲學思想下創造的經絡、陰陽五行的抽象理論,儒家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不朽的人生目標,萬世開太平的高遠境界。儒釋道出世無為而無不為,入世踐行“親情、友情、愛情、鄉情,情感的人生的意義”(牛伯)。東、西方人在自己的世界裏上下求索,發展出自己的認知體係,在不同的參照係中追根尋源、探索未來。缺乏西方人科學的實事求是和高效快速,提高人類生產力就沒有了發動機;但若一味以人肉碾壓席卷弱者為前提的科學精進,那是普羅大眾的噩夢,文明的盡頭。

黑格爾在《哲學原理》論道:“中國的曆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曆史的。它隻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中國文化這部列車行進了千百萬年,駛入文明之境後兜兜轉轉,帝王將相寫就正史。僅以千年前剛從原始社會跨入文明門檻的蒙古人征服中原的地區為例,其語言、宗教、文化在中原很快被同化,正如野蠻的羅馬打敗先進的希臘後,落後的羅馬文明繼承了先進的希臘文明,盡管叢林法則讓古羅馬在對抗中搶占了先機。用人類文明的共通標準證明中華文明在不斷進步:1,以人口增多、壽命增長為福,說明醫療、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依賴於技術發明的精進,平均壽命數據可以參照曆代皇帝壽命,中國古代共有400多位皇帝,史書有詳細記載;2,生活品質提升,生活資料細節反應品味的提高,比如瓷器的精進,綾羅綢緞織錦精致多樣化;3,對抗外敵能力增強,版圖持續增加,有對外征討侵略,更有對入侵外敵的文化同化,比如對成吉思汗帝國同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括基因;4,文化上如美術、藝術、文學上的長足進步,從遠古《詩經》到詩詞歌賦戲曲再到近古的《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輝煌,特別是在世界戲劇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京劇誕生;5,政治上國泰民安,和平代替戰亂的時間變長;6,對留取丹心照汗青萬古不朽的精神訴求。不足的是自2000年前百家爭鳴後曆史上缺乏與不同文明思想的碰撞和對知識背後本質虔誠探索之心,畫界而安的自耕農文化對世界缺乏大視角的認知和掌控的執行力,沉溺於想象中、口頭上的宏大敘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