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出《牛伯甲骨文》係列8個月,至今沒有哪怕是一個跟帖回複。能一直點看這種黃頁古卷內容的定是靜心之人,畢竟為鬥米為雞娃為前程都要大動靜大幹快上,動中能靜的年輕人不缺城府與沉默,更不用說老神在在的中老年人了。在想,我拿什麽給這樣的讀者呢?做事“看得遠、算得準”和我無緣,能努力的隻剩下“熬的住”了,在外30餘載尚未嚐過一口熱狗,包括到飯點遇到免費的午餐,身體不缺脂肪儲備;近5年沒進過一次餐館,因為不確定可能的腦霧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還是重。這算熬麽?小case?人生是單行線,選擇跳入流水或登上高山的結果都是不進則退,惟有不問前程地埋頭趕路。
修改“中國大故事” 一章已經開始,貼幾個字,知道離讀者的期望差距很大,但不確定缺陷的坐標位置,願意吐槽的讀者可以借此及時行樂了~~~有個改動,以前用魏勵的字源解讀作為參考,現簡化為如果牛伯解釋與《說文》和魏勵都不同時,會引用他的解釋供讀者參考。
作文的課堂,第二節課結束的鈴聲響了,悅耳哈~~~我們,下節課見!
明(明)míng
【牛伯】“明”的本義是月光透過窗戶(囧)進入房內的場景。引申為光明,明亮(《國風·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公開。明顯(荀子《正名》:“是非之形不明”)。又表示懂得(明白)。了解、闡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文者以明道”)。指眼睛、視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靚麗。第二(明年;明天)。
《說文解字·明部》朙,照也。魏勵:光明,明亮。
【解析】甲骨文由月和窗戶(囧)會意構成,篆字造字由日、月構成。窗戶是人改造自然把自己請進舒適的建築時保持和自然視覺零距離貼近的腦洞大開,甲骨文用窗造“明”字就是人和自然難以一言以蔽之關係的絕佳呈現,其科學、藝術、哲學的內涵穿越百代。中華文明是中國的,也是全人類的,文字源頭不是一個,高文化向下遊流出,優秀文化得以傳承,文字是追求精神文明的結果。造字不但有關乎生計的日,還有月,古人對月的情感躍然紙上。無獨有偶,文明先驅蘇美爾文明的烏爾平頂神塔就是祭祀月神的神廟台。
人類從對日月光的視覺感中得到生存機會,在日月光的照耀下創造文明,遠離野蠻。不同文明決定其世界觀和民族性格。文明界定的標準有:一,政治上的權力機構;二,技術上的金屬冶煉;三,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獻記載;四,建築上的城市等設施。每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留下不變的文字,是唯一延續至今的古文字;西方留下希臘的哲學和科學,羅馬的法律和希伯來的宗教。文字記載文明,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消亡,文字湮滅。
中英語“文明”都明確表達了不同文化對社會真善美的訴求,漢字“文明”是人對自然的依賴和回饋,漢文化特點是人和自然連續往來,結果是連續文明,文字不斷檔是偶然麽?英語Civilization是城市化的分工合作,這意味著平等、和諧相處,兩種詞源都滿懷感恩和慈悲的情感,盡管對象有別。文明社會的理想是平等地享有社會和自然資源,對自己的人生和社會負責,造福後人。人類的進步有賴於道德底線、社會規則和秩序保障。分工與合作提高生產力的同時,還把集體智慧發揮到極致,1+1>2。文明有明確的邊界感,落後的文化靠暴力、權力、錢說話,遵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當他們遇到先進的文明時遭淘汰出局,盡管繼承先進文明的可能是因為野蠻占領。今天地球村文明間的碰撞則會以文明發展的理由、以先進的科技手段從精神上把對手幹掉,讓他們淪為精神上的奴隸。豐富的物質基礎是精神文明產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隻有財富不來文明的進步。
如果說西方文明的發展是基於對真理的追求這個源動力的話,那麽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的內心驅動力是什麽呢? 在中華文明裏,人和自然是一體的,世界不獨立存在於人眼之外的世界,天人是合一的,文明與日月同輝連續不斷。人背靠祖宗福佑對自然積極的介入,對其他文明的吸納、包容和對入侵者在本土上的征服就是進步的動力,追求立德立言立功千古不朽,如此傳承下去。“反著道之動”背後是生命麵對世界的智慧,中華文明是順其自然又推動自己進步的辯證法。人類作為生物食物鏈上的頂食動物,既保持與世界的物質交流,又和自然保持距離獨自追尋自己的夢想,從建房、耕地、畜牧、作壁畫開始,和人類幾十萬年的曆史相比,從9000-8500年前義烏橋頭遺址的六爻八卦及河圖洛書符號(維基百科中文網,新華網)到成熟文字,離我們都不遙遠,人性來不及大變,這是我們讀懂自己來處的契機。
發現280萬年前非洲的人牙、頜骨化石。人類曾經有過的成熟文明超過20個,部分顯示一級文明:蘇美爾(今伊朗)、埃及、米諾斯(愛琴海)、古中國、古安第斯(南美)、瑪雅、赫梯(今土耳其)、巴比倫、古印度、古希臘。多數文明消失在戰亂中,以中心在蘇美爾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為例,入侵該地區的人自4000多年前開始有閃米特人、赫梯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和西方人。豐富的農產品使這個地區被稱為流著奶和蜜的地方,盛產牛羊麥子和蔬菜:蠶豆豌豆大蒜韭蔥洋蔥小蘿卜萵苣和黃瓜,水果包括甜瓜椰棗石榴無花果和蘋果。就算是在今天,這麽豐富的農牧產品也會叫人垂涎欲滴。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出土的一些文物和蘇美爾時期的器物相似度很高。根據英文版的維基百科,美索不達米亞出現文明最早,約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尼羅河文明起源於公元前3100年(一說3500年),古印度文明起源於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愛琴海文明源於公元前2600年,中國文明5000年或更久之說仍在斷代中。
◆關於“文明“,維基百科上是這樣說的:“英文中的文明(英語: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義,引申為“分工”“合作”,即人們和睦地生活於“社會集團”中的狀態,也就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其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範、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等”。文明就是密集居住,便於合作,人們有理想和信仰,並和睦相處。日常中鑒別行為是否文明常以動物為參照係,越接近動物本能,離文明就越遠,而越接近人類理想信仰,遠離動物本能,就是文明。
◆英語“明”bright來自古英語bryht(光明,亮),來自原始日耳曼語berhtaz(光明,亮,閃亮),源自原始印歐語b?ereg-(閃閃發光,變白)。天然白光是陽光,和漢字的“明”字的日月相對,熠熠生輝。
◆野蠻的英語brutal源自中世紀拉丁語 brutalis(野蠻,愚蠢),源自拉丁語 brūtus(遲鈍,愚蠢)。野蠻行為簡單快意,但極其愚蠢,這是人類共識。人為什麽喜歡文明,痛恨或恐懼野蠻?因為殺人越貨得到財富後怕被殺、被奪,所以他們上岸追求衛冕前文明,黑社會老大金盆洗手立地成佛,客觀上野蠻推動文明進程。羅馬文明頂替希臘文明就是世界級經典例子。
◆野蠻的英語barbaric繼承自中古英語 barbarik、古法語 barbarique(野蠻)、拉丁語 barbaricus、古希臘語 ?ν?ρβαρικ?ς(野蠻、凶猛)、?ν?ρβαρος(野蠻人)+ -ικ?ς(後綴)。文明相對野蠻,有個對野蠻的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波蘭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正在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熱帶雨林中考察,他向當地一名食人族酋長描述:“歐洲正在發生戰爭,每天有幾萬人喪生。”酋長驚奇地問:“你們怎麽吃得下這麽多人肉”?他解釋歐洲人不吃人肉,酋長驚呆了:“不吃的話殺來幹什麽?你們那裏太野蠻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馬林諾夫斯基)。
曆(歷)lì
【牛伯】“曆”的本義是從莊稼走過。又解是在軍門前表彰戰爭功勳,征戰的功績。引申為親身經曆過的事,經過(司馬遷《報任安書》:“足曆王庭”)。行走,遊曆(陸遊《舟中曉賦》:“遍曆三湘與五湖”。過去的各個或各次,逐一,一個一個地(曆曆在目;崔顥《黃鶴樓》:“晴川曆曆漢陽樹”)。又解是日月星辰的變化,引申為推算年月日和節氣的方法,曆法(《舊唐書·李淳風傳》:“尤明天文、曆算、陰陽之學”)。記錄年月日及節氣的書和表等。
《說文解字·止部》過也。
【解析】甲骨文、金文“歷”造字由腳(止、形旁)和植物秝(聲旁。讀音立)形聲構成,秝也是形旁,用從莊稼地裏經(走)過表達以往一年又一年的耕種的曆程;甲骨文、金文“暦”的造字由日(形旁)和秝形聲構成,成熟期的曆法,古埃及用太陽曆法,和尼羅河定期泛濫有關,關乎農業,是埃及古文明的重要成就。魏勵解讀:暦,日月星辰的變化;歷,經過,經曆。兩者為非等義異體字。造字完成了人類書寫曆史的初稿,而後來的曆史學家和訓詁則是翻開往事的記者。經過的事情為什麽要記下來呢?古希臘曆史學家、思想家修昔底德說:“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和將來會發生類似的事件的人認為我的著作還有一點益處的話,那麽我就心滿意足了”,中國當代史學大家陳寅恪說得更簡單:“讀史早知今日事”,丘吉爾認為:“回顧曆史越早,預言未來越遠”,是曆史和訓詁最實用的定義。在波斯灣曆史的兩頭,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和現代的迪拜的風帆酒店都展現出滿滿的視覺輝煌,文化沒有偶然,是曆史至今的必然。看造字本義,對比英語詞匯的源頭,更清楚自己在時空坐標上的位置。今天可見的民族性格,正是先人對無數次滅頂災難而見招拆招的成功化解刻印在基因裏的外顯特征,強大的生命力幫助人們對抗風雲突變人間滄桑,當然包括從不間斷的、文明之間的衝突。對此,黑格爾:“曆史的教訓就是我們從不接受曆史教訓”,因為從頭到尾人類都沒有學會與其他文明持久和平共處之道。文明之路漫漫,唯有繼續求索,直到消弭野蠻的殺戮。
關於中國幾千年的過往,牛伯說:“人類發展史11000年,但充分發展大約有4000年,中國的甲骨文金文和三星堆文物都證實這一點。1899年甲骨文出現之前,英國和德國的傳教士在全世界宣布中國是希臘的後裔,被推翻後,又出現過埃及後裔之說,孫中山和袁世凱認為國人是埃及人的後裔,王國維以現代曆史考證方法用甲骨文證明了不是埃及人的後裔。商湯建國5000年,之前是夏,不是一個係統的國家,是由很多閑散的大國小國鬆散的聯合體,閑散的意思就是互相影響,歐陸和亞洲互相影響。到秦始皇成為一個國家,超過世界所有的政治體製”。
◆“曆”的英語experience來自拉丁語experientia(試驗,證明,實驗,實驗知識,經驗),來自experiri(嚐試,進行測試,承擔,接受),由ex(外,出)+ peritus(有經驗的,專家)構成,來自periri(經過)。英語和漢字在“經過”殊途同歸。雖然曆史上中英從無正麵交集。
史(史)shǐ
【牛伯】“史”的本義是捕捉禽獸的原始獵具長柄網,捕獲野獸。引申為管理狩獵或記錄獵物的人(《春秋左傳》:“董狐,古之良史也”)。引申為古代一種負責人的文職官員(太史令)。又引申為曆史(曆史書;史鑒)。史/事/使/吏,四字本為一字。又解是旗杆上下飄著的風幡。
《說文解字·史部》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解析】“事”字說過造字源頭史/事/使/吏同源,所以有解釋“史”字和祭祀占卜有關。占卜的貞人後來成為史官,古人重視和先人、神明的溝通,即吏。漢字“曆史”是對田獵、征戰、凶吉、占卜記錄的初稿,保障安全和溫飽是記錄曆史的起點。王國維等大家認為中國第一本史籍記載《尚書》不晚於西周,也就是BC771,因為春秋時期孔子讀過此書。中文版維基百科對該書的定義:“是上古及夏、商、西周君臣的講話記錄,近於文告、諭令、公文之類,也是散文之祖”。西方第一本曆史書《希臘波斯戰爭史》是BC400-500年古希臘史學家之父希羅多德所寫,它收集口述材料寫出波斯與希臘由於曆史地理風俗觀念利益的原因導致的東西方大戰,這場戰爭點燃希臘文明之光。這本書第一句就是:我記錄研究曆史,“為了保存人類的曆史,使之不會久日後被人遺忘”。值得一提的是,希臘與波斯之戰開啟了東西方文明的不同走向。
研究曆史即客觀呈現一種行為或事件,以曆史的角度抽象後高度概括,找到曆史走向的意義和背後的推力,是人對過往的一種精神活動,即現代人根據對流水賬曆史的通識給出評判,對曆史過程中本能或理性以及意誌的解讀,找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源頭。正如量子力學中薛定諤的貓,其生死狀態是人眼中的事實,結論既客觀,也主觀。即所談曆史既是過去的,也是今天的。曆史本身支離不全,除了書寫個人局限外,還有各種忌諱不能寫比如《史記》的曲筆、清朝疑案,或者不願意寫比如玫瑰戰爭的極為慘烈,以至於“一切的曆史都是當代史(意大利學者克羅齊)”,從波瀾壯闊的曆史敘事裏選擇單一的敘事,讓曆史成為一個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曆史過往和史觀為後人提供不同的人生選擇,從過往的崇高理想或投機的中決定各自的生存之道:既有田橫五百投海,方孝孺被滅九族,他們沒有後代,留下千古芳名;有窮不墜青雲之誌,默默堅守幾千年漢字無名人士;也有騰達貴人及後人坐享榮華,隻能過著錦衣夜行的日子,沒有誰敢站出來說自己是秦檜的後人。“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類曆史進步就是最大程度地敬畏天道,服從人道,給人間帶來福祉,是研究曆史的意義所在。
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中國是一個沒有曆史的國家,因為2000年停滯在一個空間,一個製度,一個社會文化裏,沒有進步。問題是: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的過往,如果中國社會隻是循環往複宮廷政變,大眾的智商是怎麽上升的?版圖是怎麽拓展的?華夏文明是怎樣融合傳承的?“欲亡其國,必先去其史”。中國近代的國學大家王國維引入西學,以二重證據法使史哲合一、史證合一;錢穆先生“對本國以往曆史抱一種溫情和敬意”治學態度,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以詩證史的求史方法,今天我們有甲骨文,不妨嚐試以字求史,有古字加持對史哲印證,豈非中華探尋遠古的獨家秘笈?
◆“史”的英語history來自古法語estoire,estorie(編年史,曆史,故事),來自拉丁historia,來自古希臘語?στορ?α(通過研究學習,學習什麽),來自?στορ?ω(通過研究學習,詢問),來自?στωρ(明白人,專家),源自原始印歐語*weyd-(看,知道)。希臘的詞源已經帶有思考的意味,從眼見到思想的遷躍。東西方曆史都是從漁獵采摘的生存開始,然後農耕畜牧手工業,西方到了商貿階段就大不相同。讀西方曆史,大篇幅敘述的是戰爭,和為避免戰爭的政治和外交,有著這樣曆史的西方人有了發達的今天。今天,整個世界格局呈現全麵性、複雜性和多樣性,是所有民族必須麵對的挑戰。
簡(簡)jiǎn
【牛伯】“簡”的本義是古代用以寫文字的狹長竹片。引申泛指書籍。在紙張發明之前,“簡冊”是古代最主要的書寫材料。早期的曆史是記載在竹簡上的。這些竹簡先以火烤去濕,刮去青皮部分,以便於書寫和防蛀,稱為“汗青”,後來就用“汗青”指代曆史(文天祥《過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
《說文解字·竹部》牒也(寫字的劄,竹片木片)。
【解析】金文造字由竹(形旁)和間(聲旁,不排除有竹片相間之意)形聲構成,也有木片製作的簡牘。竹簡經久耐用,所以我們有機會從考古發現得到幾千年前的原裝書簡,乃古人留給今天的絕倫贈品。古漢字從甲骨文金文時代到竹簡都是從上到下為一行,下一行則在第一行的左側上頭開始,至少和用右力翻閱有關。到了民國新文化運動改成橫著從左至右。古埃及和古印度河流域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後者的讀法像牛犁地一樣,上一行由左往右讀,下一行由右往左,這種方法為早期的古希臘人模仿。
漢語的自洽、開放、高效原則在漢字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最早的係統漢字即甲骨文是刻在甲骨片上,金文多鑄在青銅器上,到了漢朝用竹簡,這些書寫材料都很笨重並有限,所以文言文極簡且適用於多方言。但有可能產生歧義,今天人們利用文字歧義藝術表達雙關語或做文字遊戲。本書的書名“牛伯甲骨文”中的“牛”“伯”字都有多層意思(詳見“牛伯甲骨文”一章)。
以“簡”字引申出簡單的意思再貼切不過,因為它本身就是洗練的化身。造漢字用最簡單的筆畫創造最大的共情、辨識效果,比如烏加一點鳥,口加一點甘,左右鏡像司、後,造字者和識字者都在幾千方塊字中心領神會地享受智慧和藝術。大道至簡,語言邏輯學中有“外延小,內涵就大”的原則,無論是文學藝術還是數理邏輯,都尊從“大道至簡”原則,刪繁就簡二月花。按照“奧卡姆的剃刀”簡單高效原則(拉丁語:novacula Occami),稱簡約法則,“在其他一切同等的情況下,較簡單的解釋普遍比較複雜的好”,人們建立科學理論係統以簡單方式解釋客觀世界。藝術地高效且能達天聽,漢字比比皆是,比如“好”就是女人和孩子,有美、有未來,生命精髓的複雜就這麽簡單呈現,字有盡而意無涯;另一種簡單就是遵循邏輯算法高度抽象,自然科學曾經以數學為工具表述係統理論之精髓成為其是否足夠高級的一個評判標準,科學終極目的是創造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可見“簡”極難。對此,費曼說:如果我們不能把一個理論簡化成大學一年級的程度,我們就不算真正理解這個理論。愛因斯認為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方式解釋一件事情,說明你並沒有真正理解它,“簡潔是智慧的靈魂”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名言,古人把優秀的文化通過“簡”傳遞給幾千年後的我們,簡是文化的象牙塔,集藝術和思辨為一身的漢字,簡在境界。
◆“典(章)”和“書”字的英語詞源都和書寫的木片有關,和中國簡牘近似。而我們現在常用的“簡單”概念,在英語裏完全是別有洞天。“簡單”simple 來自古法語和法語simple,從拉丁語simplex(簡單,單一),與之相對的是duplex(雙,折疊)。Simple = sim-(相同)+ plicare-(折疊 )。而中國得書簡就是等長得簡牘折疊堆放,對比中英文詞源妙趣橫生。中國文言文可通達幾十個民族,廣至漢字圈。而比法語德語的語法都要簡單得英語,也恰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盡管和不列顛帝國殖民地以及美國高居第一世界有關。
編(編)biān
【牛伯】“編”的本義是編簡(韋編三絕)。引申特指按一定的製度建立某種組織(編隊、編組)。進而引申指編製(編外人員、在編)。又泛指條狀物交織組織起來(編筐、編辮子)。進一步引申為創作(編劇、編導、編撰)。也指捏造(編派)。
《說文解字·糸部》次(序排列竹)簡也。
【解析】甲骨文造字由冊(簡)和糸(係綁。形旁)會意構成,魏勵詳解為用絲線串聯排列竹簡的順序,殷商就已經常見編簡了。這比至今找到最早的戰國書簡要早2000多年,以字求史就是這麽直觀!用牛皮繩、麻繩、絲線把竹簡按順序串起來意味著按先後排列先後。《春秋》(公元前772—公元前481年)是世界上最早的編年史,是在千百年編簡的曆程中逐漸形成記錄曆史的方法。此前的中、外曆史書大多是敘述重大事件特別是戰爭和朝代更迭故事,或者是編纂的政令、文告、立法一類。後人根據古人的編年史以及相關資料佐證,可以還原當年的場景。比如說,就以考證寫戰爭事件的作者信息以確認可信度,還有具體戰役的細節、國王的名字、著述的時間等,最大程度還原幾千年前的一段過往。
古人書麵用極精煉的文言文言和編簡很重有關係,文言文一直食用到一百年前,和其通達、高效、準確有關,比如說,“簡”是竹簡,“編”是編簡,“篇”指簡冊,“冊”為簡冊、書簡,“編書”指該文化行為。另外,使用簡冊的好處是刻在竹簡上的書讓後人有機會在挖掘的古墓裏零距離探知幾千年前的人們的生活信息,和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一樣,都是天降大禮,稀世珍寶。
◆“編輯(編簡)”的英語edit來自於editor(編輯者),受法語éditer(編輯,出版)和拉丁語editus(發表)的影響。英語的詞源和出版傳媒有關,應該是很晚的事情。
◆相比較,書稿、手稿(未定型的書文)的英語manuscript,1597年來自中世紀拉丁語manuscriptum(手寫),來自拉丁語manu(手)+ scriptus(寫作)),來自日耳曼語的直譯。古英語hand?ewrit(用手寫的,契約,合同,手稿)(公元1150年之前),古挪威語handrit(手稿)( 公元1300年之前)。詞匯的曆史也不久遠,希望得到詞匯之間互相印證,計算這件事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比(比)bǐ
【牛伯】“比”的本義是二人並列,步調一致。引申為擺放在一起。密切,靠近。比較(屈原《楚辭·九章·涉江》:“與天地兮比壽”)。指比喻,是古代賦詩作文的一種常用修辭手法(孔穎達《毛詩正義》:“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詞耳”)。 比方。勾結(《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依附。
《說文解字·比部》密也(相從密切)。
【解析】造字為兩個人並肩齊行會意造字,肩並肩同行並駕齊驅到後來的比翼雙飛都有美好的寓意。然而,並肩的本義不如它的引申“比較”意思用得多,因為貧富差異產生出越來越多的要和他人比高低的心理,一較高下的心理深入世界的各個角落,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就是不要被隔壁老王比下去(keep up with Joneses(瓊斯)),“隻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快樂沒人分享,快樂就打折扣)。讓一個本該坐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的人錦衣夜行回村,後果一定是鬱悶,因為錦衣是要別人看的(桑蠶絲綢緞穿在身上的絲滑感此時連毛錢都不值),隻為從別人羨慕嫉妒的眼光裏收割對同類居高臨下的姿態和心理滿足。人是社會動物,鄙視鏈就是這樣比試的結果。隻要有區別,就一定會有歧視,以各種才德文武基因美醜黑白胖瘦高低貴賤的借口,比!
漢字“比”是人和人比,人類最大的比較大概就是文明之間的比較,意識形態、軍事、政治、貨幣、語言都是比的內容。不同文明衝突了幾千年,從來都是激烈而殘酷,多數古老的文明在比試的校場中消失了,幸存的文明像最堅硬的石頭被柔軟的水衝刷千萬年後成了鵝卵石一樣圓潤水滑、堅不可摧。文明的進步意味著強大和包容,以智慧消弭野蠻,在衝突中不同文明的共同成長。中國在曆史上處於地理上的與其它文明若即若離,在天然屏障圍成廣袤的獨立空間裏得以在大統帝國裏綱綱常常過農耕的日子,世代傳承自己獨有的文明,攀比更多顯現在內部,改朝換代的討伐、皇室內部宮鬥、農民起義,多是內鬥。但這種內鬥夾雜著與周邊遊牧民族入侵的爭戰,包容異族統治,比如元朝和清朝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統治中原,他們和西亞甚至歐亞大陸多有征戰和交往,所以中原北方人間接也受到歐亞非文化的影響。
“比”存在於所有的人類文化中,哲學比誰看問題更智慧通達深刻,藝術比誰更俏麗動人、震撼人心更持久,科學比誰有更高維的思路和手段提高效率,政治在內比誰長袖善舞左右逢源不倒翁,在外比製度更可持續、人民幸福健康指數。比是一把雙刃劍,驅動進步,也拉動陰暗。沒有比,就沒有人類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是野蠻鋪墊、智慧指引、大自然成就的。中國古代科舉製度讓平民有鯉魚跳龍門的機會,讓攀比有個好歸宿,昨日還是隔壁莊戶小男生,今天榜上提名成為皇家的乘龍快婿,勵誌啊。二戰後的美國取代日不落大不列顛帝國是其國際開放、階層開放、資金開放的結果,製度上消弭平民升遷的天花板,隻須有能力抓住機會善用資源。這也使英語繼續成為記錄文明的主流載體。文明就是從不斷的活水源頭那裏取得源遠流長的生機。
◆“比較”“攀比”的英語compare來自古法語comparer(比較),來自拉丁語comparare(準備,采購),來自compar (相似或相等),構詞:com-(共同)+ par(相等)。隻要有差異,就有攀比,就有進步的動力和歧視的陰暗。多見人們愛自己勝過愛他人,但又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是攀比心理的投影。
◆“比喻”的英語metaphor來自拉丁語metaphora(隱喻),來自古希臘語μεταφορ? (比喻),來自μεταφ?ρω (我轉移,申請),來自μετ?(用,跨過,後)+ φ?ρω(我承受,攜帶)。從英語的詞源出處很容易領會比喻的思維方式,比喻、隱喻都是間接的表達方法,從英語詞源最初德跨越、再轉義可以看出這種借力打力表達方法的隱晦和深意。漢字造字有暗喻的成分,所以後來興起“比興賦”的文體,比、興是象征的寫法,前有這種造字方法,後產生類似的寫作手法順理成章,都源於不同類、但本質之間的“比”,以建立之間的聯係以達到委婉、易懂、深刻的目的。二十世紀歐美開始流行象征主義文學,“西方主流學術界認為象征主義文學的誕生是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分水嶺”,象征主義文學就是以表及裏、借力打力的思維,中國古人其實與現代西方文學先鋒的感知別無二致。
譯(譯)yì
【牛伯】“譯”的本義是翻譯。上古傳譯翻譯不同語言的需要不比我們少,因為雖然活動範圍沒有今天大,中原的周邊地區有很多不同的語言和文字,蒙古、西域、東北、西南有很多語種需要互譯,漢代稱為“九譯”,即會多國語言,以至於今天的漢學家都要懂多種語言,從不同地區的文獻裏還原真實的中原社會原貌。
《說文解字·言部》傳譯四夷之言者(為中原人解釋、轉述四方少數民族的語言)。
【解析】楚係簡帛的戰國字由言(形旁)和睪(驛站。聲旁)形聲構成。漢字大統的中原到用不同語言文字的邊疆路途遙遠,沿途設很多驛站,選用“譯”字既是聲旁,也有不同語言互譯之形,即“傳譯四夷之言者”(《說文解字》),翻譯語言和文字。“譯”“驛”兩個字不但發音一樣,甲骨文時代通假。今天中國北方語係發音和語法相似,是中原通達了幾千年的結果;西、南方山重水複,對麵山上雞犬相聞卻老死難相往來,語言互通程度低,西、北大漠的盡頭是完全不同的語係。
目前漢英的音譯和詞義俱佳完美翻譯多是字詞句,比如Coca Cola“可口可樂”,詞的翻譯比如edge past“險勝“,即以微弱優勢超越,英語字麵意思是在懸崖邊跨鉞險境成功,漢字“險”的形旁是懸崖,英漢文字的畫麵感很強,就是說,翻譯文字的背後生命的質感和靈魂抽象必須躍然紙麵。美國第一位做出電子閱讀器的馬丁說:係統集成最難做的不是多複雜,而是如何簡化(潘語)。因為極簡對等文化的翻譯背後是大智慧,即全新的大腦通道。中國文學經典《紅樓夢》因為翻譯的局限尚未被拚音文字世界認識,因為對於一種內涵極其豐富簡練的文字翻譯是一件極難的事,希望AI的高維算法能解決這道翻譯難題。因為隻要漢字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天,《紅樓夢》就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漢文學的經典,就像喜馬拉雅山在那裏默默地千萬年,無論人們認識不認識、承認不承認它是世界第一高峰,絲毫不影響它真理一般的存在。
◆“翻譯”的英語translate借用拉丁語trānslātus,來自trāns-(跨越)+ lātus(承載,攜帶)。翻譯是跨越不同文化障礙的承載和交流,中東地區和歐陸、非洲地區交流頻繁,所以采用多種語言,波斯國王大流士大帝時代官方同時用三種語言:古波斯語、埃蘭語、巴比倫語(阿卡德語),另外也使用埃及語。語言承載的文化互相影響、借鑒,漢字文化圈在互譯中互相受益,千年前傳到日本的漢字在百年前反過來影響今天的詞匯:宇宙、社會、經濟、物理、世界、派出所、警察。韓國人創造了“顏值”一詞,成為今天中國大陸的流行語。漢字造字係統本身準確、簡單、自洽和開放,“邏輯”是從日文引進的音譯,它研究思維的規律和形式,邏輯從來就不是漢文化欠缺的部分。造漢字講辯證,辯證邏輯研究正確思維的走向,所以是邏輯的進階。漢文化至少從漢字始就有很強的邏輯推理和判斷,如若不然,就不能解釋在西方主場的奧數、AI領域有很多華人、華裔的中堅。至於社會認知避開邏輯,那是皇權的意誌,隻有兩千年的曆史。
◆“口譯”的英語interpret經法語來自拉丁語 interpretor(解釋,闡述),來自 interpres(代理人、經紀人、解釋者、談判者),源自 inter(介於)+ -pres(可能來自詞根pretium(價格),-pres 可能與古希臘語 φρ?ζειν(指出、展示、解釋、宣告、說)有關,其中 φραδ?(理解),φρ?σις(演講)。詞源來自口才好有說服力,代理商貿雙方進行價格談判達成交易共識,該詞完美地反應了海洋商貿文化的本源。而漢字的“譯”也同樣完美地體現大統一框架下的農耕文化與外界交流的千裏迢迢。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貿易和戰爭,西方人逐漸走上通向世界帝國的道路,進程的台階由對手的高段位成全。從語言的角度來說,翻譯的難點不僅在於語係不同,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後隻可意會不可翻譯的內容涉及的曆史文化背景,翻譯的前提是對雙方文化異同的深刻認知。作為同是拚音文字的很多語言之間的互譯也有同樣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麽在追溯英語源頭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直接借鑒的詞匯,即無可替代的最簡表達,正如契丹一詞是俄語的漢語發音。以《聖經》為例,英國的詹姆斯國王時代翻譯《聖經》,牛津、劍橋、威斯敏斯特都成立了委員會,曆時約七年,在1611年印刷出版了欽定的《聖經》英文譯本使用至今。之所以成為經典翻譯,重要的是翻譯不允許帶有任何傾向性,翻譯中用希臘和希伯來詞匯相互參照,此外不允許加入任何注解,以最大的可能尊重原著和讀者。從曆史的角度說,讀者買單的是經典,走了味的翻譯會影響翻譯版本的使用壽命。
西方的學者在追尋英語詞源中假設出6500年前的印歐語,其工作量巨大,從英語版的維基詞源引用巨量出處書目可以看出來,努力確保每個細節都有說服力。並且每半年就能明顯感覺到詞源的更新,這是這本書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因為文化普及必須努力堅守實事求是提供最新研究成果的底線。因為要講好中國大故事,需從地球村的角度看漢字,以遠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英語為鏡子,照見自己的相貌、身段和靈魂。“語言即世界”,“所謂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人語言裏的世界,但不是真實的世界。老子和維特根斯坦隔著兩千年和東西方的時空互相致以人類至尊的敬意,靈魂是翻譯工作的最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