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牛伯甲骨文——藝術(2)

(2025-04-05 20:45:07) 下一個

聯(聯)lián

 

【牛伯】“聯”的本義是耳朵連接在麵頰上,指代連接、連綴。聯袂,本指衣袖相連,比喻攜手偕行。互相結合、聯合(《漢書·趙充國傳》:“臣恐羌複結聯他種”)。

 

《說文解字·耳部》(相)連也。魏勵:聯綴。

 

【解析】甲骨文和金文造字由“耳”和多束“絲”相聯會意構成,把不相幹的物體聯綴起來的意思。和藝術有關的聯覺Synesthesia,syn-(共同)+ -esthesia(美學),後者源於古希臘的α?σθησις(知覺,感知)+‎ -ia(詞綴),表示一種感官刺激感知會自發地引起另一種感知。人的語言、邏輯能力源於左腦功能,音樂、感情於右腦,包含聽覺與分析互動。聯造字中有“耳”,恰是音樂最易產生的聯覺貫通左右大腦,巧合麽?經典的音樂之所以打動全世界的人們,因為它縱橫左右大腦的邏輯、情感、體驗、想象,悄然開通左右大腦的新通道並喚醒深層意識,使人感覺異常莫名。同時,聯覺讓靈感變得更加美妙絕倫、明快簡潔、純粹真實,得到自然、生命、藝術的統一,這種體驗升維讓意識能量升級,古今中外的斜杠青年大多離不開音樂的點化開悟。這也是為什麽一切深刻的體驗都拙於言辭,而用藝術表達的原因。

 

“世上的功夫都是相通的”,無論是武術功夫,還是宗教哲學。用過人的藝術才能啟迪哲理的深刻,調動人類最豐富的情感和認知,做天下最多共鳴和經得起歲月撞擊侵蝕的文章,聯覺功不可沒,比如孔子之於音樂“人月不知肉味”原始人在最後一次冰河時代之前就一直在使用骨頭、鼓和笛子……中國在公元前3000年前便已經發展了精深的音樂理論,西方音樂則是一項比這要晚的多的成就",音樂用於祭祀和慶典是因為敬畏天地神靈祖宗是遠古人們的終極精神訴求,聯覺刺激了對美學和道德倫理上的追求,孔子說:“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西方人的“和聲”是在教堂中誕生的,由眾人默契合作完成。眼、耳、心在宏大肅穆的宗教殿堂經曆莊嚴的儀式,所聽音樂是多種感官聯覺的交匯處,帶來精神和物質的奇特感觀。音樂就是這樣幫助人們在明澈清晰、莊嚴穩健的禮儀現實中,在巫師的引導下共同完成半夢半幻覺的精神訴求,此時現實世界和理想天國融為一體。絕妙在於音樂的聯覺把人們的感覺組織成一種邏輯秩序“感情圈”並互相感染,19世紀摩爾名畫《四重奏:一個畫家對音樂藝術的讚頌》(見右圖)就是這位畫家對音樂的理解,它詮釋音樂繪畫的聯覺。無憂有偶,歌德在參觀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大學教堂時說:建築是凝固(erstarrte Musik)的音樂(艾克曼《歌德談話錄》)。

 聯覺一詞漢字的字本義關乎“耳”“見”(見“覺”字),常見的聯覺詞匯:語言彈性,音樂張力,畫作韻律,風中色彩,都是聯覺產生的綜合體驗。文學上結構現實主義就有“鮮明的立體感,有視覺、聽覺,多角度的鏡頭感”,就是文學創作上進入聯覺狀態,而後落根於文字。藝術家們不斷開拓藝術形式之間的借鑒表達,不是簡單模仿,而是深層改觀,比如王維的畫如詩,詩如畫,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不僅精於詩書畫,而且熟悉中醫烹飪服裝民俗甚至是紙工風箏;文藝複興人達芬奇可進出好幾門學科跨越行業壁壘,建築、美術、音樂、數學、科學,這些領域的佼佼者同是一個人。天下的武功都是相通的,大腦甚至人體都可能是一個網狀無縫銜接的高維有機體,音樂恰是撬動聯覺的杠杆,之所以把它們肢解成學科是為了係統深入研究的需要。所以人類科學技術永遠在半路上,而藝術永遠位於巔峰。

 ◆“聯”字的英語join來自古法語joindre,juindre,jungre(遇見,加入),來自拉丁語iungō(加入,軛),源於原始印歐語*yewg-(加入,團結)。詞源讓人聯想到把本不相幹的人聯接在一起就是聯姻,個人是、國家之間也是,通過王室貴族聯姻捆綁利益,是古今中外常用的政治手段,也是一種藝術。

覺(覺)jué

【牛伯】“覺”的本義是讀jue,二聲,人或動物對刺激的感受,辨別,覺得(視覺,聽覺,不知不覺,感覺冷,覺得很累)。醒悟,覺悟(覺醒;自覺自願)。發覺,明白(覺察)。認為(覺得不對勁兒)。引申為意識到,感受到。睡醒(大夢初覺)。一定的政治認識(政治覺悟)。又讀jiao,四聲,睡眠。

《說文解字·見部》悟也。魏勵:醒悟,明白。

【解析】戰國字造字由“學”(聲旁)的上半部分和“見”(形旁)形聲構成,以視覺感受造字,指感覺、知覺、覺悟。人最初的認知都基於感官,在靈感的覺悟中推演出固定概念形成經驗,最終理論化,並以邏輯進一步深化認知。最後到了“覺悟”,那就是感覺了,反複思考了,然後醒悟,明心見性。提高覺悟就是打通一條條更新、更樸素、更深刻感知認知的神經通道,升華人的境界。 

不通過感官也不經過大腦思考而直接領悟事物的本質的思維叫直覺,藝術是直覺的,源於生命的衝動,藝術讓人認識了一個本能與自然碰撞的世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就是在用他的肌肉寫作,感官體驗給生命帶來的覺悟。如果說直覺代表人的本能生存能力,那麽反直覺就是縝密思維後的理性判斷(或經驗)。靈與肉是構建人類文明的細胞,社會在人們的夢想和踐行的觥(物)籌(理)交錯的熙熙攘攘中前行。直覺為非功利、非世俗、非知識的。如果功利和理性介入直覺,直覺即消遁。

◆“感覺”的英語feel來自古英語fēlan(感覺,感受,觸摸),來自原始日耳曼語*fōlijan?(品味,感受),源自原始印歐語*pelem-,*pal-(揮動,搖動)。漁獵、遊牧、農耕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地理環境對人們的影響正是我們今天感知差異的根源,反應在文化的每一個細節。維瓦爾第的《四季》旋律所聯想的是廣袤的深林獵場,和人們麵對大自然季節時的行動。無論怎麽聽都是獵人的感官和體驗,旋律和農耕怎麽都對不上。 

◆“直覺”的英語intuition來自中古拉丁語intuitio(看,立即認出 ),源自拉丁語intueri (看,考慮),構成:in(在 + tueri (觀察,看,守衛,觀看)。直覺是意識深層處理信息的能力。

樂(yuè

【牛伯】“樂”的本義是讀yue,四聲,古代的琴。引申為讀le,四聲,快樂。甘心情願(樂此不疲;樂善好施)。還讀yao,四聲,喜好(《論語·雍也》:“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也讀lao四聲,地名(樂亭)。

《說文解字·木部》五聲八音總名(五聲八音的總稱)。魏勵:琴瑟之類的樂器。

【解析】甲骨文、金文造字為“糸”(琴弦)和“木”(琴身)表意琴瑟類弦樂器,相比較用竹子和禽類長腿骨做成的管樂器以及一些打擊樂器,弦樂器的製造要複雜得多,琴弦的粗細、共振係統(包括後來的共鳴箱)。其音域寬廣,是樂器中王者(鋼琴本質也是擊弦後通過共鳴箱發出泛音豐富的樂音,三角鋼琴是工業革命的產物,為交響樂隊和大型歌劇提供宏大音響效果的可能),造字時期已經有很多琴瑟“樂”器,可見三四千年前的器樂已經非常豐厚,“一弦一柱思華年”,弦樂的音域和音色對大腦開拓時間和空間的思緒大有裨益。“樂者,天地之和”(《樂記》),“樂”字有四種讀音,並不多見,說明“樂”字關係到人類最古老、深刻、豐富觸及靈魂的表達方式造字“樂“(樂)”藥“(藥)兩個字相關(參看本書“中國大故事”的“藥”字。見右圖),字形幾近見得樂藥(樂藥)淵源之深。本字農的父親酷愛戲劇,特別是京劇,垂老病重時仍不忘指教“音樂是藥,治病,牛伯說叫樂醫。人類的疾病即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身心健康的人通透、豁達、謙遜、從容。音樂帶來的愉快促進大腦腦啡肽的分泌,提高人體免疫力,而人類的疾病90%以上都與微生物感染有關,從古訓到最新科學研究都不斷證明好的心情對健康長壽事關宏旨。

人作為生物體自帶振動,音樂震撼人心就是樂音聲波場和生物場之間的共振可以極限激發多種感覺通道同時融通,達到喚醒心智、愉悅身心、理療祛病的效果,音樂觸動深層情感,使音樂旋律穿透不同的語言產生共情,造就意外的社會效果。確切的證據顯示BC3000年中國就已經發展了精深的音樂理論,是最早研究5度音的民族,5度音產生12個分別音符,音樂與天文、數學同源,因為數字是等分進度抽象的概念,是從漁獵農耕簡單的得失演化而來,先進的音樂理論可以解釋古中國先進的天文和八卦太極理論音樂用於祭祀、儀式、慶典;而西樂宗教音樂用和聲,世俗音樂則是平民節日唱詩。古希臘人尊崇音樂,音樂統治了當時的宗教、美學、道德和科學,“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東西方世界大同。最古老的樂器來自於西伯利亞的考古挖掘,35,000年前,音樂對人成為人的作用一定比已知的要多得多。

詞語是概念的聲學符號,其底層邏輯基於複雜的感覺,表達這種感覺比語言要古老得多,用繪畫和音樂等藝術形式與他人產生共鳴、共情。即便是語言文字發達得今天,藝術依然詮釋語言達不到的地方,比如情是何物,幫助人們安放靈魂得到精神釋然。人類在7萬年的演化中創造各種達意的抽象概念和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認知、情感和思想,愉悅自己和他人,也可以是推進抽象的數理邏輯。人們在認知能力、家庭背景、教育水平、信仰理念上差異巨大,但音樂的力量能讓這些人同時安靜下來欣賞優美的旋律,這是音樂的政治功能的本源。音樂的體驗是個人的,甚至是超驗的,是演奏者和聽眾共有的,和邏輯數理相通的是,音樂讓人之間的共情變得直接、簡單而深入。音樂藝術、哲學思想、詩歌文學的修養都能幫助人們準備好迎接每一種命運。

◆“樂”字的英語music借用盎格魯諾曼法語musik,musike(音樂),來自古法語musique(音樂),和源語拉丁語mūsica(音樂),來自古希臘語μουσικ?(繆斯的藝術)。繆斯(Muses)是掌管文藝和科學的九位女神的統稱,她們追求真和美,尤其是音樂和抒情詩藝術,吟誦中國古代詩詞多是淺唱,如《荷馬史詩》的作者為吟唱詩人所作。不同的文化對音樂有著不同的理解,穆斯林教在誦讀《古蘭經》的時候是不允許有任何音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莊嚴肅穆的極致是敬畏。古代中國也有類似的禁忌,孔子的《論語》裏有“鄭聲淫”, 荀子的《樂論》也有:“鄭衛之音,使人心淫”一說。

和(

【牛伯】“和”的本義是依照別人的歌或曲(詩)的格調或內容的回響,發四聲;引申和諧,協調(“其聲和以柔”)。和解,和平,和順(“血氣和平”)。又解是口吹排簫,甲骨文可見。還又解是作戰雙方在軍門前設神器起誓媾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被視為最高的德行)。名詞,一種笙類樂器。讀huo二聲,在粉狀物中加液體攪拌使其有粘性(和麵)。讀huo四聲時表示混合或者加液體(和稀泥)。讀hu二聲,打麻將或鬥紙牌勝利(和了)。

《說文解字·口部》相應也。魏勵:和,聲音相應。,音調和諧。

【解析】“龢”甲骨文造字由“禾”(用蘆管做成吹奏樂器。聲旁,也是形旁)和龠”( 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說文解字》。形旁)構成,本義為音調和諧。金文“和”由口(形旁)和禾(聲旁)形聲構成,本義為聲音相應。日本漢字大師白川靜認為“口”字多和占卜有關(牛伯)。“和”的簡體字和有四種發音,“和”“龢”為非等義異體字。“龢”字音調和諧中的聲樂、管樂、弦樂的和聲產生於生物場與物理場的共振,引申出觀點的合拍,從聽覺的走進心靈。山巒溝壑或山洞中的回音帶著悠長的顫音,美妙得讓人回味無窮,自然聲波振動的美妙啟發人創造“和”的概念“應和/和諧”,對歌互答,或者不同樂器、不同聲部的對位,都產生奇妙的和聲效果。音樂於人即是受到自然聲音的啟發,創造音樂新工具, 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水,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尚書·舜典》),在享受音律中眾人趨同,建立秩序。“和”既是原因,也是手段,還是目的。音樂可以維係人之間的情感,眾人在禮樂中趨和諧服從王的指令,東西文化方在此處趨同。 

英語的“和聲”harmony來自古法語harmonie / armonie(和諧),來自拉丁語harmonia(和諧,聲音的和諧),唱歌),來自古希臘語?ρμον?α(聯合,聯盟,協議,聲音的和諧)。聲音的和諧好聽產生和聲,順理成章。中英造字都有聯合、和諧的影子,從教堂唱詩起源的和聲的音響效果啟迪了古典交響樂,源於希臘語的英文harmony有和諧、和聲及互相融和的特殊效果。而簡體字“和”包含的“口”“龠”是不同的聲音(言論)相應以及和諧的聲音,“龠”類似今天排簫發出美妙的共鳴和泛音,文字符號看起來類似排簫“和”是人文的基本素養,和而不同,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西方民主製度的人文基礎。“和”就是保持自己的獨立和與他人的交流暢通,即不幹擾別人,也要聯合、配合他的“和聲”效果。本質是老子崇尚的天道即人與自然的和諧,遺跡儒家的人類社會間的和諧,英語是同一詞匯harmony“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對人而言,世界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適度的範圍,物極必反。幾萬年間常提到的失落文明就有數十個,它們都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彰顯著人類獨到的智慧,消失的原因定包括違和,“不道早已”,過頭走上極端。中華文明無間斷的存在絕非幸運那麽簡單,千萬年裏在人與自然和人之間的崢嶸並掙紮的歲月裏都能保持適度的“和”,具有高含量的邏輯辯證,文明至此,哪裏有許多偶然呢?

笛(笛)

【牛伯】“笛”的畢業是古老的漢族樂器,竹製,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民樂之王”,宜於觀眾(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如《百鳥朝鳳》。

《說文解字·竹部》七孔筩也(七孔管樂器)。魏勵:竹製管樂器。

【解析】造字由“竹”(形旁)和“由”(簡化的“迪”,啟程。聲旁)形聲構成。《人類的音樂》一書的作者人類學家耶胡迪·梅紐因認為最後一次冰河期以前人類就在使用骨頭、鼓和笛子,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神和世俗的儀式與慶典。最古老的樂器原型來自於西伯利亞的考古挖掘,約35,000年前,那裏寒冷,可以保存更久遠的遺跡,就是說其他地區那個時候樂器未必不存在。精確的證據是中國中原河南賈湖古笛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管樂樂器(骨笛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見右圖),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裏程碑的地位,是由水鳥的尺骨製成,維基百科定義的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年至7700年,出土的骨笛有七音階,可演奏兩個八度音。資料顯示,根據骨笛出土的地層和形製,研究者把它分為三期:

早期:公元前9000多年~公元前8600年左右,笛上刻孔多五孔、六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

中期:公元前8600~公元前8200年左右,笛上皆刻七孔,能奏出六聲和七聲音階。

晚期:公元前8200~公元前7800年左右,多七孔,個別有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及七音階以外的變化音。

音階的孔日趨複雜的背後必定是一套精深的音樂理論,八千年前的樂器可以奏出今天七音階以外的變化音,古人對樂音的體驗之向往之深刻不是我輩能輕易讀懂,因為樂器於他們是從無到有,憑借對外部體驗和自己內心世界的感悟,借助自然的啟迪推理和演繹發明工具——樂器,來表達這種獨特的心智心曲,而複雜的旋律是大腦思維高度發達的結果,可以想象,古人學習微積分不會比我們更困難。

◆“笛”字的英語flute來自古法語的flaute(笛),來自普羅旺斯的flaut(笛),最終出處有三種可能:普羅旺斯flaujol(哨笛,六孔豎笛)+ laut(琵琶)的混合;來自拉丁語flātus(吹),源自flāre(吹);來自模仿(Imitative)。(注:普羅旺斯在南法國,現在依然有法國哨笛flageolet的製作和演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