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牛伯甲骨文——造字(象形,指事)

(2025-05-19 19:29:43) 下一個

今天是加拿大維多利亞女王節,每年以靠近她生日的一天紀念她。對於普通人來說,除了得享一天節假日外,就是實在地明白加拿大是英聯邦國家。於我依舊是青燈古卷,隻管做事,莫問前程。讀古字諳古意知古人心,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修行。以敬畏虔誠之心麵對幾千年前的山河歲月裏先賢靈魂,唯恐真心不足。恐傷知音稀之念越多,誠意越少。惟天聰明。

象形   

雨日月山水火舟雲衣車

在界定文明的標準中,青銅器和城市是物質的,政治(宗教)及文字是精神的,造字是深化精神的過程,文字更是精神進階的工具,神話是眾人的夢想,夢想是眾人的神話”,文字讓神話成為人類不變的永恒,讓夢想走進現實,因為古人把夢想刻在每一個漢字裏,漢字用最少的筆畫傳遞最豐富的內涵,它可以同時是事實、感覺、場景、過程、意境、情緒、思考交融的結果,成語是漢字造字思維的延伸,其背後是一個個有哲理的故事。象形字是造字的基礎,正如啞語用手勢比劃象形的內容,它是全世界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看得懂的語言,就像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和畢加索的畫在哪裏都倍受推崇一樣,《費加羅的婚禮》中費加羅用:“我胳膊上的象形文字”以證明出身高貴,潛意識中這種古老象形文字自帶光環。人的意識最底層是名詞,上一層是動詞,造字象形文物質的名詞最早出現,然後用動作意會動詞,到了形容詞,形聲造字就多起來,因為感覺不純是客觀的,主觀因素很多,正如菜鹹了淡了、時間快了慢了、顏色深了淺了,憑個人感覺。象形文解決的主要是名詞,下圖是甲骨文和蘇美爾原始楔形象形文比較(來自網絡),人類的名詞意識高度一致:

 

    王懿榮

雨(雨)yǔ

【牛伯】“雨”的本義是雨水(李白《書情贈蔡舍人雄》:“愧無橫草功,虛負雨露恩。”)。又讀yu四聲,動詞,下雨,落下。(“雨”字是1899年清末大學士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的第一個字,遂史稱王懿榮為“甲骨文之父”。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臨時命他守城,兵敗破城,王懿榮回家,集家自盡!此前王國維早已經在頤和園昆明湖自盡!)。

《說文解字·雨部》水從雲下也。魏勵:雲層中降向地麵的水滴。

【解析】甲骨文造字由一橫指事天,冂象雲,從天而降雨滴化作小點,“雨”是下雨的象形,但並非物理世界的單純描繪,因為用上麵的一橫指代天空,是創造的意念表達。盡管書畫同源,但在象形文可見指代的倪端。當代甲骨文研究第一人是1899年金石學家、大學士王懿榮(右圖),第一個破譯了藥店所售的“龍骨”上的字就是“雨”,接著又認出了日、月、山、水,當時河南安陽小屯人出售甲骨當止血藥。他收集這些甲骨並很快區分龜板和牛的肩胛骨(中間兩圖為牛肩胛骨和龜甲骨),經過查找史料典籍確認這些帶字的龜板和骨是用來占卜的甲骨,甲骨文由此得名。

雨水讓萬物有機會雨露均沾,靠風推動的雲降落成雨遍撒大地,灌滿江河湖海,到處鬱鬱蔥蔥,養育出動植物交融的一片生機。雨水是決定農耕民族命運的至寶,它使先民們可以在遠離河道的地區活下去。神話是眾人的夢想,龍王求雨、海王求雨,雨神專職求雨。一百多年前王學士對甲骨文的豔遇就是“雨”,中原人對雨依賴的亙古不變的情結刻在基因裏,今天的雨字還是3000多年前的那個雨。

◆“雨”的英語rain來自古英語rēn,re?n(),來自原始日耳曼語*regnaz(雨),可能源於原始印歐語*Hre?-(流向)。雨水的流向很重要,因為雨水在地麵匯集成河流,大河流域是多數古文明發軔之地,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

 

 火 山 火焰 

火(火)huǒ

【牛伯】“火”的本義是燃燒的火焰,發出的光和熱。引申為焚燒(放火)。燃燒的東西(火燭)。槍彈(軍火庫)。戰爭。緊急,急迫(十萬火急)。暴躁或發怒,憤怒(“他這個人是火性子”)。興隆(“場麵非常火爆”)。紅色的(火燒雲)。火災(“天天防火,夜夜防賊”)。

《說文解字·火部》(燬)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魏勵:燃燒的火焰。

【解析】造字為火焰的象形文字,造字初期,字形類似“山”(左二圖),或者同一個符號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表達不同的意思(一些漢字仍有類似用法,同一個字同一種發音在不同語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中文難點之一),後用兩點火星以區別,語言精準、高效表達和象形字對語言的記錄是漫長探索過程。陽光給大地萬物生命,火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飲食、取暖、照明,甚至是打仗,總之,火改變了人類文明的走向。莊子說:“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此為“薪火相傳”典故,意思是燭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而火卻因此傳下去,沒有窮盡,千萬年前的火種讓華夏文明代代相傳到今天。火在人類的詞典裏和太陽的一樣都是陽性的,4,000~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遺址的陶器上有萬字符(右一圖),解為火或者太陽。右二圖顯示不同的火焰,燃燒介質、溫度與火焰顏色的關係:左方的燃料沒有預先混合氧氣而產生黃色黑煙擴散火焰;右方的燃料預先混合充足的氧氣供應使火焰不會產生黑煙,這樣的火焰顏色和溫度有關。不同的火焰形態產生不同的漢字,如“赤”“炎”,因為不同的火對人的意義重大。

◆“火”的英語fire來自古英語f?r(火),來自fuïr,原始日耳曼語*fōr(火)的正規化形式,最終來自原始印歐語*péh?wr(篝火)。許多原始民族都有對太陽和火的崇拜,火是黑夜中的光源和熱源,是地上的人造太陽,白天,人們對太陽的崇拜可見圓形的巨石陣也稱太陽神廟,似太陽圓形城市建築布局,甚至古墓群圓形排列。黑暗降臨後,圍著篝火奏樂唱歌跳舞、驅趕黑暗、豐富文化,很多民族都有這種傳統。建築內用火炕、火坑、火盆、火桶等供暖設備讓寒冷的嚴冬變得明亮、溫暖如春,無論走到哪裏,人們都不再畏懼黑暗和寒冷。火對人類的意義是隨時可得的熱和光,並從物質走向精神,魯迅在他的《熱風》裏說:“不必等候火炬,你便是唯一的光”,火炬、光代表生命、正義和勇氣。

◆“火藥”的英語gunpowder一詞可能是源於它的氣味類似於英屬印度時期的火藥。中國人火藥的發明輾轉傳到了西方,“蒙古的武器是從中國學去的,後來他們把火藥傳到了中亞和中東,從而有讓奧斯曼帝國戰勝歐洲聯軍的武器和裝備。那時歐洲稱奧斯曼帝國、臥莫爾帝國和帖木兒帝國為火藥帝國。後來火藥製作技術被德國掌握,很快被西歐發展出後膛槍,才開啟歐洲稱霸世界的路程”(潘兄),火器是擴張殖民的利器,這種強大的新式武器之極就是今天的核彈,讓擁有者在戰爭中穩操勝券。但以這種形式擴張的文明,一定會遭到反嗜。無數曆史證明了、未來還將證明,人文生態是一個複雜交織的、回旋輪回的平衡體係,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提高,毀滅人類自己的能力已經無以複加.二戰以後全球無大的戰事,說明人類正在學會以更加包容和智慧的方式繼續生存在這個地球上。 

火對戰爭的影響,三國時期(AD220年-280年)的諸葛亮火燒戰船因為小說《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今天仍用“點燃戰火”指代打仗。火攻在西方戰爭中的典型要數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秘密武器“希臘火”(希臘語:Υγρ? Πυρ),一種水上燃燒的液體,用於海戰,因為戰船的木頭的,絕殺密器助力海軍強大得以成功擴張(公元8世紀)。在後來的航海時代的16世紀西班牙和英格蘭海戰中,英軍使用裝滿炸藥的船隻火攻西班牙軍艦,加上潮水和風向,盡管英軍船隻裝備遠次於西班牙艦隊,依然大獲全勝。火在戰爭中的特殊的作用還有中國長城的烽火台,延城牆成串的烽火台可以互相看到臨近烽火台上燃起的狼煙,是長城沿路傳遞進犯敵情的重要手段。 

舟(舟)zhōu

【牛伯】“舟”的本義是船(《說文解字》:“舟,古者,共鼓、貨狄,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以濟不通”)。像舟的形狀(舟山島)。“茶舟”,古人稱擱茶碗的小托盤。

《說文解字》:船也。魏勵:船。

【解析】造字是船的象形,象形文的造字上下左右是隨意的,除非方向有特殊的意義。古人製舟的材料用木材和竹子做成的船和筏,歐陸人用木材和動物皮做成皮劃艇、樹皮船、浮筏和獨木舟船。船對人類意義是革命性的,它讓人的活動範圍越過水域順流而下火登陸彼岸擴大交流地域。在中國乘船順長江、淮河和黃河而下橫貫東西,水運古有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船是廉價的運輸工具,今天的水運成本約是陸路的1/7。從吳王夫差時代為了北上進攻齊國而開挖運河的最南端,隋煬帝挖掘的黃河至淮河段,以及洛陽至北京段最有名,目的也是北上打仗和南糧北調,為加快工程速度,讓河工長時間泡在水裏下身腐爛而枯萬骨,據載4年調用了540萬民工(注:來自中文維基百科),完工後,隋煬帝坐船沿運河南下時讓身著彩色服飾的婦女在河岸拉纖,滿眼繽紛色彩隨風飛舞曠世絕景,眼福有多飽滿,王朝就有多短命。造船改寫人類曆史,水載舟亦覆舟,舟載王也滅王。

在西方,船對於以水上貿易開啟的地中海沿岸地區的文明是決定性的。大航海時代根於造船技術發達,遇到強敵,船堅炮利就是孔武有力的標配。火力十足之餘有個海戰小故事,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為減少摩擦,給船的木板上塗上大量油脂,使戰艦得以通過狹窄的航道進入金角灣,完成對君士坦丁堡的包圍。16世紀英格蘭人漢弗萊·吉爾伯特最先意識到憑舟海外探險的價值不僅僅是物質和貴金屬,更是海外移民的窗口,把人口密集的英格蘭失業者運往殖民地,不僅解決就業、增加財富,殖民地的農產品和英國的工業產品互通有無,開辟巨大的新興市場,吉爾伯特寫的《漫談從西北航道抵達中國與東印度》一書鼓勵國民不懼死亡為國服務贏的榮譽。船改變全球格局,今天的航海實力是經濟、軍事和金融能力的表征。

◆“舟”的英語boat來自古英語bāt(船),來自原始日耳曼語*baitaz,bait?(船,小船),來自原始印歐語*b?eyd-(打破,拆分)。出自島國的英語boat來得很直接,沒有經過法語、拉丁語的洗刷,可見那裏的古人對於boat有著頑強的堅守。遠古造小舟用木頭,所以船的起源和拆解木頭有關。20世紀的法國作家安東尼·埃克蘇佩裏《小王子》裏有句話:“如果要造船,不是叫人搬木材、指派任務和工作,而是教他們去渴望無際的大海”,此一句足以描繪出海洋商貿文明的源動力和造船原材料。吃飽穿暖了有精力做有趣且有挑戰性的嚐試,船就是這麽造出來的,也是對崇高目標憧憬的動力。無論是漢字還是英文,舟船托起人們的精神生活,《聖經》裏滅頂災難下助人得以保全物種的是諾亞方舟,中國圓夢的首個航天器起名“神舟”。 

(注)Xiong, Victor (2006),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His Life, Times, And Legacy" p.187-8,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978-0-7914-6587-5。

 

 

雲(雲)yún

【牛伯】“雲”的本義是雲氣,雲霧(《孟子見梁襄王》:“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引申指輕柔舒卷(“雲鬢”,女人鬢發盛美如雲)。比喻高(蘇軾《書王晉卿畫·西塞風雨》:“仰看雲天真箬笠,旋收江海人蓑衣”)。表示說(不知所雲;子曰詩雲;人雲亦雲)。

《說文解字》山川氣也。魏勵:雲氣。

【解析】造字為表示氣流的雲團象形符號,多數再加上麵的一橫或二橫指事天空,象形造字中已經飽含指事的意味了。雲是“雲”“雲”的合體字,“雲”出現的較早,就是天上流動的雲團。後來要表達雲雨的關係,所以為可以帶來降雨的雲團另用了一個字“雲”,因為是否能降雨對農耕意義重大,特別是靠天吃飯的民生。天有不測風雲,“不知所雲”的說法,“雲”既是“說”的意思,也有遠在高處飄忽不定難以拿捏的暗喻。

在人們能夠遠航出太陽係外的今天,加拿大的氣象部門按小時預報時,預報下雨最高的概率一般是90%而非100%,除非已經下雨,即便是肉眼看到雨雪將至,也常預報90%的可能下雨雪,想必是在人的智慧裏對大自然保留起碼的敬畏和謹慎,天有不測風雲,南半球的蝴蝶扇翅膀都能引發北半球的風暴,留有餘地就是給自己留條逃生的路。謙虛謹慎是富有遠見的智慧,對自然對社會都如是。上世紀80年代上學期間,我和做老師的牛伯對話次數一隻手能數的得過來,包括一詞強力爭辯(非學術),然後他忽然不說話了,明顯不是因為理屈詞窮的無言而啞口,正是他的沉默讓我反思到自己的無理和他進退有據的智慧。

◆“雲”的英語cloud來自古英語clūd(大量的石頭,岩石,巨石,山丘),來自原始日耳曼語*klūtaz,*klutaz(塊狀,質量,聚集),源於原始印歐語*gel-(使混亂,緊握)。天上有質感的視覺衝擊,造出烏雲壓頂的雲彩cloud來,和漢字的“雲雨”造字詞源區別甚大。

衣(衣)yī

【牛伯】“衣”的本義是上衣。泛指服裝(衣物)。服裝覆蓋物(地衣;炮衣)。穿衣(衣錦還鄉)。又解甲骨文是右衣襟在前,而舊時的上衣是左衽,所以說有魂附體之義,“依”(衣缽)。遂有“衣”的偏旁字,多有為死者舉行儀式有關(衰,睘)。

《說文解字·衣部》依也。上曰衣,下曰裳。魏勵:上衣,泛指衣服。

【解析】造字為上衣的象形文字,可看出左右衽,甲骨文造字伊始一般上下左右部分,但衣字金文、甲骨文都是右衽,顯然是文化習俗,僅僅簡單三筆,不僅描繪出手臂可以插入的袖子、上衣上下的區別,還有左右衽文化特征,不佩服古人造字的天才麽?!集字中右衽居多,和手多右力可能有關。中原傳統的偏襟上衣有左右衽區分,現代西式襯衫也有左右衽區別,且男女不同,背後都是文化故事。

夏天穿上衣服是文明的萌芽,以別男女,也就和裸身的動物漸行漸遠。最早的衣飾是下體遮羞,今天依然可見,比如相撲運動的服裝。到了文明發達的時代,衣飾則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衣料、款式、色澤、做工都透出經濟實力。古代帝王峨冠博帶,王後珠光寶氣,皇袍加身自帶氣場,平添高高在上的氛圍。15世紀初,英格蘭的亨利五世列陣是這樣出場的:騎著一匹小灰馬,頭上戴著鑲滿珠寶的皇冠,穿著有豹子和百合花圖案的外衣。用外顯的實力無聲地宣示自己的王權和能量,在位九年他取得中世紀英格蘭最輝煌的軍事成就。

◆“衣”的英語clothes來自古英語clāþas(衣服),clāþ(布料)的複數,相當於cloth(布料)+ -s(複數詞尾)。布料要裁剪成上衣和褲子,加上內外之分,穿衣服一定不是一件,是否是加-s(複數)的原因呢?

指事

刀刃本末上下一二三四

物質的名詞在意識的最淺層,用象形方法表達最直觀,但對於稍微複雜的事物特別是主觀感覺的字用象形描繪就過於繁複,歧義增多。於是就用標注記號特指要點,比如“刀”是一個象形字,在“刀”邊加上一個點特指刀鋒,即“刃”字;再比如“本”字是在“木”字上加一橫指樹木的根,根本的“本”字。指事造字的方法契合原始的人類同時用手勢和語音溝通,直到今天人們在說話的時候依然喜歡用手勢或者肢體語言加強語氣,配以表情準確袒表達複雜內容。

象形造字已經含有指事的成分,指事造字方法可與全人類共情,比如數字6和9強調正反方向時,數字下麵的“-”線,指下麵,以區分6&9。羅馬數字的4和6分別為IV和VI,V為5;9和11分別為IX和XI,X為10,造數字遵從右加左減的規則,“I”的位置有指事的意味,盡管符號有其文化含義(IV是古羅馬神話主神朱庇特(即IVPITER)的首字,因此有時用IIII代替IV)。蘇美爾古文明的楔形文字的發明是為記錄畜牧、農耕、灌溉、地租等生產細節,是經營管理私有財產的工具。最初的楔形文字由圖形符號組成,後來使用的圖形文符號在表達抽象概念時會在圖形符號旁邊加上別的符號產生新的意思,類似漢字指事造字。和漢字不同的是楔形文後來走向表音,公元前2900年,圖形符號因此從早期約2000個減少到大約600個,表音的結果。指事方法為人類自遠古就有共通選擇的造字方法。個性造字與人產生共鳴,很多人很久,字就留傳下來,滿足準確、簡單、易懂、美觀,卻韻味無窮。 

本(本)běn

牛伯:“本”的本義是樹木或草的根部。引申為事物的根源、中心的、主要的、本來、原來、自己方麵的、版本、底本、冊子等。本/末:指下麵的樹根/指上麵的樹梢(本末倒置)。本/根:泛指樹根/側重於指樹的主根以外的旁根。本/該:指說話人自己方麵(本人、本校、本國)/指上文說過的人或物(該人、該校、該國)。

《說文·木部》木下曰本。魏勵:樹根、草根。

【解析】造字在“木”的根部做上記號“一”或“▽”(楍)指事樹下部的根或加粗。“樹移死,人挪活”, 植物靠根係固定在地麵上吸收植物營養水和肥,通過葉子的葉綠素光合作用生長、開花、結果,種子進入植物下一輪繁衍。植物的根是樹生存的根本,所以引申出本源、成本這些在邏輯底層最本質的概念,“人本”是每個人生命的核心。超越樹的形態,逼近植物生存的本質,就是根“本”的造字思路。老子的《易經》就是見萬物本質之作,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但其實遠在他之前的造字時期就已經對“根”和“本”有生命的大悟大徹,用一橫直指核心的方法造字,點石成金。

像草木通過根和樹葉和自然交換一樣,人的生命和社會活動的底層邏輯也是交換,付出的就是代價即成本。為達到目標所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成本”一詞用得非常廣泛,成本概念都是用於精確計算得失,從經濟到政治再到精神的情緒價值。和造字相關的成本問題是曆史成本(history cost),即隻有時間才能決定的價值,如誠信、文物,特別是造字,生命過程定義了人的時間,曆史證明經曆的曾經存在。漢字是中國文化中曆史成本最低,效用最高、廣泛使用(亞洲漢字圈)的文字,曆史的存在總是最合理的,這種合理使漢字傳承沒有斷層,以至於不僅追溯幾千年前的文化細節毫不費力,麵對八荒來襲的拚音文字可以淡定自如,交流遊刃有餘。

◆“成本”的英語cost源自古法語 coster, couster(花費),源自中世紀拉丁語 cōstō(花費),源自拉丁語 cōnstō(站在一起),源自原始意大利語 *komstaēō,相當於 con-(一起)+‎ stō(站立)。2023年,維基百科英語詞源cost一詞解為:來自古英語cost(選項,選擇,可能性,方式,方法,條件),來自原始日耳曼語kustuz(選擇,試用),源於原始印歐語?éwstus(享受,品嚐),也有認為來自原始印歐語?ews-(選擇)。可見該詞源的解釋由出自古英語改為源出拉丁語,這應該是網站對英語單詞溯源的釋意的推進。

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的核心公式W=K+M(商品價值=成本價格+剩餘價值),資本家生產的目的就是獲得成本之外的剩餘價值,考慮成本是衡量利益得失的重要指標。金融市場價格定義的空頭bears拋出,與多頭bulls吸進相對,其立足點基於成本之外的盈利。成本是生產某一產品所耗費的全部費用,其中機會成本或稱經濟成本,指除了現在的行動外的最佳選擇能實現的價值,即用現有資源做一件事就不能作其它事,比如嫁了甲就不能嫁乙、丙、丁,和甲生了一個孩子,但其實如果嫁給丁是最佳人選,可以生個三胞胎,就是說嫁給甲的機會成本是如果嫁給丁收獲的三胞胎。在經濟學理論裏,成本如果沒有特殊說明就是指機會成本。曆史沒有假設,成本是按照最佳行動實現的價值的假設。另一個概念沉沒成本是指已經花費掉並且不可逆轉也沒有結果的資源消費。總之,成本概念是用於精算得失,以至於銀行和企業有精算師這樣的職業。

◆“本質”的高大上英語翻譯為essence,來自中古法語 essence,來自拉丁語 essentia(事物的存在或本質),源自 esse(是),翻譯為古希臘語 ο?σ?α (存在),源自 ?ν (存在,真實),ε?μ? (我是,存在)。有希臘時代就已經有的指向人本存在的構詞思考,後來的存在主義占領現代哲學高位也就不足為怪,它是由漫長的曆史成本積澱而成、然後拔地而起成熟的哲學思想大廈。電影《教父》台詞:“花半秒鍾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即洞悉本質的意義。科學的本質是認識世界的本性、組織方式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本質是看不到摸不到,但卻是左右趨勢的力量,外在客觀規律存在於內在的認知中,而辨認真假是認識本質的第一步。根據文字對文明溯源,會追溯出文明對人類行為壓倒性主宰的原因,即認知中的本質是對人無際的吸引力。

◆另一個常用的“(自然)本質”的英語是nature,來自古法語 nature(自然,本質(性格,品質)),來自拉丁語 nātūra(誕生,起源,自然構成或品質),來自 (g)natus(出生)。人類能夠區別於動物使每一個作為人類個體有了的生命自豪,這種自豪的代價是要捍衛獨立的心智、出讓自己的部分自由、守住責任、義務的本分和道德的底線,一旦破防就會回到原始叢林的奴役。人生命的本質是時間流程中的體驗,行為的本質是意義的推進文明的進步。

◆“根本”的英語fundamental,來自拉丁語fundamentum(基礎),來自fundare(奠定(某事物)基礎,創建),來自fundus(底部),源於原始印歐語*b?ud?-mn(底部)。和漢語一樣,“根本”都是從基礎的底部向上構建概念。

未(未)wèi

【牛伯】“未”的本義是樹冠繁茂。因繁茂遮蔽,引申為否定詞,表示沒有(未卜先知)。一般情況下,“未”否定過去,“不”否定將來,但是有時“未”也當“不”講(未能免俗)。“未”還可以放在句末,表示疑問(王維《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說文解字·未部》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魏勵:枝葉繁茂。表意。樹葉重疊。

【解析】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造字中“木”是象形字,在樹梢部位一橫指事樹冠繁茂,枝葉重疊。用相同造字法,用於指事的一橫稍有不同,就造出意思和引申意思完全不同的未末兩個字。今天的字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方向不同或稍加點衡就是意思完全不相幹的兩個字:烏鳥、司後、千幹於。未的引申意思從樹冠繁茂到否定,符合否極泰來的思想,牛伯說漢字本義和引申意思反義的例子時有發生。預測未來的事情都是未卜先知,所有的文明都是以時間為支點,繼承過去,麵向未來。知道未知是智慧的起步,忽視對未知的未知,會成為最大的認知障礙。

量子糾纏對人類的影響未知,但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這個影響。道家用易經八卦理解世界,佛家講業力,羅馬化的梵語是karma,來自梵文??????,意思為行動、表現和功業。業力指因果關係的靈性原則(業力原則),即意圖和行為會影響人的未來,好的意願和善念產生好的業力,反之依然。通靈性的行為和心智定會產生後果,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明,正麵的意念和能量有助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未來的英語future來自古法語 futur(未來),來自拉丁語 futūrus(未來,將成為),來自sum (我是),源自原始印歐語 *b?uH-(成為,是)。未來就是將來存在的現實,這關乎人們對於未來掌控,英語(包括其他西語係語言)的語法有時態,以明確區分過去、現在、將來。英語用助動詞的不同時態表達對時間的定位,過去的否定haven't(未曾),didn't(不曾),或者用副詞not yet“尚未”;對將來的否定是will not,虛擬否定為should not。中文時間用多用語氣助詞、副詞和上下文表達時間概念。西方有諺語:“安排好你的未來,否則就會有人來安排你的未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未來者可追”,基於當下,對未來的追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上(上)shàng

【牛伯】“上”的本義是“掌之上”。又解是時間和次序在前。上帝。皇上。上邊,高處。高位,君主,尊長(《史記》:“人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告狀(上訪)。前往(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添加,安裝(上油,上螺絲)。又讀shang三聲,上聲,漢語聲調之一。

《說文解字·部》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魏勵:上部,高處。

【解析】甲骨文造字由下麵的“一”(基準,地麵)和上麵一小橫指事朝上的方向;金文則用“丄”表示基準麵以上,也有再加一小橫指事上麵位置。西方人發明的複印機有符號指示有字一麵的朝向,也是用一組橫線的長短標示,短橫在上,表示正麵朝上。將近3000年前的表達今天看起來依然有國際範兒,因為指事方法是人類共通的符號表達方法,比如交通符號、男女廁所符號……

一個上字,可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可謂是高度濃縮的字:魏征:“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上”指的是皇上、行政上司,名詞。中國自古都是政府自上而下逐級下行管理,皇帝高高在上,此“上”為形容詞,社會上層占據了絕大多數自然和社會資源,幾千年曆史記載的無外是爭奪上位、衛冕高位,以便居高臨下全能地掌控自己家族未來和社會的命運。形容人間極端的事用“上天入地”,天地是想象空間的極限,“上“為動詞。今天人類的飛行器不僅僅早已經登上月球,而且在為載人飛出太陽係努力。相比上天,入地的地麵勘探深度為前蘇聯人在20年前創造的12,262米,相當於地幔的1/3;而水下下潛的最新記錄深度是2019年創造的10,927米,最深的馬裏亞納海溝是11,034米。目前上天和入地達到已知的極限。 

◆英語的“上”up詞源也是和“下”相對產生,up來自於古英語的upp(上),來自原始日耳曼語*upp(上,向上),來自up-nó,即ub(下)+ 否定後綴nó。可見原始日耳曼語上下造詞和漢字一樣,都是成對造出來的。 

一(壹)yī

【牛伯】“一”的本義是一根算籌表示一,一個(基數1和序數1),張載《劍閣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又道家“初”(《說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數字之始,啟始。全滿(一生)。全體,全員。一樣。統一(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專一。另一。一旦。都。均。短暫或一次(笑一笑;一學就會)。一經,一旦(崔浩《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語氣助詞(略)。

《說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魏勵:數目一。

【解析】甲骨文、金文“一”字為指事造字,數字概念在物理世界是沒有具體形象的,它是人類最初的抽象概念之一,所以造字隻能是用算籌或手指符號指代一。值得注意的是戰國字“ 弌“,“弋”為聲旁,“一”為形旁,以區分其它意思的一橫,今天用大寫的“壹”,是明朝才出現的,相傳朱元璋發明1234大寫,以防偽造,但其實上古時代就已經注意了混肴或防偽的問題 萬物最初的起源“道立於一”。無論各類字典中如何解釋“一”的起源,從字形來看有可能受到一根手指頭的啟發,包括算籌的發明,確定的說法是用草棍代替手指作為算籌推演數字八卦。因為語言產生之前,人們交流靠表情、簡單的語言以及手勢、肢體語言,從靈長類動物可以觀察到。這樣推論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從一到四都是平行的橫線,到了五就變了字形,人的四個手指同向,大拇指與四指運動方向異向,功能是與四指配合抓握,羅馬數字也是五用Ⅴ。所以至少人在早於文字發明、使用算籌的的時就受到了手指的啟發。 

人對一的鍾愛溢於言表,1522年印度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從阿拉伯傳入歐洲,被歐洲人命名為阿拉伯數字數字,有著3000年曆史的印度教有梵我合一,是我和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合一;而中國古人天人合一是人和自然合一。物理學抽象出更高層次的統一理論以便能夠簡化問題、高屋建瓴統觀全局,盡管依沒有最終結論,但因之產生的弦理論、多維空間概念都突破了人類的傳統思維抽象維度的極限。政治上,國人對民族和國家大統一矢誌不移,西方人輸出普世價值以統一認知。可見人們永不滿足局部和階段性結論,而對最終大統——無論是意識形態、地域的統一,還是物理學愛因斯坦的統一場,都無比鍾愛。經濟、物理、生物遺傳的理論高度,總結到最後就是數學,然後靠推理發展,這一切都源於一。

◆“一”字的英語one來自古英語ān(一),來自原始日耳曼語*ainaz(一),源自原始印歐語*óynos(單一,一個)。

◆“第一”的英語first來自古英語 fyrest(第一,前麵),來自原始日耳曼語*furistaz (最重要的,第一),是*fur,*fura,*furi(前麵)的最高級,源自原始印度歐語*per-,*pero-(前進,超越)。詞匯來自於向前超越最強者,就是後人說的第一first。當代阿拉伯世界的穆罕默德酋長很有軟遠見,他的名言是:“沒有人會記得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英語的123的基數詞和序數詞的詞源明顯不同,序數詞是按照強弱、先後秩序而來(見“二”)。

  三  二裏頭遺址陶文

三(三)sān

【牛伯】“三”的本義是用三根算籌指代天地人之道,假借為數字(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引申出“多”的意思(《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又解是三根簪子,“參”。

《說文解字》天地人之道也。魏勵:數目三。

【解析】甲骨文、金文造字用三橫或三豎,也有不同的字形,今天的寫法依然是三橫。在中文的概念裏,除了具體數字,三表示多,事不過三,三是量變到質變的界限,就連漢字造字過了三字形也變了。在這種思維的框架下產生的三教合一,千年來共同完善治世(儒)、治心(佛)、治身(道)的社會形態。這種思維與西方相通,演繹推理的小邏輯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然後結論,就是人們最容易接受的思維轉折點;再比如20世紀法國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論曆史》曆史三時段,即從長中短三個時間視角審視人類曆史,他采用跨學科的方法闡述新視角史觀:長時間曆史看“結構”( 地理、氣候、生態環境、社會組織、傳統),關乎地理;中時間曆史要看“局勢”(人口、物價、生產、工資),關乎社會;短時間曆史看“事件”(戰爭、革命、天災、瘟疫),曆史長河中的流星。三是人腦所決定的思維定勢,縱橫遠近三部曲的節奏。

二裏頭文化是BC5000~BC3000仰韶文化(河南仰韶村)的延續,地處河南洛陽(華夏第一個王朝都城)的二裏頭文化(BC1900~BC1600年)出土陶器上刻的陶符(見右圖)有:“一”、“二”、“三”、“?”、“×”、“個”、“十”、“∧”等數字符號,字形和成熟漢字相通,可以推論:係統的數字從側麵證明文字已經進入係統化階段。這大概就是易中天先生把二裏頭文化作為文明發展重要節點的一個原因。

比較蘇美爾楔形文和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如下:

  蘇美爾古巴比倫

可以看出時間晚一些的古巴比倫楔形文和蘇美爾楔形文一樣,從四開始字形改觀。和中文相似,三是質變的節點。蘇美爾(Sumer)文明是以蘇美爾語文獻為主要標誌,始於大約公元前4000年,地處兩河流域即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一詞源自古希臘語Μεσοποταμ?α ,由古希臘語μ?σος (之間) + ποτ?μ?ς (河流) + -ιος (詞綴)而來,如此稱呼是因為美索不達米亞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蘇美爾文明是早期的人類文明,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建立國家,發明文字和滾印,建造寺廟和神殿。但後來被說塞姆語的阿摩利人占領,建立古巴比倫(Babylon)帝國,和蘇美爾人一樣,也使用楔形文字,但區別很大。和從二裏頭文化推斷出的結論同理,成熟的數字表達從側麵反映他們具有成熟的文字,事實證明,他們的確有。那麽,二裏頭文化時期的係統文字的發現隻是早晚的問題。

◆“三”的英語three來自古英語þrēo,þrīe,þrī(三),來自原始日耳曼語*þrīz(三),源自原始印歐語*tréyes(三)。

◆Third 是“第三”的英文翻譯,來自古英語þridda(第三),源於原始日耳曼語*þridjô(第三)。英語序數詞到了第三以後,造詞和前邊的第一、二完全不同。

 

  

四(四)sì

【牛伯】“四”的本義是算籌擺明數目“四”(家徒四壁;四肢;四合院兒)。金文像喘息呼氣,就成了假借字。

《說文解字·四部》陰數也。象四分之形。魏勵:數字四。

【解析】甲骨文造字就是四條橫線指事數字。甲骨文的四還是四條平行線,到了金文就變成了“四”。 中華文化思想體係深受《易經》的影響,傳說中第一版的《易經》叫《連山》,是5500年前的伏羲作,他是第一個有記載的王(牛伯),盡管尚未有足夠考古發現證明這個傳說,但3000多年前的造字細節無處不有《周易》思想的影子。有意思的是羅馬字的數字也是從四開始不再是平行線而是“Ⅳ”,蘇美爾楔形文到了四也變了排列(見“三”字圖)。無論是哪一種文字都會避免過多筆畫的繁複,簡化表達必須有個轉折點,數字到了四,就到了大腦定義新字形的節點,因為“三生萬物”,後續數字的造字求簡單,而且,可無限外展。以此思維造字,就一定會係統性的解決造其它字出現的類似問題。12至15世紀活躍於中國東北、朝鮮和俄國部分地區的女真族語素文字(其符號可同時表示語詞和音節,文字表意兼表音,故稱“意音”文字)不會超過十個筆畫,見右圖。

◆“四”的英譯four來自古英語fēower(四),來自原始日耳曼語*fedwōr(四),源自原始印歐語*k?etw?r(待考),*k?etwóres(四)。英語從4開始,序數詞構成是用基數詞加上th,four(四)+ th(序數詞綴)= fourth(第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