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牛伯甲骨文——造字(轉注,假借,其它)

(2025-06-30 22:32:40) 下一個

 

人們喜歡用7月1日做紀念日、節日。今年我用它記錄書的前半部分修改完成,休整之後將進入下半場。最難的是“中國大故事”一章,怎樣講好這個故事困擾了我30年。上學的時候班裏有約三十位同學,我是唯一的外國人,另外的一位少數民族同學是位窈窕的美國黑妹。老師講課提到亞洲特別是中國的事情時,總是看著我,期待我給大家講個“中國大故事”(big Chinese story)。然後我忽然明白,和別人講好一個本民族的故事實在不易,有點像翻譯的信達雅,需要深刻理解雙方的文化和語言。這是下半場我必須麵對的挑戰。

轉注

老壽孝考

古漢字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甚至含隱喻成分的綜合體,加上假借、轉注,所以不能把甲骨文說成象形文字。指事、會意字多了一點一橫,概念就是全新的,就像一個句子表達一個意思,但是句子之間的關係卻可以創造出全新的意境。

關於轉注用字方法的解釋相當複雜,最經典的是許慎的解釋:“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取一字“老”之意以蓋數個漢字,就是同意相受。老,壽,孝,考就是這樣,可以從字形的偏旁部首角度考慮,也可以從意義方麵互訓,還有從字音方麵解釋轉注字。特別提醒的是這種方法和後麵的假借一樣,都是用字方法而不是造字方法。塞勒(R.Thaler):“研究反常不是為了顛覆傳統理論,而是要完善傳統理論”。這類轉注字就是造字大路外的小路一條,借形,借音。轉注和假借的不尋常的方法使造字理論係統完善。

壽(壽)shòu

【牛伯】“壽”的本義是農事耕耙過後的大片田地上的紋路,逶迤長遠。引申為人活得久,長命(壽星)。泛指年壽、壽命(《楚辭·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爭光”)。又引申為老年人的生日(壽辰)。還用作婉辭(壽衣)。

《說文解字·老部》(活得)久也。魏勵:長壽。

【解析】金文字本義牛伯按照轉注造字法解釋,也有認為是形聲造字,從老,簡化為“?”(形旁),從                                               (讀音疇)或者半邊萬字符卐”(見“符”字),為聲旁。卐”寓意無限延伸,命長。以“壽”字做邊旁的字都涉及時間上的延伸。“死而不亡者壽”和“留取丹青照汗青”說的都是生命結束,但給人們留下經典、不死的千古情懷,雖死猶生,壽字包含“卐”的深層含義。

造字時代已經關注壽命問題,壽命延長是物質水平提高的結果,文明的進步依賴壽命增長,因為認知的進步依賴於長期思考和經驗的積累。遠古人壽命20歲,當代的宗教哲學科學技術,還有文學藝術,都需要長時間的學習。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人70古來稀”更新為“70仍是小弟弟”,退休的年齡也隨之推延到60~70歲。壽命延長的原因用現代南非沙漠中的原始部落亢人((!Kung)做比較發現,亢人飲食保留著采集有機的健康食品,沒有工業化社會的三高,但缺醫少藥,活過60歲的亢人約占總人數的1/10。這個數據和衛生設施一應俱全的工業國家長壽人口比例大致相同(注2)。由於壽命增長社會出現大量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如加繆所說:“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帶著病痛生活”“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新問題下的新概念層出不窮。日本和中國香港地區人均壽命世界排名連年奪冠,其中的社會學和生物學原因值得探討。尊老傳統、飲食健康、社會保障、中西醫兼顧、健康的心態和生活、社交方式都很重要。中國傳統認為“陽德主榮,陰德主壽”,本質是外練的成就、成功(陽德),和內修的品德、功力(陰德)對人生的影響。總之延長壽命方法的本質是保持代謝和社交彈性的技巧,比如人體激素雙向調節代謝等多種機能,胰島素降低血糖,飯後避免血糖過高傷害髒器;胰高血糖素則升高血糖,在饑餓的時候調動糖原、脂肪,分解為單糖保持血糖穩定,雙重激素調節使血糖在各種狀態下都保持平穩。胰島素抵抗就是缺乏調節血糖的彈性,進不可攻、退不可守,血糖飆高或落入穀底即喪失調節能力。 

◆“壽”的英語longevity借用拉丁文longaevitās(長壽),來自longaevus(古代,古老)+ -itās(拉丁語名詞化後綴)。本意就是,時間上大幅度延續。

“壽命”的英語lifespan,構成為life+span,life來自古英語 līf(生命),來自原始日耳曼語 *līb? (生命,身體 來自*līban? (留下,被留下),源自 原始印歐語 *leyp - (沾,粘);span來自古英語 spann(手掌寬度)源自原始日耳曼語 *spannō (跨度,手掌寬度)。詞匯構成很簡單,就是鮮活生命的跨(寬)度,源於手掌的寬度,手是人體生命的一部分,用生命的一部分詮釋生命特征,和漢字壽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延年益壽是個從未衰減過的古老話題,人們對延長壽命的總結為:“生命在於運動,長壽在於安寧”。《科學》雜誌(Science)2023的重磅研究結果(注3)提出了關於壽命的一種可能性:適當的饑餓感可以延長壽命,即飽食終日是威脅健康的殺手,健康狀況由來自遠古因食物匱乏而對饑餓高度適應的基因。

孝(孝)xiào

【牛伯】“孝”的本義是背著長發老人,善於奉侍老人。非常周到地供奉祖宗,祭祀祖先(《論語·泰伯》:“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大禹治水,自己飲食很簡單,而祭祀鬼神的祭品很豐盛)。引申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誌。(西周始重孝,此前可棄老。又以孔子為始祖的儒家把“孝”規定為禮教的基本之德,予以極端重視。佛教進入中國,在慧能六世將“孝”加入佛教。儒家最早的經典,僅《論語》和《孝經》)。喪,喪服。(筆者讀書後解兒女之孝道:孝分三等:給予衣食;給予衣食並順從;父母引以為榮。《孝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曾子甚曰:“居處不莊,非孝;事君不忠,非孝;涖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戰陳無勇,非孝。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

《說文解字·老部》善事(服侍)父母者。魏勵:子女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誌。

【解析】金文造字用“老”(省)為形旁,意老人,和矮小的幼子(形旁)轉注老小(父子、爺孫)顧盼奉侍孝敬的關係。用老人和孩子的字符互動造字極具畫麵感,是無數父慈子孝、天倫之樂生活的真實寫照。盡管造字時代可以棄老,但如此造孝字是後來儒、佛把孝道上升為禮教的文化根基,為後人點燃照亮逆弱肉強食文明之路的火炬。有西方學者認為人從動物世界的分離從骨折痊愈開始,因為對沒有生存能力的病人付出巨大的代價使其康複而不是像動物那樣順其自然放棄,啟蒙文明。蓋洛普(Gallup)首席執行官喬恩·克利夫頓(Jon Clifton)認為:“幸福不僅僅取決於財富或經濟增長,它更關乎信任、人與人之間的聯係,以及是否有人可以依靠”,是“孝”造字的國際版注腳。

華夏文明有尊老愛幼的傳統,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本是現世佛,求佛不必上靈山。孝道,是義務和責任,更是幸福和智慧,因為照顧今天的老人,就是自己老後被照顧的起點。古人養兒防老,是中原大地最可靠、順遂、高效的權衡,所以多子多福是傳統幸福指標。“百善孝為先”,曾子把孝字解讀為關乎正心和忠信義勇的品德。對國家,孔子的實用性禮儀道德體係是維係一個古老大國行使行政權力的先決條件;對家庭,尊老和愛幼互動產生孝心和紅包,“它揭示了中國倫理的實用主義本質,並非隻出於權宜或方便增進社會關係,不是自私,而是互惠”。 牛伯對孝道的總結:“孝分三等:給予衣食;給予衣食並順從;父母引以為榮”,各人能力有別,所以雖然百善孝為先,但實踐上孝道“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孝”的英語filial來自拉丁語fīliālis(來自子女的孝),來自filius(兒子)/ filia(女兒)的孝。英語“孝”字也是由子女圍繞父母的內容構成,“孝”是人類文明共通的感情和社會責任。現代西方社會養老是以社會福利為老人提供經濟和健康保障,舊時的西方社會也是靠兒女贍養老人,並有相關的法律。《聖經》裏的十誡,對人的六誡的第一條就是孝敬父母。可見孝敬老人是全球文明對動物叢林法則的揚棄。

 

假借

東西南北乙丙丁辰不

和轉注一樣,假借也是一種用字方法,用同音字來調劑文字不足。在甲骨文中,東南西北和二十二個天幹地支都是假借字,即通假,用相同發音的字代替,用固定的“白字”代替固定的發音和意思,約定俗成。

中國幅員遼闊,方言多,交流統一在書麵(文言文)上,對通假的約定俗成字能接受。而像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官方語言文字統一,但各國移民的發音受到母語影響,口腔在母語發音時肌肉群發音產生定勢,造成英語發音不準,所以計較有口音的英語就成了不必承受之輕,但拚寫錯誤很致命,從小學生開始就有拚寫單詞的競賽,以強化準確拚寫單詞,把交流準確、達意這件事紮紮實實地落實在白紙黑字上,這和中國古代把多種方言統一在文言文的漢字上殊途同歸。英語民間不乏假借的例子:R=are, U=you, 4=for,隻取同發音。

外來語的音譯和古漢字的假借類似,日本的假名表音,用漢字的部首,本質就是假借。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認為:語言是一個民族進行思維和感知的能力,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他們的精神。拚音文字的英語和漢語形式的不同,體現了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文字又進一步催生出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殷商人從自身語言造出自源文字,百年前對外部世界全麵開放,大量音譯外源漢字出現,從日文等漢字圈漢字間接取用,或直接音譯。英語是借源文字,思維開放,成長迅速,但詞匯量巨大。隻有跨過文字的樊籬才能擺脫母語的界限,看清世界,看清自己,這是這本書解字用英語詞源作為對照,理解是互相的、互助的。  

東(東)dōng

【牛伯】“東”的本義是裝滿貨物兩頭紮緊的大口袋。假借“東西”(物)的“東”表示“東方”的“東”。古時主人之位在東,賓客之位在西,所以主人稱“東家”(作東)。

《說文解字·東部》:(移)動也。魏勵:大口袋。

 【解析】甲骨文造字是象形,兩頭紮緊的大口袋。假借為東方,因房主人居住東麵,東家為主人。有解釋說男人肩上抗的行李叫“東”,女人手裏提的行李叫“西”。東西指物最早的說法可以上溯到南齊,至於唐朝的東市西市的設置本身就是“東西”不同的一種用法,既有方向也有功能區分的意思,雙關語。

 ◆“東”的英語east來自古英ēast(東),來自原始日耳曼語*austr?(東),源自原始印歐語*h?ews-(東,黎明)。被古希臘人稱為腓尼基人居住在地中海東岸,他們擅長航海經商,為海上辨別方位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稱作"日出之地"Asu(腓尼基文),愛琴海以西的地區稱作“日落之地”Ereb。這兩個詞是不是看著眼熟?亞洲的英語Asia和歐洲Europe就是由此演化而來。在詞源上,東南西北方向的英語隻有東east有明確的原始印歐語詞源,可見東方這個概念在五六千年前對生存至關重要。公元前3世紀希臘人通過貿易途徑把希臘文化傳播到遠至印度和中亞,東西方文化交流遠比我們知道的要多很多,四川挖掘的三星堆文化和其它文明相通遠在當今人們的認知之外,更多的故事等待新的考古發現。

北(北)běi

【牛伯】“北”的本義是兩個人背靠背,背;相背;向背;相悖。失敗者總是把後背對敵(因為被人打敗後被勝利方追著跑),引申為敗;敗逃(敗北)。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稱“北麵”(《史記·田單列傳》:“北麵於燕”,對燕稱臣)。通假“背”,背離;背叛(《漢書·晁錯傳》:“守戰至死而不降北”)。

《說文解字·北部》????也。從二人相背。魏勵:背離,違背。

 【解析】甲骨文的“北”由兩個背對背的人會意構成,假借為北麵方向。後人用南北方向造出了一個成語“南轅北轍”,北半球南麵朝陽,太陽是生命的能量之源,南隱喻正確的選擇,而“北”的造字本義為“相背”,後人用敗北指逃跑的人,因為隻能見其背影。

 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亞曆山大大帝以征服亞歐非的勇氣和力量貫通東西南北,而後的古希臘把先進文明帶給世界,帝國時代開啟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吸收了希臘文明和東方文明的羅馬文明對今天西方文化至關重要。東方的宗教傳播到西方,起源於亞洲的基督教給歐洲帶去了新的信仰、信心和力量。世界就是這樣在東西南北的交流中,在科技、交通、通訊的加持下成為今天的地球村。科技發展本該提供生活便,帶來更高的安全感,但如果人們拚命研製毀滅性的武器,同時缺乏足夠的智慧避免開戰,那麽這些研究的工作效率越高,對人類的傷害就越大。現代人不可以沒有科學,但更不能沒有未來隻講科學的未來是死路一條,因為科學可以解決行進速度問題,不能解決方向問題,在錯誤的方向上行進速度越快,離正確地的目標就越遠。“南轅北轍”用字極簡,寓意深遠,適用於全人類。

 ◆“北”的英語north來自古英語norþ(北),來自原始日耳曼語*nurþr?(北,北方),與希臘語ν?ρτερος(地下,下)同源,可能最終來自原始印歐語*ner-(左下方)。在北半球,人麵向太陽升起的東方的時候,“北”在左下方,辨認方向的邏輯推斷,和今天地圖的上下左右如出一轍。在左右上下不分的甲骨文中,“朝”的太陽在左,“望”的月亮在西。

 

 

乙(乙)

【牛伯】乙”的本義是不詳的,一說像水流形;一說像植物破土時的萌芽形;一說是攀爬植物的“藤蔓”。還有解是魚腸,但後世不用了。再見解是符號,標誌(《史記·滑稽列傳》:“人主從上方讀之,止,?乙其處,讀之二月乃盡”)。這裏是指畫“乙”字形狀的符號,是舊時讀書時用來標誌暫停的地方,如今編輯在文章中勾進增補的字稱為“塗乙”。白川靜解:象形,獸骨之形。獸骨曾用作骨簽、骨針。後來又假借為天幹第二位。由此引申為次序的第二。假借為代詞,指不確定的或無須明說的人或事物,用於一個方麵(乙方)。

《說文解字·乙部》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魏勵:一說像水流形;一說像植物破土時的萌芽形。

【解析】盡管有很多甲骨文和金文,字本義已經模糊不清,從牛伯、《說文解字》、魏勵和日本漢字大師白川靜的解釋看出,無論是誰也都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倒是作為序數詞第二的借發音流傳至今,漢字的序數詞甲乙丙丁等是假借字,借發音。可見這麽簡單的字符,現在不甚多用的字本義,加上序數詞用得越來越多,最後假借用字為王,而忘卻字本義。在十個天幹序列中,乙承甲成為第二。

◆“乙(第二)”的英語second借用古法語second,seond(第二),來自拉丁語secundus(跟隨,接下來),來自sequor(我跟隨),源自原始印歐語*sek?-(跟隨)。比較基數詞和序數詞的起源,英語序數詞的起源有明顯的順序概念。天幹的英語為the ten heavenly stems,或者Heavenly,與天heaven有關。

 

另外

王、玉、主、符、號、勞、作

 

符(符)

【牛伯】“符”的本義是取信之物,漢朝規定用竹製,長六寸,分而相合以取信;更早時代就有“虎符”作為調兵遣將之用,用竹木或金玉製成。引申為符合。符號。音符。

《說文解字·竹部》信也(漢製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魏勵:竹製信物。

【解析】金文造字由“竹”(竹製。形旁)和“付”(聲旁。可能隱喻官府)構成。“符”是用一個東西代替一種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然後演變為公知公認的信物。情以物信,物以情觀,比如性命攸關的虎符,定情的信物。由此引申文字符號。虎符是分成兩半的特殊信物,皇帝以此信物對邊遠地區作戰的將軍發號施令,信物的另一半隻有當事人手裏才有,以此確保收發指令無差錯。好巧不巧的是,古羅馬時代基督宗教有個符號“耶穌魚”(右圖), 基督徒用來確認彼此的身份的符號,基督徒先畫出一條弧線,如果另一位也是基督徒,則會默契地完成符號的另一半,以此暗號躲避羅馬帝國宗教迫害。隨著米蘭敕令的發布後基督宗教的合法化,這個符號遂成為曆史遺跡。它源於希臘語中的“魚”ΙΧΘΥΣ一詞,恰好是基督宗教的信仰核心的五個單詞的字首。

無論哪一種文字最初都源於符號,用簡單符號指代的特定概念,然後約定俗成。拚音文字是從最早代表物質的符號演變成一個個字母構成詞匯,這種思路影響了後來的詞匯,比如英語“字母”一詞Alphabet就是由希臘文的alpha和beta組成,它們源於古閃米特文aleph(牛)和betha(房屋)。蘇美爾文明是古巴比倫、亞述、古希臘和古埃及文明的源頭,蘇美爾古文明楔形文字最早隻是一種經營管理的工具,也就是說文字不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發明,而是伴有私有財產的強烈意識而產生的一種副產品。和漢字一樣,楔形文最初也是從圖形符號開始,然後固定符號流通使用。楔形文字有意符(表示確定讀音的詞匯)、音符(表示明確的音節)和定符(用於詞匯的語義分類,無音值)。和漢字形聲造字不同的是,楔形文字沒有作為聲旁的音符,它隻表音,是拚音字母的萌芽。古埃及語從有700個象形符號發展到24個單輔音、很多雙輔音和三輔音符號組成,且隻寫輔音、不寫元音音符的體係,對後來的腓尼基表音字母體係影響巨大,後者一般認為是古希臘文字的先祖。

關於“卍”字符,中國的仰韶文化及相關的古文化中都發現過,古印度、阿拉伯、俄羅斯、蘇格蘭、愛爾蘭、美洲的印第安土著、南美洲的瑪雅文明、埃及也都有史前文明使用這個符號的記載,它被視為全世界共通的文化,解釋很多,從最早的“四季北鬥繞極符”到“太陽輪”到今天通用的“吉神”“萬字符”。萬字符在古中國是一種符咒,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陶器上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左旋萬字符。後來的右旋萬字符表示太陽或火,是地位、權力的象征,吉祥、永恒的的標誌。左旋是梵文符號意為吉神,古印度、波斯、希臘均出現過,在藏傳佛教中是順應發展的意思,佛教進入中國後變為右旋。中圖為河姆渡文化(現浙江,距今6900年)中發現了一個以鳥喙為象征的四鳥呈左旋“卍”字形中心的陶盤圖案。

◆“符”的英語symbol來自法國symbole(符號),來自拉丁文symbolus,symbolum(符號,標記,徽章,記號,晚期拉丁語教義),來自古希臘語σ?μβολον(用來推斷某事的標誌,記號,標記,徽章,票證,符,檢查,信號,口號,對外的標誌),來自συμβ?λλω(我一起扔,一起衝,比較,對應,符,得出結論),來自σ?ν(和,一起)β?λλω(我扔,放)。英語“符”的詞源是“一起做某事”,意味著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中英文的造詞源頭相通。人大腦的抽象概念來源於對具象的深層思考,思維方式決定了演化的不同方向。人左腦司語言,右腦側重符號表達,最終是表形、音、意的係統文字。漢字的“文”(甲骨文、金文)和“書”(楷書、隸書)的發展是左右腦均衡開發的產物。拚音文字和和漢字在大腦中激活的皮層不同,這是思維差異之源。蘇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憂患是人類獨有的心理,由文字開啟的心理特征。隻是,中西各有自己憂患怕。

 

號(號)hào

【牛伯】“號”的本義是讀hao二聲,為了實現自己的心願,大哭大嚷著向神禱告。引申為拉長聲音大聲呼喊。號啕,也作“嚎啕”。又讀hao四聲,引申為稱號。名稱。命令。喇叭。店鋪。標誌。“號”“嚎”“哮”同源。號/哭/泣/啼:指放聲大哭/有聲有淚/有淚無聲/痛苦,出聲地哭。

《說文解字·號部》痛聲也。魏勵:號:大聲哭。

【解析】甲骨文造字由“口”(形旁)和張開嘴巴的老虎會意構成,就是後來的“號”字,像老虎吼叫一樣大聲哭喊。動物或人的大叫為“號”,大聲哭喊出來。有對信物“符”的認可,還要用語言大“號”著重表達出來,即符號。距今9000~8500年的義烏橋頭遺址,出土六爻八卦及河圖洛書符號(維基百科網·中文,新華網),下左圖為陶器上六爻八卦及河圖洛書符號。河南博物院收藏一塊賈湖遺址(距今約8600-8200年)的刻符龜甲上刻有人眼形符號(下右圖)。這些符號記錄物質和思維走向,其背後的意義係統對理解今天的存在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解釋複雜現象背後規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簡單的、抽象的邏輯方法,數學是合適的工具。符號是數學的助手,借符號之間的關係推演複雜的邏輯內容,目的是借用數學符號公式對人文和科學做最本質、簡單和精準的定義。可見世界對人的存在就是形象→符號(概念)→係統觀念(邏輯,思維定式,認識本質)。數學公式就是從紛亂的世界中找到核心答案的工具。比如狹義相對論的數學公式E=MC²,即能量和質量與光速之間的數量關係,就是這麽簡單。數學把不相幹的概念之間的關係變得簡化、直觀,比如指數關係不直觀,引用對數(符號為log)概念後指數秒變直觀的直線關係。

符號學認為所有的字都會召喚出更多的字,解讀一個字就會引出更多的字。文字或者數學都是從符號到符號,其間的關係揭示本質。瑪雅數學為20進製瑪雅文明,數字隻用了3個符號,黑點是1,短線是5,貝殼圓形是0(上右圖)。零的概念比歐洲人早800年。憑借數學算力,他們的天文學很發達。曆史地看瑪雅文明,進步太早會被滅,或因野性不足,或因內耗隨進步而升級;但進步太慢的也會被強人霸淩欺負。人類文明的前車之鑒。 

不同的語言是辨識人群的根據,語言涉及自尊心、安全感、民族認同。作為記錄語言的文字,其困境是政治的、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符號比人們想象得更重要,正如白人若以黑人的名字找工作,比黑人用白人的名字申請工作的成功率低(注1)。即便是文字的標點符號,也帶著特定的文化曆史過往,句讀起源於漢朝。

◆嗥,嚎,號叫,狂吠的英語howl來自古英語hūlian(號叫),來自原始日耳曼語*hūwilōn?*hiuwilōn?(號叫),源於原始印歐語*kū-*kew-(嚎叫,尖叫)。和漢字“號”的本義相通。符號的英語同前麵的“符”字。

符號、徽章insignia源自拉丁語 īnsīgnia,來自īnsīgne (象征,標記,符號)。人們用符號代表某種概念,具有人文象征意義,可能具有多種含義和功用。上中圖為各種宗教的符號(Symbols of various religions),中間符號是一個輪子,佛教有轉法輪,所以代表佛教;伊斯蘭文化中的星月符號;十字架公認是基督教的象征;六芒星是猶太教和猶太文化的標誌;還有日本的神教符號……符號標記隨處可見,甚至是王朝都有自己的符號,印度的孔雀王朝,英格蘭的金雀花王朝。法國王室的象征是百合花,英國人則用十字架。美元一元錢背麵是古埃及符號金字塔,其厚重感代表力量和耐力。就算是中國景德鎮瓷器,也常見特定符號的寄托款安放對前朝思念。還有作為跨越千年文明載體的宗教咒符,詳見“中國大故事”一章。

 

在“造字”一章收入“勞”“作”,著意對比幾種權威解讀的差異(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