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風起深壑,秋葉舞商弦。 我在山頭坐,靜觀秋月圓。
個人資料
山菊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愛壇文選】中國的競爭力報告

(2016-02-04 10:33:31) 下一個

 

封麵:取自網絡(謝謝不知名的作者)

 

 

中國的競爭力報告

作者:萬裏風中虎

 

 

(一)諸神的黃昏

 

如果我們的壽命足夠長,三十年以後我們會如何評價現在的中國和世界呢?會是一聲歎息,還是一拍大腿:MD, 果然又上當了!毫無疑問,現在是個奇談怪論甚囂塵上的時候。首先是各種各樣的末世預言的興起,一個比一個荒謬和恐怖;然後是一個又一個的先知的崛起和消亡,他們會說彌賽亞在這裏,彌賽亞在那裏,或彌賽亞在天上。很少有預言是樂觀的,因為樂觀的預言很難賣錢。樹先生不說你有血光之災,你哪裏舍得花錢去看個全相?對未來樂觀的預言好像隻有推背圖,箴言說:“一人為大世界福,手執簽筒拔去竹;紅黃黑白不分明,東南西北盡和睦。”這分明是共產主義世界大同了,搞得2012要賣船票的人很不爽。

 

這些東西曆朝曆代都有,重點不在於他們能否真正實現,而在於他們可以影響你當時的情緒。他們也知道有人脆弱的小心靈需要這些麻醉劑。盡管人類的曆史讓這些末世預言一個一個地破產了。但是總有人會神秘兮兮地告訴你:這次絕對是真的,所以,請買我的《每周世界財經報道》。既然樹先生算得這麽準,還要俺們掏錢才能知道上帝的好消息啊!?再把何仙姑的樹葉摘一片,輕輕地,扔下來。

 

這和五年前的樂觀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個時候有人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低通貨膨脹,高就業,高經濟增長,高外貿盈餘,高外國投資。朱鎔基政府孜孜追求了十幾年的最優的宏觀經濟形勢,好像突然一下達到了。有人以為是自己道德的力量感動了天上的星辰,好人就是有好報。還有人以為是盛世到了,政府坐莊,中國持續增長。總之,資本盛宴在音樂中持續,情緒高漲,民眾沸騰,中國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然後曲終人散,諸神的黃昏突然降臨。充滿科技神話的美國首當其衝,他倒下時隨手拉垮了安逸富裕的歐洲,被閹割的日本早就步履維艱,到現在連金磚四國也黯然無光了。當我們麵臨危機時,不要聽信巫術,要重新回到我們已經獲得的知識上去。

 

這就好像當第四小冰河紀出現在14世紀並在18世紀中至19世紀中期達到高潮,異常的氣候給人們帶來的末世情緒,也給人類的末世傳統添上了最濃烈的一筆。這段時間由於氣候異常,是中世紀最黑暗的時代,食物匱乏,疾病流行,戰爭連綿,王朝頻繁更替。人們因為對天氣變化的恐懼,於是像希特勒對猶太人一樣要找個富有的替罪羔羊。中世紀的人們為了哄搶孤兒寡婦的財產,就把這些沒有保護人的弱勢群體稱為“女巫”和“靈童”。教會通過焚燒“女巫”、“靈童”和她們的貓,建立宗教異端裁判所,帶領社會群體搶奪弱勢群體的財富。狂喜和恐懼都會讓人喪失智慧,變得既白癡又殘暴。在這一點上,我們距離中世紀的人們有多少進步呢?看看那些要求別人去暴力革命,自己最後代表烈士們來談判的阿扁們。第四小冰河紀既是對人類農牧業文明的一次沉重打擊,也孕育了科學的誕生和發展。最終使人類通過三次產業革命走到了現在的信息時代,形成了新的工業文明方式。

 

現在當我們再次遇到危機時,我們的末日情緒就沒那麽嚴重了,被少數神棍嚇得上當的可能性小多了。這幾年我把主要的研究重點從歐洲轉到了中國。以後會把80%以上的精力放在研究中國上,這不僅是學術興趣的變化,也是一種責任。這個係列貼子,希望能從產業經濟學和勞動力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未來,基本格調是積極,健康和樂觀的。

 

這是近三年對中國經濟的學習和工作總結,也是對股票投資貼理論背景的一種補充。

 

(二)三十年家國

 

既然要講競爭力,就要先說明什麽是競爭力了。在比較嚴肅的討論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衡量的問題。如果一個理論不能用數學表達,就說明還不成熟。比如說,張五常剛出名的時候出去講他的交易費用原理,神乎其神以為可以擁抱世界得瑟一下了。結果坐在下麵的阿羅根據他講的內容,臨時就寫了個數學模型。張五常講完,模型也就寫出來了。就是比張五常更優秀的製度經濟學家,而且同樣也不用數學寫作的威廉姆森,他的模型也已經被數學化了。因為以後傳世的不會是那些模棱兩可的語言,而是一個簡單的數學方程。

 

還有以前鼎革討論過的ROY的工作分配理論。60年前,ROY在一個剛開始發行的小經濟學雜誌《OXFORDECONOMIC PAPER》上麵又是兔子又是魚地說了一堆,能看懂的沒幾個人(A.D. ROY; SOME THOUGH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Oxf. Econ. Pap. (1951) 3(2): 135-146),是後來HECKMAN,RUBIN等人用數學固本清源,我們才知道有這麽個人,有這麽回事。如果不用數學搞理論也可以,那麽概念一定要說清楚。

 

什麽事情都怕認真二字,陳岱孫教授一本教科書寫了三十年才出版。巴菲特把炒股當終身職業來研究和體悟,才會獲取知識和財富。現在有些人連基本概念ABC都沒搞清楚,就學別人在網上亂噴,就去寫地攤書。連概念都說不清的時候就要超越前人的成就,是不肯下功夫學習。你如果承認是在說書玩鬧,也沒人和你較真,可是向人家倒垃圾還要收費就有點太不厚道了。現在老百姓財務上都有些困難,賺這樣的錢不覺得傷人品嗎?

 

搞實證研究的更是如此,衡量你所說的概念是實證研究的第一步,概念衡量得越好,後麵的計量模型選擇就越簡單。比如說,現在最流行的實驗經濟學的方法,如果在實驗設計,概念選擇,措施得當的情況下,最後數據出來隻需要一個簡單的OLS就完事了。GMM,SELECTION,ECM,MATCHING這些東西是我們對自己的數據衡量沒有信心的時候才需要的。

 

好的,交代了幾句方法論上的問題,我們開始聊中國的競爭力。首先,我們這裏所說的競爭力是指經濟上的競爭力。當我們在進行國際比較和中國內部各行業各地區比較時,我們通常從勞動力成本的角度來討論中短期的經濟競爭問題。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不討論長期的經濟競爭問題呢?一個是對於長期而言我們都是死人,管好自己管好現在這幾十年就很好了,貪多嚼不爛。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第二個是,長期競爭力的問題主要討論的是地理,製度,文化,憲政和宗教等問題,要麵對中國為何在1500年以後會墮落到這種地步的原因。這會涉及到太多的敏感話題,比如說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總量上升了這麽多,而政治體製卻原地踏步,而且還有殘渣餘孽要複辟的可能,可見對利益集團來說三十年都太短,最好再活五百年。我活不了那麽長時間,討論長期競爭力問題,等我們的腸胃再強健一點的時候再說。所以,我們就隻討論中國短期(1-2年)和中期(10-20年)的經濟競爭力的問題。

 

其次,我們的方法是衡量國家之間或行業、地區之間可以比較的單位勞動力成本。這個方法簡單直觀,大家都能在生活中觀察到。眾所周知,中國的製造業中的低勞動成本使得中國在90年代迅速成長,成為了世界工廠。而近年來由於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的競爭力在逐步減弱,這導致了出口下滑,就業下降,經濟減速。而這裏麵起決定作用的三大因素:名義工資的上升,勞動生產率增速的下降和人民幣匯率的大幅升值,其實都有政府在經濟研究和政策製定上的重大失誤。

 

這裏麵既有曆史遺留問題,也有現階段領導人的政策失誤。而現在的失誤,就是未來的曆史遺留問題。所以,要麵對現實,謙虛謹慎地處理現在的問題。而曆史終究是人民來寫的,即使在台上再位高權重,隻要是對曆史潮流的反動,下台了也不敢一個人出門的。

 

有人說統計數據就是謊言,或者是該死的謊言。但是,它卻是謊言中最接近真理的。如果誰說自己講的就是真理,讓我們來油炸包龍星。所以除了上帝,誰想說服我們都要帶數據來。而對數據的理解,控製和運用,才是一個經濟學家的基本水平的表現。 

 

(三)功名塵與土

 

 我們衡量和比較各個國家製造業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先要確立一個基準國,對於我們來說當然就是中國。所以,中國的製造業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就是這個行業以人民幣計價的勞動力成本除以這個行業以人民幣計價的附加值產出。是不是很簡單,很容易理解?比如說中國機械製造行業的2011年的總勞動力成本是100元,附加值產出是200元,那麽單位勞動力成本就是0.5。表示要得到一塊錢的附加值產出(或者用會計上的利潤)要付出5毛錢的勞工費。用勞動價值論來說就是,要得到一塊錢的剩餘價值,要付出5毛錢的工資。

 

先不說國內的各地區的比較,到了國際比較就沒這麽簡單了。首先,勞動力報酬是由本國貨幣計量,要把比較國(比如說美國)的貨幣換成人民幣,就是市場匯率;第二,產出是個物質概念,隻是在中國用人民幣計量,在美國用美元計量而已。所以比較國的產出要用購買力平價(PPP)換算成中國的產出。這個PPP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世界表(PWT)裏有,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去看。最後,把換算過的美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和中國的同一行業的單位勞動力成本相除,得到一個相對指標。

 

這個相對單位勞動力成本是以中國為基準,所以值越大,表明中國的這個行業在成本上越有競爭力。我們先挑最厲害的兩個英美模式的國家看看,第一是美國。

 

1978年到1995年期間,美國在食品煙酒行業(15T16)的生產成本是中國的8.63倍。中國競爭力最高的是電子產品(30T33)23.52倍,在紡織服裝行業(17T19)是12.78倍。現在大家知道1995年以前的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外貿是何等重要,而在外貿中紡織和電子又是何等重要!而優勢最弱的是化工(24)和紙製品(21T22)。這也是我國在1995年以前的主要進口物品。其他行業的代碼可以到網上查到。總之,我們對世界最強國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

 

但是,正如我以前在討論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時所說的,這個成本優勢是建立在壓榨農業的剪刀差和對城市工人低工資壓迫的基礎上的,也是建立在出口退稅,壓抑人民幣匯率的基礎上的。可以說,中國的成本優勢整個是一個扭曲體製的結果。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這個扭曲體製為中國(尤其是地方)政府創造了巨大的貿易逆差和外匯儲備,也就是國家財富,也使得這個國家的政府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

 

在1995年後,這種相對美國的優勢急劇滑坡,主要原因是美國的信息產業的生產力急劇上升,以及相關的技術滲透到各個行業導致的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中國在所有行業的成本優勢都不再突出,尤其是在石油冶煉和核能(23)上,美國相對中國卻是更便宜更有效率的。所以,中國在石油能源上的成本優勢已經完全喪失,成為嚴重的進口依賴國。同時,在電子產品(30T33),化工(24)和非金屬製造(26)上中國也已經守不住了。

 

在近年來中國得到大力發展,生產技術和效率的提高能趕得上成本上升的行業,也是對美還有戰鬥能力的行業是:機械製造(29),運輸器械製造(34T35)和廢物循環等其他製造業(36T37)。我們會在後麵討論造成製造業相對美國優勢消退的種種原因,當然我們也看到了以前的巨大優勢是製度扭曲的結果。但是,不論我們如何去解釋這個巨大的變化,其結果是:中國製造業的幸福時光已經過去了。

 

美國會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工業化過程,主要是移民的勞動力成本在下降而製造業的效率在上升,所以重新開動機器生產又成為一種賺錢的生意,而最近的金融危機使得通過服務行業賺快錢成為一場災難,那麽資本重回製造業是美國的必然選擇。

 

第二是英國。中英之間的比較也顯示了同樣的結果,除了現在中國的成本優勢更為穩定一些,沒有太多不同。現在中國對英國的優勢集中在日用消費品,汽車製造和機械製造上。但是汽車是英國的傳統優勢行業,數據可能會變化,因為最近的消息是英國的汽車製造從去年的130萬輛上升到了145萬輛,英國製造業歡欣鼓舞,又在討論二次工業革命的問題。

 

所以,對於資本主義領先國家而言,中國世界工廠的任務快完成了。以後能保持優勢的可能還是重工業領域中的少數部門,以及日用消費的少數部門。受美英衝擊最厲害的部門將是精細化工,電子高科技產品,紙製品和新能源行業。

 

對於投資而言,應該在中國有優勢的行業投資,而規避劣勢行業。要知道,英美的生產體係聯盟在這些電子化工印刷品和石油核能源上幾乎毫無疑問能壓製住其他國家的發展。這也是我會持續投資三一(機械),藥和酒(消費),煤炭(替代能源)的原因。

(四)挽弓當挽強

 

上文我們可以看到英美是當今世界極少數能稱得上是全能冠軍的兩個國家,也就是說這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在製造業上可以全麵壓製住中國的國家。更重要的是,我們隻是提供了英美經濟中比較虛弱的製造業的分析,而金融物流教育科研等服務業才是這兩個國家的最強大的產業。以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有機會再比較各國服務行業的競爭力。但是,情況基本上就是如此。這種一邊倒的情況使得我們的策略比較簡單,就是跟隨學習再想辦法在少數產業中尋求優勢。但是,對歐洲競爭力的分析遠比美英複雜得多。

 

三十年前,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歐洲國家都是富裕國家;隨著開放的過程,在中歐之間人員和物資大量流動,我們對歐洲的理解比以前深刻得多。就中國經濟的外貿導向而言,一個支柱在美國,另一個支柱就在歐洲。這兩個消費和投資主體一旦停止對中國的消費和投資,中國的經濟立刻就受到影響。中國在2007年以後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長期萎靡不振,和歐美經濟衰退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可以把歐洲國家基本上分成4類:核心國(德法);北歐集團(丹瑞挪芬);地中海集團(意西葡希);其他歐洲國家和新加入的東歐各國(荷奧比愛盧波匈等)。這樣分類是按地理,曆史和政治習慣劃分的。我們隻選取代表國家來看,首先是核心國中的德國:毫無疑問,德國是歐洲最強大的製造業國家。有人把歐盟看做是德意誌第四帝國不無道理。所以,大多數人會認為德國的競爭優勢太明顯,以至於中國最好避免和它在製造業上進行競爭。

 

而實際情況是,德國就是我們要追趕的而且是有可能追趕得上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1.高度集中的工會和僵化的勞動力市場使得德國工人的名義工資過高,所以德國對中國的競爭力在多個部門並不像英美那麽高。這是90年代德國自尋死路的結果,如果它現在的HARTZ改革一旦被其左派回潮杯葛,歐洲內亂滲入德國,我們的戰略機會就來了;

 

2.德國的產業的阿格裏斯腳踝就是能源和電子,這和我們產業缺陷幾乎是一樣的,而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沒有政治實力參與世界石油大戰,這將是德國永遠的痛。而由於日本核泄漏事件使得德國全麵放棄核能,這也使得其能源產業的問題會更加嚴重。而中國在這兩方麵的機會都更大些;

 

3.紡織品上中國占有世界市場的70%,而且對德國優勢明顯;金屬,汽車和重工我們已經有產業升級的趨勢,可以和德國較量;

 

4.德國軍工科技發展是受到限製,但是常規武器技術上對中國互補性很強。

 

德國就是歐洲的王者,為了避免歐洲統一後過於強大的可能性,我們在歐洲主要競爭的對象就是德國。而歐洲市場正被德國視為禁臠,連蘋果都被禁售。這也是他們建立歐盟內部大市場的目的:內部自由流動,對外搞貿易保護。我們的優勢產業就是要打破這個格局,用自由貿易的名義衝進歐洲市場。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製侵陵,豈在多殺傷?

 

(五)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總把中國和美英德法俄這些人類社會近百年來的大而強的國家比,容易把自己搞得壓力山大。其實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活法,也有每個國家的價值,即使是從來沒有“崛起”過的國家,也有其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理由。誰又知道誰是下一輪遊戲的贏家呢?比如說歐洲的北歐集團,有悠久的曆史,廣大的領土(350萬平方公裏),豐富的資源(挪威石油出口世界第四),可是人口還不到中國的京津唐地區(大概2,500萬)。這就注定在現階段他們隻是小而強的國家,根本不可能和中國爭奪世界,而隻能做中國的朋友。

 

那個挪威的變態殺人狂通過研究以後,非常清楚他們國家的狀況,也是這些國家領導人的共識。我們選取其中的丹麥和瑞典來看一看:

 

我們可以看見,麵對富得流油的丹麥,除了化工以外,我們在其他產業全部大有可為。即使是麵對以科技立國的瑞典,除了能源,造紙,化工和電子這幾個北歐老大的傳統強項,在其他領域裏麵我們的競爭力也不是太弱。尤其是紡織和機械製造,完勝北歐是遲早的事情。

 

我們再來看另一塊大肥肉,就是所謂的地中海集團。這是一個參差不齊的大雜燴,內部宗教民族地域問題多多,而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以為自己和德國一樣強大,欣然加入了歐元區。在強勁的歐元下,他們的貨幣相當於快速升值了,這讓他們的消費能力非常旺盛可以來購買中國和德國的商品,也讓他們拱手把市場讓給了德國和中國這樣的強大的生產國。而在新技術浪潮中的遲鈍使得這些國家的生產力節節敗退,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競爭優勢隻能龜縮在少數傳統優勢領域,比如說:西班牙的紡織,造紙和化工;希臘的木材加工;意大利的木材和能源;以及葡萄牙的化工和非金屬。

 

尤其是這次歐債危機的導火線希臘,大家可以看到她的經濟除了出賣自己的石油和美麗的森林以外可以說是一無是處。歐元是德法的歐元,是歐盟的問題。希臘在高盛的包裝下加入歐元區後,強勁的歐元讓這個國家在2008年以前大吃大喝好吃懶做。更大的危機則來源於這個民族完全喪失了國家精神。平時不努力,臨時連佛腳都不抱,有錢人直接逃跑到英國美國和加拿大去了。連偉大的韓國人在有危機時都知道捐出黃金,保衛自己的國家,而希臘人卻在逃離這艘下沉的船。

 

更需要注意的是,南歐地中海國家的數據造假比黑手黨還嚴重。我們已經對南歐數據根據能得到的微觀數據做了調整,但是其真實性還是有問題,可能還需要向上調升。一個簡單的描述就是:意大利經濟40%是灰色經濟,不計入官方統計,南部經濟的40%是靠北部輸血的結果;而希臘人為了逃稅有好幾套帳(和中國一樣),一個人報個人所得稅能報三分之一就不錯。以至於在希臘全國稅務部門登記的億萬富翁才一名。而在英國,光是在倫敦地區稅務部門登記的希臘籍的億萬富翁就有20多名。希臘稅務部門不得不完全委托銀行來納稅,就是你取錢時不問青紅皂白先扣上一筆稅以防萬一。希臘政府決定對雅典市內有遊泳池的住戶征收“泳池稅”,每戶600歐元每年,要伸冤,等年終再說,還不知道能不能挺到年終。

 

這就使得官方的南歐的勞動力成本(工資和就業人數)數據偏小,顯得很有競爭力的樣子。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每個匹夫凡婦的墮落是國家的覆滅的開始。地中海這些國家才是列強要瓜分的肥肉。

 

其他歐洲國家就不談論了,一是太小,強而小也是一種悲哀;二是東歐國家對中國的威脅主要是農業,以後再談。歐洲的現狀是二戰強國的設計,也是德國戰後的掙紮。也就是所有的國家都希望歐洲永遠是分裂成無數小國的歐洲,然後列強各自尋找勢力範圍,如同鴉片戰爭後的中國。隻有歐洲人想統一,但是大多數歐洲人都像希臘人一樣是隻想享受統一的好處,不想承受其代價的。

 

賈誼《治安策》說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製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用現代的策略論來說就是coordination,讓小豬永遠是小豬,跟隨大豬來跑,這樣就會產生戰略性互補關係strategic complementarity,從而達到共贏。

 

 

美英德法俄中這些強國都知道歐洲養豬場的意義,所以都會讓歐洲的小豬們長不大,這樣他們才會跟著自己跑。從目前來看,德法在這個遊戲裏咬著牙遙遙領先。因為,對其他國家來說,輸贏都可以接受;而德法必須贏。

 

如果不是歐債危機,德法的領導人哪有這麽多機會出風頭,早就被大家忘記了。而現在這兩個人儼然已經是世界級的領導人了,一舉一動備受關注。被這麽多大豬愛心輔導的小豬們別無選擇。

 

(六)臥榻之側

 

有很多朋友覺得文中中國對歐美的競爭力比較還比較合理,但是對中國周邊國家的比較應該更重要。這是非常合理的推論,因為我們在進行比較研究的時候應該遵循一定的方法,否則得出的結論其偏見不是深刻而是可笑了。周邊國家的文化等因素和我們有相似之處,更適合做比較。

 

比如說對於中國1979年以後的經濟奇跡的認識,如果就中國自己來對比,當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成就。這是近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徹底擺脫了大饑荒的威脅。但是,如果和前麵比較過的美英德等強國比,他們在曆史上曾經達到的速度或高度都不是現在中國能超越的。如果和周邊的國家來比,這種經濟增長速度也並不是中國獨有的,日本和韓國的經濟起飛期的競爭力之強經濟增長速度之快都超過現在的中國。在中國發生的經濟奇跡並沒有超越我們從市場經濟數百年發展中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

 

所以,當有人吹噓中國模式或者是北京共識之類的東西時,都是意淫。這種意淫強國的方式是不得長久的。

因為數據的缺失,我們沒辦法比較印度或泰國等國家,而隻能把注意力放在數據比較全的日本和韓國。如果我們追溯到二戰以後的中日韓三國,我們會發現這三個國家幾乎沒有太多區別。最新的賓夕法尼亞世界表顯示的可比價格的中國的GDP總量在1952年大概是211億美元;日本大概是384億美元;南韓大概是51億美元。在2000年,中國超過日本;現在經濟規模達到10萬億美元,是日本的兩倍、韓國的10倍。而這種趕超的過程基本上都是1980年、尤其是1990年以後的事。

 

 

可是,如果我們考慮到經濟競爭力和個人的福利收入等問題。我們的經濟情況一點也不樂觀。尤其是日本和南韓,那幾乎就是中國臥榻之側,有兩個帶刀的在窺探。

 

1952年可比價格的中國的人均GDP年大概是37美元;日本大概是458美元;南韓大概是243美元。中國和日本韓國的經濟競爭力(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不過數百美元。而現在,中國人均GDP是8000美元,日本人均GDP比中國高27000美元,而韓國比中國高16000美元,即使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按5%記,保持1952年的差距話,日本應該人均才12000美元,而韓國才10000美元,而實際上他們都比這個快得多),這個絕對的差距是在變大而不是變小!

 

玩弄數據的人會說以前日本是中國的10倍以上,現在隻是4倍,韓國以前是7倍,現在是3倍,中國在變強大如何如何。這種看法有何意義?

 

 

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是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增長,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不在於要素回報的上升,或者全要素生產力的上升,而在於生產要素的投入。這個在討論國內各地區競爭優勢時還會具體討論。但是,我們隻要看一看,三個國家的人口變化,以及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城鎮化進程,就知道中國經濟增長還停留在“大躍進”的要素數量投入的增長方式上。1950年時的中國人口是5億6千萬,現在是13億;日本1950年時是8300萬人口,現在是1億2千萬;南韓1950年時2100萬現在4800萬。

 

中國的人口隻在59-63年大躍進期間有明顯的下降,其他時候都是在上升,增速近年來由於計劃生育政策有所減緩。用顧準的話說就是:若四年五年之內,農村人口減至三億,再加上紮紮實實提高一些產量,大躍進就大功告成了。

 

所以,中國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是這個人口問題。

 

從1980年以來,每年有2000萬左右的新增(非熟練)勞動力在等待工作機會。這就注定了中國經濟的第一要務是就業,而不是其他的三個問題(十六大提出了四大目標:增長,就業,通脹和平衡)。要求把均貧富當作政府或者國家的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的都是中產階級和小知識分子,真正的無產階級是中國高達20%以上的失業者,以及更為龐大的農村潛在的產業後備軍。這些人要的是一份工作和基本的社會福利製度,同時他們沒有發言權,是真正的沉默者。對於這些沒有技能的產業工人,解決其就業問題要不就是大規模地實施教育培訓醫療保障的普及和快速的經濟增長,要不就是維持粗放的勞動力密集產業繼續吃人口紅利。顯然後麵一種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我們再回到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國際比較上來。

 

除了煉油核能和化工,中國在全麵和日本競爭。中國在各個行業的成本競爭上和南韓犬牙交錯,而且現在幾乎完全喪失了90年代的成本優勢。也就是說,日韓在產業鏈上正是中國的低成本優勢的克星。尤其是南韓的工資增長緩慢,但是勞動生產率上升非常快,以至於居然相對中國都有成本優勢。而隨著中國的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生產率停滯,那些成本優勢會更突出。

 

實際上,我們的勁敵就在我們身邊。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國內,而不是國際。

 

(七)千裏之堤

 

以上簡單介紹了一下單位勞動力成本的國際比較。簡單地說,就是1995年前的低成本擴張的年代已經過去了,靠量大擠占市場的方法可能不再適用了。到了現在,我們國家在生產上和英美德日北歐比是各有所長,和南歐比是略占優勢,和韓國比有一定危險。

 

而我們僅存的人力成本優勢,很可能在未來幾年更快速地消失。其中危險的來源有以下幾點:

 

1.人民幣匯率升值過快。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提到多高都是應該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1979到1995年間其實是一個有計劃的貶值過程。1979年1個美元大概是兌換1.5個人民幣。在以出口為導向的政策逐步確立後,人民幣逐漸貶值到1993年的1美元兌5.7個人民幣。然後在1994-1995突然貶值到1美元兌換8.7個人民幣。這一段時間中國非常明顯的競爭優勢,很多都來自於這個人為壓低的人民幣匯率,而持有美元外匯的公司和個人都發了大財。出口競爭力急劇上升使得我國經濟繁榮和貿易順差大增,一直到2004年。而後人民幣開始升值直到現在是1個美元兌換6個人民幣,升值的起點就是中國製造業開始不景氣的2005-2006,然後就是經濟危機。

 

如果說1995年的人民幣突然貶值是建立在人們犧牲進口消費基礎上的狠招,這招帶來了旺盛的出口和加速的外國資本投資。但是,過度依賴這個低匯率製度,降低了創新的激勵機製,使得我們過分依賴於低附加值,來料加工或者模仿的方式,對技術革新和管理製度非常不利。賺多了快錢,就是現在這個“一等二靠三要”的僵局。

2.出口退稅政策難以為繼

 

“等靠要”的重點就是這個出口退稅政策。1994年稅製改革以來,我國出口退稅政策曆經7次大幅調整:1995年和1996年進行了第一次大幅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由原來的對出口產品實行零稅率調整為3%、6%和9%三檔。這也是對應人民幣大幅貶值,同時開始財政補貼出口。1998年為促進出口進行了第二次調整,提高了部分出口產品退稅率至5%、13%、15%、17%四檔。這是為了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外貿不暢的刺激措施。

 

此後,外貿出口連續三年大幅度、超計劃增長帶來了財政拖欠退稅款的問題。2004年1月1日起國家第三次調整出口退稅率為5%、8%、11%、13%和17%五檔。這是減緩財政壓力的微調,同時人民幣開始升值。2005年進行了第四次調整,中國分期分批調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汙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同時適當降低了紡織品等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出口退稅率,提高重大技術裝備、IT產品、生物醫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繼續進行結構性調整,有保有壓。

 

2007年7月1日執行了第五次調整的政策,調整共涉及2831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經過這次調整以後,出口退稅率變成5%、9%、11%、13%和17%五檔。2008年8月1日第六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後,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製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1%。

 

第七次調整就是從2008年11月1日實施的上調出口退稅率政策。此次調整涉及3486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適當提高紡織品、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稅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藥物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屆時,中國的出口退稅率將分為5%、9%、11%、13%、14%和17%六檔。麵對複雜的外貿形勢,繼續結構調整。

 

所以,出口退稅促進了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在抵禦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上起了關鍵作用。盡管我國出口退稅騙稅現象嚴重,很多企業直接就幹騙稅的生意,出口退稅也成了釋放流動性的一種方法。但是,如果突然終止這個出口退稅,出口企業可能全麵虧損,大麵積倒閉,影響就業。有出口退稅時,每個出口企業都隻有10%以內的利潤,取消17%出口退稅,這樣每個企業都會虧本,破產。

所以,現在主要是有保有壓,支持我們競爭力強的行業向外發展。剛剛結束的全國進出口工作會議就認為,麵對嚴峻的外貿形勢及國內企業資金緊張的現狀,外貿支持政策可能側重於金融和財稅領域,建議出口退稅率“有保有增”,適當提高高科技產品出口退稅率;優化進口關稅結構,鼓勵先進技術設備等產品進口;利用好進出口信貸等工具,支持中小外貿企業融資。

 

3.沿海地區勞動生產率增長下降

 

除了外匯政策和財稅政策的風險以外,就是這個技術風險。我國的創新機製是建立在對外開放和技術交流的前提下的。作為中國經濟的龍頭,沿海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在2006年開始減緩。而具有大工業基礎的東北地區卻迎頭趕上,正在超過沿海地區。而內陸和西部向先進地區靠攏的速度也在近年來有所加速。

 

這就是說明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資本密集,知識密集的技術時代。以前沿海地區通過內地和西部的非熟練工人的遷徙,以低工資,出口導向政策和勞動力密集技術在90年代超越了老工業基地東北。

 

可是,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珠三角地區)沒有借這個機會,迅猛地發展教育,並且通過兼並重組加快資本集中。而是根據其慣性,繼續需求土地租金的回報,根本不知道對技術和人力資本投資。

 

結果現在出現技術逆轉時,沿海地區薄弱的教育和重工業基礎就阻止了其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而沿海地區這一部分恰恰是中國對外出口的主要生產基地。而東北,甚至內地良好的教育和重工業基礎,使得趕超速度越來越快。雖然現在還不能完全取代廣東的外貿型經濟,但是東北和內地內生性經濟增長會越來越快。

 

而沿海地區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的下降,也拖累了整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使我們國家整體的競爭力下降。珠江三角區的衰落,將成為中國經濟競爭力的一個巨大負擔。汪洋所宣稱的不和江蘇比經濟,隻是說出了一個事實而已。

 

4.僵化的產業關係和公共部門名義工資的飆漲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新的《勞動合同法》,給予工人議價中的權利和對就業進行保護。而對這些製度的研究中,越是對就業保護嚴格的國家,其失業率越高。這非常好理解,如果雇主很難解雇一個工人,那麽最好就不雇傭“不合格”的工人。

 

這裏不合格就意味著年輕,年老,女性,教育過低,教育過高,不是黨員,沒關係,不會來事等等中國式勞動市場歧視。工會製度都是保護內部人的,對於失業的人,工會製度並不保護。德國改革其勞動力市場時,他們成熟的工會在提高工資時還要顧慮就業,這是更高級的工會製度,我們暫時隻能靠政府來實現這個功能。

 

人家剛認識到的錯誤,我們把錯誤當寶貝撿起來。本來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中國工人的工資應該提高。可是,問題是工資提高的不是地方。勞動法沒有保護好工人,反而增加了工資製度的剛性。比如說,1989-2009年,國有企業和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本來就比私人部門高9%(市區)和18%(郊區),而且國有企業和公務員還有分房等福利和灰色收入。更重要的是,國有企業和公務員的工資其增長速度比私人部門快,平均達到11%左右,而私人部門工資增長隻有8.5%。

 

 

在如此不公平的情況下,工資增長主要體現在占中國60%以上雇傭工人的公共部門上了。私人部門收入上漲慢,想維權還會被開除,想組織工會罷工還違法。勞動法在保護公有製的就業,排斥私有部門的就業。在私有經濟中工作的工人要麵臨低工資,高失業,低勞保的幾重壓迫,私有部門如何能吸引到人才呢?

 

同時名義工資增長,尤其是公共部門的人員數量和工資的快速增長,刺激了物價,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生活成本和工資預期,也就提高了失業,降低了整體經濟的競爭力。更重要的妨礙競爭力的社會成本負擔,也就由此延伸:公權力尋租。


 

本文來自愛吱聲雜誌2012年第3期,作者萬裏風中虎。編輯好的PDF雜誌在愛吱聲論壇可以下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愛壇編輯部  會不定時發送編輯好的優秀原創文章。

 

(微信公眾平台編輯:山遠空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