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00)
2008 (101)
2009 (219)
2010 (162)
2011 (158)
2012 (74)
2016 (305)
2017 (259)
2018 (148)
2019 (46)
2020 (50)
2025 (1)
文章來源: 太平洋彼岸 於 2005-12-27
多年從事心理谘詢工作,感受最深的就是:緊緊抓住痛苦不能鬆手的人,常常是沒有能力麵對現在和接受寂寞的人。於是,隻好在過往的經驗裏苦中作樂。
印度心理導師克裏希那穆提在《愛與寂寞》中寫道:隻有當心靈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 ,直接與孤獨寂寞交流時,才會有感情,才會有愛。
我們的欲望催促著我們去抓取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即使是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的心靈也得不到休息,依然在盤算著人,盤算著事,盤算著過去,盤算著明天。就是忘記了怎樣才能百分之百地活在當下這一刻!獨處,是一朵安詳的睡蓮!將教會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會我們百分之百地和自己在一起。無論你以怎樣的方式獨處,散步、爬山、聽音樂、看書。那一刻你整個人生的附著點在你自己的身上!沒有攀緣,沒有拐棍,沒有習慣了的那雙手,沒有任何可以依*的東西。
經常做這種練習是大有好處的。因為我們的痛苦緣於依賴。依賴人,依賴物,依賴想象,甚至是依賴崇拜!當這一切都沒有了的時候,你也隻好依賴自己了。於是,把重心百分之百地收回到自己的身上——自己承擔自己!
我們常常習慣於把人生的風吹草動歸結於他人或外力。顯然那不是自己承擔自己的表現。那是把錯誤的原因推得遠遠的,遠得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的表現。然後,對自己和所有的人說,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要改善的不是我,而是他!於是,繼續搖晃著腦袋做著自己的大爺,繼續做著“對”的一方。然後,永遠都沒有進步!如果你永遠都是對的,你怎麽有進步的可能呢?
獨處,能夠讓你漸漸地看清楚自己“不對”的地方,看清自己習慣於附著在哪個點哪個地方。或者說,看看自己的整個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被什麽所吸附著?是錢?是情?是權?還是其他什麽?那個吸附你的東西就是常常讓你疼痛的東西!你已經為它疼痛很多年了,能不能稍稍放鬆一下自己?能不能把那種吸附推得遠一些,讓自己暫時不再置身其中,去體驗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你疼痛的感覺——在獨處中!
獨處之所以是一種承擔,就是讓你承擔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造成的所有的結果。好的,壞的,都是因為自己而招致。即使有外力的因素,也不是決定性的,決定結果的還是在於自己。那是一種非常深刻的反省,否則一不留神我們就會習慣性地怪罪外力,怪罪他人,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而看清楚這一切的時候才有可能反省,才有可能承擔。而承擔就意味著已經了解到是自己創造了自己的一切,自己所擁有的好和壞都是自己一手所造成的,和別人幾乎沒有什麽關係。於是,才會沒有抱怨,有的隻是接受。
接受,是一個智慧的詞語。能夠做到的人一定是一個智慧的人。那是一種笑納的心態,一種對既往發生的接納,甚至是鞠躬。在悲歡離合中我們因為接受而獲得智慧,而因此成長。抗拒是與之相反的心態。所有對既往發生的抗拒就是對自己的抗拒,對自己生命某一部分的抗拒,那一定是會有掙紮感的。於是,痛苦相應而生。抗拒,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不願意負責任,不願意承擔,不願意看到結果。甚至會憤憤地說著,憑什麽?憑什麽是這樣的?
獨處,就是要消化這些不平衡的感覺。消化所有的不能接受的結果,消化種種的抗拒,消化以往未了的事件。隨著冰雪消融,我們的心漸漸地柔軟了,漸漸地喜悅了,漸漸地伸縮自如了。於是,智慧的力量應運而生。
學習自己跟自己在一起的美好感覺吧,當這種美好的感覺越來越穩定的時候,我們的心便不再粘連在那個附著點上。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心才是自如的,喜悅的!
學習獨處,讓自己徹底地放鬆。然後,愉悅於生命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