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il-commune.org/phpbb/viewtopic.php?t=231Zen奎因把分析命題分為兩類,一類的真值僅取決於邏輯詞項,由於奎因保留邏輯詞項的有效性,因此他承認這一類命題的分析性。另一類是所謂依意義為真的命題,奎因認為所謂分析性的間接邏輯循環正出現在這類命題中。 奎因順便對卡爾納普的可能世界的狀態描述集理論,使用語義上溯的方法進行了質疑。正因為狀態描述集理論在命題集合的邊界問題上的含混態度,奎因質問,所謂同義性是否能在可能世界的狀態描述集合中維持是沒有保證的。 對定義的進一步考察表明,對定義的信任感主要來自於數學中的模式,數學中的“定義”其實就是一種符號縮略,但日常生活中的所謂定義,奎因用詞典編纂者的例子表明,其實仍然依賴於在先的同義性。所以,用可互相定義來解決依意義而真命題的分析性,仍然有求助於需要解釋的概念的嫌疑。 使用外延主義的策略,可以避開對意義、同義等需要考察概念的求助而直接從真值情況決定分析性,這就是所謂替換的保真性。但是外延對確定同義並不是充分的,能充分保證替換不變性的,必須排除模態命題中的真值變異,而這又兜回到需要定義的概念本身,奎因稱之為“戲法”。 這個“戲法”是這樣構成的:分析性轉變為替換的等價性,而替換的等價性又須排除偶然的等價性,轉變為必然的等價性,卻隻有靠就是指分析性才能維護。 針對卡爾納普語言係統形式化理論的對分析性問題的解決方案,奎因認為,形式語言係統固然可以通過公理化的語義規則來定義對語言係統的“分析性”,但是對於形式語言係統的源頭——自然語言,這種應用分析性直覺的結論完全不起作用。形式語言係統和其公理化的語義規則相對自然語言來說是兩個變量,而正在討論的自然語言的分析性則是第三個變量,如果不依靠暗中偷運常識,則三個變量的互相定義實為循環定義。而且,同可能世界的狀態描述集理論一樣,對於人工設置的語言係統,維持日常語言中語詞的同義性也是沒有規範來保證的。 分析與綜合的區分構成了還原論的基礎,因為任何語句都由不同比例的語言成分與事實成分構成(分析命題就是事實成分為零的語句),因此,隻要理出語句裏的事實成分,就可以把語句還原為經驗。 談到還原論的時候,奎因無疑是以卡爾納普的《世界的邏輯構造》為其對立麵。卡爾納普試圖表明,通過邏輯與經驗的形式化構造,最後人類全部的知識都可以歸結為原始的格式塔式的感覺原子,對於所謂的抽象元素,卡爾納普則使用了相似圈的“準成分”分析,使用反向的構造法而歸結於感覺原子。但是奎因認為,卡爾納普正如對分析性的揭露中所顯示的那樣,求助於引入未經解釋而實際構成循環定義的概念才完成了這一構造工作。 正是受到這個失敗方案的啟示,奎因提出了整體主義的思路:在一個係統中語詞之間本是互相勾連,並不存在絕對的基始語詞可以構造出其它語詞,麵對經驗檢驗的隻能是整個係統,而且係統中沒有任何單獨的語句有絕對的理由可免除調整。 整體係統中也不存在單獨的可與事實進行符合論式一一對應的單獨詞項,從另一方麵來說,隻要保證整體的有效,係統的本體論原則上是神話性的。沒有超越係統的本體標準。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