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陳波:過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學著作

(2007-02-09 22:39:35) 下一個


【按:這份書目主要是分析哲學著作,未必能夠代表全部哲學領域。】


TheImportantandInfluentialBooksinWesternPhilosophySince1950

關鍵詞:西方哲學

提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美、英、德、澳等國16位哲學家推薦的近50年來最重要的西方哲學著作,包括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蒯因的《語詞和對象》、斯特勞森的《個體》、羅爾斯的《正義論》、古德曼的《事實、虛構和預測》、克裏普克的《命名和必然性》、安斯康姆的《意向》、奧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達米特的《形而上學的邏輯基礎》。

作者:陳波,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2002年2月初,我作為受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國家科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共同資助的CSCCFellow(研究員),將赴美國邁阿密大學哲學係,與國際知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蘇珊·哈克(SusanHaack)教授合作研究一年。臨行前一個月左右,我與當時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王霽教授通電話,他談到,目前西方哲學方麵究竟有哪些著作是重要的,能不能把這一點弄清楚,搞清楚之後,我社可安排力量翻譯出版,並問我能否在美國幫助做這件事。我答應一試,但要求有該社的正式授權。王霽教授同意,於是起草文件,簽字蓋章。到美國之後,我與哈克教授談起此事,她很樂意與我一起為之。於是,我們從2002年3月份開始,聯名向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芬蘭、巴西等六國的16位哲學家發出邀請信,邀請他們參加“當代西方哲學譯叢”編委會,並向我們推薦近50年來他們認為最重要的10本西方哲學著作。我們的邀請得到了熱烈的回應,約翰·塞爾(JohnR.Searle)說此構想“棒極了”(wonderful),戴維森(DavidDavidson)的評價是“非常好”(verygoodone)。共12位哲學家接受了我們的邀請,他們分屬美國、英國、德國、芬蘭、巴西五個國家,多數是當今世界第一流甚至是頂尖的哲學家。叢書編委會構成是:

主編

蘇珊·哈克(美國邁阿密大學文理學院庫珀高級學者,哲學教授,法學教授)

陳波(中國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成員

唐納德·M·波切特(美國俄亥俄大學哲學教授)

奧斯瓦爾德·查提奧布裏安(巴西裏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邏輯學和哲學教授)

唐納德·戴維森(美國加裏福裏亞大學伯克萊分校S.威裏斯和馬裏昂·斯拉塞哲學教授)

米切爾·達米特(英國牛津大學威克漢姆邏輯學教授)

約爾根·哈貝馬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傑出哲學教授)

露絲·巴坎·馬庫斯(美國耶魯大學瑞本·波斯特·哈萊克教授,高級研究學者)

托馬斯·內格爾(美國紐約大學大學哲學教授,費奧裏羅·拉瓜迪亞法學教授)

約翰·R·塞爾(美國加裏福裏亞大學伯克萊分校米爾斯心靈哲學和語言哲學教授)

彼特·F·斯特勞森(英國牛津大學維因弗裏特形而上哲學教授)

希拉裏·普特南(美國哈佛大學柯根大學教授)

H·斯丹迪希·撒耶爾(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城市學院哲學教授)

喬治·亨利·馮賴特(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哲學教授)

可以說,這是當今世界哲學界陣營最豪華、最強大的叢書編委會。


由於編委會成員大都是國際知名人士,異乎尋常地繁忙,且在世界各國頻繁往返,所以推薦單姍姍來遲,其中經多次信件、伊妹兒、包括少量電話溝通,截止日期也由原先預定的5月底一拖再拖。9月3日,我們收到了來自哈貝馬斯的推薦信,至此為止,我們共收到11位編委會成員的推薦信,加上蘇珊·哈克本人的推薦單,一共12份,但達米特的推薦信一直未接到,我們決定保留他的編委身份。

由於編委會成員除哈貝馬斯外,都是英美係的哲學家,所以推薦主要偏重在英語哲學。編委們非常認真、審慎地進行了他們的推薦工作,其中有一位編委是美國俄亥俄大學哲學係主任,他告訴我們,他自己先列出近60本著作,然後在本係教授中間投票,選出最重要的10本,並且其看法基本一致。下麵的統計結果的計算方法是,凡提到一次的就算一票,盡管有的編委列出的不到10本,有的編委隻列出了恰好10本,而有的編委列出的書目遠超過10本。編委們共推薦或提到屬於50年左右範圍的著作107本,不屬於這個時間範圍但他們認為仍然重要的著作11本,論文3篇。我下麵重點介紹得票最多的一組,簡單提及得票次

多的一組,至於有人提到但得票不到兩張的著作則不予介紹。

下麵是得票最多的一組:

1.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1953年)

提到維特根斯坦的票數是13張,其中《哲學研究》9票,《邏輯哲學論》(1933)、《藍皮書和棕皮書》(1958)各一票,《論確實性》(1969)2票。《哲學研究》是在維特根斯坦死後,由他的弟子安斯康姆(G.E.M.Anscombe)和裏斯(R.Rhees)根據他的手稿編輯而成,並由前者譯成英文、以德英對照版的形式出版。

在此書中,維特根斯坦對他的前期哲學——《邏輯哲學論》一書中的思想進行了否定和批判,一個哲學家的後期思想否定、批判其前期思想,這種現象在哲學史上比較少見。在該書序言中,維特根斯坦說:“我在本書發表的思想是我過去十六年來進行哲學研究的結晶。它們涉及許多論題:意義、理解、命題、邏輯等概念,數學基礎、意識狀態以及其他論題。我把這些思想寫成一些劄記,即小的段落。它們有時成為關於同一論題的一些拉得很長的一根鏈條;但有時我又突然改變,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此書所闡述的主要思想是:最好把語言看作是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中,詞是作為工具來使用的。詞的用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隻有在相關的語言遊戲中才能被理解;詞不是事物的標簽。根據“意義”一詞的大量使用情況,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關於感覺的談論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有“感覺”這詞的語法,以及像“痛苦”和“記憶”這些詞的語法,它們可以被任何知道相關的語言遊戲的人所把握;除了以這種方式了解這些詞的意義之外,它們並不指稱一個人心中的東西和私自的感覺。期待、意向、記憶等等,都是由於使用語言而可能的生活方式;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哲學研究》也許會因為它對語言遊戲、生活形式、家族相似(反本質主義)、私人語言等等的論證而被載入史冊。

此書已經出版了四個中譯本,它們分別是:湯潮、範光棣譯,三聯書店,1992年;李步樓譯,陳維杭校,商務印書館,1996年;陳嘉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塗紀亮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蒯因(W.V.Quine):《語詞和對象》(WordandObject,1960)

提到蒯因的總票數是15張,其中《語詞與對象》8票,《從邏輯的觀點看》(1953)5票,《本體論的相對性和其他論文》(1969)2票。

據蒯因自己稱,《語詞和對象》是他花費了九年心血寫成的著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對《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一文(1951)中的認識論加以闡釋與精製。全書由7章構成,可以將其視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討論語詞,在自然主義語言觀和行為主義意義論的基礎上,闡述了著名的“翻譯不確定性”論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編纂一些把一種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的翻譯手冊,所有這些手冊都與言語傾向的總體相容,但它們彼此之間卻不相容。在無數場合,它們以下述方式互有歧異:對於一種語言的一個句子,它們給出另一種語言的一些句子作為各自的譯文,但後麵這些句子彼此之間卻不具有任何似乎合理的等價關係,無論這種關係是多麽鬆散。”(WordandObject,p.27)第二部分回答“有什麽東西存在?”這一問題。蒯因所依據的標準是:如果實體能夠在經驗上被證實或者具有理論上的效用,這些實體就被假定是存在的。他承認兩種實體,一是物理對象,即四維時空中的實體;二是抽象對象,即物理對象組成的類;其他一切東西,如感覺材料、屬性、事實、可能個體、內涵對象如命題等等,他通通拒絕承認其本體論地位。第三部分是解釋一個人的本體論承諾如何用語言明晰地表達出來。蒯因的觀點是:所需要的是標準記法,即帶等詞的一階謂詞邏輯,因為它能簡化理論,並且它是清楚、準確、無歧義的。

此書已由陳啟偉及其學生譯成中文,列入由塗紀亮、陳波主編的《蒯因著作集》,將在近期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3.斯特勞森(PeterStrawson):《個體——論描述的形而上學》(Individuals:AnEssayinDescriptiveMetaphysics,1959)。

提到斯特勞森的總票數是11票,其中《個體:論描述的形而上學》8票,《感覺的界限:論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1966年)1票,《邏輯理論導論》(1952年)1票,《懷疑論和自然主義:某些變種》(1985年)1票。

在《個體》一書中,斯特勞森區別了兩種類型的形而上學:描述的形而上學滿足於描述我們關於世界的思想的現實結構,它要研究世界與作為世界一部分並以某種方式與之相關聯的人類的一些普遍、必然的特征;而修正的形而上學則關心產生一種更好的結構,它認為隻有滿足某些標準的事物才是真實的,由此引出關於現象和實在這樣的不同領域的區分。斯特勞森把亞裏士多德和康德視為描述的形而上學的先驅,他本人也是一位描述的形而上學家;而萊布尼茨、笛卡兒和貝克萊等人則是修正的形而上學的代表性人物。《個體》一書包括兩部分。在第一部分“殊相”(pariculars)中,他著重探討物質對象和人在一般的殊相中所占的中心地位。他認為,在邏輯主詞或指稱對象的整個領域內,殊相先於其他一切事物;而在殊相領域內部,物質對象和人這兩種殊相又是最基本的,它們是我們認識的基礎,也是我們的概念圖式的基礎。它們存在於具體的四維時空之中,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在它們之外,殊相中還包括特殊的事件或過程、特殊的感覺經驗或精神狀態等等。在第二部分“邏輯主詞”中,他著重探討個別和一般的關係,以及指稱和述謂(predication)、主詞和謂詞之間的關係,並且討論了識別與再認、證明性思想與描述性思想、精神狀態的擁有、唯我論、懷疑論等論題。《個體》一書的貢獻在於:在邏輯實證主義和日常語言哲學所掀起的一片反形而上學喧囂中,重新確立了形而上學作為一門值得尊敬的理智學科的地位。分析哲學由此進入一個新時代:邏輯、語言、形而上學被結合在一起加以探討;許多原本被拋棄的論題成為分析哲學的中心話題;“形而上學”課程重新成為大學哲學係的必修科目。

4.羅爾斯(JohnRawls):《正義論》(ATheoryofJustice,1971)。

提到約翰·羅爾斯的總票數9張,全部集中到他的《正義論》一書。

這本書試圖揭示社會正義的原則是什麽,以及為什麽這些原則隻有在願意為了社會最低受益者的利益而重新分配收入和財富的自由社會中才能得到滿足。羅爾斯認為,正義的原則就是下麵這些人所讚同的東西:他們富有理性,自我關心,不惡意妒忌,知道自己將進入一個按他們的協議組織起來的社會,但不知道自己在其中將占有什麽職位,也不知道自己的天賦才幹和特殊利益將是什麽。羅爾斯設想了由這種人所平等參與的一種“原初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中的集團和個人都會同意選擇下麵兩條正義原則:第一,每一個人都在最大程度上平等地享有與其他人相當的基本的自由權利(政治的、思想的和宗教的)。第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被調節,使得(1)人們有理由指望它們對每個人都有利;並且,(2)它們所附屬的職位對所有人開放。第一條原則優先於第二條,即它必須在第二條原則付諸實現之前得到完全滿足,用自由去交換經濟和社會的利益是不允許的。羅爾斯把非正義定義為:“不是為了一切人的利益的不平等”。在這本書中,羅爾斯複活了洛克、盧梭、康德的社會契約傳統,以反對功利主義。它是20世紀後期最有影響的道德哲學和社會政治哲學著作。《正義論》由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成中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

5.納爾遜·古德曼(NelsonGoodman):《事實、虛構和預測》(Fact,FictionandForecast,1954)。

提到古德曼的總票數是10張,其中《事實、虛構和預測》7票,《世界構成的方式》(1978)2票,《藝術的語言》1票。

《事實、虛構和預測》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困境”,討論反事實條件句問題,這可能是對反事實條件句最早的討論之一。第二部分“投射”,由3章構成,分別是“可能者的流逝”,“新歸納之謎”,“投射理論的前景”。這本書出版之後,它對反事實條件句、特別是新歸納之謎(綠藍悖論)的論述,迄今為止一直受到廣泛關注,並引發了激烈的哲學論戰。福多(J.A.Fodor)在上世紀80年代指出,這本書“很有可能是過去二十年由一位哲學家所寫的最好的一本書。它可能永久地改變了我們思考歸納問題,以及像學習和理性決策的本性等一係列相關問題的方式。這是我最想寫出的當代哲學著作。”普特南評論說,它是“我們時代的每一個嚴肅的哲學研究者不得不讀的很少的幾本書之一”。

6.索爾·克裏普克(SaulKripke):《命名和必然性》(NamingandNecessity,1972)。

提到克裏普克的總票數是8張,其中《命名和必然性》6票,《維特根斯坦論規則和私人語言》(1982)2票。

1970年,克裏普克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表了三次講演,當時他年僅29歲,講演時沒有講稿,甚至連筆記都沒有,演說稿後來以記錄稿形式發表,這就是《命名和必然性》。在模態邏輯及其可能世界語義學的思想背景下,克裏普克深刻批評了關於名稱的摹狀詞理論,提出了名字的直接指稱理論:名字作為嚴格指示詞,在某對象存在的每一個可能世界中都指稱該對象。也就是說,名字是“附屬於”它的所指的標簽,沒有任何描述性內容。關於名字如何傳遞,他提出了一種因果曆史理論:名字通過最初的命名式,通過某種因果曆史鏈條,在社會共同體內一代一代地傳播開來。至於像“黃金”、“老虎”這樣的自然種類詞,它們也像名字一樣,嚴格地指示它們的對象。由此出發,他進而對關於“分析和綜合”、“先驗和後驗”、“必然和偶然”的傳統區分提出質疑,提出存在著先驗偶然真理和後驗必然真理,並且認為這三個區分屬於不同的領域:“分析和綜合”屬於語言哲學,“先驗和後驗”屬於認識論,“必然和偶然”屬於形而上學。此書發表後,在當代哲學中引起極其廣泛地關注和非常激烈的論戰。

《命名和必然性》由梅文譯、塗紀亮校,於1988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2001年出了第二版。

7.伊麗莎白·安斯康姆(G.E.M.Anscombe):《意向》(Intention,1957)。

提到安斯康姆的總票數是8票,其中《意向》6票,《哲學論文集》1票,《形而上學和心靈哲學》1票。

安斯康姆是維特根斯坦的弟子,她在《意向》中的研究方式令人想起她的那位老師。她把這本書分成個別的部分,對“打算做某件事情”意味著什麽從各個方麵進行反思。它試圖表明,關於我們對意向的理解的那種自然的並且被廣泛接受的看法產生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必須被放棄。這本書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已經獲得了作為現代哲學經典的地位。戴維森評價說,“安斯康姆的《意向》是自亞裏士多德以來對行動的最為重要的處理。”下麵譯出其他一些哲學家的評價:“安斯康姆的這部經典著作是所有後來關於行動者(agency)的哲學思考的源泉。”“安斯康姆對亞裏士多德傳統和分析傳統的融合是20世紀哲學的最高峰之一;對於搗毀哲學的自鳴得意和激發新的哲學思想,它一點也沒有喪失它的力量。”“安斯康姆的《意向》是一部不同尋常的著作。它在不到一百頁的篇幅內,用穿透人心的機智,令人愉悅的冷幽默,沒有一句廢話,設法對關於行動、心靈和語言的哲學,對道德哲學,對亞裏士多德和維特根斯坦的解釋作出了標誌性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