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自稱“治療哲學”的分析哲學大師維特根斯坦 I

(2007-02-04 16:21:06) 下一個


http://blog.sina.com.cn/u/4047fb69010008he

維特根斯坦無論是在分析哲學中還是在現象學中,甚至是在眼下西方最為時髦的後現代思潮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的名字被看作某種象征,某種精神,以至於某種預示,他的哲學被作為任人挖掘的一種寶藏,一種源泉,甚至可能還是一種陷阱。隻要研究當代西方哲學,就沒有人可以完全擺脫這個幽靈,哪怕是僅僅知道一點當代哲學,也都會對他有所耳聞。就維特根斯坦而言,他的哲學恰好有著這樣的雙麵效應:從積極的方麵來說,分析哲學的產生以及語言哲學的最終形成,都根植於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而從消極方麵來說,後現代哲學思潮對哲學的消解以及“哲學終結論”的再度泛起,又都與維特根斯坦的後期哲學有著明顯的血緣關係。可以說,維特根斯坦是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留在了西方哲學史的記錄中。他的哲學無處不在,是當代哲學無法逾越的一步。維特根斯坦這個名字及其哲學,就是二十世紀的哲學“路標”。維特根斯坦甚至稱自己的哲學為“治療哲學”,哲學是一種活動,通過對語言的整治,以達到徹底消解傳統哲學的目的。並對語言、思維與世界(邏輯空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對於可說的,就能說清楚;對於不可說的,則保持沉默。”、“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邊界”。
一、生平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年4月26日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工業家庭。他是他父母八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和其他兄妹一樣,他也是在家裏接受小學教育的。父親為了把他培養成工程師,讓他來到英國學習航空工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他想到數學基礎的問題,讀了羅素《數學的原理》一書,激起了學習邏輯和哲學的興趣。1903年他被送到林茨(Lin z)的一所中學學習。1906年畢業。值得注意的是,1904-1905年希特勒也在這所學校上學。不過,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維特根斯坦與希特勒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偉大人物一樣,維特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並不好,大都處於中下水平。
  中學畢業後,維特根斯坦到柏林一所高等技術學校讀書。1908年畢業。畢業後,他便轉到曼徹斯特大學就讀,專業是空氣動力學。1911年暑假期間維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訪弗雷格。後者建議他到劍橋跟羅素學習。他於1911年到劍橋,以羅素為師學邏輯,羅素非常欣賞他的這位學生的才能,把他視為最理想的接班人,預言哲學下一步的重大發展將由維特根斯坦完成。1913年秋-1914年春他寫出了一些重要哲學筆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維特根斯坦自願參加奧地利軍隊,任炮兵中尉,戰爭後期被俘。在戰俘營裏,他總結長期醞釀的思想,完成了《邏輯哲學論》。他把書稿寄給羅素,羅素此時因為反戰被關在監獄中,也完成了一部書(《數學邏輯導論》)的寫作。兩位朋友在戰後重逢,但終由意見不合而分手。在羅素的推薦下,《邏輯哲學論》於1919年出版,次年出版英譯本,立即在哲學界引起轟動。但維特根斯坦以為他已經解決了一切哲學問題,退隱山林去當小學教師。他的早期著作還有《1914-1916年筆記》。在戰爭期間他寫了4-7本筆記。1918年夏,以上述筆記為基礎,維特根斯坦完成了他前期的名作《邏輯哲學論》。
    一戰結束後,維特根斯坦在奧地利農村教了幾年小學。1929年,他又回到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自此以後,他寫了若幹本哲學筆記。並於1936年接替穆爾成為哲學教授。經過長期思考,他放棄了《邏輯哲學論》中以邏輯規則為意義標準的思想,轉而采用日常語義規則為意義的標準。他後期的主要著作為《哲學研究》,他在寫作、思考過程中寫了大量的筆記,被輯錄在《哲學評論》。《哲學語法》、《藍皮書和褐皮書》、《關於數學基礎的議論》。《關於心理哲學的議論》、《片斷》等書中,臨死前寫了《論確定性》。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前言中說,這本書隻有和《邏輯哲學論》相對照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這不僅是內容上的對照,而且也是風格上的對照。
    大致以20年代末30年代初為界,維特根斯坦向人們提供了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哲學。
  1947年秋,維特根斯坦辭去教授一職,專心哲學寫作。
  1951年4月29日,維特根斯坦與世長辭。他的臨終遺言是:“告訴他們我這一生過得很好!”。
二、所屬流派
    分析哲學是由弗雷格和羅素開創的,在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中達到了頂點。早期的分析哲學家都主張在語言和世界之間有一種先天的同構關係。他們認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有著嚴重的缺陷,它的語法形式模糊或掩蓋了反映語言本質的邏輯形式,形而上學就是由於把表麵的語法形式誤認為真正的邏輯形式而引起的。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澄清和揭露這種掩蓋,有必要時甚至可以用人工語言改造和替代日常語言。分析哲學家把組成世界的所有事實劃分為最小的單位,維特根斯坦)稱其為“事態”,描述這種最小的事實單位的就是基本命題。基本命題是按照邏輯的結構組成的,所以事態或原子事實必定要符合邏輯結構。這樣,每一個命題都是描述一個事實的圖式,無數的小圖式逐漸按照邏輯結構組成了大圖式,分析哲學得出了語言是關於世界的圖式的結論。
三、主要思想: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分前期和後期兩個部分。
    1、維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介紹(維特根斯坦I)
    哲學的真正任務是揭示(現實)世界的本質結構和解決人生諸問題。(現實)世界是事實的最大的類。本來可以共同實現但是事實上未共同實現的事態的最大的類構成可能世界。諸可能世界的總和構成邏輯空間。維特根斯坦所謂人生問題是指如下終極問題:絕對的價值--絕對的善和絕對的美--何在?如何獲得絕對的自由?如何享有絕對的安全?如何獲得絕對的幸福(至福)?如何生活於永恒之中?一言以蔽之,人生意義何在?生活於(現實)世界之中的任何正常的人都不可避免地為這些問題所困擾。但是,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世界之中,也不可能存在於任何可能世界之中,而隻能存在於它們“之外”的某種超驗的神秘領域之中。“進入”這種超驗的神秘領域的途徑隻有一條,這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已經、正在和將要發生於你身上的一切事情,也即“安命”。在對世界的本質結構(或本質)問題和人生問題給出這樣的回答之後,維特根斯坦接著斷言:它們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似是而非的問題,因為它們的答案均不可言說。我們的語言或者說構成其的命題--最終說來基本命題--按照其本質隻能言說偶然的東西,本來可以是其它樣子的東西,或者說與其具有相同的結構的東西,即世界中的事實,而世界的本質結構是必然的,不可改變的,為人生問題提供答案的那種超驗的神秘領域是沒有任何結構的,不可分析的。既然真正的哲學問題隻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似是而非的問題,那麽作為一種由命題構成的理論學說的真正的哲學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還想從事哲學研究的人可以做些什麽事情呢?維特根斯坦的建議是這樣的:分析其他哲學家就真正的哲學問題所說的話,指出它們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它們或者違犯了我們的語言的邏輯語法,或者包含有無所指的詞項。
    圖像論
    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包含以下兩方麵的內容:
    1)作為命題的終極要素的名稱與作為事實的終極要素的對象一一對應;
    2)命題與它們描述的事實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維特根斯坦在闡述圖像論時用了四對基本概念:名稱與對象、基本命題與事態、命題與事實、語言與世界。這八個概念又可分為兩組即:對象、事態、事實、世界及名稱、基本命題、命題、語言。整個圖像論就是圍繞著這四對兩組概念展開的,其內容也包含著四個既相互聯係又相互區別的層次:
    (1)名稱代表對象。強調名稱和對象的簡單性。一方麵保證二者分別在市太和基本命題中成為終極的、不可再分的要素。另一方麵也是要確保二者的對等關係,以使名稱成為對象的合法代表。名稱與對象之間的代表與被代表的關係是圖像關係的衣櫥裏的先決條件。對象隻能被命名而不能被描述。
    (2)基本命題是事態的邏輯圖像。基本命題是最簡單的命題,由名稱組合而來。事態是對象之間的各種可能的配置,如果某種配置是實際存在的,則這一事態便是最簡單的事實。基本命題成為事態的邏輯圖像的首要條件就是:組成基本命題的名稱代表組成事態的對象。另一個必要條件是:名稱之間的結合方式對應於對象之間的結合方式,也就是說,二者必須具有相同的邏輯結構。隻有符合邏輯句法的基本命題才是有意義的,也隻有作為對象在邏輯空間中的合理配置的事態才能成為基本命題描述的對象。由於事態隻是對象間的可能配置情況,所以描述事態的基本命題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這就是基本命題的真假二極性。但是,由於每一個基本命題都是合乎邏輯句法地構造出來的,所以無論它是真的還是假的都是事態的一幅邏輯圖像:它為真時是某個實際存在的事態的圖像;它為假時是某個並非實際存在,卻在邏輯上可能的事態的圖像。
    (3)命題是事實的邏輯圖像。命題作為事實的圖像隻有通過基本命題作為事態的圖像才能被理解。將基本命題連接起來的邏輯聯結詞乃是一些真值運算符號,並不代表任何東西,表現出了為命題和事實所共有的邏輯形式。事實由事態合乎邏輯的組合而成,具有確定的邏輯形式。
    (4)語言是世界的一幅總圖像。世界是由事實構成的總體,而語言是由命題構成的總體,因此語言構成了世界的一幅總的圖像。
    邏輯哲學
    維特根斯坦認為所有邏輯命題都是重言式。永遠取真值的命題就是重言式,永遠取假值的命題就是矛盾式。而重言式與矛盾式不是無意義的,而是缺少意義的。因為他們分別隻有一種真值可能性,而有意義的命題則有真假兩種可能性。所有邏輯命題都是重言式,什麽都沒說。邏輯命題本身已不再是實在的圖像,但它們都是由作為實在的圖像的命題所構成的,因而仍然保持與世界的聯係。邏輯一方麵是外在於世界的探討推理的必然性的形式係統,另一方麵又是對世界所具有的邏輯形式的反映。它所關注的不是經驗的普遍性,而是先與經驗的世界的邏輯特性。
    不可言說的領域
    首先,這樣一個神秘領域是確實存在的。這個領域就是截然不同與事實世界的價值世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則是超出這一偶然世界之外的。其次,關於這樣一個領域不可能提出任何有意義的問題,因而關於這一領域的任何一種言說也都是無意義的廢話。人生問題不可能像科學問題那樣得到確切的解答,而隻能被消除。
    2、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介紹(維特根斯坦II)
    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體係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如下幾點內容:其一,不存在所謂世界的本質結構或世界的本質(特別是不存在維特根斯坦I所理解的那種對象),也不存在所謂語言的本質結構或語言的本質;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生活形式組成的異質類聚物,語言是由各種各樣的語言遊戲組成的異質類聚物。如果說存在著世界的本質或本質結構的話,那麽這樣的本質或本質結構並不是經由邏輯分析分析出來的,更不可能是經由科學探險發現的,而是經由相關的語法規則給出的,因而它們是發明的結果。其二,語言中的命題之所以具有它們所具有的各種各樣的功用(描述功能隻是這樣的諸多功能中的一種,而決非其全部),並非是因為它們與人們借助於它們所做的事情具有相同的結構的緣故,而是因為我們在它們所處的語言遊戲中對它們做了這樣或那樣的合乎規則的使用。其三,由於通常我們用來談論世界本質或本質結構和所謂超驗的神秘領域中的諸事項的那些語言表達方式或其使用是合乎語言規則的,因而它們是有意義的。這也就是說,如果存在著世界的本質或本質結構,存在著所謂超驗的神秘領域或處於其內的那些神秘事項,那麽它們應當是可以言說的。但是,事實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事項。其四,不存在人生問題的惟一的答案。在不同的生活形式中,或者說對於不同的人而言(甚至對於同一個人的不同的人生階段而言),人生問題必然具有不同的答案。不過,在任何生活形式中,人生問題的答案都不可能存在於所謂超驗的神秘領域之中,而隻能存在於這個特定的生活形式之中。其五,因而哲學的正當任務不應當是尋找所謂的世界的本質或本質結構,也不應當是為人生問題尋找抽象的答案,而應當是分析傳統哲學家們所做出的哲學斷言,指出它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語法誤解的結果。實際上,哲學研究就是語法研究或概念研究。
    “語言遊戲說”
    維特根斯坦認為,我們用言語和行動所完成的交流活動就是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它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無限多樣性。語言的使用是無限多樣的,表達的方式也是極其豐富的。他舉例說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科學家、軍人、演員等等,或者從事不同的日常活動:致謝、問候、祈禱等所從事的語言遊戲便是不同的。“想想一種語言遊戲就是想象一種可能的生活方式”。不同類型的語言遊戲乃是不同的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語言遊戲深深根植於生活形式之中,而想象一種語言遊戲就是想象一種可能的生活方式。人們生活豐富多彩,所以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談的方式也是異常複雜、多種多樣的。
    2)主體的參與性。語言的使用是同人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的,脫離生活本身談論語言純屬虛妄。這便把語言的使用放在了人類生活這樣一個背景中了。人是語言的使用者,是語言遊戲的主體。
    3)語詞和語句的工具性。它們的意義隻能在使用中表現出來。這也就是說,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使用。它的意義隻能在具體的使用情境中才能被確定出來,語句的意義並不是隱藏在它的分析中。邏輯分析不再被當作確定語詞和語句的意義的有效手段。未經分析的語言表達方式是我們正常的交際工具,其意義是在使用中被賦予的。在特定的語言遊戲中,語詞和語句的意義都是可以確定的。
    語言遊戲間的家族相似性
    維特根斯坦指出早先主張的語言圖式說錯誤地認為語言和世界的事物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事實上,語言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詞匯,它們既不是事物的名稱,也不是與事物一一對應。維特根斯坦用語言遊戲說代替了語言圖式說。他說,運用語言是一種活動,是一種生活方式,語言遊戲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語言的意義並不是單一的,而在於它的用法,一句話“意義即用法”。語言沒有什麽確定的意義,這樣任何概念都沒有什麽確定的本質,一個概念和事物可以從多種角度來定義和描述,我們不能賦予它固定的意義,隻能用眾多的描述性句子來表示它的意義。這些描述一個概念的不同特征的屬性,被維特根斯坦稱作“家族相似性”。
    總的來說,維特根斯坦所討論的家族相似性概念主要包括兩類情形:形式概念(如命題、語言、名稱、數)和心理學概念(如思想、理解、意願、相信、試圖)。就形式概念而言,在西方哲學的主流傳統中,因此也在主流的“哲學語法”中,總有一種誘惑去設想某個形式概念之下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某種本質,即便無法說出這種本質是什麽;就心理學概念而言,也有一種誘惑,對不存在某個心理學概念之下的所有事物的共同的心理現象這一事實耿耿於懷,而去設想無意識的心靈中深藏的心理現象,或假設某種快得無法把握的心理過程。家族相似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為了抵製這兩種深層誘惑。這個概念本身隻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用以指導我們對語言現象的觀察,而不是形式概念或心理學概念;或者說,它不是傳統的“哲學”概念,雖然它並不缺乏哲學上的功用。與其說維特根斯坦用一種理論去論證傳統的共相理論、本質主義的缺陷,不如說他在使用多種方法讓我們看到傳統哲學中若幹思想的誤區。
    遵守規則的悖論及其解決
    維特根斯坦的“規則的悖論”--“既然每一個行為過程都可以使之符合規則,那麽就沒有一個行為過程能為一條規則所決定”。維特根斯坦認為:人們不可能獨自地遵守規則的論證:“一個人以為在遵守一條規則,並不就是在遵守一條規則。因此,規則是不可能‘私下地’遵守的:否則的話,以為自己在遵守一條規則,就會與遵守規則是同一回事了。”規則的同一性和規則的有效性是從頭到尾相互聯係在一起的。遵守一條規則,意味著在每一個場合遵守同一條規則。規則在其多樣的實現之中的同一性,並不依賴於可觀察的不變性,而依賴於它的有效性的主體間性。規則之成立是虛擬的,所以就有可能對規則支配的行為進行批評,並評價它是成功的還是不正確的。一個主體如果要能夠遵守一條規則,或者說,遵守同一條規則的話,這條規則就必須對於至少兩個主體而言主體間地具有有效性。
    也就是說,維特根斯坦之所以在“以為自己在遵守一條規則”和“確實在遵守一條規則”之間做出區別,是因為對一個主體來說,如果他的行為無法受到另一個主體的批評的話,他是無法確切地知道他是不是在遵守一條規則的。規則的同一性取決於規則的主體間的有效性,而規則的主體間的有效性,是指隻有通過一個主體在另一個主體的批評麵前成功地捍衛了說自己是遵守了一條規則的立場之後,才能說他不僅僅是認為他在遵守規則,而確實也有理由說他在遵守規則。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存在著一條適用於兩個主體的行為的規則。
    私人語言論證
    維特根斯坦治療性哲學的任務是通過語言分析消除哲學的謬誤,將語法與事實分開是這一任務的一個方麵。“私人語言不可能”是語法分析的必然結果,反對私人語言是維特根斯坦對語法分析的具體運用。私人語言一方麵拒絕規則,另一方麵構造規則,但它所構造的規則是具有語法錯誤的無效的規則,維特根斯坦的論證過程采用了歸繆法。
    維特根斯坦反對私人語言的原因是,在他看來語言是一項遵循規則的活動,任何語言都必須遵循一套語法係統,語法是公共的,所以語言也是公共的。“私人語言”這個概念蘊含著語法矛盾:“私人”的語法與“語言”的語法不兼容,不能將“私人”和“語言”兩個詞組合在一起。用私人語言表達或描述“可意會的東西”也同樣犯了語法錯誤,“可意會的東西”包含著不可表達的意思,語言是個公共的行動,二者存在著衝突。維特根斯坦設想了不同情況下用私人語言表達個人體驗的語言遊戲,他的反駁從兩個層次展開,首先私人語言無法表達經驗主體的感受,其次私人語言不可能在主體間實現交流。
    哲學觀
    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消除哲學問題。過去的哲學似乎解決了許多哲學問題,但實際上製造了許多不必要的新問題。幾千年來哲學家們像困在瓶子中的蒼蠅,為那些形而上學的問題爭吵不休。他揭示了哲學產生困惑的原因是由於追求一般和忽略特殊的思維傾向。我們通常的語言中有一些詞匯是可以用多種語言方式表達的,例如“時間”用各種特殊的時間來表達,如“早晨”、“明天”、“1900年”、“一小時”等等。而哲學家卻要追問“什麽是時間?”這樣的問題。事實上,“時間”是一個特殊的詞匯,即隻有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說明什麽是時間,時間沒有本質的定義,所以追問時間的本質(是什麽)必然走進了死胡同。維特根斯坦認為一般化的趨勢是人類思維的通病,哲學的任務是通過廓清語言的意義,消除對語言意義的誤解產生的哲學問題,從而糾正各種固執的思維,他稱這種哲學是“治療型哲學”。由此可見,分析哲學經過維特根斯坦的後期轉向,邁向了後現代的反本質主義的立場。
四、主要著作
    《邏輯哲學論》
    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的代表著作是《邏輯哲學論》。他當時探討的主要問題是:語言的本質及其與世界的關係是什麽。換句話說,語言是怎樣描述世界的。讓哲學成為語言學問題,哲學必須直麵語言,“凡是能夠說的事情,都能夠說清楚,而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沉默”,哲學無非是把問題講清楚。《邏輯哲學論》強調的是解構。
    《哲學研究》
    後期哲學的主要著作是其身後出版的《哲學研究》(1953年)。這本書代表了他的更加成熟的哲學思想。這時他的哲學觀點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把哲學回歸哲學,在解構之後是建構,創造一套嚴格的可以表述哲學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這是哲學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哲學的本質應該在日常生活解決,在“遊戲”中理解遊戲。他認識到語言並沒有單一的本質,相反,語言是由各種不同種類的語言遊戲組成的集合。語言除了其描述世界的功能之外,還有其他用於不同活動的重要功能。語言的意義不再限於指示外界事物,語言的意義在於它在人類各種活動中所實現的許多用途。這種語言觀不僅批判了作者自己在《邏輯哲學論》中所主張的論點,實際上也是對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傳統語言觀的徹底革命。
    《論確實性》
    《論確實性》是維特根斯坦在其一生最後18個月中對知識和確實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結果,實際上是他這一時期哲學思考過程的記錄。人們在閱讀中不時會發現個別語句閃耀出思想形成時進發出的光亮奪目的火花。《論確實性》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討知識和確實性這些最困難的認識論問題的思想結晶。維特根斯坦在這裏最有力地抨擊了笛卡兒以來認識論隻顧追求某種“完全確實”的東西這一錯誤方向。可以肯定地說,《論確實性》代表了20世紀哲學在認識論領域取得的一個重大進展。


五、名言名句
    你在哲學中的目的是什麽呢?--給捕蠅瓶中的蒼蠅指明飛出去的途徑。
    私人語言的規則隻是對規則的印象?--人們用來稱量印象的天平並不是對天平的印象。
    時空中的人生之謎是在時空之外解開的。
    可說者應該說清楚,對於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對於不可知的事物,你最好的態度是保持沉默。
    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
    我語言上的界限就是屬於我的世界的界限。
    語言是世界的邊緣。

六、學術及社會影響
    西方哲學史上,維特根斯坦是唯一創造了兩種不同哲學而又各自產生重大影響的哲學家。前期以《邏輯哲學論》為代表,後者則以《哲學研究》為象征。告別了傳統西方哲學以理想語言為基礎,試圖探索語言本質的靜態邏輯構造論,重新將語言哲學撿回到日常語言中,將語言的實際運用,語言的功能作用作為出發點。他所提出的“語言遊戲”和“家族類似”對語言哲學的發展貢獻巨大。
    維特根斯坦I提供了一個精致的形而上學體係。其最獨特之處在於:以前的哲學家都認為世界是由各種具有時間或空間關聯的個體或實體構成的最大的類聚物,而他則認為它是已經實現的事態的最大類聚物--所有事實的總和。他認為,作為世界的最終實體的對象不能獨立存在,隻能存在於與某些其他對象的特定結合或配置之中,即隻能存在於基本事態或事態的關聯之中。
    維特根斯坦另一個具有永恒價值的貢獻是獨樹一幟的邏輯觀點。按照一種傳統觀點,邏輯是關於思維過程的規律的科學,因而它是一種特殊的經驗科學。而他認為,一種知識如果是關於實在的,它就不可能是必然的而隻能是偶然的。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先天綜合知識。邏輯知識既然是必然的,它們就不可能是關於實在的。所謂邏輯對象根本不存在。邏輯真理實際上是語言的副產品,它們就是語言的同語反複式。語言按照其本質結構必然會產生或包含無數同語反複式。
    形而上學家通常都認為他們的斷言是關於實在的一般本質的。維特根斯坦II則認為,形而上學家們誤解了自己的斷言的真正性質。他認為,他們斷言或維護的並非是實在的本性,而是某種特定的說話方式,某種特定的語法規則或用法規則。進一步說,實在本身既不是個體的總和,也不是事實的總和;既不是由共相和個體組成的,也不是由純粹的個體組成的;它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亦不是由所謂中立的元素構成的,……。所有這些範疇區分都與實在本身無關,都是人造的。如果說諸如實在論、唯名論、唯物論、唯心論等等傳統的形而上學理論具有永恒價值,那麽,維特根斯坦II關於這些理論的批判性反思當然也具有永恒價值。
    在反思和批判傳統哲學的過程中,他認為許多哲學家都持有下列錯誤觀念:描述私人對象的任何符號形式也是絕對地私人性的,它們一起構成了所謂私人語言(私人語言並非指某種怪異的語言,而是指哲學家們對於日常語言的某種誤解)。維特根斯坦II嚴厲批評了這種語言觀,指出它是語法誤解的結果。許多傳統哲學家都或明或暗地堅持維特根斯坦所批評的這種觀點。維特根斯坦對於私人語言觀的批評具有永恒價值。因為它讓人們認清了哲學家持有的一係列根深蒂固的偏見。
    綜上所述可見,維特根斯坦I和維特根斯坦II都對哲學本身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們當然可以不同意他的具體的反思結果,特別是他關於哲學的正麵規定(哲學就是語言的批判,哲學就是語法研究等等),但他的反思本身應當是具有永恒價值的。任何哲學家在提出和回答問題時,都應當注意不使自己的觀點建立在維特根斯坦所指出的語法誤解的基礎上。

2006年06月15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