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維特根斯坦(1889-1951)佚文

(2007-01-08 15:01:09) 下一個

035:維特根斯坦(1889-1951)奧地利哲學家
  
  憂鬱、悲觀、孤寂伴隨了維特根斯坦的一生,他的三個哥哥先後自殺,帶給他心靈永遠的創傷,最終在哲學的世界裏,他找到了靈魂的歸宿。有一次和朋友夫婦散步,聊起了天體運行,他建議三人分別扮演太陽、地球和月亮作相對運動,他自己演的是月亮,繞著地球和太陽快速的跑個不停(自轉 + 公轉)。。。。。
  
  1914-1917年,他參加了一戰(同時參戰的還有他的中學同學——阿道夫.希特勒),在戰場上,他寫下了《戰時筆記》(最近才出版),那是他關於哲學的最初思考,裏麵不斷有這樣的句子:今天又手淫了......我熱愛上帝和邏輯。。。。。
  
  “認識維特根斯坦是我一生中最激動的奇遇之一”,他的老師羅素曾經這樣評價過維特。孑然一身的他,從未體驗過愛情(但曾被指疑為同誌),臨終前,他對守在身旁的人說:告訴我的朋友們,我度過了極為美好的一生。


 

  

 維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1889 - 1951   〖奧地利〗
  
    --------------------------------------------------------------------------------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工業家庭,父親為了把他培養成工程師,讓他來到英國學習航空工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他想到數學基礎的問題,讀了羅素《數學的原理》一書,激起了學習邏輯和哲學的興趣。他於1911年到劍橋,以羅素為師學邏輯,羅素非常欣賞他的這位學生的才能,把他視為最理想的接班人,預言哲學下一步的重大發展將由維特根斯坦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他自願參加奧地利軍隊,任炮兵中尉,戰爭後期被俘。在戰俘營裏,他總結長期醞釀的思想,完成了《邏輯哲學論》。他把書稿寄給羅素,羅素此時因為反戰被關在監獄中,也完成了一部書(《數學邏輯導論》)的寫作。兩位朋友在戰後重逢,但終由意見不合而分手。在羅素的推薦下,《邏輯哲學論》於1919年出版,次年出版英譯本,立即在哲學界引起轟動。但維特根斯坦以為他已經解決了一切哲學問題,退隱山林去當小學教師。他的早期著作還有《1914-1916年筆記》。  維特根斯坦於1928年重返劍橋,並於1936年接替穆爾成為哲學教授。經過長期思考,他放棄了《邏輯哲學論》中以邏輯規則為意義標準的思想,轉而采用日常語義規則為意義的標準。他後期的主要著作為《哲學研究》,他在寫作、思考過程中寫了大量的筆記,被輯錄在《哲學評論》。《哲學語法》、《藍皮書和褐皮書》、《關於數學基礎的議論》。《關於心理哲學的議論》、《片斷》等書中,臨死前寫了《論確定性》。  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前言中說,這本書隻有和《邏輯哲學論》相對照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這不僅是內容上的對照,而且也是風格上的對照。
 

  維特根斯坦的- -
  
    一戰的時候他照樣和普通子弟一樣應征入伍,一邊打仗,負傷;一邊卻寫了本關於哲學的書。完書的時候,才29歲——雖然這書被後世譽為哲學界自柏拉圖以來,最重要的一本專著。牛逼吧?
   但人還是不稀罕,把自己身家財產都分
   後來教師也當厭倦了,偶爾玩票搞搞建築吧,嘿,一不留神又成為一個後現代建築的主要設計師。牛逼吧?
    二戰的時候,又參軍了——不過這次因為年歲太大,不能上前線,就在後方醫院做點輔助工作吧。於是又開始研究傷兵護理工作,沒幾天就搞出一個新發明,能使醫護人員通過病人的血壓變化,檢測出呼吸變化情況,大大提高了救治傷員的成功率。牛逼吧?
      都不說這些大的了,甚至連這個家夥沒事的時候,自己給自己設計的一塊暖氣片,都是藝術品。牛逼的吧?!
      個人太牛逼了,"天生"牛逼,而"後天"所從事的任何工作,都能做出卓越的創新——換句話說吧,就是他無論幹什麽,都是那個行業的頂尖高手;他在一個行業做幾年所能貢獻的,比這些行業裏絕大多數人做一輩子貢獻的還多——雖然,這個人主要是作為哲學家而名垂千史。這個人就是奧地利人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1889-1951)。
  
    在看完《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棍》以後,我隻能說一個詞:"牛逼"——這個人實在太天才了,已經不能用言語形容。當然,他的天才,除了我上麵說的這些噱頭,其實更主要的還是體現在他不滿30歲的時候就完成的專著《邏輯哲學論》。如上所述,這本論述被哲學界譽為柏拉圖之後,真正劃時代的專著。
  但很顯然,我這篇書評不是針對《邏輯哲學論》——因為那本書,除了開篇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我能讀懂之外,別的部分無異天書。我在這裏想介紹的是《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棍》,這本科普小書,以發生在維特根斯坦身上的一件戲劇性衝突為背景,對二十世紀以來的西方哲學思潮進行了一定的梳理。非常有趣。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大約在1946年,在維特根斯坦主辦的一個小型沙龍上,羅素帶著另一個大哲學家卡爾·波普前來討論。20世紀的三大哲學巨匠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劍橋的一間標記為H3的房間裏見麵,與會的還有十幾個哲學青年和教授。但在這次交流過程中,卡爾·波普和維特根斯坦卻因為哲學見解而發生10分鍾的激烈爭吵,吵得那麽得厲害,甚至於維特根斯坦控製不住地拿起壁爐旁的撥火棍——幸好羅素跳了起來,大喊一聲:
  "要文鬥,不要武鬥!"
  維特根斯坦才放下撥火棍,懊惱地離門而去。
  這次事件,後來被哲學界思想界稱為"撥火棍事件",幾十年來一直被世人所津津樂道——這十分鍾到底發生了什麽?為什麽維特根斯坦會那麽衝動?多年來,這些事情象謎一樣不斷吸引著世人。同時,由於事件中別的在場者幾十年來對事件的不斷詮釋,更使事件的真相已經無從談起。而兩位英國作者的這本《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棍》,卻類似偵探小說一樣開始,抽絲剖繭,盡量去試圖還原事實——更重要的是,在還原H3事件的同時,《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棍》對維特根斯坦、維也納學派、羅素、卡爾·波普等二十世紀哲學重要思潮都進行了深入的介紹和評析,使讀者對此,能有一個總括性的了解,實在是一本有趣的哲學科普讀物。
  
    維特根斯坦的巨著《邏輯哲學論》開篇第一句話,"世界就是所發生的一切"。我以為這裏有一種潛在的含義,即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邏輯哲學論》的最後一句話:"在不可言說的地方,保持沉默",我以為即可以理解的世界並不一定都可以用語言來解釋——類似如,為什麽維特根斯坦這麽牛逼。
  
    天生的唄。
   《維特根斯坦的撥火棍》
   作者:David Edmonds & John Eidinow
   長春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

 
]色[ ]
分類:-回(0)  []
 

 

   

      

  

 
     

   

 

  


 


 

 .
  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