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曆史唯物主義發展觀的終結〗

(2007-01-06 20:29:07) 下一個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whfk/016.htm

  □楊友成

  摘要
  
  本文認為,辨證曆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觀,即由辯證邏輯的“否定
之否定”規律演繹出的曆史發展觀,是完全錯誤的。由於這個錯誤,
發展被馬克思的繼承者們進一步引伸為赤裸裸的市場的發展、商品的
發展和財富的發展。為了這一目標可以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人們賴以
生存的生態環境,以降低人們的生存質量和斷絕子孫後代的生路為代
價,與資本主義走上了同一條以鄰為壑竭澤而漁的道路。當今有識之
士已經提出發展的極限和可持續發展呼籲,但沒有哪一個經濟決策者
願意真正地響應。這正說明“極限”之說和“可持續”之說都沒有能
夠觸及問題的症結,而症結就在於發展觀本身。在於以推動曆史的發
展為由的,以占有而不是以需要為出發點和目的的,與人的本質相異
化的拜物教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本文將證明,一、自然的和人類
社會的曆史發展規律是根本不存在的,作為發展的邏輯根據的辯證法
的否定之否定規律純屬子虛烏有。二、存在的最重要意義和價值在於
存在的空間形式而不在於時間形式。

  發展的客觀辯證法之謬誤

  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認為,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就
是螺旋式前進和上升規律,就是人類社會曆史注定要向人們所向往的
理想目標發展的規律。其原理可以表述為客觀事物每經過一次否定之
否定就會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回歸自身一次,“經過肯定、否定、否定
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事物在新的基礎上重現自身,仿佛是原來事物的
複歸,但它不是原來事物的簡單重複,而是在更高、更豐富的基礎上
的複歸,是完成了自然發展過程的新事物。”——摘自《中國大百科
全書》哲學卷。由於這種否定之否定邏輯過程是不斷重演的,事物的
發展也就自然是無止境的。請注意,這裏的邏輯關鍵在於對象在每完
成一次否定之否定過程之後都將被提升一個台階。但是,這樣的否定
之否定規律在客觀世界裏根本不存在。就以辯證法創始人熱衷於引用
的生命的否定之否定為例。讓我們把某一存在著的生物有機體作為第
一代,把從它存在到死亡再到它所生殖的子代的出現作為一個完整的
否定之否定過程,經驗能夠告訴我們,子代並不一定能在機體的生物
特征上高於其父代一籌。客觀地說存在著這種(既包括進化也應包括
退化)事件發生的幾率,但小得幾乎為零。自然中的任何一粒種子就
是經過十次,百次,千次的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生出強於原先的新品
性來。許多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從他們在地球上誕生起到現在經過了幾
十億年的分裂繁殖也依舊是單細胞生物。基因的無數次複製、出差錯
的機會極少極少;水滴和雪花的無數次重組,也依然保持本來麵目。
客觀事實是,死亡了的存在物不會再生,新生的存在物並非已死亡了
的存在物的複活,並且新生的存在物並不存在比前一存在者優越的必
然性。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說明,辨證法並非來自於客觀世界,而是
人們主觀地強加給外部世界的。事實上,辯證法原本就產生和存在於
人們的思維邏輯活動過程,是人們從自己的意識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推
理、辯論的技巧,是人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反差對比式鑒別事物的習慣
性思維方式在觀念和語言上的表現。事實上有很多對立範疇是人將自
己對世界的有限經驗和主觀視角賦予自然界的,象陰陽、有無、上下、
左右、黑白、善惡、真假、好壞這些並沒有其實在的對應對象的對立
範疇就是人們主觀地賦予客觀世界的。除此而外,就是被黑格爾杜撰
出來的概念的否定之否定運動,實際上去掉了形而上學的思辯成分,
所謂概念的否定之否定自身運動隻不過是人對事物的概念性認識中不
斷肯定正確否定錯誤的過程的理性歸納而已,黑格爾卻把它形而上學
化和神化為絕對精神生成宇宙的否定之否定的概念的自我運動。

  既然如此,宇宙運動究竟有沒有規律,什麽是宇宙所遵循的規律?
回答是,宇宙運動有規律,但沒有邏輯,沒有依據邏輯的發展規律。
被人們長期以來誤認是為否定之否定的客觀規律是這樣一種規律,即
波動規律,也就是混沌與有序、微觀與宏觀之間的漲落交替,周期性
此消彼長規律,用通俗的概念來表述就是振蕩。振蕩與波動的基本形
式就是方向正相反的兩個運動狀態的交替進行,如電磁波、聲波、水
波的上行波和下行波的交替;黑夜與白晝的交替;生與死的交替;水
與水蒸氣的交替;人的覺醒與睡眠的交替。

  宇宙中所有的對立轉化現象都可以用這種漲落交替來解釋。物質
的聚合與離散、膨脹與收縮、吸引與排斥、熵增與熵減、化合與分解、
運動與靜止、上升與下降、組織與混沌、生與死等等都是如此。

  物質世界所有的波動都可以歸結為從微觀到宏觀再到微觀、也就
是從混沌(無序)到組織(有序)再到混沌(無序)的無窮交替。用
一個最一般的概念來說明就是有序與無序的無窮交替。“有序”作為
存在狀態是組織是係統是宏觀存在物;無序作為存在狀態是混沌,是
微觀粒子的沒有組織沒有層次和差別的絕對均衡態。作為運動,有序
是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運動,是處於混沌狀態的相互離散或絕對均衡
態的微觀粒子在來自宇宙宏觀結構的熱力作用下按照一定的相互作用
機製結合成為有序的宏觀物體的過程。相應地,無序是宏觀物體在宇
宙係統的熱力作用下通過各種方式如爆炸、蒸發、腐爛、向無組織方
向降解、還原而重新回歸為微觀的組成要素的過程。無序的客觀表現
就是事物的消亡,是沒有分化,沒有差別沒有層次的絕對平衡態。我
們所存在於其中的宇宙就是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周期性地振蕩和波動著
的。一切自然物的產生與毀滅,生物的生與死都是這一規律作用的結
果。都在這兩種態之間周期性地過渡。這種情形說明宇宙自身是在平
衡與遠離平衡態之間進行著永不停息的交替運動的,也說明宇宙的運
動是一種其平衡與對稱處於經常被打破而又不會偏離太遠然後又總是
會回到平衡的波浪式運動。可以把它們看作對立的轉化,但是這種對
立和轉化絕不具有邏輯的意義,隻是永恒的振蕩。正是這種周期性的
此消彼長構成了一切事物得以產生和運動的基礎。這種振蕩和波動現
象無論在小尺度上即量子層次的微觀物體中,還是大尺度上即宏觀物
體乃至整個宇宙範圍上都同樣存在。二者的區別僅在於振幅的大小和
波的長短上。振蕩和波動的本質是時間可逆,是雙向互補的,這意味
著曆史在總的進程上沒有時間箭頭,因此說曆史是無限發展的在邏輯
上就是錯誤的。隻有在去掉這雙向中的另一向,僅在上升波段和下降
波段的範圍之內,時間才能夠是不可逆的,但這卻肢解了存在的完整
性和統一性。

  那麽是什麽導致運動會有上升波段和下降波段呢?也就是說是什
麽使得運動在單一波段內顯現為時間箭頭的呢?進一步,為什麽周期
性的振蕩會產生物質組織和運動形態上的複雜和高級化趨勢?關於前
者的原因,在前麵已經有所論述,即由於微觀物體向有組織有序的宏
觀集合體方向的運動和宏觀集合體向微觀物體方向的分解運動是造成
運動的波動規律的根本原因。至於進化現象,決定於物質的微觀態與
宏觀態二者各自不同的運動方式。我們知道,混沌的微觀態物體是量
子運動不確定性占主要地位,而有序的宏觀物體則是經典力學的統計
確定性占主要地位。無疑地,不確定性構成變化的源泉,統計的確定
性則構成事物穩定存在的保障。而由於客觀世界正是這兩種物質態共
存的,這就決定了世界既是穩定的,又是由於宏觀物體的組成成分和
質量的差異而速率不同地變化著的。物體的質量愈大,有序度也就愈
高,對粒子的束縛愈強,從而物體所顯現的變化就愈小愈慢,比如恒
星、星係、宇宙就是如此。反之物體的質量愈小,有序度愈低,對粒
子的束縛愈弱,物體所顯現的變化就愈大愈快,如孤立的原子和分子
的運動狀態就是永遠不確定的。而進化之所以能夠在生物界明顯地發
生,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生物有機體這種自然物既有由微觀物體——有
機分子的不確定性的生物化學運動(如基因的複製中的缺失和易位)
對宏觀組織——機體——的變異影響,又有宏觀機體對這種變異的抑
製和淘汰機製。也就是說,宏觀統計上的確定性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被
微觀的不確定性擾動所偏離和破壞。而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在大多數
情況下是被宏觀的統計確定性所束縛的。顯然生物有機體是一種宏觀
與微觀,有序與無序結合得恰到好處的動態自然物質係統。因此生物
形態發生變化的速率(以萬、十萬、百萬、千萬年計)既小於構成宇
宙的無數的星體和星係(以幾十億年計),又大於單個生命機體的變
化速率(以年、百年、千年計)。因而顯現出來人類所能夠考察出來
的進化。正是這一宇宙特性導致了特定範圍和階段上的漲落運動能夠
不是千回一麵,而是有突變和宏觀自然選擇蘊涵其中的能夠顯示進化
特征的時間不可逆性過程。這就是宇宙運動既在宏觀上穩定的而又是
緩慢演化著的根本原因。但這與辨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下的發展是
風馬牛不相及的。

  存在的本質和意義在於空間形式宇宙在總體時間向度上不是辨證
地發展的,而在它的每一個從混沌轉向有序的上升波段上也同樣不是
發展邏輯在起作用。第一:這裏仍然沒有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用武之地,
充其量不過是兩次對等的否定過程之一——有序對於混沌暫時占主要
地位。兩個相反方向(即上升與下降)運動的機會是均等的,哪一方
也不占有絕對的優勢。第二:有序實體並不是借助於對自身的否定的
邏輯環節來實現自身的建構的,而是由參與這一有序過程的所有要素
的運動方式和結合方式所決定的,有著確定方向的建構。不同的組成
要素隻能按照自身所特有的結合方式向係統所允許的最大有序度運動
而到達自己的終點。正是沿著這種模式化過程,星雲中的物質微粒的
引力作用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星體、元素的電磁力作用的
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分子、氨基酸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
序度是蛋白質,蛋白質與核酸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細胞,
細胞的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有機體。可見這是一種個體的
形態和行為方式決定了整體的未來結構的既形式固定又有始有終的有
序的運動過程,而不是什麽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的無限發展過程。
辨證曆史唯物主義把從混沌到有序的過程(如生物進化)理解為辨證
的發展過程並把這種過程看作普遍存在的無限發展過程完全不符合客
觀實際。究其根本,辨證的無限的發展觀的要害就在於把存在當作了
承載變化的時間向量來看待,時間是存在的唯一屬性,存在就是變化
的事物的流,隻能建立在永不停息的抽象的時間流程上,唯一常住的
隻有規律。其結果,存在的空間形式被抽掉了。空間形式隻是被當作
時間進程中的載體和道具,按此邏輯,認識存在不必著意於任何一種
空間形式。因為一切現實的空間存在形式都將消亡,都隻是手段,都
是曆史的匆匆過客,都是應該為未來而犧牲掉的,一切合理、完美的
東西屬於永遠的未來。難怪用這種理論解釋人會得出人沒有其決定於
自然的普遍本性而隻有隨其社會存在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屬性的結論。
但事實上,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本質上是空間形式而非時間形式的。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宇宙並沒有絕對的時間,時間是相對於
空間而存在的。而空間同樣是沒有絕對隻有相對的。相對空間實質上
就是相對獨立的空間物質結構實體,即自然界在從混沌向有序運動過
程中形成的宏觀存在物,如星係、恒星、行星、以及生物有機體。正
是這些相對的空間存在形式才使得物質世界顯現為我們所見的存在,
單純的虛空即絕對的混沌是存在的無。也正是這些有序空間形式的存
在才使得時間成為現實。因為時間就是這些宏觀存在物體的運動頻率。
對人類而言,時間就是地球的運動頻率,正是有了它們才有了年、月、
日、時。恒星的壽命決定於其內部氫核聚變反應的頻率、動物的壽命
決定於細胞分裂和心髒跳動的頻率。因此,時間存在的前提是作為從
混沌到有序自然過程結果的宏觀物體的存在。一旦這種宏觀自然物終
止了其有序的空間存在,時間也便被劃上句號。換句話說,空間存在
形式是時間的限度,是空間存在形式派生了時間,而不是空間存在形
式在時間中運動。時間隻能隨空間存在形式的波動或振蕩而誕生和存
在。另一方麵,過程所顯現的時間性效應隻是作為空間形式的運動的
軌跡的累加,一種統計效應,如人類社會中的史書、文物,自然界的
樹的年輪、地質層等等。一個質子的衰變期既沒有時間性也沒有曆史
感,它也許永遠不衰變。而一大堆質子的半衰期的度量事實上隻是統
計的而不是時間的。而具體的時間流逝如地球的轉動頻率並不具有決
定具體的存在物的空間結構的作用,即空間結構並不是時間變量的函
數。一天的時間在一個懶漢的眼裏和一個勤奮的科學家的眼裏決不是
一個同等的量度。所謂空間存在形式就是物質的相互關聯形式,在形
態上是不同物質層次與結構自身的和與外部事物的三維空間聯係,這
種三維空間聯係是一切組織、結構、係統的最一般、最本質的特征。
任何存在物除了自身具有的特定空間形式之外,又存在於將其包括在
其中的上一級三維聯係中;每一個生物物種本身作為一種空間形式,
它又同時存在於生態係統和生物圈中。它們之間是一環套一環的,每
一低一級的空間存在形式都是高一級空間形式的組成部分。遵循著宏
觀涵概微觀,較小的宏觀又被較大的宏觀所涵概的結構規則。組成不
同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的質子是禁閉在其中的誇克的空間結構,而由它
們所組成的物體從原子到分子、晶體、細胞、生物有機體、星球、星
係乃至宇宙無一不是空間聯係形式。這種空間的聯係是包括靜態關聯
和動態聯係兩個方麵的,靜態的聯係構成組織、機體的結構,動態的
聯係構成組織和係統間的相互聯係,即動態的相互作用空間結構。兩
者是物質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它說明空間存在形式不僅需要組織上
的靜態的相互作用聯係,同樣需要動態的相互作用聯係,運動隻不過
是自由度較大的相互作用而已。因此運動也當然地屬於存在的空間形
式而非時間形式。存在物的結構和運動的多樣性正是通過靜態和動態
的空間形式表現出來的。就人而言,人的機體是一種空間結構,人的
大腦中的思維、意識運動也是空間結構的,人的創造性活動——實踐
也是空間結構的,人與自然界在生理、心理上的密切關係等等也都是
空間結構的。曆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性的背謬就是將運動普遍化和
抽象化,並由此臆造出所謂曆史的運動及其規律。事實上客觀世界隻
有具體的運動而不存在抽象的運動和曆史運動。而且一切運動隻能依
具體的空間形式而存在。沒有原子就不會有化學運動,沒有細胞就不
會有生命運動,沒有大腦神經係統就不會有意識運動。一定的空間形
式產生一定的運動形式。運動的多樣性來自於有序存在物的空間形式
的多樣性。
  
  由此可見,承認存在是物質的空間形式要比隻一般地承認物質的
普遍聯係更符合存在之本來麵目。因為宇宙物質的存在原本就是具體
的空間形式的。把存在看作是空間形式的還是時間形式明顯地存在著
如下的本質區別,後者對存在的認識著眼於變化和邏輯規律,而前者
則著眼於存在的結構、成分及其價值和意義。兩者孰優孰劣昭然若揭。
以時間形式看待存在的規律論者並不關心什麽東西存在著和各個存在
的物種之間的本質性差異,認為這些東西都是暫時的,都是隻為規律
和邏輯而存在的。在他們看來隻有規律才是永恒的、第一性的存在。
空間形式的存在觀則著眼於空間形式下的存在物及其相互關係的研究。
因而它所關心的是“什麽”存在著。並且作為存在的追問者,他所要
解決的存在論問題是從自身的存在出發的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他與其他
存在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的本質,明確什麽是適合自身本質的存在方式
和生活方式,從而克服自己的導致極端性的病態存在的不良行為。因
此,作為哲學的對象——存在就應該在特定的空間形式上被考察,即
考察人生存於其中的那個物質世界的空間存在形式,揭示存在對於人
類的價值和意義,脫離了這一目標的哲學存在論研究毫無價值和意義。
而把存在論研究建立在任憑這種空間形式的變化上的哲學更是對人類
的不負責任和犯罪。如果從超脫的角度,假設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任
何一級空間形式的變化都不足掛齒,因為在上帝看來,永不停息的毀
滅已有的和創生未有的過程本身就是存在。但是哲學作為人類對存在
的內容和意義的探索者就不能不關心人類自身居於其中的特定存在,
不能不從人類自己的存在命運出發去研究存在。因為人類存在於其中
的這個空間形式對人類是性命悠關的。它的變化,它的破壞是人類的
災難。

  人類出現和存在於自然界是人類絕無僅有的機遇。在沒有人類之
前的世界,存在隻存在於自身之中,因為沒有存在物能夠意識到自身
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存在不對誰成為問題,也沒有價值可
言。正是人的出現才使得存在對於一種存在物成為了對象,並且這種
存在物通過以存在為對象證明了自己不同於一般存在物,是能夠懂得
存在的真理及價值和意義的存在物。從這個意義是講存在隻是這種存
在物——人——的存在。

  因此,存在是物質的空間形式的提出給了哲學一個實實在在的根
基和唯一正確的方向,那就是,對於存在,哲學必須具體地揭示客觀
世界建立於何種統一的空間形式之上,同時在這種統一的空間形式中
探索人的空間形式,揭示探索存在的存在者本身——人——這個所有
空間存在形式中最複雜最高級的空間存在形式的秘密,即回答人是什
麽。這才是哲學對於人類必須擔當起的責任和承諾。

  建立在時間形式上的存在論無視存在的空間形式,相反由於其理
論和實踐建立在否定之否定邏輯基礎上,因而是以破壞現存的一切空
間形式為前提的。從這一理論出發它拒絕給予人以全麵、係統和統一
的空間存在形式的認識,即不承認人的普遍本質。無視人的與自身生
物結構本質相適應的有意識的和有著豐富的感性和精神需要的生存本
質,並在實踐上予以限製和剝奪,狹隘地從人的肉體生存和排斥異己
的占有欲出發,驅使人不斷地異化,沉溺於單純追求支配手段(即交
換價值的數字指標)無限增長的數字化生存。其結果,把人類賴以生
存的空間存在形式——生物圈生態空間當作人類的巨大加工廠的原料
倉庫和垃圾場。全然不顧整個生物的生存空間是一個在物種的分布、
能量與物質的循環等方麵的高度有序的空間存在形式,人類和與之息
息相關的其他生物正是在這種有序的空間形式下才得以存在的客觀事
實。到頭來,無視空間存在形式的,建立在時間形式上的發展,必將
於在這種空間存在形式致命的改變的同時以毀滅人類自身為代價。

  毫無疑問,自然界一切存在的空間形式,一切物種和類都不能擺
脫漲落即從產生到毀滅的規律。對於無意識的物種和類而言,漲落隻
能順其自然,因為它們沒有能力作用於這一過程。但對於人類就大不
相同了。自然界中能夠有意識地自主和自覺行為的存在物隻有人類。
人類的行為已經完全超出了維持生命活動的生物範圍。他能夠利用遠
遠超出自身生物能所及的力量去施加作用於自然界,從而也就具有了
能夠決定自身和整個生態係統的漲落速率的能力。也就是說,人類操
縱著對自己和整個生物界的生殺大權。人類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是自掘墳墓還是協起手來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機遇中共創祥和美好的
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存,人類大有選擇餘地。如果人類有序地展開自己
的類行為與自然界的有序存在相協調,人類就能夠大大拓展自己的生
存時空;反之如果人類放任在無序的競爭中掠奪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
為,那麽人類就將注定被提前開除球籍。

  歡迎有興於哲學的網友光臨《網絡哲學園》
  
  http://home.beseen.com/alumni/hmpageyyc/index.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