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4ac479c5010007i8#sort_1 白瑪喜饒的BLOG
引言:筆者之所以如此煞費苦心地批判唯物主義是由於有感於當今中國日益敗落的道德。
解放50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都很重視思想教育工作。毛澤東同誌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向雷鋒同誌學習。鄧小平同誌說: “ (社會)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麽意義?會在另一方麵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汙、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 ”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54頁)。江主席提出要以德治國等。胡主席更係統,提出8榮8恥,係統且配對。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下道德這個概念。《易·係辭》中這樣敘述: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 ,顧名思義,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一組對立統一的概念,是沒有先後的。
道是萬物的本體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章);
器是指固定具體的形和相,包括一切有形和有相的萬物;器是本體衍生的萬物,《易.係辭上傳》說: “ 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形而上者是本體;形而下者是功用。
本體是功用的本體;功用是本體的功用。
而一切功用必有其相應的形和相,所以換一角度也可以說,本體是形相的本體,形相是本體(衍生)的形相。體、相、用三位一體也。
而道的功用(器)表現在人性方麵,稱之為德。 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 “ 道 ” ,他說: “ 朝聞道,夕死可矣! ”
但孔子從不講 “ 道 ” 。子貢曰: “ 夫子(指孔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這是因為道是不可言傳,不可思議的。
孔子隻講德,他說:“誌於道,據於德。”即有誌於道者,須依據於德而言行。
德的核心內涵是仁,《論語》中 “ 仁 ” 字凡一百零九見。
仁者,搏愛也,對人類乃至所有生命(含靈)無條件的愛。
義是在仁的基礎上,內心形成高尚的信念和觀念。
禮是在仁義的基礎上,人類社會形成的仁義的外在表現形式, 包括風俗、禮節、規範等。禮是實現仁義的手段。仁義是指心,禮是言行,心存仁義者,他的言行才可能合乎禮。缺乏甚至沒有仁義的禮教,便會成為小人謀取名利手段。這種禮教是傷害人的禮教,甚至是吃人的禮教。
智是在仁義的基礎上對事和理的正確認識 。孔子說: “ 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意思是: “ 心裏有仁愛才是美的,判斷決擇事理,如果心中缺乏仁愛,怎麽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呢? ” 沒有仁的智,不是正智,是邪智,小則害了自己,大則會毀滅人類!
信是在仁義的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交往和相處的忠實,也是人們繼續交往和相處的必要條件。
孔子在《論語》中描述和讚歎德的表現形式很多,例如忠、恕、孝、悌、寬、恭、信、敏、惠、智、勇、剛、毅等都是仁義的不同表現形式。 孝是仁義最基本的表現 。
子曰:“為政以德、臂如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也就是說:以行政、法律治國,人民雖然避免犯罪,但心裏不知道羞恥;而以道德、禮儀教化的方式來治國,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
簡而言之,道德是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和修養,是無形的,是自覺的,是自律的。
我們再看看唯物主義者是怎樣定義道德這個概念的,唯物論者認為:人生下來時,大腦是一片空白,一張白紙。所以,人的善惡觀念,道德觀念是後天形成的,是家庭環境和教育以及社會環境和教育形成的。
所以,唯物論者認為: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通過社會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現代漢語詞典)。 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和調節人的行為的規範手段和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社會價值形態(辭海)。三、道德教育和治理腐敗,必須倡導宗教信仰
當今國人的道德修養確實讓人擔憂,讓人不得不想大聲疾呼!
20 世紀上半葉,在這個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中國人放棄了傳統的宗教信仰和儒家文化,接受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和唯物主義思想,贏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獨立。
解放後, 在極左年代,人們也為極左的信仰(確切地說是信念)激動過、陶醉過、奮鬥過、獻身過,可是,到頭來,人們失落了,開始懷疑信仰,嘲笑信仰,反對信仰,放棄信仰,剩下的隻有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沒有信仰的生活。
“然而, 人們終究需要信仰,沒有信仰的生命是殘缺的生命,沒有信仰的人生,是平庸、低級、粗俗的、鼠目寸光的人生 。 ” (當代著名哲學家馬建勳語)。
那些犯法的貪官汙吏、盜竊者、殺人者,主要的思想根源就是不信因果,不信後世。他們的潛意識告訴自己:隻要活著的時候,沒有被發現、被抓住,就不用負任何責任。因為人死後,一切責任都不用負了。
這種貪婪和僥幸的心理,在不違法的普通人心中也是極其普通的,例如:普遍存在的小貪小賄的風氣,(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賴債不還的風氣、賭博的風氣、投機的風氣、以及更普通的欺騙、詐騙的風氣。
有些人甚至連夫妻之間也互相欺騙,沒有信任感,更何況其他人,這樣的生活質量和婚姻質量是可憐的,有再多錢也是可憐的。
《經濟管理文摘》2005年第1期《中國與日本的差距——難以置信的事實》中寫道:“中國企業的信用記錄極差,中國各商業銀行的呆壞賬記錄舉世無雙,僅2000年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高達28.7%, 如果將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的1.4萬億元不良資產計算在內,則不良貸款率近45%。
另外,企業拖欠亦足世上少有。據統計,2001年,我國國有企業相互拖欠貸款已超過1.6萬億元,造假經濟的規模高達1270多億元。
另據有關部門調查,2001年全國有283家名優企業的650多種產品被假冒產品仿造。
2001年上半年,全國工商管理係統共查處各類合同欺詐等違法案件5338起,比前年同期上升61%, 中國的企業坑蒙拐騙的現象正在嚴重侵蝕這個國家的市場經濟。
據全國總工會公布,目前中國民工被拖欠的工資估計有1000億元左右。
信用正在讓中國年輕的市場經濟付出代價。而中國的學者到現在才終於開始明白,信用問題的解決,光靠外部的法律監督和內部的企業治理都是不夠的,還要靠人們心中的文化乃至信仰。
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被破壞得差不多了,要構建文化資源,中國人不知如何入手。
而日本卻是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來完成現代化轉型的成功案例…… 2001年,後現代社會的日本,離婚率才0.23%,是亞洲各國中最低的,而中國離婚率每年都在極速上升。1980年,離婚率為4.75%,到1997年上升到13%。其中,上海在過去20年中,離婚率增加了20倍。”
西方國家的政府對其國人並沒有空喊口號式的道德教育,維持他們國人的誠實、善良的品質,幾乎靠得是宗教信仰 。
僅從外表來看,西方國家(包括日本)戰後幾十年的經濟迅速複蘇和發展,以及他們對原殖民地的政策和其他外交政策表明,他們從 “ 帝國主義強盜 ” 轉變成比較文明的富強國家, 是和他們對物質文明的反思、找回信仰、有所覺悟是分不開的; 也和他們敢於自我批評,允許公開批評是分不開的 。
據福建省慈善總會辦公室主任彭景舜介紹,西方國家的慈善事業無論運作方式還是運行規範都已臻成熟悉,以美國為例,美國有600多萬個慈善機構,三、五個人可以形成一個初具規模運行良好的慈善機構。而在中國,慈善事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以福建為例,全省擁有的慈善機構總共才16家,遠遠沒有達到最低標準。
當然,現在西方國家的信仰危機問題並沒有解決,他們信奉了兩千年的傳統宗教 —— 基督教和天主教畢竟受到科學的挑戰,而不能自圓其說。佛教雖然受到重視,發展也較迅速,但要普及還差得很遠。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宗教信仰恢複了自由。然而,現代的中國人對宗教的誤解太深,了解太少。在中國,除了西藏人以外,絕大多數人看來,出家人隻是逃避現實生活的廢人,信仰和迷信幾乎是同義詞,這是十分可悲的事情。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種讓多數人能夠接受、信奉的信仰,那麽,這個民族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一個沒有凝聚力的民族,一個不可能真正富強的民族。
筆者在這裏大聲疾呼,中國所有的有識之士都應該發揚鄧小平同誌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和作風,站出來批判唯物主義,挽救中國人的道德,否則,我們將會永遠落在別人的後麵;我們將會有更多的苦難來臨;我們的人民將會感到幸福和快樂日益遙遠。
四、佛法是道德教育最合適的理論依據
a)佛教是經得起實踐和曆史檢驗的、理性的宗教。
佛教具有完整的理論、方法、實踐體係。佛陀及諸菩薩、大師講述的三藏(經、律、論)可謂汗牛充棟。
馮滬祥(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客座教授,曾任東海大學哲學係主任、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台灣大學教授)在《中西生死哲學》中這樣寫道:佛教有三項特色值得分析,第一,佛教是自力宗教,不假外力、天啟、神力,而完全依靠生死體驗的內省功夫,或由智慧洞見、心性涵養,來發現解脫之道,而其最關心的問題,便是麵對生死的問題,以此向外開展人生觀、世界觀與社會觀。第二,佛教基本上是宗教與哲學合一,這是很重要的特色。因為基督教和回教是宗教,但基本上不是哲學。佛教的真正精華,在強調自力的領悟與內在覺醒,因為人人都有佛性。第三,佛教特別強調知行合一,所謂 “ 善知識 ” 和 “ 菩薩行 ” 要能相互結合。強調一步一步以實際經驗來印證所學的知識。
愛因斯坦說: “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和諧統一的宗教,它將是一個超越個神,放棄了死執教條和主仆觀念的宗教。這種宗教,作為一個意味深長的物質與精神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對它們(精神和物質)的實踐與體驗基礎之上而產生的宗教,佛教是基於這種理念的宗教。 ” 他還說: “ 如果有一個能夠滿足現代科學的需求,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
梁啟超說: “ 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厭世,乃積極而非消極,乃兼善而非獨善 ” 。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說: “ 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
幾千年來,無數的學說和宗教,逐漸被曆史淘汰或隻能被少數人、某個民族所信奉,然而佛教經曆了三千年的曆史檢驗,不僅沒有被曆史淘汰,反而從亞洲逐漸擴展到全世界。
西藏、泰國、緬甸是全世界佛教保存最完整的國家或地區;同時他們也是 20 世紀人類遭受到的最大最多的苦難 —— 戰爭帶來的苦難最少的國家或地區。
二戰後,日本、台灣、新加坡、香港、南韓是亞洲經濟發展最快的、現在最富裕的國家或地區,同時他們也是佛教信徒增長速度最快的,佛教信仰人數比例最高的國家或地區。
現在,歐美等國家,如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等,都非常重視佛教的發展,佛教信徒增長的速度很快。在英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佛學是青少年的必修課。
一些西方的科學家,知識分子已經開始信奉佛教。一些理論物理學家,也開始用佛教的部分世界觀來解釋量子力學(科學家們稱之為東方神秘主義)。在美國,佛學也是理論物理學博士的必修課。哈佛大學還有專供人靜坐修禪定的場所
b) 佛教在我國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隋、唐、宋、元、明以及清朝前期,都是佛教興盛的時期,參觀一下甘肅墩煌石窟和北京雍和宮即可略見一斑。而這一千多年(公元 600 年左右 —— 公元 1750 年左右),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這是人類曆史以來,任何國家不能相比的。
曆史學家如果稍有留心的話,就會發現隋、唐、宋、元、明、清,任何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極其崇奉佛教的。
在佛教鼎盛時期,隋、唐、宋、三個朝代中,上至帝王,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絕大多數人都信奉。雖有唐武宗廢棄佛法,但他在開始廢佛的第二年後就死去。元朝、明朝與清朝前期,佛教雖然有所起伏、有所衰退,但還是很興盛的。清朝第一個皇帝順治出家。康熙、雍正、乾隆都有受菩薩戒。他們都是精通佛法的皇帝。
清朝從嘉慶帝開始,佛教衰退很快。據虛雲大師( 1840 —— 1959 )講述,清朝到鹹豐、同治年間,是中國佛教史中最衰敗的時期,寺廟幾乎被燒光,並且不是洋人燒的,而是漢人燒的。可也正是這個時期,是我國人開始被他國欺壓,淩辱的時期,雖然,到民國時期佛教有所好轉,但也早已今昔比了。
大家所熟知的,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王安石、柳宗元、王維、唐寅、龔自珍、林則徐、章太炎、魯迅……, 這些多得數不勝數的曆史名人都是些 “ 愚昧無知 ” 的虔誠的佛教徒。新文化運動的先鋒魯迅先生曾經出錢刻印了《百喻經》和《地藏十輪經》,他這樣讚許到: “ 佛藏中經,以譬喻為名者,亦可五六種,惟《百喻經》最為條貫。 ”
在紀念毛澤東同誌誕辰一百周年的電視節目播出了他常讀的書目就有《法華經》、《金剛經》、《大涅槃經》、《般若經》。毛主席為什麽讀佛經?筆者不想做什麽評論,但至少他是在追求真理,希望知道生命的奧秘。
毛澤東在1920年6月7日致黎錦熙的信中寫到:“文字學、語言學和佛學,我都很想研究,……希望先生遇有關於語言文字學及佛學兩類之書,將書各開示予我”。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157頁:“我們在人民內部是允許輿論不一律的,這就是批評的自由,發表各種不同意見的自由,宣傳有神論或宣傳無神論的自由”。
毛澤東在1955年3月8日同達賴喇嘛的談話中說:“我們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國、把世界搞好,佛教教義就有這個思想……”
解放後,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大陸佛教又逐漸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這個時期,中國也出現了三年大饑荒以及史無前例的 “ 十年浩劫 ” 。
以上這些有關佛教與國家之間的興衰關係的事實難道都是曆史的巧合嗎?
我們知道,在現世中,行善未必有善報,行惡未必有惡報,但如果有人因此武斷地說:沒有因果報應,沒有輪回!這種人隻是自己騙自己,其實他心裏毫無把握,做了壞事,隻是口硬心裏慌而已!
物質世界是遵循因果律的,否則,一切定理、公式都無從建立,同樣,思想、情感、意識也是遵循因果律的。例如:①心想美味口中生涎;②做惡夢時身體出汗;③心中悲痛眼中流淚;④思想支配身體做各種事物。這些簡單的常識可以說明心和物是相互作用,纏繞在一塊的。
佛法認為心理現象和物質現象都是刹那生滅變化的,是無常的。心念和物質都不是世界的本體,隻是現象。萬事萬物都有前因後果。大到銀河係的生起,小到被蚊子咬了一口都有產生地因和緣。沒有原因的事情是找不到的。 由因有果,果又成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無有窮盡,就象圓鎖鏈一樣一環扣一環,是不可能中斷的。
由於因果的連續不斷性,就必然有三世因果,否則,因果之理就不能成立。 事物表現看上去隻有生、住、異、滅,其實 “ 滅 ” 又是 “ 生 ” 的因。單個事物的因果關係較好理解,隻不過世界萬物無數個生命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因果關係就變得複雜起來,而不易被理解而已!
因果的連續性體現在有情生命上就叫輪回。人表麵看上去隻有生老病死,其實“死”又是“生”的因。
因果的連續不斷性是論證人死非斷滅的立足點,《瑜伽師地論》中說:“若言五蘊斷滅者,蘊體無常,因果輾轉生起不絕,而言斷滅,不應道理”。五蘊是指組成人之身心的五個方麵,包括色(身)、受、想、行、識,五蘊生滅無常而又因果相續不斷,前因必生後果,不可能停歇間斷。
三世因果是世俗名言中一條永恒的法則,在這個宇宙中無時無處不顯現它的存在。一切真善美的道德行為也因此有了依據和保證,一切聖賢立教皆基於此,一切生命求證圓滿也必基於此;否則一切世間的美德,一切出世間的解脫都隻會成為口中的立論而變得毫無意義,義士舍身成仁,烈女堅貞守節也成了迂腐無義之舉。
三世因果隻是佛法的基本教義,而佛法更深層次的教義,博大精深,必須通過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才能逐漸悟解,逐漸證實,在此無法詳述。
d 、三世因果 .
所謂三世,即前世、現世和後世。這是一組很難講清楚,但又不得不講的概念。筆者分三個方麵作些的解釋。
需要聲明一下,筆者隻是對佛教有關輪回的教理做了一些膚淺的的解釋,但它是形而下的東西,是可經驗的,也被無數大師所驗證。筆者沒有強迫症,隻是為了滿足有些讀者的好奇心而已!
如果讀者無法接受這個解釋也沒有關係,那就等可以驗證的時候再去驗證吧。如果那時您還能記得筆者的解釋,那麽對您的後世將是有幫助的。
第一,佛教並不認為有一個不變的靈魂在輪回。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就已不同了,今年的我比去年的我變化更大。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人都在刹那變化,更何況後世,但又不能說過去之我、現在之我和未來之我沒有因果關係。
例如(1)你去年向某人借了錢,某人今年來討債時,你不能告訴他: “ 今年的我已經不是去年的我了,你去向去年的我討債吧! ” 。(2)又如某人做了一件惡事,過了一段時間,他變得極其後悔,那麽他是否可以因為悔過而不用再負法律責任或道德責任呢?
今世和後世是不同的人,但後世又是今世的因果繼續,是不會中斷的。當人死的時候,舍去今世的總外緣,今世的(善惡)總業果成為來世的總業因(內因),當他的中陰身遭遇到後世的外緣時,便形成後世的人生。
現在我們來對上麵這段話作些解釋,所謂業是指每個人的(善惡)思想和行為,從過去的角度來說,叫業果;從未來的角度來說,叫業因;從因果相續的內在動力的角度來說,叫業力。
大家知道,人的心是有記憶功能的。記憶分為記錄和回憶。人的思想和行為――業,即使隻有一次,也記錄(或者說存貯)在阿賴耶識(第八識)中,而回憶主要是意識(第六識)的功能。當然,有記錄不一定能回憶得起來。
人的過去(包括前世)所有思想和行為都記錄在阿賴耶識中,構成人的總業。 總業包括本能、習性、品性、信念、習慣、觀念等,這是因為思想和行為的重複可加強記憶。
當一個人重複某個行為或接受了一個觀點,當重複的次數多了就形成了習慣、觀念等(心理學的角度),或者說形成了條件反射(生理學的角度)。例如,中國人有生兒子傳宗接代的觀念,而西方人這種觀念則淡泊的多。
如果繼續重複,就形成了習性、品性、信念、潛意識等(心理學的角度),或者說形成了無條件反射(生理學的角度); 當經過無數次重複就成為本能。
人類的本能主要有生存本能、異性相愛的本能、生殖本能、自我保護的本能、對死亡恐懼的本能等等。生存本能是維持生命繼續存活的本能,人類的呼吸係統、消化係統和循環係統的運轉都是靠生存本能來帶動的。
而人類的習性、品性、信念、習慣、觀念卻是不盡相同的。
大家知道:改變一個人的習慣、觀念就已不算太容易,這要看他的信念、智力和意誌力如何;而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性、品性、信念等就更加困難了,俗話: “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就是這個意思;而要改變一個人的本能,對一個凡夫來說,幾乎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也是不可能的。
有信仰的人對自己的嗜好、欲念會有所克製,而不會放縱。他們也會努力地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性和錯誤觀念。而人類通過修習佛教中的戒定慧,改變其本能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例如有信仰之人的死亡觀念是較超然的,當死亡來臨時,心態是平穩的,恐懼感是較小的。修行較高的人甚至可以沒有絲毫的痛苦和恐懼感。
而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被他自己的善惡業力牽引到這個世界上來,除了死亡是可以肯定的,對於未來一無所知,他的潛意識是焦躁不安的、恐懼的 。隻是普通人不知道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也不會進一步思考為什麽會這樣。當他獨自一人無事時,這種莫名的煩燥、恐懼、孤獨感常常會侵襲,他不敢麵對自己,便逃到人群中去,用聊天、遊戲、跳舞等娛樂來打發時間,使自己忘記這種心理;或沉浸到藝術裏去;現代社會最懶的辦法就是打開電視,百無聊賴的打發時間。
當然,一個完全忘我地忙事業或忙賺錢的人是很少有這種心理狀態的。請注意,忙事業和忙賺錢是完全不同的。忙事業是一個人為了自己信念或信仰而辛勤耕耘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也可能會帶給他名譽和財富,所以,忙事業的人精神是充實的、愉快的;而忙賺錢是一個人為了生存,為了滿足肉體上的各種欲望(美其名為享受生活),為了虛榮,為了高人一等而貪婪地追逐金錢。所以,這種人的精神,大多數是貧乏空虛的。有一句話這樣說當今中國某些有錢人:窮得除了錢什麽都沒有!
五)提倡佛教信仰是中國和平與安定極其重要的條件。
a)要和平統一台灣,須讓信仰更自由。
如果有超過一半的台灣民眾希望中國統一,而不願獨立的話,搞台獨的政客就不會被當選總統,即使用欺騙的手段當選了,他的真麵目也遲早會暴露,當他的真麵目暴露的時候,也是被民眾拋棄的時候, 所以,要和平統一台灣,關鍵中的關鍵在於贏得台灣民眾的心,否則就必然要發生戰爭。
而台灣民眾多數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且佛教信徒又是其中的多數。台灣的電視和廣播都有佛教頻道,佛經流通更加普及,法師講經常常有上萬人去聽經。兩年前,當西安的佛指舍利被迎請到台灣時,台灣人民用最隆重的儀式來迎接,從飛機場一直到法會主場,沿街都滿了人來迎請佛指舍利。台北市長親自來主持法會。隨後,佛指舍利也同樣隆重地被台灣其它城市迎請、瞻仰。 。
筆者認識幾個共產黨員、幹部,從信仰佛教後,絕對清廉。但隻能躲在家裏偷偷地信和修,出門不敢講,寺廟不敢去。世界上任何一個黨派的黨員都可以有個人自己的信仰。為什麽我們共產黨員不可以呢? 如果共產黨員不允許有宗教信仰,怎麽可能贏得台灣民眾的信服與信任呢?更何況,共產黨黨章和佛教教義不僅沒有相違背、相抵觸之處,而且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
黨和政府要想拉近與台灣民眾之間的思想距離,贏得台灣民眾的信服和信任,完成和平統一的大業,就必須要提倡宗教信仰,進一步開放宗教政策
b )佛教徒絕對不會影響國家安定團結。
佛陀教育我們應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四重恩即:眾生恩、國家恩、父母恩、三寶恩。縱觀中國曆史,在佛教傳入中國的二千年中,佛教都為國家的統一和長期穩定與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佛教越是興旺,國家也越是強盛與穩定。從來沒有因為佛教發生過動亂或戰爭。
基督教等宗教能夠有今日的成就,是由於它們的教義超越國家、種族、人類和現世。 但是由於基督教不能超宗教,愛仇敵可以,但決不能愛異教徒。所以有可能會導致宗教戰爭。 例如:十字軍東征,基督教新舊教之間的戰爭。
現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仇恨和沒完沒了的流血衝突、英美等國發動的伊拉克的戰爭都有明顯的宗教因素。
而佛教的教義具有大包涵性,太平等性、大慈悲性。能包涵容納一切宗教的教義,佛法絕不詆毀其他宗教。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對某一類眾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故佛教的博愛與大悲則是無限的,絕對無條件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西藏能夠和平解放,和西藏人民信仰佛教有直接的關係,而 59 年的騷亂則是由於黨中央要廢除農奴製,剝奪少數貴族和地主的土地和權力,而使這少數有勢力的人挑起事端,而發生了騷亂,跟佛教沒有任何關係。筆者的師傅,喜繞俄熱活佛就為和平解放西藏,以及漢藏兩民族之間的團結做了多年的工作。而50年代的後期到70年代後期,西藏的佛法遭到嚴重的破壞,傷害了西藏人民的感情,是我們應該道歉和補償的。
現在城市的犯罪率在逐年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得更快。對這些製造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社會閑雜人員和罪犯的道德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佛法中的因果道理。因為,因果之理易懂而又隨處可見,隻要有心,是完全可以在生活、勞動中通過實踐與學習,不斷地得到證實的。
印光大師( 1861 - 1940 )雲: “ 蓋世出世法,均不出乎因果。誠能知因識果,小則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大則治國安邦,舉不外是。中華為世界文明古國,屹立數千年,道德文明超他邦,皆導源、受惠於明因果,重倫常。若拔無因果,則中下之士,罔所忌憚,將無所不為,泛濫而不可收拾。故知倡導因果,即推行社會教育,亦建設精神文明要務也 ” 。
緣起:筆者在2002年閉關期間,有感於當今中國的現實,作此陋文(2005年做了一些實例補充)。作為一個受了現代科學教育的虔誠佛教徒,發自內心的祈願一切有良知、有智慧的人們悲憫這個時代苦難的眾生,發起救世度生之心,將諸佛菩薩的因果法則盡心盡力的弘揚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光明。
佛教比基督教更有包容性,欠缺的是具有現代意識的佛教講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