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1 15:49:12 |
受到物理和數學等學科的刺激,西方哲學發生了什麽變化呢?
北大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前言
“現代西方哲學”的概念
有的同學要辦英文成績單,問我“現代西方哲學”這門課的英文名稱是什麽,對於這樣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我卻感到十分困難。我想,這種困難大概就是馮友蘭先生曾經說到的中西哲學之間的“語言的障礙”。如果按照字麵翻譯,與“現代西方哲學”對應的英文名稱是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但是,西方人所說的Modern Philosophy不等於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現代哲學”。我在國外學的Modern Philosophy這一類的課的內容都是17至19世紀的哲學,相當於我們在國內學的西方近代哲學。西文中沒有與中文“近代”相對應的單詞,但用“現代前期”(early modern)這一詞組表示中文“近代”的意思。中國人所說的“現代”相當於西文的“現代後期”(later modern),但西方人不大用“現代後期哲學”這一說法,而把“當代哲學”(Contemporary Philosophy)作為學科名稱。我在國外學的Contemporary Philosophy這一類的課的內容都是關於本世紀的哲學。這對於西方人是很自然的,因為西文的con-temporary的原義是“同時代”;作為我們的同時代人,當代哲學家是生活在20世紀的人,當代哲學即20世紀哲學。但是,這種時間概念卻不大能為中國人所接受。中國人所說的“當代”隻是指20世紀的後半葉,而“現代”大致相當於20世紀的全部。我們說“大致”,是因為“現代”這一時間概念在有的學科裏比20世紀長一些,在有的學科裏較短一些,不一而足。我們中國人所研究的現代西方哲學有一點特殊,它的時間跨度比20世紀長不少。我們所說的現代西方哲學開始於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之後,即從19世紀後期一直到現在的西方哲學;雖然20世紀西方哲學是其中最長的一段,但畢竟不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全部。 因為有上麵所說的那些理由,西方“現代哲學”這一中文的概念既不能被一翻譯為Modern Philosophy,又不能被譯為Contemporary Philosophy或20th Century Philosophy.如果實在要翻譯的話,也隻能意譯,可譯為Philosophy after Hegel(黑格爾之後的哲學)。 我們說,中西方對於“現代西方哲學”的概念存有“語言的障礙”,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通過相互理解的途徑消除障礙。對於中西方學者而言,不論“當代”,還是 “20世紀”,都隻是時間性的概念;而“現代”卻是一個表示社會與文化變遷的理論性概念,它是與“傳統”相對應的。傳統與現代的界限在哪裏?這不是一個時間性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和思想史的分期問題。西方的現代化進程開始於17世紀,因此,西方人把17世紀以來的哲學當作現代哲學。這種“現代”概念對於中國人當然不適用。但是,中國人也沒有把他們的“現代”概念強加於西方哲學。中國學者的理解是,17世紀至19世紀前期的哲學(即我們所說的近代西方哲學)是一個新的傳統,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西方現代哲學,是既與17世紀以前的老傳統、又與17世紀以後的新的哲學傳統相分別的哲學。在這種意義上區別現代哲學和傳統哲學是否有合理的根據呢?是否符合西方哲學史分期的標準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 哲學史分期的標準與哲學思想發展的內在標準是一致的。我們在《西方哲學簡史》一書中已經看到,西方哲學的發展在黑格爾哲學中達到顛峰,黑格爾建立了曆史上最龐大、最全麵的體係,包括了哲學史上全部範疇和大部分重要命題,來解釋思想、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現象。但是,這一龐大體係在黑格爾去世後不久便崩潰了。黑格爾哲學體係的崩潰標誌著西方傳統哲學的終結,從此之後,西方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現代哲學的階段。“現代西方哲學”這一概念是相對於“傳統西方哲學”而言的,它表示黑格爾之後的西方哲學。關於這一點,不僅國內研究者同意,很多國外研究者也讚同,雖然大家的理由可能不盡相同。 過去國內有一種普遍看法,認為西方哲學以黑格爾為轉折點,主要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有關。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學中有積極、進步、甚至革命的因素,集中表現於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後,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西方哲學也走向了沒落、腐朽和反動階段。現在大家看得很清楚,這種說法以政治標準代替學術標準,用唯物史觀的社會形態分期代替哲學史的分期。且不說資本主義是否真的發展到垂死的階段,說現代西方哲學中沒有積極因素不符合實際。現代西方哲學和傳統西方哲學哲學一樣,是全人類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包含著真知灼見和可貴的探索,我們對它的態度與對傳統哲學相同:批判性的吸收。批判不是簡單地否定,而是重在分析,區分合理與不合理,適用與不適用。並且,由於現代西方哲學的時代感強,思想新穎,信息量大,我們更要注重吸收其合理因素,以適應現代中國文化建設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現代西方哲學的分類
現代西方哲學不僅是一個時間性的概念,它包含著一百多年來西方各國(以英、美、德、法等國為主)眾多的思想、觀點、理論、流派。黑格爾說得好,哲學史不是哲學理論與觀點的簡單推砌。西方哲學的現代曆程也是如此。我們有必要把現代西方哲學這一學科的研究對象加以分類。應該看到,國內外對現代西方哲學內容的分類是多種多樣的。分類依據的標準不同,這門學科的結構也就不同。我們茲對這些標準一一評論,以決定我們的取舍。 第一,按地域分,現代西方哲學可分為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地域標準的好處是突出了現代哲學與近代哲學之間的聯係,即突出了近代英國經驗論與大陸唯理論分別對現代英美哲學和歐陸哲學的影響。眾所周知,現代英美哲學的主流——分析哲學與英國經驗論有直接的承襲關係,而現代歐陸哲學的現象學運動(包括存在主義)則受從笛卡兒到康德、黑格爾的法國和德國哲學前輩們影響。在五、六十年代,分析哲學與存在主義之間的壁壘已到了以鄰為壑的程度,似乎在西方哲學界中形成了兩大“地域集團”。但實際上,不管是分析哲學還是現象學運動的起源、內涵和影響,都不局限於地域。分析哲學的三個主要創始人除羅素為英國人,弗雷格是德國人,維特根斯坦是奧地利人,分析哲學的最早學派——邏輯實證主義是在德語國家產生的。同樣,胡塞爾早期也受到經驗主義的影響,現象學運動在英語國家的傳播也非常廣泛。至於七十年代以後,英美和歐陸哲學的交流和對話更加廣泛和頻繁。地域標準的局限性在於,它不能反映出在西方各國哲學家對各種哲學流派的全麵參與,按此標準寫出來的西方哲學史將隻是國別哲學的堆砌。 第二,按階段分,現代分析哲學可分為四個階段:十九世紀後期,本世紀初到二次大戰前,二次大戰後以及七十年代後。階段性標準的優點是突出了社會文化環境對哲學的影響,基本上反映了現代西方哲學發展變化的趨勢。十九世紀後期是西方哲學的危機時期,黑格爾哲學體係的崩潰,自然科學的挑戰以及這一時期哲學家對哲學傳統的激烈批評,都使哲學麵臨著深刻的危機,於是才有本世紀初的“哲學革命”時期,產生出兩大新的哲學運動:分析哲學和現象學。但這兩大派別都未能實現 “革命”的目標,相反卻陷入深刻的理論危機。在後來的發展階段,這些哲學走出純理論、純思辨,麵向社會,麵向生活,麵向日常語言,對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了猛烈的衝擊。七十年代以後的各種新的流派延續批評傳統的方向,但更多地采取了“跨文化”的批評,而不是“反文化”的形式。一些重大的社會曆史事件,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和六八年的“五月風暴”,對哲學思想的轉折和走向具有劃時代的作用。把現代西方哲學劃分為四個階段,有利於對各個階段的思想特征和時代背景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釋。但也要看到,階段性的區分也有不足之處,它不利於解釋一些始終在起作用的哲學思潮在各個階段的連續性。比如,在第二階段發生的現象學運動在第三階段發展為存在主義,在第四階段還表現為解釋學;再如,第二階段的邏輯分析哲學與第三階段的日常語言哲學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它還與第一階段產生的實用主義相結合,形成有美國特色的邏輯經驗主義。這些理論之間的連續性和承襲關係,用階段性的標準是難以衡量和解釋的。 第三,按本質特征分,現代西方哲學可分為唯唯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兩大陣營,以及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對立。本質標準的優點是突出了現代哲學與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的關係。一般來說,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唯科學主義自認為是自然科學的同盟軍,而人本主義與人文學科、社會科學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唯科學主義是以科學理性為標準的一種特殊的理性主義,而現代人本主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傾向。但這些隻是一個大致的分別,任何一種本質都來自籠統的概括,都不足以囊括一切現象。按照本質標準所作出的唯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區分,也不是周延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現代英美哲學是唯科學主義,現代歐陸哲學是人本主義。這就混淆了兩種不同的區分,把不周延的區分變成了周延的區分,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現代英美哲學中隻有邏輯實證主義才算得上唯科學主義,日常語言分析哲學是自覺地抵製唯科學主義的;即使英美科學哲學中,也有非理性主義因素。另一方麵,歐陸哲學也不全都是人本主義,其中也有反人本主義的立場。並且,很多歐陸哲學家在唯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之間也沒有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場,而是力圖解釋適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統一原則。 第四,按流派分,現代西方哲學的主要流派計有:新托馬斯主義(新經院哲學)、新黑格爾主義、新康德主義、意誌主義、生命哲學、實用主義、分析哲學(包括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實證主義、日常語言分析哲學等),以及現象學、存在主義、社會批評理論、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解釋學等。流派特征比本質特征更寬泛、更有彈性,因而有更大的適用性。這就是為什麽大多數西方哲學教科書都采用這一標準來對內容進行分類。但也要看到按流派進行的區分也不是周延的,並不是每一個哲學家、每一種哲學理論觀點都可以歸屬於一個流派。流派隻是傾向,不能概括一個哲學學的全部觀點,甚至不能概括他的主要觀點。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哲學家很有個性的自覺,比如海德格說他不是存在主義者,福柯說他不是結構主義者,維特根斯坦也不願與任何一個派別為伍。他們不願讓自己的思想被貼上派別的標簽,正是為了突出自己思想的特殊性。 最後,按研究對象分,現代西方哲學又可分為語言哲學、科學哲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生命哲學、心理(或心靈)哲學、存在哲學、道德哲學、藝術哲學,其餘諸如經濟、法律、曆史、文學、教育、女性主義等等學科或領域,也都有各自的特殊哲學。對象標準的優點是突出哲學與其他學科關係。現代西方哲學的一大特色是它的跨學科性。哲學以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為具體對象,進行“元”(meta)理論的研究。所謂“元”者,指研究對象的二階關係,如“科學的科學”、“方法的方法”、“言談的言談”、“語言的語言”的關係。作為“元理論”的哲學雖然以某一學科或領域為對象,但其原則、方法和結論卻不局限於它所研究的對象,而具有更大的普遍意義。比如,語言哲學在分析哲學的地位相當於本體論和認識論在傳統哲學中的地位,科學哲學在很多方麵也取代了傳統認識論的地位。存在哲學和生命哲學也是有本體論和認識論意義的普遍理論。但哲學的另外一些“元理論”並不具有普遍意義,是名副其實的“分支哲學”,如經濟哲學、法哲學、文學批評理論、教育哲學、體育哲學、女性哲學等。對象標準給予哲學以“philosophy of x”這樣的形式,其中x可以是任何對象,但卻不能告訴人們,哪些“元理論”深入到了哲學的核心和基礎,哪些達不到這一步。而且,按研究對象作出的區分不利於反映一個哲學家或流派的全貌。如邏輯經驗主義既是科學哲學,也是語言哲學,還是心靈哲學,並且這些類別的哲學互有聯係,如果把這一流派的思想分派到這三類哲學之中,則它的統一的原則和方法就會被它所處理的對象分割開來。要之,哲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全方位的,把他們的思想分派到按對象劃分出來的各部門中,難免是使人有支離重複之感。 上述五個標準各有長短,沒有一個標準是絕對完善的,沒有一種區分是周延的。我們對待這些標準和區分的態度是兼收並蓄、廣采博取、取長補短。本書凡十章,基本按時間順序排列,第一、二章敘述第一階段的哲學,第三、四章寫第二階段,第五、六、七章寫第三階段,第八、九、十章介紹第四階段的哲學。其中,第三、七、八三章專門介紹分析哲學,第二章不分地域,其餘六章都與歐陸哲學有關。除第一、二、八章以外,每一章介紹一個流派,第三章寫邏輯分析的哲學,第四章寫現象學,第五章介紹存在主義,第六章介紹社會批判理論,第七章介紹日常語言分析哲學,第九、十章分別介紹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第一、二兩章也是介紹流派,隻是不止介紹一個流派。第八章按研究對象為標準,把近期英美哲學分為語言哲學、科學哲學和政治哲學三支加以介紹。
附:目錄
前言 “現代西方哲學”的概念 現代西方哲學的分類 方法論問題
第一章 黑格爾之後 第一節 叔本華 作為世界本體的意誌 作為現象的意誌 悲觀主義的人生觀 第二節 尼采 強力意誌 永恒輪回 重估一切價值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反基督教道德 超人 尼采的矛盾 第二節 祁克果 反抗黑格爾 關於“存在”的新概念 生活辯證法 “主觀真理”說 第二章 世紀之交的各國哲學 第一節 生命哲學 概述 柏格森 生成的存在 綿延 兩種時間和認識 意識之分析 兩種社會和道德 第二節 新康德主義 概況 卡西爾 第三節 功利主義 邊沁 最大幸福原則 “約束力”的製裁理論 密爾 精神快樂高於肉體快樂 “多數人的暴政” 利他主義道德的經驗基礎 《邏輯體係》 第四節 實用主義 皮爾士 實用主義的翻譯原則 形而上學的用途 詹姆士 情感的根本作用 實用主義的真理觀 信仰意誌 杜威 哲學的改造 實驗主義
第三章 分析哲學的誕生 第一節 概述 哲學的危機 語言學的轉向 穆爾的語義分析法 第二節 弗雷格 命題函項 自然數的定義 邏輯本體論 含義與指稱 第三節 羅素 外在關係說 羅素悖論 摹狀詞理論 斯特勞森對摹狀詞理論的批評 邏輯和哲學 邏輯原子主義 第四節 前期維特根斯坦 世界的邏輯結構 圖式論 語言的界限 神秘主義 第五節 維也納學派 理論與曆史背景 證實原則 物理語言和現象語言 排拒形而上學 “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 寬容原則
第四章 現象學運動 第一節 現象學概論 什麽叫現象學 現象學的誕生是哲學的一個轉折點 現象學方法 現象學運動 第二節 胡塞爾。 意識的基本結構—意向性 意向活動的分析 現象學還原 現象學構造 生活世界 第二節 海德格爾 現象學的方法論 存在論的區分 “此在”的概念 “此在”的特征 在世之在和與他人共在 “此在”與時間 後期海德格爾 第三節 解釋學 概述 伽達瑪 效果曆史 “偏見”的合理性 解釋學和自然科學
第五章 存在主義 第一節 薩特 意識與自我意識的區分 意向活動的自由 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 自在與自為 存在先於本質 絕對自由 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第二節 梅洛—龐蒂 “身體-主體” 知覺世界 可逆性 第三節 伽繆 荒謬的由來 麵對荒謬的反應 反抗的人 第四節 有神論的存在主義 雅斯貝爾斯 生存哲學 自由與超越 世界哲學 馬塞爾 奧秘和問題 第一反思與第二反思 存在與存有
第六章 法蘭克福學派 第一節 概況 曆史 主要問題 社會科學的哲學 弗洛伊德 關於下意識的學說 關於文化的理論 弗洛伊德的馬克思主義 第二節 馬爾庫塞 理性辯證法 “愛欲”與人的解放 意識形態批判 第三節 哈伯馬斯 危機與批判 社會哲學 社會交往理論
第七章 分析哲學的發展 第一節 後期維特根斯坦 奧古斯丁圖畫 “語言——遊戲”說 直接指證定義 意義就是用法 家族相似 “遵守規則”的悖論 反“私人語言”論證 “治療型”哲學 第二節 日常語言分析哲學 賴爾 奧斯丁 塞爾語言行為說 斯特勞森 邏輯的性質 描述性的形而上學 格裏斯的非自然意義理論 第三節 實用主義的分析哲學 蒯因 行為主義的意義理論 譯不準定理 克裏普克 戴維森 異常一元論 實在論的真理觀 第四節 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 杜麥特的反實在論 普特南的實在論 第五節 羅蒂的後分析哲學 “心靈之鏡“的笛卡兒—康德模式 分析哲學的自我消亡後哲學的文化
第八章 英美科學哲學和政治哲學 第一節 波普的科學哲學 對證實主義的批判 證偽主義 知識增長的模式 三個世界 世界3 第二節 社會曆史學派 庫恩 “範式”的概念 “科學革命”的過程 費耶阿本德 “無公度性”的概念 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 拉卡托斯 內史和外史 科學研究綱領 第三節 波普的政治哲學 曆史主義批判 “烏托邦工程”批判 社會漸進工程 自由主義的民主觀 第四節 羅爾斯的政治哲學 正義即公平 最初狀況 正義原則及其證明 第五節 諾塞克的極端自由主義 最小政府 曆史性的資格原則
第九章 結構主義 第一節 概述 索緒爾 語言和言語 係統和個別 下意識和意識 社會和個人 文化和自然 同質和異質 共時態和曆時態 能指和所指 句段關係和聯想關係 結構主義的一般原則 第二節 列維—斯特勞斯 人類學與哲學 親族關係 圖騰 神話 原始思維和現代思維 第三節 阿爾杜塞 反人道主義 意識形態批判 重讀馬克思 第四節 拉康 精神分析的對象和方法 鏡象階段和想象界 俄底浦斯情結和象征界 語言的象征意義 第五節 巴爾特 風格:寫作的零度 魅力:事物的神話 社會體係:符號的結構 意義:跨文本的快樂
第十章 解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第一節 概述 李奧塔論後現代 後現代主義的哲學特征 哈伯馬斯對後現代性的批判 第二節 福柯 福柯的旨趣 癲狂與理性 知識型 監督與懲罰 力量/身體/知識 性的意義 第三節 德裏達 邏各斯中心主義 二元對立的解構 哲學的邊緣 寫作的意義 原型寫作 第四節 德留茲 欲望—機器 精神分裂的分析 資本主義批判 遊牧思想
結束語:西方哲學的危機和出路
中文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