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唯物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

(2007-01-15 13:57:44) 下一個
唯物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
2006-12-22 21:10:53
  一、唯物主義的最早形態是樸素唯物主義。

樸素唯物主義在同原始宗教意識的鬥爭中確立了自己的觀點。同原始宗教意識把世界萬物歸因於神靈的觀點相反,它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原初”的物質的東西。例如,泰勒斯認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認為是氣,赫拉克利特主張是火。中國古代五行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萬物,王充則認為萬物是由氣產生的。古希臘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論哲學是自發唯物主義的最高理論成就,它認為世界萬物由不同形狀、大小的原子按照不同方式結合而成的。自發唯物主義把世界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特殊的物質形態,具有感性直觀和猜測的性質,顯然是不科學的,但是,它堅持用自然的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堅持世界的物質性,則是正確的,這一思想在人類認識史上是有重大意義的。

戰國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自然現象是天地與陰陽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萬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沒有意誌與目的的)

東漢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天地是包含元氣的物質實體,萬物乃是由天地所包含的物質性的元氣產生的,天地元氣生萬物是“自然”“自生”的,在天地之外沒有一個有意誌的造物主。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質的氣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

南朝範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精神必依附於形體而存在,隨形體滅亡而滅亡。他還用刀刃與鋒利的關係闡發“形質神用”的命題。認為神用之對於形質,猶如鋒利之對於刀刃,鋒利依附於刀刃而存在)

明朝王夫之(船山):“氣者,理之依也。”(這裏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賴於物質的,由物質產生的,離開物質,精神就不存在。)“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器是指具體的事物,道是指抽象的一般道理、一般原則。世界上隻有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沒有物質意識就不能單獨存在。)

古代印度順世學派:世界萬物均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劍可以從鞘中拔出,纖維可以從莖中抽出,沒有一個人能把靈魂從肉體中拔出來:否定了靈魂的存在和靈魂轉世:祭祀殺的犧牲能夠升天,為什麽祭祀者不立即奉獻自己的父親?堅決反對婆羅門教宣傳的靈魂不死、輪回轉世說以及殺生祭祖等煩瑣禮儀,稱所有吠陀作者皆屬偽善狡猾的騙子,祭祀禮儀則是貪婪的婆羅門發財致富的手段。他們更激烈批評種姓製度,認為人生而平等,婆羅門與最下層的賤民血管之血都是紅的,人的本質絕無高低貴賤之分。順世論派的觀點反映了下層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殘酷的迫害,也為婆羅門等宗教派別視為異端邪說,在統治階級的文化中難以生存。順世論派的作品全被毀滅,現在所知的片斷也是從佛教文獻的反對派作品中作為批斥對象而被援引的,當然不免受到歪曲篡改。

中國古代“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末年的史伯說:“故先王以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春秋《管子水地篇》中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 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屬性的物質不斷變化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古代醫家把五行學說用於醫學,用以解釋髒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複雜關係。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據其特性歸屬於五行,每一類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亦具有與五行運動相適應的規律。人體是一個小宇宙,是最精確的自我調控體係,五行學說以相生相克理論論述事物之間相互聯係和協調平衡關係,並將這種自動調節機製稱之為製化調節,以此維持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五髒之間就是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的,共同維持整體的內環境穩定狀態。然而,當事物正常的生克製化調節受到破壞,就會出現相乘相侮的異常現象,對人體來說,就是病理狀態。在臨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規律不僅能說明疾病的傳變,了解病情的預後;而且能調理各髒腑功能,防止病邪傳入其它髒腑,控製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萬物的本原,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這個世界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列寧給以赫拉克利特的學說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說明。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前460-前370):原子和虛空是萬物的本質。所謂原子,希臘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原子是體積極小,堅實而不可分的物質微粒。萬事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所謂虛空,就是指空虛的空間。德謨克利特把虛空視為原子運動的原因。因為在他看來,如果空間都被充滿,原子就無法運動,也就不能結合成具體事物。在虛空中運動的原子結合成萬物,分離時,事物就消亡。他把虛空和原子都視為萬物生成的根本原因。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是充滿而又堅實的,所以是存在;而虛空是空虛而又稀疏的,所以是非存在。虛空盡管是非存在,然而它並不是純粹的虛無。存在並不比非存在多點什麽,因為虛空並不比物體少點什麽,它們同樣都是實在的。原子在數量上是無限多的,在性質上則沒有什麽區別。為了說明萬物在性質上的差異,德謨克利特主張原子在大小和形狀上有區別,它們結合時又有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在德謨克利特那裏,原子在質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則存在四種區別:大小、形狀、次序和位置。在大小上,既然他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質微粒,那麽原子應該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見。在形狀上,德謨克利特認為有些原子是球形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是凹形的,有的是凸形的,有的甚至是帶鉤的他認為太陽和月亮就是由光滑的球形原子組成的。構成靈魂的原子和火原子差不多,它們都是由最精細的球形原子組成的,所以,它們具有很大的活動性。德謨克利特用原子和虛空的學說解釋了許多複雜的自然現象。他認為世界有無數個,它們是有生有滅的。沒有一樣東西是從無中來的,也沒有一樣東西在毀滅之後歸於無。因為他看來,原子是永恒的,它們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毀滅。用它們構成元素、物質和世界,是屬於物質形態的轉化。這是堅持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的非常重要的一點。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論思想是古希臘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重要成果。列寧稱他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路線的代表。

 

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近代實驗科學提供的新知識、新成果為基礎,因而擺脫了自發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素樸性。推動了唯物主義的發展,在認識史上建立了不可抹煞的功績。但是,由於當時自然科學發展水平的限製和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使然;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存在著三個嚴重缺陷: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當時自然科學理論隻有剛體力學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建立在這一科學成果基礎上的唯物主義理論,不能不用機械的觀點去解釋自然界中各種不同質的現象和過程,把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過程。18世紀中葉,自然科學主要是處於搜集材料的階段,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分門別類的靜態的研究,形成了一種孤立的、靜止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被哲學家提升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就使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具有了形而上學的性質。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隻是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曆史觀上則是唯心主義的。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認為人就象一架機器,心髒就像上足的發條,神經是遊絲,關節是齒輪等等。

生於英國威爾特省一牧師家庭,早年就學於牛津大學,後做過貴族家庭教師,遊曆歐洲大陸。他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係,認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他繼承了F.培根的唯物主義經驗論的觀點,但把邏輯的思維看作是觀念的加或減的機械運算,認為幾何學和力學是科學思維的理想楷模。他力圖以機械運動原理解釋人的情感、欲望,從中尋求社會動亂和安寧的根源。他提出“自然狀態”和國家起源說,認為國家是人們為了遵守“自然法”而訂立契約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機器人,反對君權神授,主張君主專製。他把羅馬教皇比作魔王,僧侶比作群鬼,但主張利用“國教”來管束人民,維護“秩序”。著有《論物體》、《利維坦》、《論人》、《論社會》、《對笛卡爾形而上學的沉思的第三組詰難》等。

17-18世紀,牛頓經典力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確立了成熟的自然科學的兩大原則:重複性原則和精確性原則。牛頓的科學思想和哲學觀念在18世紀的法國已經享有隆名盛譽,它造就了強烈的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情緒,刺激著相當一部分思想家,包括法國唯物主義者把自然規律觀念直接帶入到社會領域,或者把社會和人還原為自然。一般來說,自然科學本無意向哲學獻媚,但它又往往決定了哲學的麵貌。牛頓經典力學的威力使一大批法國哲學家聚集在科學主義的大旗下,用機械論的觀點去理解自然、社會和人本身,形成機械唯物主義派。

機械唯物主義派的哲學來源是本土的笛卡爾哲學。在笛卡爾哲學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運動的特征是位移。笛卡爾正是依靠這種抽象的物質和抽象的運動“構造出整個物理世界”,並一直主張用機械論的術語去解釋自然現象。實際上,笛卡爾是以力學運動規律為基礎,把由地上獲得的力學原則應用於天體現象以至整個世界,從而構造了一個具有反宗教神學意義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圖景。笛卡爾“借助於機械論的概論”來從事對自然的研究,正如費爾巴哈所說:“使自然哲學煥然一新,他提出一種新的、從獨立精神產生出來的、包羅整個自然界的世界觀”。笛卡爾的自然哲學開啟了近代反宗教神學的先河,為法國唯物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並一直影響到拉美特利的時代。同時,它又不可避免地製約著法國唯物主義,使其停留在機械論的水平上。實際上,正是笛卡爾把自然科學中的機械論觀念移植到哲學中,並造就了機械論的時代精神。

拉美特利極為推崇笛卡爾和牛頓,認為“如果哲學的領域裏沒有笛卡爾,那就和科學的領域裏沒有牛頓一樣,也許還是一片荒原。”馬克思由此認為, “拉美特利利用了笛卡爾的物理學,甚至利用了它的每一個細節。他的‘人是機器’一書是模仿笛卡爾的動物是機器寫成的。”

的確,笛卡爾的“世界是機器”、“動物是機器”觀念引導著拉美特利走進了一個唯物的同時又是機械論的世界圖景之中。拉美特利沿著笛卡爾的“動物是機器”的思路提出了“人是機器”的思想,同時又深化了笛卡爾的觀點,把笛卡爾的動物結構學運用到人體上,並完全是從機械論的觀點來考察人和人的本質的。

三、辯證唯物主義

哲學觀點有正確與錯誤、科學與非科學之分。錯誤的哲學觀點不但不能使人聰明,反而使人糊塗、愚蠢,甚至犯錯誤。事實說明,隻有正確的哲學思想使人產生智慧,增長才幹。我們說哲學是智慧學、聰明學,主要是指正確的、科學的哲學,即唯物主義,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我國古代的孫武、孫臏等,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傑出的軍事家,是與他們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密切相關的。古代許多哲學家同時又是著名的自然科學家,這也不是偶然的巧合。

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哲學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因為哲學“能揭示科學從許多可能著手的路線中選擇一條路線”。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自然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實踐中,都必須遵循唯物論和辯證法,隻是有自覺與不自覺、徹底與不徹底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獨立產生的,它是人類曆史根本轉折時代的產物,是人類全部優秀文化遺產的結晶。吸收人類曆史上一切優秀思想,哲學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變革。曆史發展到19世紀中葉,不僅提出了適應時代要求創立新的世界觀的任務,而且也從各個方麵為創立新世界觀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曆史功績,就在於順應了時代的緊迫需要,將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為無產階級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偉大的認識工具。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既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又是自然觀和曆史觀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科學的方法論,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世界,解釋了人與世界的關係,還在於科學地提出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和改造世界,體現了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本質特征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它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不拘泥於書本,十分注重回答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和生命力的源泉。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理論創新的產物。恩格斯曾向世人宣布:“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甚至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就一切可能來看,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曆史的開端,而將來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後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極為輕視的態度糾正其錯誤的前代多得多。” 並告誡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們,運用馬克思主義“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也說過,他的哲學的基本之點在於“始終站在現實曆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不認為自己永遠正確,而且肯定後人要糾正他們的錯誤、彌補他們認識的不足。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動態的科學體係,它沒有終結真理,而是為人們不斷地揭示真理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傳統哲學的批判及其所開拓的哲學道路,深深地植根於對人類曆史的深刻理解、對時代內涵的深刻把握和對人的全麵發展的理想追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從“現實的人及其曆史發展”來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論證人的存在方式的曆史轉換以及哲學任務的時代內涵,因而具有最為強烈的現實感,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作為“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要把人從抽象的理性中解放出來,而且要把人從對“物”的依賴性中解放出來,把資本的獨立性和個性變為人的獨立性和個性,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解放的旨趣”與“解放的道路”的統一,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世界觀、曆史觀、真理觀和價值觀的統一。

評論(4)引用閱讀(34)圈子打印有獎舉報
文章評論
以下網友留言隻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的觀點或立場
2006-12-22 23:36:49
坐沙發了.
 
2006-12-23 11:43:27
文章已被"哲學愛好者"加精,恭喜!

我敢給您誇口,萬物的本元是氫原子!人類的原始天尊是氫原子!不信請看拙著《宇宙大爆炸之世說新語(驚世駭俗一元論)》及其續,這是一部具有裏程碑式的作品,足以引發哲學革命,科學革命......
不好意思,誇口了!
歡迎盡快回訪。
 
2006-12-23 13:31:08
學習了!
 
2006-12-23 14:31:01
怎麽研究這麽深奧的東西啊!拜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