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在這樣的背景下,哲學怎麽定義的?

(2007-01-15 10:55:31) 下一個

北大哲學係哲學導論1 餘敦康

由餘敦康先生《哲學導論》課堂錄音整理而成的文字稿,以備選修此課的同學參考。 文字稿由博士研究生助理謝榮華、黃熹、顏玉科、王浩四人整理, 皆未經餘敦康先生本人審定。      




不管如何,在這一過程之中,對於“哲學是什麽”這個問題,他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這些看法,無非是“說出一個道理來的偏見”。把活生生的個人經曆和哲學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人的哲學觀,結果造成了哲學的不同。所以哲學的定義之所以各各不同,完全在於每個人的哲學觀都不同。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觀。有些人不太明確,有些人不太自覺;自覺的哲學觀有一套邏輯的係統,能夠證明它的正確性,這一樣就成為了一個哲學家。像我這樣的哲學教授,既說不出一個道理來;關鍵又沒有形成自己的“成見”,就像《萬尼亞舅舅》裏麵的那個藝術教授,講了一輩子藝術,結果還不知道藝術是什麽。

這個困惑今天依然沒有解決。歸根結底,哲學的景觀很複雜,哲學是不確定的。對於哲學是什麽,我覺得可以借用羅素的話。羅素說哲學既不是神學宗教,也不是科學,它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東西。為什麽說是介於二者之間?凡是宇宙人生等等不確定的問題,宗教、神學都能做出回答:世界是怎麽產生的?上帝創造的。宇宙是怎麽來的,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人有沒有意誌自由,這些問題都很難探討清楚,但是各種各樣的宗教神學都能依靠信仰做出一個沒有辦法的解決辦法。科學關注的問題不一樣,科學是確定的知識,它關心的是具體的事實,是對是錯還可以得到檢驗;科學的對象是確定的東西,跟宗教不一樣。而哲學的對象是不確定的,論證的方法則是確定的,它借用已經確定的方法,證明一個道理。所以說哲學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

既然如此,那我們進入大學學習哲學,對於哲學是什麽,中國有沒有哲學這些問題,要不斷地做出自己的解釋;在這個解答的過程中間,一步一步地提高我們的認識,形成我們自己的思想。從 1914 年北京大學開設哲學門,到 1949 年為止北大的哲學研究在全國一直名列前茅。複旦大學編了一套《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有中國哲學卷,選了二十世紀中國的哲學家所寫的經典著作,一共選了 20 個人。都是哪些人?嚴複、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蔡元培、梁啟超、王國維、陳獨秀、魯迅、熊十力、張君勱、張東蓀、李大釗、胡適、梁漱溟、金嶽霖、馮友蘭、賀麟、唐君毅、牟宗三。二十世紀 100 年來有多少億中國人?我們挑來挑去,僅僅挑出了 20 個可以被成為哲學家的學者;而且,他們之中還不是全部都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他們是我們的老師輩,雖然我們很尊重他們,但是感覺是—— 悲哀。

西方對於中國哲學的主流看法,比如黑格爾就公開地說,中國沒有哲學,印度也沒有哲學,哲學從古希臘開始,古希臘是哲學的正宗——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黑格爾簡單地說了幾句孔子,說他說了幾句人生規則;說老子的“道可道”多少有點哲學的味道,但是說它是哲學還是談不上。黑格爾對於中國哲學完全是一種嘲諷和批判的態度。現在通行的文德爾班的《西方哲學史教程》,也認為中國沒有什麽哲學。悌利的《西方哲學史》同樣是這種看法。這完全是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看法,它完全以西方的眼光、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東西,不符合就說那不叫哲學。那我們學了半天哲學,原來一直是跟在西方的後頭跑,這樣再跑也跑不過他們。所以,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的景觀,簡直就是西方哲學的展覽館,西方哲學有個什麽東西,馬上就搬過來,這個主義那個主義。“五四”以來就開始在搬了:柏格森主義、杜威主義、羅素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統統都搬了過來。現在搬得更多了,後現代的、福柯的、德裏達的,還有一些聞所未聞的哲學家,知道不知道的,全都給搬過來了。我剛才說了,這無非是一個西方中心論的偏見。所有西方的哲學,也都是“說出一套道理來的成見”、偏見。這種成見偏見骨頭裏頭就是西方中心論。 100 多年來,我們這樣跑,能跑的過西方麽?

從北大哲學係風雨蒼黃 100 年的曆史,就可以看到 19 世紀末以來的現代中國哲學史曆程。你們現在進了北大,就應該有新的角度,換一個視角,顛覆西方中心論。現在北大哲學係的教師當中,有我的老師,也有我的朋友。他們有不少成果你們可以參考。比如陳來先生寫的《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是什麽意思?說明現代的中國哲學正出於一個尋找的過程當中,還沒找著;從馮友蘭梁漱溟等人一直到現在,都是不斷地尋找如何從中國哲學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另外,北大哲學係的趙敦華先生,你們的係主任,寫了一部《西方哲學的中國式解讀》。就是說,換一個眼光,用中國的眼光來解讀西方的哲學:從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到現在的後現代主義,一定要有一個中國自己的眼光。這跟過去用西方的眼光來看中國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還有張世英先生,我的老師,寫的《哲學導論》。他講的又不一樣。張先生也是經過了一番艱難的探索,他是研究黑格爾的,是黑格爾哲學的專家,最後也轉了過來。所有這些研究中國哲學的人,他們腦子裏頭都在追問中國哲學是什麽,通過考慮這些問題,形成一個自己的哲學觀,這樣才能用中國的眼光來看問題。

上麵我們說了二十世紀 20 個中國哲學家,他們大多都跟北大有關。清華有個“清華學派”,但是根本沒法跟北大比。從北大成立哲學門開始,馮友蘭、金嶽霖、張東蓀等等,都在北大任過教,他們都可以說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係,這是北大哲學係曆史的第一期發展。從 1949 年到 1978 年,算是北大哲學係曆史的第二期。在這整整 30 年裏,幾乎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哲學就是馬克思主義......

52 年院係調整,全國就留一個北大哲學係,全中國所有的哲學家,都集中到了北京大學。全國統一哲學係的目的何在?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哲學,這也是北京大學哲學係要承擔的任務。但是原來的哲學家都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搞唯心主義的,現在要搞一個統一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那就要改造思想,一邊學習,一邊改造。當時我們什麽都不懂,就敢於批判馮友蘭,批判金嶽霖。怎麽批判?從馬克思主義當中找幾個教條,然後說你的觀點這個不合那個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哲學怎麽定義的?不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定義,是斯大林的定義——他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一書中講,所謂哲學,就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而用艾思奇的話來說,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才是惟一正確的世界觀;而哲學史上卻存在許多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因此,一部哲學史,就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鬥爭的曆史,是唯物主義不斷戰勝唯心主義的曆史。因此,全世界隻有一個哲學,全世界隻有一個真理,而這個真理就是斯大林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哲學史上的哲學家,也因此統統被推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