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本哲學入門書
(2006-12-20 11:43:44)
下一個
林航
對哲學有過接觸的人都知道,就像其他各種成熟的學科一樣,在哲學領域,導論性著作不勝枚舉。當一個學科變得成熟時,對該學科的導論就顯得非常必要。不僅哲學書有高下之分,哲學導論也有高下之分,並且對於不同層次的讀者,每種導論也都有其不同的適應性。那麽,進而言之,簡短的哲學導論是否有可能?如果一本哲學導論十分簡短,它是否能把世界上深邃複雜的哲理恰當地揭露出來?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就是這樣一本簡短的哲學導論。該書最早於1987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作為哲學入門讀物風靡全球,已被譯成二十種語言。作者托馬斯·內格爾是當今著名哲學家,任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學教授、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和不列顛學院院士,是當代西方哲學界裏政治哲學、倫理學和心靈哲學領域內的領軍人物之一。內格爾著有多部在當代哲學領域有較大影響力的哲學論文集,包括《無憑借的觀點》(亦譯《無源之見》)《人的問題》《利他主義的可能性》等。
就像書名所表達的那樣,作者是想通過《你的第一本哲學書》,讓那些一般讀者將之作為自己在哲學方麵擁有和閱讀的第一本書,這樣的書理所當然是入門書。不過,本書的英文名並不就如譯名那樣,英文原名乃是“這一切意味著什麽:一個非常簡短的哲學導論”。中英文書名雖然不同,卻各有千秋。如果仔細琢磨英文書名,會非常有趣,其中,正標題就很耐人尋味,因為內格爾說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看到它的人也許都會開始跟著作者一同思考,當身處這個世界中時,我們周圍千姿百態的事物事情到底都意味著什麽,具有什麽含義?不難發現,這其實就是哲學最開始的困惑,也是人生在世相當基本的謎題。而副標題又在“簡短的哲學導論”之前特意使用了“非常”二字,內格爾用這樣的形容詞並非自謙,因為不僅中譯本體例短小,英文本也就僅有一百頁左右的篇幅,對於人們印象中動輒數百頁的宏篇哲學專著來說,《你的第一本哲學書》真可以用輕巧袖珍來形容了。
在對哲學問題的具體討論中,內格爾的著述不像其他幾乎所有哲學導論或哲學史作者所做的那樣,將哲學問題以及對哲學問題的探討,變成一種與數量繁多的哲學家和哲學理論交織在一起的文本。後者正是我們觀念中理所當然的哲學導論寫法,因為在哲學史上,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哲學理論和哲學家,所以,即使一些篇幅不是特別長的哲學導論,對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和哲學理論進行介紹更是無法避免的事情。然而,《你的第一本哲學書》恰恰與常見的哲學導論著作寫法相反,全書不僅看不到任何一位哲學家的名字,而且也基本看不到那些名目繁多的哲學理論與五花八門的“主義”。之所以說“基本看不到”,是因為在行文和論證的過程中,內格爾還是用到了非常有限的幾個專門術語,例如唯我論、懷疑論、決定論、二元論以及物理主義等,但我們可以看出,內格爾已盡可能地將繁冗的哲學概念過濾掉了。
全書共九章,除去導言之外,九個章節的內容分別對應作者精心選擇的九個不同的哲學問題。按照哲學類型的區分,它們可劃歸在三個分支領域裏,其中包括認識論、知識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詞語的意義”;心靈哲學的“他人的心靈”、“身心問題”;以及倫理學的“自由意誌”、“對與錯”、“公正”、“死亡”和“生命的意義”。這些不同的哲學問題乃至哲學領域其實也正是內格爾本人最為傾心的部分,在多年的哲學思考中,作者一直對這些問題進行著持續的辯正。
想要找到那些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是相當困難的,而當想要找到所有人都關心的哲學問題時,難度或許隻會有增無減。每本哲學書都應言之有物,此時,對所論述主題的選擇就變得關鍵起來。關於這一點,內格爾雖然會在每章開頭對各主題的聯係給出一些說明,但也常常語焉不詳。導言的開頭,他說道:“大概14歲左右,許多人就開始獨自思考哲學問題:什麽東西真實存在?我們能夠確切地知道某事嗎?是否真的有是非對錯?生命有意義嗎?死亡是結束嗎?”這句話之後的四個段落中,內格爾接著解釋:“如果我們在一生的大多數時間裏,不把時間、數、知識、語言、對錯等等這些觀念看成是天經地義的,我們就無法正常地生活;但是,在哲學中,我們探究的是這些觀念本身。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更深入的理解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自身。”
但這並沒有完全回答為什麽是這些問題構成了作者討論的核心,而不是另外的一些。已經有讀者指出,內格爾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顯得並不那麽具有意義,它們甚至有些無聊。而更加負麵的質疑則是,作者在全書中並沒有得出定論,他隻不過比一般人想得更為深入而已。
這些質疑的聲音也許有其合理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提出質疑的人很好地理解了內格爾的哲學觀點和意圖,也不意味著這些數量較小的質疑聲音可以構成對《你的第一本哲學書》的有力批評。事實上,就像有人指出的那樣,內格爾似乎應該把書中九個問題的最後一個,也就是“生活的意義”放在全書開頭,而不應該在一開始就討論“外部世界是否存在”這樣顯得較為抽象的話題。這不難理解,確實,對絕大部分成年人來說,生活的意義是他們所關注的首要問題,與“生活的意義”相比,關注對與錯和公正問題的人可能就少一些,另外,隻有少部分人關注自由意誌問題,而關注語詞的意義問題的人則更為稀少。但我們也許忘記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產生困惑的根源,確實,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不管是認識論還是心理學,一個人最早能夠思維和麵對的就是自身與世界的問題。我們怎麽認識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與自身的關係,自我的構成是怎樣的,這些問題或許已經淡出了許多人的視野,然而它們卻是每個人哲學思維的起點。
由此,我們就有可能接觸到內格爾真正想要表達卻沒有在書中明示的關鍵。這就是客觀性的哲學思想。遺憾的是,由於本書麵對的讀者一般是非專業人士,人們較難由此書而旁涉內格爾的其他哲學著作。實際上,“客觀性”是內格爾本人哲學理論中最為基礎與核心的部分,也是哲學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無憑借的觀點》前言中譯的標題甚至直接被姚大誌先生定為“什麽是客觀性”。“客觀性”的確切哲學含義對大眾而言大概顯得有些陌生,不過,它實際上也不難理解。客觀性與主觀性相對立,一種客觀的觀點超出我們自我和內在的視角,並從一個外在的、更為中立的角度來看待各種事物。人的認識、理解同時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一般來說,不管自覺還是無意識,人們總是在每個具體問題上傾向於變得更為客觀,這是一個哲學上的基本規律。內格爾發現了這個規律。
客觀性有那麽重要嗎?如果我們再度審視作者書中的九個主題,就會得出肯定的回答。我們將會發現,不管是外在世界的存在、他人的心靈,抑或是道德上的對錯公正,乃至死亡與生活的意義,這些看似並不緊密相關的問題卻都與“客觀性”有著根本的聯係。在思考這些問題以及所有其他問題時,人們的思維總是在主觀的觀點與客觀的觀點之間進行博弈,更多的時候,由於高度發展的智能以及其他的原因,人們的視角會超越自我的主觀,並試圖從外部、他人以及範圍更廣的層麵上看待與思考
我們世界上的各種事物。
一旦了解“客觀性”這一核心思想,我們也就領會了作者的根本思路。在這個時候,這本“非常簡短”的哲學導論也就起到了它的全部作用:它不像其他眾多哲學書那樣,用大量哲學史和哲學學科的專門術語與分析方式來填充版麵與讀者腦中的思維空間,而是直接通過一些有根本意義的問題,激發人們自己的哲學思維。當然,內格爾無法像文學感覺豐富的人那樣詳細描繪感情的細膩婉轉與波瀾,毋寧說他的風格是冷峻明晰的。雖然每本好的哲學書都難免受到其風格、背景的局限,但它們又會構成對複雜世界的獨特把握,不是嗎?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托馬斯·內格爾著,寶樹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2月版,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