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強奸阿倫特的中國翻譯家:薑誌輝

(2006-12-15 14:48:37) 下一個
強奸阿倫特的中國翻譯家

羽熊

   前些日子,聽說阿倫特晚年的力作《精神生活》出了中文版(漢娜·阿倫特:
《精神生活·思維》與《精神生活·意誌》,薑誌輝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作為一個熱愛阿倫特的讀者,我感到由衷的高興。雖然我早年讀過英文
版,但事隔多年,也難免淡忘,於是想找中譯本來看看。到了書店,拿起書一看,
看到封麵上赫然標著“薑誌輝譯”幾個大字,我心中不禁咯噔一下。此人的翻譯
水準,在學界是出名的爛,他曾經翻過梅洛-龐蒂的幾本書,每本都是錯誤百出,
慘不忍睹。後來聽說還翻了科耶夫的《黑格爾導讀》,反響也很糟糕。想不到這
次竟然翻起了阿倫特,我對此書的翻譯質量一下子就喪失了信心。不過拿起來翻
了幾頁,倒也沒有發現太明顯的問題,於是轉念又想,前幾本書都是從法語譯的,
雖然此人法語確實不行,卻完全可能英語較好,因此此書翻的不錯也說不定。雖
然這麽想,但我當然不敢冒險去買上一套。

    機緣巧合,就在我把此事忘得差不多的時候,一位朋友送了我一套江蘇教育
的“彼岸人文譯叢”叢書,其中也包括薑誌輝譯的這兩本。這次我總算有機會仔
細審視一下薑的譯文。本來隻是想隨便看看,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覺得有疑惑,
越翻越感到問題百出。於是一不做二不休,我找來一本阿倫特的原書進行對勘
(Hannah Arendt: The Life of Mind, One-volume Edition, San Diego & New
York & London: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77)。結果,完全證實了我的
猜測,譯者在文中展現出來的英語能力還達不到大學四級的要求,此書的翻譯質
量之差也到了不忍卒讀的程度,稱之為學術垃圾也不為過:大段大段佶屈聱牙的
表述,各式各樣莫名其妙的譯法;這一句翻得南轅北轍,那一句翻得張冠李戴;
照顧了前麵的忘了後麵的,翻了後麵的又漏了前麵的;同一個詞的譯法不一,不
同的詞的翻譯卻常常混淆;原文中有的譯文中沒有,譯文中有的原文沒有,各種
硬傷層出不窮。我對勘的內容總共有十六七頁,嚴重的錯誤竟有五六十個之多,
差不多每頁都有三四個。這還隻是確鑿可辨的硬傷,沒有包括一般譯文中晦澀生
硬的內容,也不包括一些詞語譯法上可以商榷的問題。我估計把有問題的內容累
加起來,至少可以占到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一言以蔽之,薑誌輝先生不是在翻
譯阿倫特,而是在強奸阿倫特,至少是在用他拙劣的譯文對阿倫特——以及所有
的讀者——進行精神強奸。

    放下書卷,我感到深深的悲哀。坦白說,薑誌輝翻譯上的問題雖然觸目驚心,
但在中國學界這類現象也不算罕見,翻得比他還要差得也大有人在。但薑誌輝的
特殊點就在於:第一,此人翻的並非一般的泛泛之作,而都是頂尖的名著,甚至
還是漢語學界翹首以盼多少年的煌煌巨著,出版這些譯作的也大都是中國有聲譽
的出版社,為什麽這些千辛萬苦買來的版權會被輕易糟蹋?為什麽這些粗製濫造
的學術垃圾會堂而皇之地出版?到底有沒有一個健全的遴選、審核機製,有沒有
人該為此負責?第二,此事之後,我想到網上查查有關的材料,結果無意中找到
了薑誌輝就別人對《知覺現象學》中譯本的質疑所作的回複,口吻之狂妄自大已
經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儼然已經把自己當成了知名的翻譯家。他憑什麽如此自
我感覺良好?還不是因為學術界對此保持沉默,明明知道此人的翻譯極其糟糕也
沒有人站出來批評?我們的學術界又出了什麽毛病呢?因此,我決定抽出半天的
時間,列舉該書中譯的種種問題,以期能促進學界對相關問題的反省。也希望如
果這篇文章有幸被薑誌輝先生看到,能夠幫助他改變自己的想法,以便保護更多
的歐美思想名著免遭荼毒。

    我當然不可能一一校對全書,所以隻對勘了前十幾頁左右,在我看來,這已
經足夠說明問題了。我承認,從理論上來說,即使我校對過的部分問題百出,後
麵的也可能會翻得質量很好。如果這樣,我甘願為自己的不實猜測向薑誌輝先生
道歉。但是,請原諒我,我實在沒有興致再多翻一頁薑的譯文了。

    下麵,我將薑的譯文,英文原文和我本人的翻譯並列,以便讀者參考。前麵
給出頁數為中譯本的,英文本頁數省略。我給出的翻譯並不很嚴格,隻是為了凸
顯問題所在,並且為了參照方便,很多地方仍然沿用薑的譯法,這並不代表我讚
同這種譯法。有時有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問題,我放在按語中。

扉頁:“一個人的有為從來不多於他的無為,一個人的孤獨從來不少於他獨自一
人時的孤獨”。
原文:Numquam se plus agere quam nihil cum ageret, numquam minus solum
esse quam cum solus esset.
參考譯文:隻有當不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所做的事才最多;隻有當獨自一個人的
時候,才最不感到孤獨。

編者按:
第一頁. 元老科學院
原文:Senatus Academicus
參考譯文:學術評議委員會
按:Senatus Academicus是一些西方大學中常有的機構。按字麵翻亦當作“學術
元老院”。

第二頁:在處理關於康德的判斷力的講課材料方麵
原文:for handling the Judgment material from the Kant lectures.
參考譯文:在處理從關於康德的講座中抽出的《判斷》這一部分的材料上
按:Judgement指《精神生活》中“判斷”部分的材料,事見上文。

第二頁:我的朋友,在巴黎的歌德學院的德國人維納·斯特曼斯所提供的幫助
原文:for giving a hand with the German, my friend Werner Stemans of
the Goethe Institute in Paris
參考譯文:我的朋友,巴黎歌德學院的維納·斯特曼斯在德語方麵幫助了我

第二頁.最後,我感謝漢娜·阿倫特對其著作的特殊貢獻。
原文:Finally, and most of all, I thank Hannah Arendt for the
privilege of working on her book.
參考譯文: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感謝漢娜·阿倫特,她給予了我編輯她的著
作的特權。
按:譯者的翻譯荒謬得可笑,編者有必要感謝作者對她自己的作品的貢獻麽?

導論:
第一頁:在我看來,談論“思維”是冒昧之舉,因此,我認為,與其進行辯解,
還不如進行解釋
原文:to talk about Thinking seems to me so presumptuous, that I feel
should start less with an apology than with a justification.
參考譯文:在我看來,說什麽“思維”顯得如此自大僭妄,以至於我感到與其以
一個道歉開頭,還不如[為討論這一問題的]正當性進行辯解。
按:justification指證明某事的正當性或合理性,更接近辯解的意思,而不同
於一般意義上的“解釋”,譯者混淆了這一層關係,甚至張冠李戴,因而下文好
幾句關於justification的話都難以索解。

第一頁:因此,問題存在著,我不應該把這些問題交給專家學者
原文:The question then is, should I not have left these problems in
the hands of the experts,
參考譯文:因此疑問在於,我不是應當將這些問題交給專家去處理麽?

第一頁:這種活動與我們關於罪惡現象的傳統思想相去甚遠
原文:it went counter to our tradition of thought…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evil
參考譯文:這一說法與我們關於罪惡現象的思想傳統完全相反
按:it指“that phrase”而非“the banality of evil”本身

第一頁:他的罪孽是值得自豪的
原文:whose sin is pride
參考譯文:他的罪惡在於其驕傲
按:下句同此

第二頁:嫉妒也許是一種因沒有徹底地證明自己的清白而生出的怨恨(《理查三
世》)
原文:this may be resentment at not having turned out well through no
fault of their own(Richard III)
參考譯文:這可能是因為自己並無過錯而長相醜怪所生出的怨恨(如理查三世)
按:turn out well指外貌或裝束的美醜妍媸,這是用莎士比亞《理查三世》中
的典故,指理查三世因天生殘疾而變得行為惡毒乖戾。譯者既不知這一短語也不
知道查閱莎劇,故而亂翻一氣。

第二頁:或者相反,他們因強烈的仇恨欲望而尋找純真的善良
原文:or, on the contrary, [prompted ]by the powerful hatred wickness
feels for sheer goodness.
參考譯文:或者相反,被一種強烈的憎恨所鼓動,即邪惡對純粹的善意所感到的
憎恨

2. 我憎恨莫爾家族,我的事業銘刻在心中
原文:I hate the Moor, my cause is hearted
參考譯文:我憎恨那個摩爾人,原因正是我內心的感受
按:the Moor指奧賽羅,事見莎士比亞《奧賽羅》

第二頁:克拉加特……比利布德……梅爾維爾……(注:Melville,法國電影導
演)
按:Melville是指美國19世紀的偉大小說家Herman Melville, 克拉加特等是其
小說Billy Budd中的人物,譯者缺乏文學常識,故完全張冠李戴。

第二頁:我對當事人表現出來的明顯的無知有深刻的印象,因而不可能在深層次
或內在動機方麵描述其行為的不容置疑的邪惡。
原文:I was struck by a manifest shallowness in the doer that made it
impossible to trace the uncontestable evil of his deeds to any deeper
level of roots or motives.
參考譯文:我被一種當事人所表現出來的明顯的淺薄性所震驚,這種淺薄性使得
我們不可能將其行為無可置疑的罪惡追溯到任何一個深層的動機或根源的層麵上。

第二頁:隻有人們根據他的過去行為和他在受審期間的行為能夠觀察到的顯著特
征,在整個預審期間,警察的盤問不能得出任何結論:這不是愚蠢,而是輕率。
原文:and the only notable characteristic one could detect in his past
bahavior as well as in his behavior during the trial and throughout
the pre-trial police examination was something entirely negative: it
was not stupidity but thoughtlessness.
參考譯文:在他過去的行為以及審判期間和審判前警察審訊中的行為中,人們唯
一能夠觀察到的引人注目的特點是某種完全否定性的東西:並非愚蠢,而是缺乏
思索。
按:譯者的翻譯完全不知所謂,根本沒有弄清楚全句的語法結構。將
“thoughtlessness”翻譯成“輕率”,也顯然沒有理解阿倫特的意思,正是從
“thoughtlessness”之惡方能引申到“thinking”的意義。

第三頁:能使我們應付現實
原文:protecting us against reality
參考譯文:能保護我們抗拒實在
按:“against reality”在此指逃避現實性對人們提出的思考的要求,亦即以
陳規陋俗等逃避思考,故而與艾奇曼的“thoughtlessness”相聯係。譯者沒有
翻出這層意思,故而整段話可以說全部翻錯。

第三頁:心不在焉
原文:absence of thinking
參考譯文:思考的缺乏
按:心不在焉側重於精神不集中,並不在於缺乏思考

第三頁:如果我們能定義罪惡行為,並且這種行為“是證明一個惡棍的決定性因
素”,那麽惡人不就是作惡的必要條件麽?
原文:Is wickedness, however we may define it, this being “determined
to prove a villain”, not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vil-doing?
參考譯文:是否邪惡——無論我們怎麽定義這個“對證明一個惡棍來說是決定性
的”東西——並非是作惡的一個必然條件呢?

第三頁:因為十分明顯的是,事情與所謂的道德決定或良知問題沒有任何關係
原文:it was just as noticeable in instances that had nothing to do
with so-called ethical decisions or matters of conscience.
參考譯文:因為即使在與所謂的倫理決定或良知的事務無關的事例中,這一點也
是非常明顯的。

第四頁:這不就是我們關於良知的每一種理解所支持的假設,即隻有真正的惡人
能享有作為一個準則的“良知”,隻有“善人”能擁有惡意嗎?
原文:And is not this hypothesis enforced by everything we know about
conscience, namely that a “good conscience” is enjoyed as a rule
only by really bad people, criminals and such, while only “good
people” are capable of having a bad conscience?
參考譯文:難道這一假設不是被我們所知道關於良知的一切情況所印證了麽,即
隻有真正的惡人,譬如罪犯之類,才會習以為常地感到“心安理得(好良知)”,
而隻有“好人”才可能感到“良心不安(壞良知)”?

第四頁:老年人的智慧
原文:the wisdom of the ages
參考譯文:各個時代的智慧

第四頁:現實生活
原文:vita activa
參考譯文:行動的生活
按:activa在此是active的意思,而非acutual,行動的生活與沉思的生活相對
應,指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與現實與否無關。沉思的生活也同樣是“現實
的”。

第五頁:甚至亞理士多德的nous(理性)也是認識和把握真理的一個工具。
原文:even the Aristotelian nous is an organ for seeing and beholding
the truth.
參考譯文:甚至亞理士多德的nous(理性)也是看到和觀照真理的一個感官。
按:原文是強調理性被動接受的一方麵,而非主動地認識與把握。

第五頁:尤其是非經驗科學
原文:the non-empirical science par excellence
參考譯文:至高的非經驗科學
按:par excellence是英語中很常見的拉丁語表述

第五頁:在“啟示”的理想黑夜中
原文:during the famous night of his “revelation”
參考譯文:在他獲得“啟示”的那個著名夜晚

第六頁:根據結果計算
原文:reckoning with the consequences
參考譯文:以序列進行計算
按:consequences指推理的序列,原文見《利維坦》第五章。

第六頁: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始終有夥伴在周圍,不是獨自一人,而是與大家在
一起的時候,我們在哪裏?
原文:Where are we when we, normally always surrounded by our
fellow-men, are together with no one but ourselves?
參考譯文:我們通常被夥伴所圍繞,但當我們一人獨處而和他人隔絕的時候,我
們又在哪裏?
按:譯者完全譯反了。

第六頁:但是,正如卡爾納普所說的,這些要求可能基於對詩歌的低估
原文:but these, like Carnap’s own evaluation,may be based on an
underestimation of poetry.
參考譯文:但是這些,正如卡爾納普自己的估價一樣,可能基於對詩歌的低估。

第七頁:亞裏士多德——沒有人指責他撰寫“純粹的”詩歌
原文:Aristotle, whom as far no one has accused of writing “mere”
poetry
參考譯文:亞裏士多德——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指責他“僅僅”在寫詩。
按:writing“mere”poetry指某些人對海德格爾的指責而言。

第七頁:感覺這個東西
原文:the This of sense
參考譯文:感性的“這個”
按:“This”在《精神現象學》中有特殊含義,見“感性確定性”一章。

第七頁:我們在形而上學問題上遇到的困難,並不是那些被指責為使用“無意義”
詞語的人造成的。
原文:Our difficulties with metaphysical questions are caused not so
much by those to whom they are “meaningless” anyhow as by the party
under attack.
參考譯文:我們和形而上學問題之間的困難主要不是被那些根本認為形而上學問
題“毫無意義”的人所引起的,而更多是被那些被攻擊的人(形而上學家)自己
造成的。
按:困難指形而上學名譽掃地等,並非解決形而上學的問題方麵的困難。

第八頁:六十年前,當《不列顛百科全書》“以最不可置信的名義”把形而上學
當作哲學時,仍然感到十分自信。
原文:Sixty years ago,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felt quite safe in
treating “metaphysics” as philsophy “under its most discredit name”.
參考譯文:六十年前,《不列顛百科全書》相當確信地將“形而上學“視為“在
最恥辱的名稱下”的哲學。

第八頁:如果我們在曆史上追溯形而上學和哲學的分離
原文:if we wish to trace this disrepute further back,
參考譯文:如果我們希望進一步追溯這一“[形而上學的]喪失名譽”,

第八頁:承認無根基的智慧並非是愚蠢的
原文:there exist no folly which cannot be brought to agree with a
groundless wisdom.
參考譯文:沒有一種愚蠢是不能和一種無根基的智慧相協調的(或:任何一種愚
蠢都可以算作是無根基的智慧,或更直接:無根基的智慧可以導致任何一種愚
蠢)。

第九頁:當我們看到神學,哲學和形而上學已經到達終點
原文:when we observe that theology, philosophy, metaphysics have
reached an end
參考譯文:當我們說到神學,哲學和形而上學已經到達終點。
按:此處observe為評論,言說之意,由上下文可知。

第九頁:最終的問題是感性事物和超感性事物之間的基本區分
原文:What has come to an end is the basic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nsory and the suprasensory
參考譯文:達到終結的東西是感性與超感性之間的基本區分。
按:“What has come to an end”是指上文所說的已經失去實際意義並走向終
結的思想方式,而非終極問題。

第九頁:它不在感官知覺之外,而是在感官世界之上
原文:It is not just beyond sense perception but above the world of
the senses.
參考譯文:它不僅僅在感官知覺之外,而是在感覺世界之上。
按:本來很簡明的一句話,因為譯者漏掉了一個just,變得完全無法理解。

第九頁:雖然他們自己很少求助於形而上學,但他們有一個重要的讚成論據
原文:Although they themselves seldom invoke it, they have an
important argument in their favor
參考譯文:他們有一個對他們有利的重要論證,盡管他們自己很少運用這一論證
按:it指argument而非metaphysics

第十頁:德謨克利特……短距離對話的精辟論述
原文:the unsurpassed simplicity of Democritus’ little dialogue
參考譯文:德謨克利特短篇對話的無與倫比的簡明

第十頁:精神——即用於超感性事物的工具
原文, mind, the organ for the suprasensory
參考譯文:精神,即接受超感性的感官

第十一頁:我在這樣說的時候,僅僅在於表明人具有在知識範圍之外進行思維的
一種意向,也可以說,一種需要,人更多地憑借這種能力做事情,而不是把它當
作一種認識和行動的工具來使用這種能力。
原文:By this I mean no more than that men have an inclination,
perhaps a need, to think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 to do
more with this ability than use it as an instrument for knowing and
doing.
參考譯文:我這樣說,意思僅僅是人具有一種傾向性,甚至是一種需要,要超出
知識的限製進行思考,並運用這種能力作出更多的事情,而非僅僅是將其作為一
種知道和行動的工具來使用。

第十一頁:隻要人們願意想象,我們就能在這種情況下作最近的一代人在早些時
候已經做過的事情……
原文:If only, one would like to imagine, we could do in this
situation what the modern age did in its early stage,
參考譯文:人們可以想象,要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夠做近現代時期在其早期
階段曾經做過的事……[那該有多好啊]!

第十一頁:但主要是因為我們擁有作為一種思維活動的思維對選擇它的那些人來
說意味著的最好明證,正如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我們今天稱之為“形而上學謬論”
的東西。
原文:but primarily because the only record we possess of what
thinking as an activity meant to those who had chosen it as a way of
life is what we would call today the “metaphysical fallacies.”
參考譯文:但主要是因為,關於思維作為一種活動對那些將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而選擇了它的人來說的意義,我們所擁有的唯一記錄就是那些我們今天會稱為
“形而上學謬誤”的東西。
按:此句句式相對較為複雜,譯者的錯誤主要在於沒有看清楚chosen it as a
way of life屬於同一個語法結構,而錯誤地在it和as之間加以斷句,並在此基
礎上自作聰明地妄加改動。

第十一頁:形而上學謬論包含我們必須把握的對進行思維的那些人來說意味著的
最好線索。
原文:the metaphysical fallacies contain the only clues we have to
what thinking means to those who engage in it.
參考譯文:關於思考對於那些從事思考者的意義何在,我們所擁有的僅存的線索
就在於形而上學謬誤中。
按:譯者的譯法不但意思不對,而且語法不通。

第十二頁:拋開先入之見,擁有自然狀態的體驗的巨大財富,以便處理這些財富。
原文:to dispose of a tremendous wealth of raw experiences without
being bound by any prescriptions as to how to deal with these treasures.
參考譯文:擁有一批原始經驗的巨大財富,而不被任何關於如何處理這些財富的
事先規定所約束。

第十二頁:如果它不是伴隨著幾乎不可避免的在不可見事物領域中和在任何層次
上不斷增加的行動無能
原文:had it not been accompanied, almost inevitably, by a growing
inability to move, on no matter what level, in the realm of the
invisible;
參考譯文:如果它沒有伴隨著——這一點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可見事物的
領域中的無論哪一個層次上進行探索的越來越嚴重的無能為力。

第十三頁:好像思維是被專門化的科學壟斷似的,例如,高等數學。
原文:as though thinking, like higher mathematics, were the monopoly
of a specialized discipline.
參考譯文:就好像思維像高等數學一樣,是一門專門學科的壟斷物。

第十三頁:不是“知性”……
原文:not “understanding”
參考譯文:不是“理解”……
按:英文的understanding意義偏離了德文的Verstand,但中文的“知性”就其
意義反不誤,如下文所言,側重認識及知識的方麵。故而不能以“理智”或其他
詞代替。

第十三頁:但是,我們應該撇開和存在有關的事情,考察這些問題
原文:but quiet apart from the existential interest men once took in
these questions,
參考譯文:但是與人們曾經在這些問題中感興趣的生存方麵相當不同,
按:指死後存在等與生存有關的問題。

第十四頁:他仍然沒有充分意識到他已經解放的理性的範圍,思維的能力,並根
據最終問題進行解釋。
原文:He remained less than fully aware of the extent to which he had
liberated reason, the ablility to think, by justifying it in terms of
the ultimate questions.
參考譯文:他仍然沒有充分意識到他通過以最終的問題進行正當性辯護而解放出
來的理性——亦即思考的能力——所朝向的範圍。

第十四頁:正如康德根據思維和理性涉及的問題所作的解釋一樣,這些問題盡管
是不可認識的,對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存在重要性。
原文:justified by kant on the ground that the matters they deal with,
though unknowable, are of the greatest existential interest to man.
參考譯文:康德是這樣為思維和理性的正當性進行辯護的:它們所處理的問題,
盡管是不可知的,對人來說卻具有至關重要的生存利益。

第十五頁:毫無疑義,康德的洞察力沒有為思辨思維讓出地方
原文:No doubts, they had made room for speculative thought.
參考譯文:無疑,康德的洞察力為思辨思想提供了空間。
按:譯者又一次把意思完全譯反了,而且是在沒有任何否定詞的情況下。

第十五頁:他們承認哲學的“固有主題”是“關於真正存在的事物的目前知識”
的觀念。
原文:[they were]committed to the notion that philosophy’s “subject
proper ” is “the actual knowledge of what truly is.”
參考譯文:他們將自己托付給這樣一個觀念:哲學的“固有主題”乃是“真正存
在的東西的實際知識”。
按:譯者把commit同admit混淆在一起了

第十五頁:他們的最偉大著作的開創性名稱
原文:the original title of the greatest of their works
參考譯文:他們著作中最偉大那部的原名

第十五頁:他們遵循笛卡兒的確定性概念
原文:Pursuing the Cartesian ideal of certainty
參考譯文:他們追尋笛卡兒式的關於確定性的理想

(XYS2006120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