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82-28

(2006-09-17 14:56:05) 下一個

不久前,台灣女作家平路的一篇文章又引發了一波對楊振寧與翁帆的討論熱潮。平路在另一篇文章裏還對楊振寧和翁帆要求她道歉反唇相譏,說他們對待批評不夠幽默。台灣另一位女作家陳文茜則著文說,科學家楊振寧對待批評不夠科學。

本來,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對82-28式婚姻持反感。但這兩位女作家的行為,卻引起我更大的反感。她們讓我想起網絡上的一些流氓。那些流氓罵別人可以,而別人回嘴罵他們,卻是斷斷不可以的。

我不禁要問,平路使用露骨的語言,無情地嘲笑楊振寧和翁帆做不動愛的那篇文章裏,可有半點兒幽默?陳文茜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的文章裏,可有半點兒科學? 

楊振寧和翁帆的婚事,就其年齡差距來說,的確少見,但也不是空前絕後。古今中外,類似的老夫娶少妻的例子多了去了。用不著廢話。我所感興趣的,是如今的人們,為什麽對楊振寧和翁帆的婚事如此感興趣?

眾所周知,楊振寧得過諾貝爾獎。到目前為止,華人得諾貝爾獎者隻有五人。以全球華人約15億計,平均將近三億人才出一個得諾貝爾獎的。1300000000 這比瀕危動物大熊貓都稀罕得多。這樣稀罕的人,老了,死了老伴,續弦娶個年輕女人照顧自己,難道真有那麽不應該嗎?真就值得全球15億華人,人人吐一口唾沫,恨不能將他們淹死?

 隻能用犯了眾怒來解釋。可這“眾”,為什麽會因此等小事犯怒?

 這和我們中國人的某種秉性有關。以我曾在不同國家生活過的經驗,我敢打賭,楊振寧與翁帆這檔事兒,在任何別的國家,都不會引起公眾像在中國那樣的持久而廣泛的興趣,持久而廣泛的怒氣。大概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五十年的教育所至吧,我們現代中國人的平等觀念比較強烈,社會正義感也就比較強烈,常因一些小事而群情激蕩,動輒發泄口水公憤,譬如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之所以稱之為口水公憤,是因為沒有砍頭的危險。假如有,公憤群眾便立刻會作鳥獸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六四”。中央政府在北京一亮出真家夥來,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鬧事立刻偃旗息鼓。人家俄羅斯就不一樣。人家帶頭鬧事的葉立欽就敢爬上前來鎮壓的坦克,號召大家不要走,留在廣場,繼續公憤。結果呢?人家俄羅斯民主了,而中國呢?唉!

 說說罷了,其實也沒其它辦法。既是國人本性,自然難移。看來,隻要還住在中國,楊振寧在有生之年是擺脫不了口水公憤了,即使是楊先生百年以後,恐怕也一時難脫幹係。比如說,在楊振寧駕鶴西行之後,翁帆若是出一本書,《走進諾貝爾:我與楊振寧》,那肯定暢銷,而且肯定又要掀起一波公憤。

 人類的實踐證明,欲約束本性,唯有訴諸法律。假如有這麽一條法律:凡得諾貝爾獎者,年滿八十歲,是鰥夫的可以娶年輕女人,是寡婦的可以嫁年輕小夥,人們就不會再對楊振寧和翁帆議論紛紛了。譬如那老毛,當年在中南海,搞了多少年輕女人,人們可曾說過半個“不”字?咱平頭老百姓當時的確不知道,不敢瞎說,甚至不敢瞎懷疑。可那些老毛的警衛們、廚師們,那些能接近老毛的高幹們,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汪東興……,哪個不知?誰人不曉? 為什麽都不說?

 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有這樣一個信條:天子可以亂搞女人。

 那麽,與天子相比,楊振寧若何?

 若從數理統計觀點看,楊振寧應該位在天子之上。吾國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天子總數遠大於一百,而得諾貝爾獎者不過五人,而楊振寧還是其中第一(與李政道並列)。從這個意義上講,把楊振寧和天子之首——秦始皇並列,應該不為過吧?位列天子之尊的人,娶個年輕女人,又算得了什麽?!

 然而,時代不同了,人民在進步。如今的人民,誰對誰都不服氣,都想著彼可取而代之。所以,如今的天子也不能亂搞女人了。在這一點上,天子其實更不如平民。平民倒可以隔三差五地外遇一下,二奶一番,而天子卻不行。譬如那克林頓,隻萊溫斯基一下,就險遭彈劾,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

 原因在於,如今的天子,既非終身,也不世襲,任期一過,旋歸平民,因而很難形成天子意識。可是,諾貝爾獎仍然是終身的,仍然那樣稀罕。楊振寧得獎那年三十五歲,到他八十二歲上,已有將近半個世紀生活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裏。而在歌德巴赫猜想之星照耀下的中國,楊振寧頭上的諾貝爾光環更是逐年以幾何倍數放大。

 人是動物。人之初,大家都差不多,無非一團肉,渾身皺紋的百年老猴一隻。但人更是社會動物。人走上社會,就成了社會動物,人就開始異化為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發生與之相應的心理變態,年代愈久,異化逾深,變態逾烈。老毛自1949年取得政權後,每日被山呼“萬歲”包圍,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偉大了二十七年,九千八百多天,二萬三千六百多小時,他的心理怎麽可能不變態?怎麽可能不認為自己真的是用偉大材料製成的?同理,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諾貝爾光環中,楊振寧也不可能不異化,不可能不認為自己真的是用極其稀罕的諾貝爾材料製成的。人一偉大,一稀罕,便忍不住要做些常人不能或不敢做的事情,忍不住要逾越世間的規則,特別是那些潛規則,即施義普所說的欲望爆炸。所以,我們不應該責備楊振寧——他是身不由己啊!

 一個人的欲望爆炸並不可怕。畢竟能量有限。可怕的是,大家的欲望一齊爆炸。倘若中國數億老頭全體出動,調動一切有利於他們的東西,例如地位、名聲、權勢、財產等,來取悅年輕女人;倘若中國數億年輕女人一齊出動,爭寵於坐靚車、居豪宅、揮金如土的鑽石王老五,中國非得爆發人禍戰爭不可。不是我杞人憂天。君不見,楊翁婚事甫見報道,便有那南京的退休教授走進婚姻介紹所,指定要征二十六歲以下的年輕女人。他的理由便是,楊振寧搞得,我便搞不得?

 沒理由責怪這位老教授。是男的,隻要沒有同性戀傾向,誰個不喜歡年輕女人?問題在於,性資源是有限的。人類自小農經濟以降,男女必須大致同齡婚配,社會才能保持穩定。從美國回來的老人楊振寧,一舉打破了中國由有限的性資源派生出來的這個潛規則,就觸犯了眾怒,而中國人本來就喜歡因為小事而動怒,再加上小報花邊、網絡媒體成天的抄弄,結果鬧得眾怒沸揚,經久不息。

 其實這事情很好解決,隻須明確一條規則:你老漢想娶年輕女人嗎?拿諾貝爾獎來!

 道德之士或許要勃然大怒:你這是鼓吹特權!

 且慢。我知道,人類的普世原則裏是有人人生而平等這一條,但那是指在在法律麵前,在真理麵前。而在女人麵前呢?毋庸諱言,在女人麵前,男人是不平等的,一生下來就不平等,人後來的社會性更加劇了這種不平等,成百上千倍地加劇了。當然,凡事有弊便有利,也幸虧不平等,愛情才成為文學的永恒主題。試想,如果有朝一日,男人在女人麵前個個平等,林黛玉無論嫁給焦大,還是賈寶玉,都沒有哪怕一丁半點兒的不同,那《紅樓夢》還有必要存在嗎?

 以法律的形式,將男人在女人麵前是不平等的這個事實明確化,並把它僅限於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特權,這樣既有利於平息人們曠日持久的爭論,也有利於調動吾國人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實現吾國諾貝爾獎大躍進,豈不善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