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辯論時,如何不著相?
作者:逍遙禪
最初的辯論,你是要把對方看成自己的師父在考察自己,因此要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即覺即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覺了”。祖師也告訴我們:“思量那個不思量”“看那個不看的”,都是告訴我們“讓自心回歸見聞覺知性的空性”,滅除妄覺妄知的妄想習氣。
如果盯著對方的對錯辯論,而不[
閱讀全文]
十二種有為法如何轉變成無為法的?作者:逍遙禪眼根所見明、暗,耳根所聽動、靜,鼻根所嗅通、塞,舌根所嚐恬、淡,身根所覺觸、離,意根所知生、滅。。。。。這十二種有為法,如何轉變成了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一般來說有六種:初果的清淨心無為法、小乘阿羅漢的光明智慧心性無為法、二乘辟支佛的緣起性空無為法、大乘菩薩本心本性([
閱讀全文]
作為一個智者作者:逍遙禪首先是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如何轉呢?第六識、第七識沒轉識成智,你是智者還是佛油子?第六識與妙觀察智的區別是什麽?
第七識與平等性智的區別是什麽?“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看來見佛性的是智者,不是那[
閱讀全文]
“我”是啥?真心如何起愛恨的?
作者:逍遙禪
“我”是啥,關鍵在於自己的認知量,《楞嚴經》上說:“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因眾生認知量,循業發現,世人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也就是說,自己認了個什麽是我,我就是誰。認了財色名利的,財色名利就是我,自古以來,就有愛“清名”勝過自己生命[
閱讀全文]
直取根源佛所印,尋枝摘葉吾不能(三)
作者:逍遙禪
我們認識了真心本性的第一義諦,就可以反觀自性,入於“不動心”的無餘涅槃,實行四宏願了: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性眾生無邊,就是自己無邊無量分別心化現的眾生;自心從無邊無量的分別心拔出來,反觀自性的真心本性,就是度無邊無量的眾生!因此《金剛經》上說:“令一切眾生皆[
閱讀全文]
參學係列一:認識心法(二)
作者:逍遙禪
今天繼續開始,大家做好準備,先讓自心沉下來,不受外界影響,也就是一塵不染,讓自心回歸“若離前塵,有分別性”的見聞嗅嚐覺知性。。。。。。。要知道,出六門見六塵,清淨心的分別性已經變成緣根緣塵的六識了,何況再去執著於六塵假象思量善惡、造善惡業力?
凡夫隨順覺性(凡夫位真心)與本心本性的不[
閱讀全文]
理想中的寺院模式作者:逍遙禪
1、功能齊全的寺院:兩塔、兩樓、三大殿、六偏殿、前後偏殿。兩塔是極樂世界塔和十法界塔;兩樓是鍾鼓樓;三大殿是天王殿、大雄寶殿、三教殿(藏經樓);後偏殿是黑媽媽殿(東北大護法神,各地都有大護法神)和山神城隍土地殿,前偏殿是西方三聖殿(往生堂)和龍王殿。左偏殿是祖師殿、普賢殿、地藏殿;右偏殿是藥師佛殿、文[
閱讀全文]
直取根源佛所印,尋枝摘葉吾不能(一)
作者:逍遙禪
我們不談八萬四千法門,也不管唯識五位百法,更不管六十二見,也不研究凡夫心的妄想執著和各種戒律。直接從心下手,明白了各種心性,就會“明心見性”!
今天參學的內容是:生滅心、輪回心與真心的區別。
如果連自己用的什麽心都不知,你如何知道自己說的什麽法?拿著生滅心的生滅法當佛法的[
閱讀全文]
古道:離相和著相之別。
逍遙:自覺聖智與意識知解之別。
古道:凡夫也能正修方便法別把一切都高推到聖境上。
逍遙:凡夫的正修方便法,其實就是外道法。
古道:有沒有經論支持?
逍遙:外道、內道如何區分?
古道:八萬四千佛法門,共同點就是“離相”。
逍遙:念佛可以不離相:觀相念佛、觀想念佛還有實相念佛。
古道:外道著相而[
閱讀全文]
道德之道——《道德經》全文翻譯解析作者:逍遙禪
第一章道的真空妙有性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ao叫)。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釋:1、常道:永恒的大道,真理。常道非道,即常道是不可言說的。
2、常名:同“常道&rdq[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