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悉檀
作者:逍遙禪
四悉檀者: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世界悉檀:是對種種差別法的界定與分別,使適宜聽聞不同層次佛法的眾生,給他們說相應喜樂聽的法;
為人悉檀:主要是生信,對機說法,培養對佛法的信心;進一步引導他們以佛法為標準,作為行為的軌範,走上修行的路;
對治悉檀:是以對治為主,修行的過程,是對[
閱讀全文]
何為靈覺?
作者:逍遙禪
認識這個靈覺時,先降伏自心妄想(破除我執和法執),解脫心識十八界(包括意根、法塵、意識),就明白自己的心靈(靈覺)了,這個靈覺有見聞嗅嚐覺知六種功用,但又無形無色無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因而說“心空”。
這個靈覺可以通達一切心性,通達佛心光明智慧就名為真心,通達佛性就名為本心本性,通達一切眾生心性[
閱讀全文]
什麽是有為法?什麽是無為法?作者:逍遙禪《楞嚴經》上說: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汝但不依循聲塵之“動、靜”相,觸塵之“合、離”相,味塵之“恬、變”相,嗅塵之“通、塞”相,法塵之“生、滅”相,色塵之“明、暗”相,“如是十二諸有為相”。自心著[
閱讀全文]
虛雲老和尚《鼓山佛學院學生請題牧牛頌十一首》
一、撥草尋牛
欲將白棒碎虛空,借比牧牛吼六通。
逐澗沿山尋覓去,不知行跡遍西東。
二、驀然見跡
尋遍山邊與水邊,東西南北亦徒然。
誰知隻在此山內,仿佛低頭自在眠。
三、逐步見牛
野性疏慵恣懶眠,溪邊林下露尖尖。
徽痕一線知尋覓,尋到無尋頭角全。
四、得牛貫鼻
驀直當前把鼻[
閱讀全文]
《那溜走了的佛性》作者:逍遙禪
色相來了,是因為我們眼睛見到了;聲音來了,是因為我們耳朵聽到了;香味來了,是因為我們鼻子聞到了;酸甜苦辣來了,是因為我們舌頭嚐到了;脹麻酸痛來了,是因為我們身體覺受到了;善惡想法來了,是因為我們意識知覺到了。親愛的你,告訴我,為什麽我們的佛性溜走了卻沒人覺知?人人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又在哪裏呢?他是如[
閱讀全文]
見與見性作者:逍遙禪達摩血脈論上說:“見即見性”。其實佛菩薩共有的六性一體的佛性,在凡夫無明妄想中就變成六種分別功用:見聞嗅嚐覺知。也就是說,佛性本身“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但因為凡夫無明妄想或者說五蘊十八界的束縛障礙變成了凡夫地的六種功用。凡夫與聖人的差距是:凡夫是無明妄想心性,聖人是光明智慧的心性。
因此,釋迦牟尼[
閱讀全文]
無明不覺出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作者:逍遙禪無明不覺生三細,出自馬鳴菩薩的《起信論》,原文如下:‘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雲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逍遙:無明不覺生三細:一是無[
閱讀全文]
如何鑒定自己是否明心見性?
作者:逍遙禪
我罵人時,佛性從我舌根溜走了,不算本事;我指責別人時,佛性從我指責別人的分別心溜走了,更不算本事;我六根才動就被雲遮,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真的不是什麽本事,隻是一個攀緣妄想執著分別的妄想執著漢。。。。。。。我罵人時,能夠返照到不二佛性了,是真本事;我打人時,覺用同時,照顧到不二[
閱讀全文]
如何遠離塵垢?
作者:逍遙禪
《楞嚴經》: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實際上塵垢汙染就自心是著相後產生的七情六欲,不同的根性是用不同的修行方法的!
1、人天善法根性:是用戒法。戒惡行善,大公無私,破除自私自利的妄想執著,降伏自[
閱讀全文]
《六即佛》解
作者:逍遙禪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輪回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從知識處,或由經典中,得聞即心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於名字中,通達了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