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博文

48.走馬觀花加拿大 加拿大的國土麵積僅次於俄羅斯,排世界第二,比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還多30多萬平方千米,據官方2007年公布的數字,人口為3千萬多一點,是我國人口13億的四十幾分之一。對此我常想:如果國內大街上如潮的人流中40個去掉39個,那該是何等的清靜?如果國內40家的住房麵積讓一家去住,那又是何等的寬敞?如果把我們40個人的生活資源集中給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7.加國生活衣食住 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無非是衣食住行幾個方麵。前麵說過了加拿大的交通,現在絮叨一下衣食住等方麵我的所見所聞。 西服是西方國家的主流衣裝。從我們東方的大公司都要求職員西裝革履推斷,加拿大的上班族更應該衣冠楚楚,其實際並不是這樣。西方人平常穿著都很隨便,常常是休閑服,旅遊鞋,享受無拘無束的生活。兒子在僅次於微軟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6.加國交通麵麵觀 加拿大地廣人稀,汽車相當於國民的兩條腿,出門必有車,無車不成行。緣於此,說加拿大是一個架在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毫不誇張。據我所見,他們的家用轎車十分普及,一家有兩、叁輛車的現象很普遍,甚至人手一車,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剛剛成年之人。由於他們起步較早,駕車出行已經超越了代步遠足的階段,提升到了享受的水平。路上跑的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5.不辭生死嚐野菜 初來乍到,有時兒子陪我們出去轉悠,有時我倆自己到處溜達,恰逢六、七月份正是加拿大春夏交替的季節,花開草長,欣欣向榮,一切都很新鮮。 路邊空地見縫插針的燦燦黃花最先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走近一看,原來是咱們農村經常拔來熬湯的“黃花苗”——中國人鍾愛有加的蒲公英。按照中醫理論,蒲公英清熱解毒,而現代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4.兒子家住多倫多 坐上兒子3.7升排量的克萊斯勒越野吉普,轉瞬之間來到離機場不遠的兒媳公司,兒子說要和她一塊回家。 見離下班還有時間,我就圍著那圓形的公司大樓轉悠起來。盡管這個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上下窗明幾淨,裏外一塵不染,大白天仍舊燈火輝煌,但卻沒見到一個令人生厭的保安。這時我不由得想起國內,有一次路過市電視台時心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3.漂洋過海北美洲 二兒子鵬飛2002年被加拿大約克大學研究生部錄取,2004年取得計算機碩士學位,次年在留學生中找到了意中人喜結連理。為能早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兩人雙雙放棄繼續深造的機會,毅然參加了工作,置買了別墅,熱切盼望我們夫妻到北美共享天倫之樂。 接到小兩口的邀請,我們夫妻倆喜不自禁:30年來,我和太太為生活奔波,為教育子女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2.曆盡磨難多半世 人一生大概也就隻有耄耋之年。如果我的有生也在這個範圍的話,就有必要對走過的約三分之二的曆程回顧總結,因為它是我一生中貢獻家庭、貢獻社會的重要階段,更因為它讓我千錘百煉曆盡滄桑。 我出生在一個“小土地經營”成份的家庭裏,因為在毛澤東時代不是依靠對象,父母親在人前謹小慎微、逆來順受的熏陶,使我從小養成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1.人生多味罹橫禍 年輕時我總覺“事在人為”,對“人有旦夕禍福”一類的說法,簡單地將它歸結為宿命論,在企業中的幾次遭遇,徹底轉變了我的觀念。 那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事情。在一個積雪皚皚的下午,兩個正上初中的兒子放學後偷懶不願上澡堂。看他媽媽的督促不起作用,我就起身領他倆去搞個人衛生。由於過度信賴自己腳上長筒膠鞋那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40.企業內部有“高手” 我們鄭州水泥廠辦公室主辦的報紙取名《鄭州建材報》,由我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題寫報頭,原半月出一期。隨著經驗的積累,慢慢地改為十天一期,最後達到每周一期。由辦公室主任王正民任主編,我們三個編輯具體組稿、報審、排版後交河南化工廠下屬勞動服務公司印刷廠承印,每期支印刷費500圓,稿費每500字20圓。記得我出教育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9.轉行鄭州水泥廠 從教育界跳槽之後,轉行到了企業鄭州水泥廠。 我之所以落腳這個地方,有三方麵的原因:一是愛人劉梅玲已經在1985年經鞏縣知青公司調入鄭州水泥廠,當時認為兩人同在一個單位可互相照顧;二是當時國家經濟過熱,在泡沫經濟的刺激下,效益紅火的鄭州水泥廠急劇膨脹,求才若渴;三是鄭州水泥廠屬省市級企業,規格高,背靠大樹好乘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1]
[62]
[63]
[64]
[6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