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憶海拾貝(46) 加國交通麵麵觀

(2017-12-16 15:26:13) 下一個

 

 46. 加國交通麵麵觀

 

    加拿大地廣人稀,汽車相當於國民的兩條腿,出門必有車,無車不成行。緣於此,說加拿大是一個架在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毫不誇張。據我所見,他們的家用轎車十分普及,一家有兩、叁輛車的現象很普遍,甚至人手一車,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剛剛成年之人。由於他們起步較早,駕車出行已經超越了代步遠足的階段,提升到了享受的水平。路上跑的除高檔的跑車是手動檔外,其餘的全是自動檔車就是很好的例證。他們的座駕不但牌子硬,像寶馬、奔馳、沃爾沃、甚至保時捷滿街跑,並且車子排量大,動力充沛,中年婦女開得都是家庭車(即前排乘坐成人,後排安置小孩,充裕的後備箱放生活用品)。我初來乍到,見兒子的自由者吉普(Librty)是3.7升排量的,媳婦的福特是3.0升動力的,就問為什麽不選擇節油型的,兒子超然地說這叫“入鄉隨俗”,要不找不到在加國的感覺。

 

    轎車的需求量大,引發賣車的點也多。陽街緊靠兒子社區短短四千米一段,從南至北就有“雪佛蘭”、“現代”、“淩誌”、“本田”等四家銷售店一字排開。據說陽街是全世界最長的一條街,始點在多倫多市內,終點直達北極圈,全長1800多千米。就按這一段密度的五分之一保守計算,其數量就令人吃驚,就很能說明加拿大家用轎車的保有量。

 

    加拿大的車多,從一個角度說明老百姓養得起。若論車價,換算成人民幣和國內不差上下,但聯係他們的實際收入,就相當便宜。入門級的新車,外來打工者省吃儉用三四個月就可以買上一輛,能用的二手車,一個月的收入就可以擁有。況且他們的汽車消費政策配套成龍,隻要有穩定的工作,就可以從銀行貸款,先享受再分期還錢。

 

    說起養車,加拿大就更低廉。國家實行燃油稅,上路跑車,必然用油,消耗交通資源,跑的越遠,用油越多,把諸如養路費一類的費用加在油裏邊,按燃油的多少交稅給國家,保證交通管理部門的正常運轉。反之,車趴窩,不用油,不負擔任何費用,公平合理。加拿大的汽油價格平均在一升一加元左右,換算成人民幣為7塊多。如果要想知道誰貴誰便宜,不妨從個兩方麵進行對比:一是國內5塊出頭一升的是基本油價,加上養路費等亂七八糟的相關費用,實際並不比他們低;二是從收入角度比較。中加兩國的中等收入都按每月3000元計算,一升汽油價占國內總收入的六百分之一,若消耗百兒八十升汽油就感覺舉足輕重;而加國的油價隻占總收入的三千分之一,即便開大排量的車,跑較遠的路程,其單項支出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卻微乎其微。綜合收入和油價兩個因素考慮,車在加拿大比我國好養得多。大家知道,國內的油價高喊與國際接軌,實際是故弄玄虛,接漲不接落,油價與日俱增,收入卻原地踏步。加國的油價與國際接軌是實打實的,不同的油站油價不同,同一油站不同的時間點油價不同。為籠絡自己的老顧客,一般的油站還采用夜價低上幾分錢或辦理加油優惠卡的方法。

 

    雖然加拿大車多,但秩序文明,規規矩矩,確實體現“以人為本”的大交通理念。不遇特殊情況,交通警察從不攔車盤查,如果發現誰違了規,交警當場開出通知單,限期上法庭由法官審理罰款事宜,不像我國擔負罰款任務的交警執行的“暗箱”政策一樣:說罰就罰不違規也罰,說免就免違了規照免。加拿大的保險公司也很“狡猾”,執行一套浮動政策。隻要車主被罰,下年的保險費就一定上升,罰得次數越多,上升的幾率就越大,大得讓人心疼。反之,保險費就穩中有降。相關措施環環相扣,保證了交通法規的良性運行。

 

    另外,加拿大的警察都學美國荷槍實彈執勤。兒子為此告訴我,如果交警指揮你停車,你必須規規矩矩地靠在路邊,不準開門下車,雙手應放在方向盤上的明顯位置,等待詢問。誰如果像國內一樣,趕快下車套近乎,圍著交警團團轉,那麽,這裏的警察就認為你圖謀不軌,就有鳴槍危及生命的可能。還有,車輛行駛中,如遇警車、消防車、救護車等專用車輛鳴笛前行,不管是同向還是逆向,你必須靠邊停下,讓其先行。

 

    從我國存在為數不少的“馬路殺手”這一層麵上說,中國的駕照比加國來得容易。據我體驗,國內駕校多練倒庫、移庫等樁考項目,雖然難度較大,但與上路不“對口”;會車、上坡起步等對上路駕車很有幫助的路考項目卻練不上幾回,確實有本末倒置的嫌疑。據兒子說,他拜師學駕時,老師隻用兩個小時讓他熟悉了前進、倒退、油門、刹車等基本操縱作後,就立馬衝上高速,匯入滾滾車流之中。雖然有的人嚇得冷汗涔涔,但練出來的本領很實用。

 

    眾所周知,國內的司機雖然駕駛本領高低不一,但心態普遍浮躁,常常把會車當作顯露駕駛水平的機會,越是到了擁擠的地方,越是爭先恐後,視職業道德如兒戲。這種能爭則爭,甚至不能搶也搶的野蠻習慣,讓駕駛新手膽戰心驚。若是遇到行人,開車族就更加張狂,生怕別人蔑視自己有車的財勢,不是摁喇叭聲竭力嘶,就是加油門盲目搶道,視步行者如草芥。相比之下,加拿大就不是這樣,他們的交通法規中是否明令行人具有道路優先權我不清楚,但司機上路尊重行人卻是不爭的事實。加拿大的高速路上限高速(一般規定90千米/小時),低速路上限低速(60千米/小時,實際行駛時允許在限速的百分之十範圍內調整),但每遇行人,不管他是遵規還是違紀,所有司機都停車讓路,絕不敢目中無人。有幾次,我在路邊溜達,不小心擋了車道,發覺後趕快退回。當時想,心急火燎的司機不一定會怎麽出言不遜,或惡狠狠地啐我一口呢!出乎意料的是,司機並沒有因為誤了行程而大動肝火,而是原地不動,摁下車窗,禮貌地向我擺手,執意邀我先行,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有生命的“人”在無情感的“車”麵前的尊嚴。

 

    如果說人是地球的主宰,車還有所顧忌的話,那麽動物穿越公路時得到尊重就更能說明問題。有多少次,在碧空藍天上人字型翱翔的大雁心血來潮,排著整齊的“隊伍”要橫越馬路。綠燈放行了,南來北往的車流啟動了,但難得到馬路上“瀟灑”一回的大雁可不管這些,它們紳士般的搖擺著身子,不慌不忙的魚貫而行。昔日風馳電掣的轎車隻好“忍氣吞聲”,默默地為這些“天上來客”送行。

 

    說到交通意識,還有一些小故事要告訴大家。加拿大的高速公路除不收費之外,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即開設專用道,鼓勵一車承載多人。隻要你的車上坐有兩人以上,就可以避開相對擁擠的通用車道,在專用車道上風馳電掣。反之,不管高速公路上如何“臃腫”,一人一車者是不準上清閑的專用車道的,否則,你接到的將是上法庭的傳票。由於兒子的嶽父母與我們一前一後也到加拿大探親,所以有時我們相約出門,會出現五座車乘六人的超載現象。好在兒子的“自由人”吉普後備箱很大,體態苗條的親家母就自告奮勇,到後座背麵的空地“獨善其身”。每逢這時,雖然我們的座駕能夠在高速的專用車道上奔馳,但兒子經常提醒我們,上下車一定要避開他人,如果被當地人發現,他們就可能舉報給交警,讓你“吃不完兜著走”。

 

    剛到多倫多的時候,每逢過馬路,都規規矩矩地站在路邊等紅綠燈,唯恐闖了紅燈,讓老外看不起。左等右等,但見大馬路上車如穿梭,就是不見綠燈放行。後來才知道,為了保證主幹道上車流的通過,每個十字路口的線杆上都設有紅色按鈕,隻有人為地摁一下,所需要的綠燈才會按順序到來。不懂這裏的規矩,我們竟成了“土老冒”進城,連馬路都難以逾越。待得時間長了,又發現每一個交叉路口,都把副道的右半部分後退2米左右標上白線,配上STOP的指示牌,警告司機在此停車觀察,隻有在主幹道無障礙的情況下,才能進入繼續前行。為此,我專門查找了加拿大交通法規,原來STOP是“停定”的意思,即車輛從副道進主道時,不管前方的道路上有沒有來車,司機都必須在白線後停定6秒,絕對不準橫衝直撞。經加國的嚴格熏陶,我這樣一個入門級的國內駕駛員,也總結出了“小路讓大路,拐彎讓直行”的上路規則。

 

    按加國的交通法規定,有三年以上的他國駕齡,可以在加拿大駕車兩個月。我登陸加拿大2個月以後,有一次駕車去打工,上海的路京(工友)語重心長地告訴我說,你的無證駕駛如果被警察發現,可能引起三項嚴重後果:一,拘留你本人;二,你兒子要拿一筆巨額保釋金;三,驅逐你出境,永遠不能再進加拿大。他的話是否有嚇唬的成分我沒能求證,但讓人頭皮發麻,我以後私自駕車的行為大為收斂。

 

    加拿大的公交係統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兒子家附近的陽街上,跑得是VIVA公交車。該公司每站都設置一座厚玻璃的全功能候車亭,既能為乘客遮風擋雨,也能夠自動售票,自動檢票,裏麵的滾動顯示屏還能顯示下趟車到達的時間。坐在裏麵設置的不鏽鋼長椅上,可以一麵瀏覽附近的風景,一麵靜候汽車的來臨。

 

    長長的公交車冬有暖氣,夏有空調,座位充裕,快捷方便。每靠站台,司機都謹慎地駕車穩穩當當地停靠在站台路邊,絕不會出現體弱的乘客爬不進車廂的怪現象,更聽不到“快!快一步!”等不耐煩的語言,更不見乘客追車的咄咄怪事。為了提高運行效率,也是為了節約大家的時間,每一排座位的上邊都設有專用按鈕,誰下車,誰摁鈴,否則,站內沒人等車時,司機就有可能隔站而過。他們的公交車也實行一票製,但隻要距離檢票時間不超兩小時,持票人就可以再次登車,繼續旅行。另外,加國還設有公交日,到了這一天,公交車義務開行,所有人免費乘坐。國內騎自行車者多如牛毛,開汽車者鳳毛麟角,有車族因此自覺高人一等。加拿大的情況與我們恰恰相反,他們的路上車流如潮,而蹬著自行車疾馳的現象卻十分少見。物以稀為貴,常見駕車者對騎車人豎起大拇指(我騎兒子的18檔變速健身自行車出去轉悠時就經常“榮獲”這種禮遇),佩服騎自行車鍛煉的方式,更羨慕騎車人的堅強意誌。有一次,某世界級的大公司在一個郊外的高爾夫球場餐廳聚餐,在餐廳門前的草坪上設專人接待,我恰巧騎自行車到餐廳打工。按我們的思維,赴宴者一定西裝革履、輕裘豪車,而我這樣的著便裝、蹬力車者絕不會是他們的客人。但事實卻出人意料:見我將車一穩,就有接待者快步迎上前來,恭恭敬敬地遞上簽到冊……他們根本沒有歧視騎車人的意識,反而認為是客人利用赴宴的機會騎車鍛煉身體,而對不放棄一切機會鍛煉身體的人充滿敬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