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相對於被很多人熟知的德裏、孟買和加爾各答,位於印度南部孟加拉灣旁的金奈(Chennai),可能知之者甚少,但它卻一點兒也不比這三個城市遜色。它不僅是孟加拉灣沿岸最大的城市,也是印度第四大城市,還是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的“姐妹”,其原因是它們都由英國人一手打造出來。如果說加爾各答曾經因為是英屬印度的首都,並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中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4)

印度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很多都在村落中。如果說有著“性愛圖騰”之稱的克久拉霍寺廟建築群因為通火車還不能算是“天高皇帝遠”的話,那跟它一脈相承,也有諸多性愛雕塑的科納克太陽神廟(KonarakSunTemple)就隻能算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之地了。這個太陽神廟距離最近的普裏火車站(PuriRailwaystation)有35公裏,而離最近的布巴內斯瓦爾機場(BhubaneswarAirport[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第一次聽說印度的加爾各答(Kalkata),是在高中的地理課本中。雖然高中地理課的內容我早已忘到了後腦勺,但加爾各答的名字卻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經年不忘。我想我跟加爾各答是有緣的,所以此次印度之行,我不論如何也要看它一眼。 到達加爾各答機場,還不到上午10點,我趕緊打Uber去火車站存包,可等了好久車也不來。沒辦法,我隻能坐Prepaid的出租車,預付380盧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在印度數千年的曆史上,曾出現過兩個牛氣衝天的帝國。一個是莫臥兒帝國(1526-1857),一個是孔雀帝國(B.C.322-B.C.184)。莫臥兒帝國由從開伯爾山口進入的穆斯林建立,此帝國定都在恒河最重要支流亞穆納河邊的阿格拉和德裏,而孔雀帝國是在印度“土生土長”的,它定都於恒河邊的華氏城,即今天的巴特那(Patna)。如果說莫臥兒帝國是印度的終結者,那孔雀帝國則是印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在聖城遍地的印度,有兩個聖城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是瓦拉納西(Varanasi),一個是距離瓦拉納西250多公裏的菩提伽耶(BodhGaya)。如果說瓦拉納西是印度教徒的第一聖地,那印地語中意為“智慧之地”的菩提伽耶則是佛教徒的第一聖地。為什麽呢?因為菩提伽耶是佛教的誕生地,釋迦牟尼正是在這裏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今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菩提伽耶已成為全世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人人都知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它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就像黃河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一樣。可是跟中國不一樣的是,印度的恒河邊誕生了很多聖城,比如我去過的瑞詩凱詩(Rishikesh)和瓦拉納西(Varanasi)。瑞詩凱詩是瑜伽修行者的世界首都,而瓦拉納西則是占有印度人口70%的印度教徒的世界心髒。為什麽恒河流經印度1/3的國土麵積,偏偏瓦拉納西會成為印度教徒心目中的第一聖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在萬物皆神祇的印度,有3億多神靈,這麽多的神靈自然催生出了不少聖城。可是今天,沒有一座聖城可以跟恒河邊的聖城瓦拉納西(Varanasi)一爭高下。這是因為,瓦拉納西是印度教徒心中最重要的聖城,而印度教徒在印度的比例高達70%。有人說,印度教徒一生中有四個願望,它們分別是敬拜濕婆神、暢飲恒河水、結交聖人和住在瓦拉納西。我不是印度教徒,但我同樣對這座美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8)

在我去過的印度世界文化遺產中,我覺得唯一可以跟“完美建築”泰姬陵相媲美的就是有著“性愛圖騰”之稱的克久拉霍建築群(KhajurahoGroupofMonuments)。如果說泰姬陵是穆斯林寫出的傑出詩篇,那比泰姬陵早建了600多年的克久拉霍建築群則是古印度人奏出的動人樂章。當我看到建築和雕塑達到完美平衡的克久拉霍建築群時,我除了想讚歎古印度人的智慧和獨特審美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在包括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國的古印度漫長的曆史中,有兩個最為人稱道的帝國:一個是孔雀帝國(B.C.324-B.C.187),另一個是莫臥兒帝國(1526-1857)。兩個帝國都幅員遼闊、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如果說定都華氏城(Patna)的孔雀帝國是今天印度的開門鼻祖,那定都於阿格拉(Agra)的莫臥兒帝國則是印度的關門弟子。雖然莫臥兒帝國由外來的異教徒建立,但這些穆斯林統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中國人常用“侯門一入深如海”來形容門第差距帶來的愛情悲劇。在王權社會,恐怕沒有人會比皇帝的地位更高。對要娶多少就可以娶多少的皇帝來說,讓他做到“人間縱有百媚千紅,唯獨你是情之所鍾”是比登天還難的。如果嫁給皇帝的女子期盼“願得一心人,白首不分離”的愛情,那多半是癡心妄想的。可是,這世間,就是有那麽幾個對愛妻深情款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