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萬水,隻為尋找初心。
個人資料
lily0824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獨行印度(22)-帝國的王都

(2023-11-03 06:02:11) 下一個

在印度數千年的曆史上,曾出現過兩個牛氣衝天的帝國。一個是莫臥兒帝國(1526-1857),一個是孔雀帝國(B.C.322-B.C.184)。臥兒帝國由從開伯爾山口進入的穆斯林建立,此帝國定都在恒河最重要支流亞穆納河邊的阿格拉和德裏,而孔雀帝國是在印度“土生土長”的,它定都於恒河邊的華氏城,即今天的巴特那(Patna)。如果說莫臥兒帝國是印度的終結者,那孔雀帝國則是印度的開拓者。這個孔雀帝國就像一顆啟明星,高懸在曆史的天空上,給印度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今天,印度國徽上的“四獅”形象正來自於孔雀帝國的阿育王柱的柱頭裝飾。

可是,孔雀帝國是如何來到人間的,它為什麽要定都華氏城呢?這得從亞曆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次大陸說起。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當亞曆山大大帝把波斯第一帝國送上西天後,他的勢力範圍便擴展到了印度河流域。而波斯人和亞曆山大軍團之所以會輕而易舉進入古印度,是因為遊牧的雅利安人在古印度站穩腳跟後,歐亞草原經曆了一場技術革命,那就是作戰時騎馬射箭。這種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讓雅利安人防不勝防,外加鐵器的廣泛使用,因而他們不斷向恒河流域退卻。幸運的是,在入侵者到來前,雅利安人已經搭建起了完整的世界觀和統治體係,即種姓製度。因而不管哪批入侵者到來,都會融入到種姓製度的汪洋大海中。

最初波斯人的腳步臨近古印度時,這裏已出現十六國,這些國家被史學家稱為列國時代(B.C.600-B.C.300)。當亞曆山大到來時,位於恒河平原東部的一個名為摩揭陀王國正處於上升期,它在吞並了瓦拉納西所在的迦屍國等國後,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推進到了恒河流域。此時,佛教已產生,佛陀長時間在此國居住,佛教曆史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結集都是在此國國王的讚助下舉辦的。而華氏城第一次被定為首都也是在這個王國,時間是公元前450年。從這時起,梵語中意為“花都”的華氏城便開啟了它“開掛”的旅程,成為了南亞次大陸的貿易和商業中心。

巴特那

巴特那

十六國地圖

發展勢頭良好的華氏城在摩揭陀王國繼位的幼王被大將難陀推翻,建立了難陀王朝(B.C.364-B.C.321)後依然保持著首都的地位。很多學者說,摩揭陀王國之所以會強勢崛起,出身十分低微的難陀之所以會當上國王,是因為“沙門思潮”的盛行。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四大種姓中的城市手工業者吠陀和首陀羅,在摩揭陀王國經濟大發展時期積攢下了大量財富,他們迫切需要思想的變革,反對婆羅門對精神世界的把持和刹帝利對社會財富的壟斷。於是一大批思想家順應時代潮流,創立了“沙門思潮”。此思潮的代表人物就是反對種姓製度的耆那教領軍人物筏馱摩那(Marhavira)和提倡眾生平等的佛教開創者釋迦牟尼。有意思的是,這兩位出身於刹帝利階層,拯救了無數人靈魂的思想家在創立耆那教和佛教時秉承的是傳播自己的哲學思想,而非宗教。

在沙門思潮風行時,歐洲和中國也在進行著深刻的思想變革。處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黃金期的中國,誕生了以孔子和老子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為之後的中國奠定了2千多年的哲學基礎。而在城邦林立的古希臘,則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曆士多德等偉大的哲學家,還培育出了亞曆士多德眼中的六種政體,這些思想家為今天的西方世界了打下了哲學根基。換句話說,今天世界運行的基礎,都由那個大師輩出的年代奠定。那真是值得全人類仰望和膜拜的時代。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雖然摩揭陀王國的曆代統治者都對“打破階層藩籬”的沙門思潮很重視,但真正把沙門思潮運用到極致的則是難陀。他和他兒子在時代之風的吹送下,在至少2萬名騎兵、20萬步兵、2千戰車和3千頭戰象的雄厚軍事實力助推下,開始了大征伐。在占領了恒河流域後,揮師向印度河流域進發。若不是迎頭碰上亞曆山大的王師,說不定第一個在印度建立帝國的就是難陀王朝。

可是,生的好不如運氣好。生在幸運時代,卻很倒黴的難陀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靠歪門邪道得來的王位受到了報應,總之他遇到的強大對手不僅讓他擴張的腳步停息,甚至連頭上的“烏紗帽”也沒了。一位在刹帝利種姓階層,名為旃陀羅笈多的年輕人在婆羅門政治家和哲學家的協助下,於公元前321年攻占難陀王朝的都城華氏城,推翻了難陀王朝,真正驗證了中國古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正確性。從這一年開始,定都於華氏城的孔雀王朝正式登入曆史舞台,並在印度浩瀚的曆史上如長明燈般永不熄滅。此時,是中國的戰國時代,而亞曆山大大帝則剛剛去世2年,他建立的帝國正處在分崩離析狀態。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生逢及時的旃陀羅笈多趕上了亞曆山大大帝故去,印度河流域失去強權政治的重大機會,又繼承了難陀王朝的龐大基業,些都讓他如雨後的春筍,迅速發展壯大,不斷蠶食亞曆山大大帝在古印度留下的產業,占領了西方人稱之為的奶牛帶(Cow Belt),還迫使對旁遮普地區統治的亞曆山大愛將塞琉古將一個女兒嫁給她,並向南擴展王國的領地。在篤信耆那教的他以絕食方式去世前,孔雀王朝的領土已從東邊孟加拉灣延伸到了西邊的阿拉伯海,南部擴張到到德幹高原。

很多人都說,旃陀羅笈多出生於飼養孔雀之家,因而他的帝國才稱之為孔雀帝國。可是,養孔雀是不可能屬於刹帝利階層的,他在當國王前也不會有機會見過亞曆山大大帝,被難陀王朝羞辱的婆羅門高種姓也不會幫助他造反。不管旃陀羅笈多的身世如何,孔雀帝國中的“孔雀”之名都讓我想起西藏有大神居住的岡仁波齊山上發源的,以動物名字命名的四條河流: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及孔雀河,孔雀河即是傳說中的“恒河源頭”。如果此傳說是真的,那旃陀羅笈多是不是肩負著神的使命呢?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孔雀帝國版圖

我不知道。我隻知道,靠婆羅門上位的他摒棄了沙門文化,讓婆羅門文化在帝國中取得了正統地位。在孔雀帝國的阿育王於公元前273年繼位後,印度次大陸的第一個中央集權製帝國便開始浮出水麵。這位果敢殺伐的國王在為帝國開疆擴土之時,曾在印度南部的一場戰役中一次性殺戮10萬人。在幾乎統治了整個印度次大陸後,阿育王要考慮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治理這個人口龐大、信仰眾多的帝國,宗教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於是,被描述為“一半是國王,一半是信徒;一半是征服,一半是普渡;一手拎著屠刀,一首拿著佛經”的阿育王把佛教定為了國教,首都華氏城內到處都是佛寺。

在阿育王把孔雀帝國推向鼎盛時,喝著孔雀帝國“乳汁”長大的華氏城也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它不僅是印度次大陸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國際貿易中心,人口高達40萬,其富裕程度在印度次大陸無一城市可以與之相媲美。那時華氏城的城牆上,有570座城樓和64座城門。城內綠樹成蔭,皇宮花園裏飼養著被馴服的孔雀和野雞,還有古希臘和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使節居住在皇宮裏。古希臘大使曾寫到:這裏手工業發達,手工技藝精巧,金銀珠寶首飾,香水香料和沙麻等產品,通過恒河水道,遠銷斯裏蘭卡、緬甸和波斯等地。

巴特那

巴特那

巴特那

隨著阿育王的離世,孔雀帝國也開始分崩離析,在最後一位國王被部將刺殺後,孔雀帝國也走到了盡頭。雖然接替它的巽伽王朝(B.C.187-B.C.75)也把華氏城定為了首都,但那時的它是不是很繁華,或者繁華到何種程度,曆史卻鮮少記載。人們隻知道,這個王朝的國土麵積已縮小到了恒河流域中部,佛教也不再是國教,取而代之的是婆羅門教。等佛教再盛行時,已是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320-540)的事了。這期間,北印度不斷被外族入侵,華氏城也不斷變更主人。

定都於華氏城的笈多帝國算是繼承了孔雀帝國的衣缽,它的開國君主也叫旃陀羅笈多。雖然它的國土麵積比不上孔雀帝國,但當旃陀羅笈多二世於公元380年將王國首都遷到華氏城後,這個帝國便達到了巔峰狀態。此時,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也開始興起,文學和建築等也達到頂峰,被學者們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而首都華氏城的手工業、煉鐵業、棉紡織業和造船業等都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對外貿易也更加活躍,華氏城又恢複了孔雀帝國時的容光煥發。當東晉的高僧法顯來得這裏時,他發現這裏的人民除了富裕外,還道德高尚。城裏的貴族會建造醫院,為窮人、殘疾者和病人提供免費治療。

去巴特那火車上

去巴特那沿途

去巴特那

去巴特那

可是,當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637年訪問這裏時,華氏城已變成了廢墟。為什麽這些王朝都要在華氏城建都,它為什麽又衰落了呢?我帶著疑問,從釋迦牟尼成佛地的菩提伽耶坐火車來得了這裏,即今天的巴特那。德裏火車站的售票員也不知道怎麽搞的,賣給我的票是無空調的。本來我想上火車找乘務員換票,但門兒都沒有。我擠在水泄不通,連風扇都沒有的車廂裏,看印度底層人的人間百態。有橫穿鐵軌的,有要飯的,有在火車上當眾打孩子的,還有熱情地給婦女讓坐的,我們本來坐三個人的座位就坐了五個人。整個車廂隻有我一個外國人,我像稀有動物似的,被無數印度人盯著看。我想我到印度真是花錢來買罪受的,可我不想像佛陀一樣當苦行僧啊。

幸好火車隻有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幸好火車隻晚點了15分鍾,我的痛苦才沒有持續太長時間。我的酒店在巴特那市中心,我入住後便開始尋找華氏城繁華的蛛絲馬跡,可哪裏找得到呢?整個城市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縣城。雖然出現了高樓,但到處都破破爛爛的,可是我去的AB's absolute Baffet和Babeque Nation兩家高級自助餐廳的晚餐卻全部被訂滿。幸好Babeque Nation旁邊有一家高級餐廳,我才沒餓著肚子。這家餐廳同樣生意興隆,看來巴特那的消費水平並不低。不過,在一家糕餅店裏,我卻買到了兩個胖胖的發麵大囊,才25盧比,30美分,特別好吃。第二天我在AB's自助餐廳花了839盧比,10美元多一點兒吃到了一頓滿意的午餐。

巴特那晚餐

巴特那自助餐

巴特那自助餐

有的學者說,華氏城之所以會衰落是因為恒河河道的改變。因華氏子城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河流商業,因而恒河的改道使其不能再依靠恒河進行貿易,這大大削弱了華氏城的貿易份額。之後,華氏城遭遇了滅頂的洪災,這場洪災被記錄到了耆那教的著作裏。著作中說17個晝夜大雨導致了恒河泛濫,華氏城即被這場災難性的洪災淹沒。雖被重建,但盛況不再,還遭遇了嚴重的火災。當莫臥兒帝國胡馬雍在位時,蘇爾帝國的舍爾沙占領了這裏,並建城,把華氏城改名為巴特那。依靠著綿綿不絕的恒河水,巴特那在17世紀時再次成為國際貿易中心。

今天的巴特那城區沒什麽可看的,我隻去了酒店邊的佛教紀念公園(Buddha Smriti Park)。它是為了紀念佛祖2554歲生日而建的,裏麵有達賴喇嘛種植的兩棵菩提樹,可我去的那天它關閉。對於我來說,沒看到沒什麽,因為我的目的地是恒河。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從酒店出發,經過甘地廣場(Gandhi Maidan),走到恒河邊。沿途的街邊有理發的,還有做衣服的,感覺是中國的80年代,恒河邊是巴特那醫學院。雖然巴特那也不幹淨,但比舊德裏、阿格拉老城和瓦拉納西老城強多了,我在巴特那醫學院還找到了特別幹淨的衛生間,這些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讓我沒想到的還有,巴特那的最高氣溫才31度,還下著絲絲的細雨,這讓我覺得在沒有噪音的恒河邊漫步是一種享受。

佛教紀念公園

巴特那醫學院

巴特那的恒河

巴特那的恒河

如果說我在瑞詩凱詩和瓦拉納西看到的恒河是河的話,那在巴特那看到的河更像大海,浩瀚、寬闊、一眼望不到頭,更配得上印度“母親河”的稱號。古希臘曆史學家曾說,華氏城位於恒河和另一條河的交匯處,但古印度人認為華氏城下方還有一條通向天國的冥河。印度教的傳說中說,恒河將亡者的骨灰帶入地下後,會繼續在冥河中流淌。婆羅門教文獻《往世書》中記載到,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神妻子死去後,服飾落到了華氏城,因而華氏城是印度教的聖地。或許這些傳說是華氏城成為無數朝代首都的原因之一,但更現實的原因是,位於多河交界處的華氏城是河運的最佳之地。今天,位於恒河、宋河(Son River)和甘達克河(Ganda River)交匯處的巴特那還是錫克教徒的聖城,因為此教的最後一位大師出生在這裏。

因為是聖城,所以巴特那的恒河邊跟瓦拉納西一樣,到處都是河壇,但人數比瓦拉納西的少很多很多。河壇邊是修建得非常好的步道,我沿著步道一直走到三水交融處,看見城市的臭水直接排入了恒河中,還看見有人在汙染的恒河水中洗衣服和床單,也看見無數人跳進恒河水中欲洗清自己的罪孽。雖然我知道自己也罪孽深重,但倒找我錢我也不會走進恒河裏一步的。不過,我卻可以包船橫渡恒河。最開始岸上的人告訴撐船的小夥子說50盧比,離岸後遇到他父親,他父親立刻漲價到400盧比,我還價100盧比。父親不同意,說必須200盧比,我便大聲喊岸上的人。這位父親一聽,立刻開船走人。走了一會,我看他啟動了馬達,猜他的油錢應該很貴吧,於是告訴他我付200盧比,2.5美元,老人家開心地笑了。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巴特那恒河旁

在來回20分鍾的恒河遊中,我看到印度人拿著瓶瓶罐罐來裝被汙染的恒河水,還看到把河壇打掃得幹幹淨淨的清潔工直接把垃圾掃進了恒河。心想,神是極其愛幹淨的,如此臭的恒河,神還會光臨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浩浩蕩蕩的恒河入海前,它分出去一條支流,這條支流流經大名鼎鼎的加爾各答(Kolkata)。那裏是文藝的搖籃,那裏揚著英國的風帆。

路線

巴特那路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an008' 的評論 : 謝謝你的盛讚!
man008 回複 悄悄話 博主的遊記真的可以當成教科書使用了,大讚!!!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世界在我心中' 的評論 : 謝謝。
世界在我心中 回複 悄悄話 跟著你學習印度史了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llee' 的評論 : 網上說,2011年時印度的佛教徒隻占0.7%。我去佛教聖地鹿野苑和菩提迦耶時,看到去參拜的佛教徒少之又少。另外,我去印度後,對印度人的印象大為改觀,一點兒也不討厭他們,他們的善良讓我的旅行變得很輕鬆。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llee' 的評論 : 多謝。
xllee 回複 悄悄話 雖然很討厭印度人 可是看了你的遊記 還是不喜歡印度 佛教是不是在印度消亡了 問印度同事佛教 他們說不知道
xllee 回複 悄悄話 打讚
lily0824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anxueClear' 的評論 : 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HanxueClear 回複 悄悄話 繼續跟讀,學習!再次感謝你無私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