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帝國首都阿卡德相比,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就像一個繈褓中的嬰兒。但就是這個“嬰兒”,成了今天伊拉克的首都。而阿卡德,早已消失於天際,人們都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在哪裏,隻能猜測它位於底格裏斯河東岸,離同樣位於底格裏斯河岸的巴格達不遠。難道波斯語中意為“神的贈賜”的巴格達,跟伊南娜女神的阿卡德一樣,也是神賜予的嗎?
沒人能給出正確答案。但是,阿拔斯王朝的“出生”到“死亡”,卻被史學家們記錄得清清楚楚。公元750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叔父阿巴斯的後代,利用波斯人的勢力,推翻了阿拉伯帝國的倭瑪亞王朝,建立了阿拔斯王朝,之後定都巴格達。此時的巴格達,是一個圓形的皇城,意為“平安之都”。一提到圓形的城市,我就會想到同樣是圓形城市的成都。它們是同一個神族建造的嗎?也許是的。《地球編年史》中說,恩利爾的長子辛創立了伊斯蘭教,而辛神的女兒伊南娜創建了印度河穀文明,那巴格達和成都說不定都是辛神家族的城市。《地球編年史》中還說,恩利爾在大洪水前在伊拉克南部建造的6座城市,都位於以恩利爾的城市尼普爾為中心的同心圓上。
巴格達
巴格達
巴格達
阿拔斯王朝版圖
不管巴格達是不是辛神家族的“產品”,巴格達的選址都極其富有戰略性。它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最窄之處,扼守著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咽喉。曾經的巴比倫和基什都是這樣的選址,隻不過兩個古城都已化作了塵埃,再加上兩河改道,才輪到了巴格達的橫空出世。因為持續了500多年的阿拔斯王朝,巴格達才在被眾神青睞過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混”得風生水起,並跟阿拔斯王朝一起進入了鼎盛時代。在這個時代,巴格達不僅城市壯觀、人口眾多,而且商業發達、文化包容,還一舉成為了跟當時的長安和君士坦丁堡齊名的國際化大都市。而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波斯人的鼎力相助。
幫阿拔斯王朝打響對抗倭瑪亞王朝第一槍的開國元勳便有波斯血統。當阿拔斯王朝建國後,第二年由波斯人掌管的阿拔斯王朝軍隊便開始挑戰正處於盛世的中國大唐。這場被稱作“怛羅斯之戰”的戰爭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兩大帝國之間的直接碰撞,最終唐軍戰敗,“三萬餘士卒近乎全沒”,唐朝不得不退出中亞霸權爭奪的舞台。在此戰之前,把阿拉伯帝國疆域擴展到曆史最大的倭馬亞王朝曾間接性地跟唐朝軍隊發生衝突,但唐軍都未遭到失敗。強悍的阿拔斯王朝還在唐朝的安史之亂時,派遣了4千多雇傭軍來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巴格達
巴格達
巴格達
巴格達
這個凶悍的阿拔斯王朝,一經建國就開始對倭瑪亞王朝皇族進行絞殺,倭瑪亞王朝皇族中僅有一名男丁僥幸逃脫到今天的西班牙南部,在公元756年建立了後倭瑪亞王朝。到第五任哈裏發哈倫·拉希德時,他開始對和阿裏的後代進行傾軋,其中一個後代伊德裏斯逃到摩洛哥,於公元785年建立了第一個什葉派王朝,名為伊德裏斯王朝。這兩個王朝的所在地我都去過,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時我便對與它們“一奶同胞”的伊拉克浮想聯翩了。同時,他還在公元806年的小亞細亞戰爭中大敗東羅馬帝國,強征皇帝本人和皇室每一個成員的人丁稅。該事件被視為東羅馬帝國的恥辱,也是阿拔斯王朝走向巔峰的標誌。
雖然被中國稱作“黑衣大食”的阿拔斯王朝和“白衣大食”的倭瑪亞王朝的國教都是伊斯蘭教,但倭瑪亞王朝依靠的是阿拉伯人,而阿拔斯王朝,不僅倚仗波斯人,還把波斯帝國的傳統融入了內政外交中,擔任軍政要職的很多都是波斯穆斯林。這些優秀的波斯穆斯林在幫阿拔斯王朝開疆擴土,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沃野千裏的帝國後,開始大力發展阿拔斯王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工商業。因東西方的“絲綢之路”貫穿阿拉伯帝國,因而其首都巴格達商賈雲集,商品琳琅滿目,到處是一片繁盛的景象。這是阿拔斯王朝的黃金時代。
巴格達
巴格達
巴格達
巴格達
可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哈倫創建的盛世隻持續了20多年。他在位時,立他的嫡子為王儲,立他的長子馬蒙為第二王儲。支持嫡子的是阿拉伯人,而支持長子的是波斯人。當嫡子繼位,並立自己年幼的兒子為王儲後,馬蒙率領波斯人攻入了巴格達,美輪美奐的巴格達圓形宮城在內戰期間被破壞殆盡。這位跟他父親並列為阿巴斯王朝最著名的兩位哈裏發的馬蒙,是阿拔斯家族中最有學識的人。他曾在大勝東羅馬帝國軍隊後,向東羅馬帝國皇帝索要托勒密於公元150年所著的《天文學大成》作為貢品。同時,他還是製圖學的先驅,研製出了新的煉金術,為後世合成藥品的生產提供了便利,月球上的馬蒙環形山就是因為他對天文學的貢獻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這位多才多藝的哈裏發,對伊斯蘭文化的貢獻都可以用卓越來形容。他倡導把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古波斯等國的學術典籍翻譯為阿拉伯語,這項翻譯運動持續了近百年,被稱為阿拉伯和世界曆史上的“百年翻譯運動”。在他統治的美好時代裏,伊斯蘭文化和上述文化的精髓在巴格達交匯和融合,巴格達成了世界上的文化中心。探索宇宙奧秘的哲理詩、崇尚精神領域的蘇菲詩、闡述知識學問的教諭詩,以及遠離塵世的苦行詩等開始盛行;又名《天方夜譚》的巨著《一千零一夜》中的很多故事便以巴格達為背景。這部奇書在被傳播到各地後,對很多國家的文學和戲劇等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巴格達
巴格達
巴格達
巴格達
除了詩歌和散文外,此時阿拔斯王朝的建築、繪畫、音樂、書法等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繪畫在吸納了其它民族的繪畫藝術精華之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蘭繪畫藝術,這些繪畫通過插圖、宮廷畫和壁畫等形式顯現出來,而帶有中世紀繪畫藝術的《獸醫學》更是阿拔斯王朝繪畫藝術達到巔峰的佐證。音樂在融合了波斯、希臘、印度、中國等地的音樂元素後同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新的樂器被發明,新的音樂理論也隨之產生。齊聚在巴格達的書法家們創立了被認為是當時阿拉伯字母奠基者的“萊哈尼”體,還出現了“書聖”和各種獨特的字體,這些字體一直影響著伊斯蘭世界。
所謂“月滿則虧”。馬蒙統治時的阿拔斯王朝看似朝氣蓬勃,但帝國內部的叛亂和與東羅馬帝國的衝突等內憂外患卻早已為帝國衰落埋下了伏筆。他死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因有突厥血統,因而在繼位之後舍棄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開始重用突厥人,這開啟了阿拔斯王朝的新篇章,首都也於836年遷到了距離巴格達100多公裏的薩邁拉(Samarra),世界上第一個在塔身外的階梯螺旋宣禮塔就建於此地。在50多年的“薩邁拉時代”,遜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的宗教寬鬆氛圍消失不見,巴格達的猶太教會堂和基督大教堂被夷平,什葉派的清真寺也化為烏有,信奉什葉派的穆斯林也禁止到巴格達朝聖。
去薩邁拉沿途
去薩邁拉沿途
去薩邁拉沿途
去薩邁拉沿途
去薩邁拉沿途
這樣嚴苛的政策,讓阿拔斯王朝內部陷入了“狗咬狗”的鬥爭之中,有的哈裏發被禁衛軍殺死,有的哈裏發被毒死,王朝進入頹廢的下降通道中。當首都於公元892年重新遷回巴格達後,薩邁拉便被遺棄,成了“殘都”。但阿拔斯王朝並未“起死回生”,最後王朝在搖搖晃晃中,被蒙古帝國於1258年送上了西天。首都巴格達被蒙古人血洗,昔日的繁榮瞬間化為灰燼。這場對巴格達的洗劫讓歐洲人大為震驚,他們將之稱為“上帝之鞭”。公元1400年,重建後的巴格達再次毀於蒙古人的鐵蹄下。 之後16世紀被波斯第三帝國統治,17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吞並,最後在1917年又處於英國占領下,直到1958年巴格達才恢複獨立,增添了現代氣息。可在兩次海灣戰爭後,它又變成了“殘都”。
本來,我最初是想在是薩邁拉住一夜的,因為那裏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瀕危遺產名錄的薩邁拉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Samarra),階梯螺旋宣禮塔就位於這個清真寺內。但是,整個薩邁拉都沒有一個酒店,我不得不從巴格達開往這裏。沿途的檢查站有好幾個,每個都要查護照和盤問,耽誤的時間數不勝數。幸好沿途有綠油油的農田,甚至還有“歐式”的葡萄園和我百看不厭的底格裏斯河,它們讓我的旅途不至於太無聊。跨越底格裏斯河的大橋後,我想停下來拍照,河邊站崗的軍人先是禁止,後跟著我,告訴我隻能拍河的一麵,而不能拍另一麵的水電站。
薩邁拉
薩邁拉
薩邁拉
薩邁拉大清真寺
薩邁拉大清真寺宣禮塔
進入薩邁拉前,我又遇到了嚴苛的檢查站。這裏的警察以為我要回巴格達,於是扣了我的護照,發給我一個牌子,說是為了我的安全。我趕緊解釋我不回巴格達,他們才把護照還給我。到薩邁拉清真寺旁時,還有一個檢查站,警察向我要牌子,我說沒有。他們打電話核實,又檢查了我的護照,最後才放我進到停車場。停車場的對麵,就是那個很別致的階梯螺旋宣禮塔。這個宣禮塔很特別,因為其它清真寺通往頂部的階梯都建在宣禮塔內,惟獨這個宣禮塔的階梯修在塔外,因而被稱為“轉塔”。該宣禮塔高50多米,融合了亞述廟塔的建築風格。今天,它被印在了伊拉克250第納爾的紙幣背麵。
宣禮塔的旁邊便是薩邁拉大清真寺。它曾是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也曾在阿拉伯世界很有影響力,位於埃及開羅的伊本·圖倫清真寺便參照了它來建造。這個清真寺我在埃及時去過,很想比較一下兩者的異同。據說薩邁拉清真寺內的花紋和幾何雕刻體現了早期伊斯蘭建築的裝飾特征,我躍躍欲試,想進裏麵一探究竟。可是,整個宣禮塔和清真寺都被鐵絲網圍了起來,裏麵有軍人把手。我比劃著要進入,那裏的軍人連連向我擺手。沒辦法,我隻能從外麵照張照片走人。
薩邁拉
薩邁拉
薩邁拉
薩邁拉
薩邁拉
不過,我並沒有離開薩邁拉。因為薩邁拉整個古城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因而我繞著古城開,想看看“薩邁拉時代”漂亮的宮殿和園林。結果看了個寂寞,除了破破爛爛的房屋和街道以外,什麽也沒有,那些如花的“美顏”早已在曆史的塵沙中變成了一片廢墟。雖然“薩邁拉時代”的眾多古跡都化作了灰燼,但之後的阿拔斯王朝卻在薩邁拉留下了阿斯卡裏清真寺(Haram of Imam Ali al-Hadi)。該清真寺建於公元944年,是什葉派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薩邁拉也因為它而成了什葉派的聖地。我為了去這個清真寺,受盡了煎熬。
薩邁拉不大,導航地圖給我指到了一個有軍人站崗的地方,隻要穿過這裏就能到達清真寺,可不會英文的軍人說什麽也不讓我開進去。沒辦法,我隻能走別的路,路上遇到一個會英文的小夥子,我讓他上車給我指路,他又給我指到了原處。等他一下車,軍人就對他很嚴厲地說著什麽,然後把我的護照和後備箱及後備箱裏的行李統統檢查了一番,好像我是一個美女蛇,汙染了他穆斯林的兄弟。我正打算離開時,裏麵出來了一輛車,車上的軍官說他帶我去,但得走另一條路。那條路上也有士兵把手,士兵又是打電話又是檢查我的護照和行李,最終才讓我通過。
阿斯卡裏清真寺
阿斯卡裏清真寺
阿斯卡裏清真寺
阿斯卡裏清真寺
阿斯卡裏清真寺
阿斯卡裏清真寺
阿斯卡裏清真寺
等到達清真寺入口時,軍官下車跟那裏的警察寒暄,我才發現他長得很帥,是那種童叟無欺的帥。他看我平行停車停得不利索,還幫我停好了車。我對他千恩萬謝,揮手跟他告別,走進了安檢處。這裏提供女性進清真寺必須披的黑紗,但隻要把頭發和身體都遮住便可,並不嚴苛。從安檢處到清真寺,得有一公裏遠,沿途沒有任何遮擋物,而此時的溫度是28攝氏度。我慶幸春天來,要是夏天來,我還不得被曬暈過去。路上遇到一個中文說得很好的當地小夥子,他說他在中國學的中文。好不容易到了清真寺內,裏麵的教徒不多,去地下衛生間居然要乘扶梯,這讓我有些意外。
該清真寺之所以大名遠揚,除了曆史悠久以外,還因為這裏埋葬著公元9世紀末什葉派的兩位領袖。我在埃及和伊拉克的另外兩個聖城看了太多的清真寺,也不覺得這裏的清真寺有多特殊,隻知道它著名的金頂和兩座宣禮塔在第二次海灣戰爭中被毀,其旁還有被炸掉的搖搖欲墜的建築。雖然薩邁拉這個阿拉伯帝國的“殘都”如今已經變成了“棄都”,知之者甚少,但它的“兄弟”巴格達卻在曆史的風中搖曳,被世人熟知,也被世人尋訪。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