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7-05-02 13:36:46)
在《大乘起信論》之中提到:【複次,生滅因緣者,謂諸眾生依心意識轉,此義雲何?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分別相續說名為意。】在這一段論文之中說到“諸眾生依心意識轉”,先要來說明一下此處“心意識”的意涵。“心、意、識”三者,諸經論中有著不同的說法,但其實都不互相矛盾,應該要觀察它前後文所說,了解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所要談的就是每一個真心都具足一切法種。正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1開示:“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佛已經很清楚開示:每一位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隻因為妄想顛倒執著,而無法證得。如果眾生能夠離開妄想顛倒執著,未來就可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4-28 11:06:29)
我們所要討論的題目是“離苦樂能離煩惱嗎”?也就是說,有人問到:我們學佛是要離苦得樂,可是經典裏麵又說這苦跟樂都是煩惱;如果苦跟樂都是煩惱,我們又要離苦得樂,那不就等於是說,我們離開了一個煩惱,又到了另外一個煩惱了嗎?
  其實我們佛法所說苦樂都是煩惱。這個樂呢,這苦樂都是煩惱的樂,跟離苦得樂的樂,其實它的內涵是有所不同的。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4-28 11:04:22)
一般人說自在、不自在,比如說自由自在、悠閑自在、好不自在。其中“自在”的意思是說,隨著自己的意誌,不受拘束也毫無阻礙,心裏不會感到別扭或不愉快;也就是說,不論麵對怎麽樣的外在環境,內心總是不會因而有一絲一毫的拘謹束縛,總是舒適自然,這就是自在。從這樣一般人對自在的定義來看待修學佛法時,就會有人認為:每天將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佛法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所要講的主題是:“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其實這一句話是針對出家人來說的,這一句話是古德的一個偈裏麵引出來的。他的偈裏麵是這樣子說的:“施主一粒米,大似須彌山,若然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為什麽要這樣子說呢?因為一個出家人他接受人家的供養,因為他不能經營事業,所以他必須接受施主的供養;那這裏講說,施主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4-28 09:14:51)
要講的題目是:“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佛教以及道教當中的僧人以及道士比較容易造作地獄業,所以地獄門前的僧人以及道士比較多。像這樣的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呢?有必要來加以說明清楚,以免自己妄造惡業而不知。不過在講解之前,我們先要解說什麽是地獄,地獄有哪些,是因為犯了什麽樣的業而會在地獄受報。在了知了之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4-27 12:43:55)
有人問到說:“佛法之中求財富得財富,那不就沒有因果了嗎?”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曾經起了一個念頭:為什麽會這麽問?後來我想到世間法之中,不是也有求官不一定得到官,求如意郎君、美嬌娘也不一定盡如人願,甚至是求子嗣、求闔家平安等等,能否實現也都在未知之數;依於這樣子的觀念,所以有人會有這樣子的看法。因為佛法之中說“求財富得財富&r[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04-27 12:37:01)
大家都知道,佛有一個名號叫作兩足尊,意思是說佛的福德與智慧,兩者是具足圓滿的。智慧的部分,簡而言之就是要能夠證到一切種智;而福德的部分,到底要大到什麽程度才叫作圓滿呢?而這個問題所牽涉到的是:菩薩所修的福德又與成就佛菩提道的關聯是什麽呢?首先,先簡單來形容福報的大小,然後再說其種類的差別,最後再說明福報與成就佛菩提道的關聯。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上兩集當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八識的俱有依----八個識的俱有依。從上麵的說明當中可以知道,第八識祂是前七識的俱有依,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五識,還有第六的意識以及第七的末那識,都必須要以第八識如來藏作為祂的俱有依。
  我們可以看一段經文裏麵它這樣講,這個是《大乘入楞伽經》,經文當中佛是這樣開示:“依於藏識故,而得有意轉;心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前集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俱有依”的意涵;並且告訴大家說,五識的俱有依有四種,也就是五色根,還有第六識、第七識,以及第八識。那麽這四種俱有依呢,可以分成四類:
  首先第一類就是叫做“同境依”,同境依指的就是五色根。因為五識祂是必須要依著五根去一同緣現在的境界,所以五根它是五識的同境依。
  第二個是“分別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