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老翁

散文雜俎,人物曆史,音樂藝術,老年哲理
博文
(2014-10-25 04:45:39)


題記
西安事變對我一直是個謎。張學良為何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蔣倒底在西安答應了什麽條件?中共在事變中起了什麽作用?蔣介石與中共可謂血海深仇,為何中共要說服張學良放蔣?斯大林為何反對西安事變?……過去公布的資料不能解釋。於是決心自己去找資料,在大陸和美國閱讀了很多資料。本文的寫作前後曆三年,由於新資料不斷出現(例如九十年代張學良對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4)
(2014-10-22 05:12:33)

退休以後,我選擇了一些我感興趣的曆史事件,廣泛收集資料(主要是近年出現的新資料),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寫成文章,算是一個閱讀小結。這些文章大多隻是直敘史實,有時也發一些感想,總標題是“史實求索”。
我喜歡研究曆史。古人說“以史為鑒”,北大教授付鷹說:“科學給人以知識,曆史給人以智慧”,我研究曆史的目的則更簡單一些,就是想活得明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14-10-18 04:41:19)


曾和一位在美國的中年朋友談起胡適先生步入中年時做過的一首詩:“略有幾根白發,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隻有拚命向前。”這位朋友大生感慨,他說:“如果把“河”理解成“太平洋”,倒也挺適合我的。從大陸出來,一切從零開始,拉家帶口的,不拚命向前,又能咋樣?!中年人不容易啊!”
俗話說:少年的幻想,青年的熱情,中年的幹勁,老年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1875年,聖彼得堡雜誌《小說家》請柴可夫斯基每月為該雜誌寫一首與該月份有關的鋼琴曲。1882年這十二首樂曲以《四季》的名稱出版。《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中的第六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船歌》旋律優美恬靜,清新自然。俄羅斯的河流在柴可夫斯基平緩的節拍裏流淌,俄羅斯特有的平底船在悠長的水波裏緩緩的劃行,六月的陽光灑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國的瓷器已有三千年曆史。從東漢開始,燒製技術趨於成熟,近幾百年來又完成了由素瓷經青花瓷向彩瓷的過渡。但從明、清、民國三代,直到上世紀50年代以前,人們根本不知道元青花為何物,一直以為到了明代才有大規模的青花瓷。600多年來,既無文獻記載,又無實物出現。中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在接手清宮舊存的時候竟沒有發現一件元青花。這一切在一夜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3)
(2014-10-09 05:07:43)


我老是走在時代後麵,不喜歡現代派的繪畫作品,諸如先鋒派、野獸派、立體派之類。有一次去到美國國家美術館的現代館參觀。建築倒是由貝聿銘設計得美侖美奐,但進去一看展品,卻是一頭霧水!看到旁邊一位老美站在一幅畫前作仔細研究狀,我不恥“上”問(他比我高出一大截也),請教此畫是什麽意思?不料他聳聳肩說:“我也不明白”!從此和這個現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4)
(2014-10-05 05:55:52)

多年前看過一個美國電影,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一個美國小鎮出現了一個女盜,既搶銀行,又搶商店,但警察卻連她的影蹤都發現不了,於是想到了過去累建奇功的退休老警官傑克.傑克已經65歲了,獨自一個人住在遠離鎮中心的一座房子裏,他被請出了山.
果然薑是老的辣,傑克很快發現了女盜的影蹤,但那女盜也確實身手不凡,幾次追捕都功虧一簣.漸漸地,傑克和那個女盜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我在“杜近芳”一文中說:“社會上一直傳說杜近芳是梅蘭芳和名伶孟小冬的私生女。”這“私生女”一說是不對的.因為梅蘭芳和孟小冬有長達六年的正式婚姻.
孟小冬12歲就在上海登台並一炮而紅,後又赴北平掛牌,紅極一時.她是個麵容清秀的美女,在舞台上卻演老生,嗓音寬厚,扮相優雅,身段瀟灑,人稱“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1925年在一次堂會上,18[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我剛從北大畢業當助教時,和一位姓吳的學姐合作擔任一門課程的教學。這位吳女士的嫂子就是杜近芳,所以我從她那裏聽到不少關於杜近芳的故事。 吳女士的哥哥吳葆禎,是婦產科名醫林巧稚的第一位男性研究生。據說林巧稚要收男研究生的原因是遇到難產時男醫生力氣大些。我也曾見過他,身高一米八幾,握手時勁很大,可以想象在手術台上一夫當關的雄姿。 吳女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
[6]
[7]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