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老翁

散文雜俎,人物曆史,音樂藝術,老年哲理
正文

貶官和貶官文化(四)劉禹錫

(2016-07-10 07:56:56) 下一個

(四)劉禹錫(唐朝)

劉禹錫(約772 — 約842),被貶年份:805-828,湖南朗州(今常德),廣東連州等。

  劉禹錫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大儒、哲學家、文學家、詩人。貞元二十一年(805)一月,德宗死,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係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劉禹錫當時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與王叔文、王侄、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革新隻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元和九年十二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詩中戲謔、嘲諷之意十分明顯。它刺痛了權臣,甚至還有對他們本無好感的憲宗本人。於是又被貶到蠻荒險惡的播州,也就是今天的遵義。多虧重臣裴度從中周旋,憲宗才收回成命,改為廣東連州。

  劉禹錫和摯友柳宗元離開長安,一路南行,來到衡陽。分手在即,兩人深覺愁腸寸斷。柳宗元贈詩作別(見柳宗元一文),劉禹錫深情作答: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裏又分歧。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後來劉禹錫又擔任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寶曆二年冬,從和州奉召回洛陽。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涯至此結束。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以後曆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 (836)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

  劉禹錫一生很悲苦,處處受排擠,被一貶再貶, 心情的苦悶可想而知,然而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秋詞》、《漢壽城春望》等仿民歌體詩歌。 名句很多,廣為傳誦。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等等。

這首《西塞山懷古》詩,是劉禹錫於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由夔州調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歎曆史興亡的詩。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浪淘沙》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寒沙始到金。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