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老翁

散文雜俎,人物曆史,音樂藝術,老年哲理
正文

中國瓷器中的紅色

(2016-11-11 13:10:19) 下一個

 

中國第一紅

    中國以紅色為吉祥,曆代帝王也都希望燒出顯示吉祥的鮮紅瓷器用於自己奢華的生活。中國瓷器中的紅釉是什麽時代開始燒成的?過去都認為是始於宋代的鈞窯。  1998年在新加坡外海出土一條沉船“黑石號”,經考證是唐代(公元826年)從揚州出發的貿易船。船上有6萬多件瓷器。其中有彩瓷,屬於釉下多彩,即在胎上塗多色彩料,外罩透明釉。其中就有紅色,是用銅料在還原氣氛下生成氧化亞銅,可稱中國第一紅。這個發現打破了唐代瓷器“南青北白”的說法。不過這種技術後來失傳。宋代的均窯也燒成紅釉,但和長沙窯並沒有繼承關係。

唐長沙窯彩瓷

宋代均窯

    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也獨立地燒成了紅釉,也是用的銅的氧化物在還原氣氛下1300度高溫生成氧化亞銅,而且這種技術流傳了下來。這是宋代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創造與突破,為我國陶瓷工藝開辟了一個新境界。銅紅釉的燒製對燒成溫度、升溫曲線,冷卻保溫時間都十分敏感,條件稍偏離規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紅色,技術難度大。當時的釉料配置不夠精細、準確,除了銅以外,還混雜著其他金屬氧化物。因此鈞紅釉具有紅裏泛紫的色調。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由於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其他顏色,而鈞瓷的名貴正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燒製過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鈞瓷無雙”的說法。有玫瑰紫,海棠紅,雞血紅,朱砂紅,胭脂紅等。釉色絢麗多彩,光亮瑩潤,表現出一種優雅含蓄之美。     

北宋鈞窯紅斑紋釉瓶

 

元代的釉裏紅

    元朝雖然不到一百年,但對中國瓷器的發展有很大貢獻。它燒成了兩種流傳千古的名瓷,即青花和釉裏紅。釉裏紅是在瓷胎上用氧化銅畫圖案。外罩一層透明釉,在1300度及還原氣氛中銅成為氧化亞銅而成呈色。元朝還出現了和青花一起燒成的青花釉裏紅,既有青花的幽雅沉靜,又有釉裏紅的渾厚壯麗,形成素雅與豔麗的和諧統一的藝術風格。由於要兼顧銅和鈷的發色,燒製條件極其苛刻,常常燒百件不一定燒成一件成品,行內流傳“若要窮,燒銅紅”的說法,因此流傳至今很少。其中之一就是現藏江西省博物館的元代青花釉裏紅樓閣式穀倉。   這件異常珍貴的國寶於1973年在景德鎮市郊一座元代古墓出土。這件高29厘米的仿江南樓閣式戲台建築的明器,是元代中期景德鎮瓷器的傑出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僅見的有確切紀年的青花釉裏紅瓷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這件瓷器做成二層樓閣的式樣,一麵是釉裏紅燒製的倉門,另一麵是青花寫就的墓誌銘,工藝極為複雜。因此極其珍貴,被文化部定為第一批60件不外借的國寶之一。

元代青花釉裏紅樓閣式穀倉。  

 

明代的釉裏紅和寶石紅

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因為紅朱同義,洪武皇帝對紅色很偏愛,因此將士服裝都帶紅色,並將紅色定為皇室專用色之一,釉裏紅也僅限於官窯生產和皇室使用。當時官窯曾花大量人力物力燒製釉裏紅瓷器,銅紅料的使用及釉裏紅器的燒製技術都達到成熟。因為隻燒了30年,燒製數量又少,洪武釉裏紅成為拍賣場上的搶手貨。

明洪武釉裏紅玉壺春瓶

 

 

 明永樂年間試燒寶石紅瓷器,並於宣德年間燒製成功。高溫紅釉仍以銅為著色劑,直接塗於胎體。因釉色中閃爍出紅寶石一樣的色澤,故名。又因這種釉色常作祭祀用器,又稱“祭紅”。但到明中期後此技術失傳。

宣德寶石紅僧帽壺

清代郎窯紅和豇豆紅

     郎窯紅釉是清康熙時期仿明宣德寶石紅釉所燒的一種紅釉。因康熙時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仿燒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稱郎紅。郎窯紅恢複了明中期後失傳的銅紅釉燒造技術,顏色鮮豔濃豔,釉麵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豔,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征,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

清郎窯紅瓶

 

康熙朝還燒製成“豇豆紅”。它也用銅料在還原焰中煆燒,但要適當放入一些富於氧氣的空氣,因而出現一種濃淡相間的淺紅色,局部甚至摻雜點點綠斑,素雅清淡,柔和悅目。豇豆紅僅見康熙一朝燒有此品種,而且是專供宮廷禦用之器。目前傳世很少。

康熙豇豆紅

 

清代釉裏紅

    釉裏紅是在元代開始燒造的,明初輝煌了一段時間,在宣德就停止了。差不多二百年之後。康乾盛世再度仿燒成功,且比元代更成功。由於釉裏紅的燒製成本極高,隨著康乾盛世的結束,釉裏紅也不再燒製了。

釉裏紅雲龍紋缽缸,清康熙

清代礬紅

    康乾盛世後已沒有財力來燒製銅紅,多用“礬紅”代替。這是一種低溫釉上彩,用金屬鐵的氧化物為釉料,在氧化焰中燒成。創燒於明嘉靖時期。因為成本低,又易燒,在晚清的紅釉中占主要地位。粉彩中的紅色也用礬紅。

清光緒礬紅描金萬壽紋碗

近年中國燒製成功的紅釉瓷器

     中國曆朝使用的紅釉,大都采用銅料,也有用鐵和金的,產品中的紅色往往呈醬紅色,達不到鮮紅的色調。  2002年尹彥征經20多年研究,發明高溫大紅瓷器,首創用稀有金屬鉭在1450度燒製出大紅瓷器,定名中國紅。已成為中國饋贈外國元首的國禮。

 

 

 

     江西景德鎮青年陶瓷科研人員危用之研究發明呈鮮豔的桃紅色的瓷器。是在高嶺土中添加一種新發現的天然的“紫瑩瓷礦石”,由於這種礦石含金屬銅、錳元素較高,在燒製過程中經曆1380°C還原焰的煆燒後形成類似寶石結構,而其色澤晶瑩玉潤並泛有桃紅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