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一位在美國的中年朋友談起胡適先生步入中年時做過的一首詩:“略有幾根白發,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隻有拚命向前。”這位朋友大生感慨,他說:“如果把“河”理解成“太平洋”,倒也挺適合我的。從大陸出來,一切從零開始,拉家帶口的,不拚命向前,又能咋樣?!中年人不容易啊!”
俗話說:少年的幻想,青年的熱情,中年的幹勁,老年的哲理。老年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閱曆,因而對世事有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思想和言語富含哲理。但難道中年就不要或沒有哲理嗎?非也。“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胸中沒有一定的哲理基礎打底,豈敢言“不惑”或“知天命”?
中年的哲理對有些人是從家庭教育中獲得的。大陸有一座廟,門前有對聯一副,很有人生哲理: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上聯據說是無錫榮家的祖傳家訓。訂這條家訓的肯定是府上的老太爺,而家訓的對象,不會是那些孫兒輩,而必定是正在立業的中年一代。所以這也算是一條中年的哲理。
中年的哲理當然也可從別人的經驗,或從閱讀和從各類社會資訊中獲得。即如我們每天都會收到朋友發來的pps,內中就有不少生活哲理。我就曾從別人的教誨和經曆中學到很多。
不過一般說把別人或上一代的經驗認真對待當然很好,而從自己的職場生涯家庭生活人際關係等等闖蕩江湖一路行來的經曆中思考總結,找到生活和生命,物質和精神的平衡點,這種化學費得來的人生哲理,才是最值得你當真的。
日前讀到一位台灣醫生的文章,十分欣賞。他說,他剛做醫生時,看到病房中各式各樣的病人,他老是好奇地打聽各個病人的來曆。做了一段醫生,注意力逐漸集中在病人的病症和治療方案,對病人本身反而不太注意了。再做了多年的醫生,才認識到人的疾病不是孤立的,所以又注意了解每位病人的性格、心理、履曆、家庭環境等等情況,並在治療方案中考慮這些因素。這時,他體會到佛家關於佛學修養三個階段的名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年方46歲的美國Camegie Mellon大學資訊科學係終身教授Randy Pausch,突然發現得了胰腺癌,隻能存活幾個月!於是他不顧家人和醫生的反對,毅然在大學為教授開設的係列講座上作了他的最後一次演講,把他幾十年來的人生經驗介紹給大家.例如:
“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隻能決定怎樣打這手牌!”
“時間是你最珍貴的資產,有一天,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時間比你原先以為的還要少.”
“如果沒有必要,絕對不要作出決定.”
“道歉要真誠,否則不如不道歉.”
“誰帶你去舞會,就和誰跳舞.這是一句關於忠誠和感恩的忠告.”
“我一直很喜歡向結婚很久的夫婦詢問他們維係婚姻的經驗,他們的回答幾乎一樣:我們很努力.”
“好的老師不但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還協助學生學會自我評估.”
我不是說這些話有多麽經典,隻是覺得中年人的確能積累很多生活的哲理.
其實生活的哲理也可以是短而實用的一兩句話。文革時一位比我年長的同事向我透露他長期以來的“運動經驗”:“自己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使我得益非淺;有一位中年網友寫道:“跟直接的上司關係不宜太近.太近了就沒有回旋餘地了, 其他同事也會側目而視。 跟不直接的老板, 比如老板的老板和老板的同級, 卻可以關係搞好, 越近越好。 ”確是生活中提煉的實用的經驗。
按照信懷南的說法,中年人立功的年齡已過,立德的年齡沒到,立言正是時候。人到中年,每個人都快樂過、苦惱過、追求過、幻滅過、動搖過、堅持過....回憶往事,思索積累一些“中年的哲理”,會在你的下半生受益非淺。到你老的時候,雖不必照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麵的那套豪言壯語,但至少可以說:風雨人生,I did it my way!
謝謝來訪。多想哲理就是為了更好地搏鬥啊,哈哈!
多想哲理沒錯,喪失鬥誌不行;
"立功的年齡已過,立德的年齡沒到"---就更要不得了.